数年前满怀希望及欢欣的心情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以为这个故乡很快就会成为世界最好的乐土。不料这个故乡并非想像中那个温馨的故乡,而是个充满了问题的是非之地。那个梦寐以求的人间乐土,只是一个远在虚无缥缈中的幻影,好像遥遥不可及。
正像一个患有恶性瘤及慢性病但固执逞强的亲人,终于入院割除肿瘤,免于继续恶化成为不治之症,却仍然不愿放弃笙歌佳餚醇酒及美女的生活,因此也很难回复完全的健康。我们应该苦口婆心的劝他、骂他好呢?还是让他自生自灭呢?
幼时父亲教四书,论语里面有段印象象最深刻,每想到政治就联想那一段。孔子问众弟子,如有一天获得重用时,如何治国,请各言其志。子路、冉有、公西华都讲完后问曾皙。曾皙 (点) 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先进第十一) 。如果这是政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那么台湾只能说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钱多了是没错,但所带来的弊害也是与钱一样多,也许更多。我们的童年没有钱,但我们有过可以游泳、钓鱼、泛舟的清澄湖泊、河流及埤圳。也有过广大的树林田野供我们打鸟、嬉戏、追逐羊群。我不相信现在台湾小孩的生活,会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充实、丰富及幸福。
台湾过去被人称为Formosa ,意为美丽之岛。现在的台湾,有一度被称为赌博共和国 (Republic of Casion) ,或贪婪之岛 (Greedy Island ,似戏仿Treasure Island 金银岛而来) 等等。笔者由衷的期望台湾能够早日把这些污名都一洗干净,以回复Formosa ,「美丽之岛」之本来面目,并成为幸福愉快之岛 (Happy Island) 及爱心的共和国 (Republic of Car)。
本书是由笔者回国以后的所见所闻,以及多年生活经验的感想而来的随想、及社会论评等所构成,共分二篇。「生活情趣篇」,是想把笔者在困苦中仍悠适自娱的世界也介绍给读者,希望有助于增加生活的情趣。至于「社会论评篇」有关批评的部分则认为,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说好话粉饰太平于事无补,反而有害。直言无忌完全是为了台湾好,而且纯粹对事不对人。虽然受到诤言波及的,有不少是笔者的好友,希望能察谅笔者的苦衷。
本书之原稿整理,有赖叶明如小姐之不畏笔者潦草杂乱之字体,一一将之整理,其功甚伟,谨在此申表由衷的谢意。
这本书的标题《纽约台北东西想》,瞬间就抓住了我这个在台北过日子,但心里总装着一点点“远方”的人的注意力。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游记,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文化分析,而是透着一种“想”——一种思索,一种念想,一种有点儿飘渺又很实在的感受。我在想,书里是不是会写到,当一个人身处纽约,却时刻想着台北的味道?比如说,午餐时间,看着眼前精致却少了点人情味的沙拉,是不是会突然怀念起巷口那碗热腾腾的牛肉面? 或者,在纽约的艺术展览里,欣赏那些前卫又抽象的作品时,会不会联想到台湾传统庙宇里那些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剪黏和壁画?那种文化底蕴的差异,不是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语汇。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捕捉到这种“对比”下的情感波澜。是不是会写到,当独自一人走在纽约的雨夜,街灯拉长了身影,心里涌起一股淡淡的乡愁,而这份乡愁,又带着一丝对台北的眷恋? 我猜测,《纽约台北东西想》这本书,更像是一种“文化漫步”,它没有明确的目的地,而是让读者随着作者的思绪,在两个城市之间来回穿梭。可能不会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更多的是那些细水长流的观察和感悟。就像我们平时在台北,看到街上那么多不同国家的人,听到各种语言,也会不自觉地去想,他们来自哪里?他们的家乡是什么样的?《纽约台北东西想》这本书,也许就是把这种“好奇”和“想象”,具象化了,成了一种可以阅读的风景。
评分“东西想”这三个字,让我觉得非常贴切。《纽约台北东西想》这本书,一看书名就知道,它讲的肯定不是简单的“去纽约玩”,也不是“在台北生活”。它是一种“跨越”的感觉,是一种在两种文化土壤里,“各自生长”又“互相影响”的思考。我作为一个标准的台湾人,从小到大,接触的讯息,无论是电影、音乐、还是潮流,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西方,特别是美国。所以,纽约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我们对它的文化符号耳濡目染;陌生,是因为亲身经历的细节,永远比看电影、听音乐来得更深刻。我猜这本书,应该会着墨于那些我们“以为”很了解,但真正置身其中,才会发现“原来是这样”的时刻。比如,在纽约的高楼大厦间穿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宏伟,还有那种个体在庞大都市中的渺小,以及随之而来的独立与自由。反观台北,那种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温情,那种小巷里的人情味,又是截然不同的风景。 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种“想”?是一种辩证的思考,还是情感的流露?会不会写到,在纽约享受着高效的公共交通,却怀念起台北下班后,和朋友们在路边摊喝一杯的随性?或者,在纽约的博物馆里,看到那些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却更怀念台北故宫博物院里,那些承载着几千年历史的宝物?这本书,应该会带我们去体验一种“在地”与“异乡”的张力,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身处的环境,以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弥足珍贵的东西。
评分《纽约台北东西想》这书名一出来,我脑子里就立马勾勒出一幅画面:霓虹闪烁的曼哈顿街头,和夜市里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两种截然不同的城市节奏,在同一个人的思绪里交织碰撞。身为一个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人,对这种“东西方文化拉扯”的感觉特别有共鸣。有时候在台北街头,看见那些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听到他们熟练地说着英文,瞬间就觉得,啊,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但这份共鸣,更多的是来自一种“想象”。因为我还没来得及翻开这本书,只是被它的名字给“勾引”住了。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捕捉到这种“想”的?是关于食物的差异?还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疏离与亲近?抑或是对生活方式的权衡与取舍?我尤其好奇,当一个从小在台北长大的人,第一次踏上纽约这片土地时,会面临怎样的文化冲击?是像电影里那样,被巨大的自由和选择淹没,还是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 我猜想,书里可能描绘了主角在纽约如何学习适应那些“不习惯”的生活细节。比如,在美国点餐时,那长得几乎看不懂的菜单;在街头,那些热情的陌生人,他们的社交距离和表达方式;又或者是,在快节奏的金融区,人们对时间观念的执着。这些细枝末节,往往最能体现文化基因的差异,也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地方。我想,作者应该会用一种很生活化的笔触,去记录下这些“异乡人”的点滴感受,让我们这些留在台北的人,也能透过文字,去体验那份远方的疏离与新奇。
评分《纽约台北东西想》,光是这个书名,就让我脑海里浮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一个是纽约的摩天大楼,冷峻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天空;另一个是台北的街景,充满人情味的招牌,骑楼下的摊贩。我猜这本书,一定会触及到很多我们台湾人,在面对来自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冲击时,那种内在的思考和挣扎。我们从小就接触美式文化,电影、音乐、生活习惯,很多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但是,当一个人真正踏上纽约这片土地,真正去体验那里的人情冷暖、生活节奏时,那种“知道”和“感受”之间的鸿沟,才会变得无比真实。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写到,在纽约的咖啡馆里,点一杯拿铁,却发现服务员的礼貌中带着疏离,这种“专业”的距离感,与台北街头,一杯豆浆油条就带着的亲切感,形成了怎样的对比?又或者,在纽约面对各种选择,那种巨大的自由,会不会反而让人感到一种“选择的疲惫”? 《纽约台北东西想》这书名,还给我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它不像是一个故事的结束,更像是一个新的开始。我猜,作者可能不是在给读者一个答案,而是在抛出一个问题。它可能是在探讨,当我们身处异乡,如何去定义“家”?当我们被不同的文化浸染,我们原有的身份认同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透过作者的眼睛,去更深入地理解,在纽约和台北之间,我们“想”些什么,又“失去”和“得到”些什么。
评分“东西想”,这几个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纽约台北东西想》这本书,光听书名,就让我联想到那种身处异乡,却总有一根线牵引着故土的感觉。作为一个台湾人,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环境里,但《纽约台北东西想》似乎更侧重于,当一个人被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东方”和“西方”的极端时,他会有怎样的“想”。 我猜,书里一定会描绘到,在纽约那充满活力的街头,与在台北那宁静的巷弄里,所感受到的截然不同的“氛围”。在纽约,可能是那种无时无刻不在的竞争压力,对个人能力的极限挑战,以及在巨大城市中,人与人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在台北,虽然也承受着现代社会的种种压力,但总归有一份独特的“人情味”,一份邻里之间的温情,以及一种相对安逸的生活节奏。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位置的转换,更是关于心灵的“迁徙”和“回响”。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种“想”的层次感?会不会是,当他在纽约,品尝着精致的法餐,却突然怀念起家乡夜市里,那份简单却满足的滋味?又或者,当他在台北,与朋友们闲聊家常,却又被纽约的某种理念所吸引,觉得那是一种更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纽约台北东西想》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让我们在阅读中,也开始思考,自己在这两种文化之间,到底“想”些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