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获得行政院新闻局重要学术专门着作补助出版。
当统独问题纷扰未息,当民族意识在人群中甦醒,民族认同成为政治上、思想上的新议题,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
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或台湾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崃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敢于直面历史的褶皱与遗忘。许多历史著作往往倾向于讲述那些光鲜亮丽的“大事件”,而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被淹没的声音。作者通过对“边缘”族群历史记忆的重新发掘,挑战了我们固有的历史认知框架。我曾以为自己对中国历史已有相当的了解,但阅读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所知的,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书中对于一些被边缘化的族群,他们的迁徙、他们的文化冲突、他们的生存智慧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复杂的中国历史图景。这些“边缘”的记忆,并非是对主流历史的颠覆,而是对其的补充与校正,它们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只有一个单线性的发展逻辑,而是充满了多元的路径与丰富的可能性。这种对历史“模糊地带”的探索,让我对“华夏”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单一叙事,而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演变的历史进程。这种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也让我对“认同”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关于“记忆”本身的性质。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族群的记忆进行爬梳整理,揭示了记忆是如何被构建、被选择、被传承,以及又如何被遗忘、被改写。我读到书中关于一些族群在历史变迁中,如何努力保存自己的文化与身份的记载,感到非常震撼。这些记忆,并非只是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承载着族群的情感、价值与希望。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我们集体记忆的产物,而这些记忆,又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反思,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些复杂的历史记忆?是全盘接受,还是批判性地审视?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呈现不同族群的记忆样本,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族群认同”的讨论,它并非是血统上的必然,而是文化、情感、经历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种对“认同”的动态化、过程化的理解,让我对当下社会中各种族群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华夏”这个多元共存的共同体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对“认同”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塑。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对于“我是谁”、“我们是谁”的追问,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为迫切。作者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历史叙事中那些被边缘化、被模糊化的族群记忆的梳理,引导读者自行探索。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主流”叙事,背后隐藏着如此多的选择与遗忘。那些曾经在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族群,他们独特的文化、信仰、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主流社会互动时的种种经历,都被作者以一种尊重与平实的笔触呈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思考,我们今天的族群认同,究竟是从何而来?是血脉的传承,还是文化的浸染,抑或是共同的经历?书中对于不同族群在历史长河中的融合、冲突、独立又相互依存的描绘,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族群认同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固定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的过程,充满了协商、妥协与再创造。这种对认同边界的模糊化处理,并非是对身份的否定,而是对其复杂性与包容性的肯定,让我对“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有了更开放、更具包容性的理解,它是一个不断生长、不断吸纳、不断演变的生命体。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散落的丝线一根根拾起,细密地编织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的语言,时而如清泉般流淌,讲述着那些温情而感人的个体故事;时而又如雷霆般激越,揭示着历史深处的矛盾与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材料时的审慎与严谨,每一个引用的典籍,每一次的史料考证,都显得那么扎实,但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他能够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精准地捕捉到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细节,那些关于生存的艰辛,关于情感的纠葛,关于信仰的坚持,都通过他的笔触,变得立体而鲜活。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而富有洞察力的朋友进行深度对话,他不仅向我展示了历史的面貌,更引导我思考历史背后的逻辑与驱动力。我常常会被书中某些段落所深深吸引,反复阅读,体会其中的意境。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思想的启迪,对历史的理解,也因此更加深刻和多元。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微观的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声音和视角,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漂浮的、模糊的“边缘”记忆。我常常在阅读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久远的年代,亲眼目睹着那些被时代潮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命运。书中的人物,无论是边疆的士卒,还是迁徙的民众,他们身上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坚守,都如此鲜活,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他们塑造成纯粹的英雄或受害者,而是呈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复杂性,他们的迷茫、他们的无奈,以及他们在艰难环境中迸发出的智慧与韧性。这些“边缘”的记忆,并非是对历史主线的否定,而是对其的补充与丰富,它们让我们看到,历史并非只有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壮丽的战场,更多的是无数普通人默默耕耘、生生不息的足迹。这种视角,让我在阅读时,不止是了解了历史,更是与那些过去的人们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情感对话,重新审视了“历史”这个概念本身的厚度与广度,也让我对“华夏”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记忆所构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