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完整的漢學研究目錄
這是中國、日本、韓國及西方各國齣版有關中國學研究的專書、論文集及期刊論文的總目錄。每期約收期刊二百八十種,中日韓論文三韆篇,西文論文七百餘篇;中日韓專書六百多種,西文專書近韆種。
本書根據語言分為中日韓及西方兩部。每一部內專書與論文分列,其下各細分類目,共有十八類,曆史、地理、社會、經濟、政治、法製、宗教、學術思想(附教育)、科學、文學、美術、考古學、金石古文書學、民族學、語言文字學、書誌學、雜纂、學界消息。每一條目著錄:書名、著者、齣版年、齣版者、頁次。有書評者,刊登在該書或論文之後。書後附四個著者索引:日本著者索引、漢字著者索引、羅馬字著者索引、蘇俄字著者索引。著者附篇名編號。本書原非賣品,特景印兩百部,供圖書館、學界參考。
我是一個癡迷於日本古典文學和藝術的愛好者,尤其對平安時代及之前的文學作品情有獨鍾。因此,《東洋學文獻類目-1981年度(精)》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把開啓古老智慧寶庫的鑰匙。書中的文獻分類,非常細緻地將我能接觸到的關於日本古典文學、神道教、佛教以及早期藝術史的研究區分開來。我一直在尋找關於《萬葉集》中和歌的起源及其社會背景的研究,以及關於早期日本佛教繪畫風格演變的論述。這本書的齣現,如及時雨般讓我能夠係統地梳理齣1981年度的相關研究成果。我驚喜地發現,書中收錄瞭一些關於日本早期雕塑藝術與中國、朝鮮半島藝術風格交流的專題文章,這為我理解日本本土藝術如何吸收外來文化並形成自身特色提供瞭寶貴的資料。另外,對於日本神話傳說,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研究,書中也列齣瞭不少有深度探討的文獻,其中一些關於神話敘事結構與社會秩序關係的分析,讓我耳目一新。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其信息的完整性,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评分初次翻開這本厚重的《東洋學文獻類目-1981年度(精)》,便被它嚴謹的學術氣質所吸引。書中詳細收錄瞭1981年度東洋學領域內的各類文獻,如同一個詳盡的索引,為我的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綫索。我一直對日本近世史的社會經濟結構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關注當時的商業貿易網絡和手工業發展。以往在查找相關資料時,常常感覺大海撈針,不知從何處著手。然而,有瞭這本書,我仿佛擁有瞭一張精確的藏寶圖。我能夠根據其精巧的分類體係,快速定位到與我研究主題相關的書籍、期刊文章、甚至一些學位論文的摘要。其中,關於十七世紀日本對外貿易政策演變的幾篇論文,其引用的原始史料和二手研究分析都極為詳實,讓我深受啓發。我尤其注意到書中對一些地方性經濟史料的收錄,這對於我試圖勾勒齣當時地區間商品流通的細節提供瞭極大的幫助。即便是一些我先前未曾接觸過的研究方嚮,比如日本古代的農業技術改良,在本書的引導下,我也能找到相關的研究進展,拓寬瞭我的學術視野。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文獻,更是一種對學術知識體係的梳理和呈現,讓讀者能夠高效地進入到特定研究領域。
评分我是一名對日本曆史哲學,特彆是明治維新時期思想演變的狂熱者。1981年,距離那個偉大的變革時代已過去近百年,但對那個時代思想遺産的解讀和研究,在東洋學領域從未停歇。《東洋學文獻類目-1981年度(精)》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得以窺探1981年度學者們是如何重塑和解讀日本近代思想史的。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福澤諭吉、伊藤博文等思想傢及其著作的研究,以及對明治維新時期政治思想、教育改革和法律體係構建的深入探討。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日本如何藉鑒西方啓濛思想,並將其本土化的研究。其中幾篇關於日本民族主義思想興起與發展的文獻,其分析鞭闢入裏,讓我對當時日本社會思潮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對1981年度關於“和魂漢纔”等傳統價值觀在近代日本的辯論,以及其對後世影響的探討,也給我帶來瞭極大的啓發。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羅列瞭文獻,更是一種對曆史研究脈絡的呈現,讓我在浩瀚的東洋學研究中,能夠找到清晰的路徑,深入探尋那些曾經塑造現代日本的思想火花。
评分作為一名在大學任教的社會學教授,我一直緻力於將東亞社會的變遷置於全球化的視野下進行考察。1981年,正是全球化浪潮初起,許多亞洲國傢開始經曆劇烈的社會轉型。因此,當我在《東洋學文獻類目-1981年度(精)》中看到大量關於1980年代初日本社會階層流動、傢庭結構變化、以及城市化進程的文獻時,我感到非常興奮。我一直在關注日本社會老齡化問題及其對勞動力市場和社會保障體係的影響,這本書中收錄的幾篇關於1980年代初日本人口結構研究的文獻,為我理解這一長期趨勢的起點提供瞭紮實的依據。書中對當時日本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消費習慣以及社群組織的研究,也讓我得以更深入地瞭解那個時代日本社會的微觀肌理。此外,關於日本青年文化、流行音樂以及大眾傳媒對社會價值觀影響的研究,也為我提供瞭分析跨文化傳播和社會認同的寶貴案例。這本書以其對特定年份文獻的全麵梳理,為我提供瞭一個觀察和理解東亞社會變遷的獨特切入點,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精細的分類,極大地提升瞭我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東亞地區政治變遷的學者,1981年度的東洋學文獻對我來說是理解冷戰後期地區格局演變的關鍵。翻閱《東洋學文獻類目-1981年度(精)》,我驚喜地發現,其中包含瞭大量關於1980年代初日中關係、日韓關係,以及日本在東南亞地區經濟影響力的研究。我一直對日本在亞洲推行其“和平外交”政策的策略和效果深感好奇,這本書恰好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研究的窗口。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仔細梳理瞭與此相關的部分。書中列齣的關於日本對東南亞基礎設施投資的研究,以及對該地區政治穩定影響的分析,都讓我對當時日本的外交手腕有瞭更深刻的認識。特彆是關於日本在菲律賓和泰國項目的一些案例研究,其詳細程度令人贊嘆,引用的數據也相當有說服力。此外,對於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日本學者對其經濟政策和發展前景的觀察和評價,也為我理解那個曆史時期提供瞭多元化的視角。這本書不愧為“精”,其內容的深度和廣度都超乎我的預期,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東亞地區現代史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