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学文献类目-1981年度(精)

东洋学文献类目-1981年度(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洋学
  • 文献
  • 类目
  • 1981
  • 学术
  • 研究
  • 目录
  • 索引
  • 日本学
  • 中国学
  • 亚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界最完整的汉学研究目录

  这是中国、日本、韩国及西方各国出版有关中国学研究的专书、论文集及期刊论文的总目录。每期约收期刊二百八十种,中日韩论文三千篇,西文论文七百余篇;中日韩专书六百多种,西文专书近千种。

  本书根据语言分为中日韩及西方两部。每一部内专书与论文分列,其下各细分类目,共有十八类,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法制、宗教、学术思想(附教育)、科学、文学、美术、考古学、金石古文书学、民族学、语言文字学、书志学、杂纂、学界消息。每一条目着录:书名、着者、出版年、出版者、页次。有书评者,刊登在该书或论文之后。书后附四个着者索引:日本着者索引、汉字着者索引、罗马字着者索引、苏俄字着者索引。着者附篇名编号。本书原非卖品,特景印两百部,供图书馆、学界参考。

东洋学文献类目-1981年度(精) 以外的东洋学研究典籍概览 本卷《东洋学文献类目-1981年度(精)》所涵盖的范畴,旨在精确地汇编和梳理1981年全年内,全球范围内关于东洋学(Oriental Studies)领域内所出版的、具有学术价值的各类文献、专著、期刊文章、会议论文及其他重要资料。其核心目标是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详尽的、按年度划分的、经过严格筛选的索引和目录,以便追踪当年学术动态。 然而,若要构建一个不包含《东洋学文献类目-1981年度(精)》内容的文献综述,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该书时间范围之外的其他重要东洋学研究领域和出版年份。东洋学是一个极其宏大且历史悠久的学科群,其研究对象横跨东亚、东南亚、南亚乃至部分中亚地区,涵盖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哲学、艺术、社会学和考古学等多个维度。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的历史时间段和核心研究主题出发,勾勒出东洋学研究中那些“不在1981年”的重要文献集群。 --- 一、 中国古代史与考古学的经典奠基之作 东洋学的核心支柱之一便是对中国历史的研究。1981年之后出版的许多划时代著作,或是在1981年之前已经奠定其学术地位的系列成果,构成了东洋学研究的基石,它们自然不包含在1981年度的文献目录中。 1. 史学巨擘的通史性叙事 例如,在20世纪上半叶,诸如伯希和(P. Pelliot)或葛兰言(Etienne Balazs,傅兰克)等西方汉学大家的研究成果,如对魏晋南北朝史的深度分析,其出版时间多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这些奠基性的断代史研究,为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提供了框架,它们是1981年文献回顾的参照系,而非其自身。 再如,涉及到甲骨文和金文的早期释读与文献整理工作,如王国维的《殷卜文存》或郭沫若早期的甲骨文研究(如《卜辞通纂》),它们属于更早的学术积累,是1981年文献回顾时必须参考的“前文本”。 2. 考古发掘报告的里程碑 重大的考古发现及其报告往往需要漫长的整理和出版周期。例如,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初步考古发掘和报告(尽管大规模公布是在1980年代中期后),其基础性资料的整理工作大多起始于更早的年代。任何一部详尽记录马王堆汉墓帛书研究的早期专著(如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初完成的初步解读),都属于1981年之前或在1981年之外的学术成果。 --- 二、 日本与朝鲜半岛研究的早期脉络 东洋学中对东亚邻国的关注,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1. 日本古代史与“国史学”的转型 在日本,对律令制的形成、奈良和平安时代的社会结构,以及中世武士阶层兴起的研究,许多重要成果产生于战后重建时期(1950s-1970s)。例如,关注古代官僚制与地方行政的经典论著,这些研究奠定了后世对日本封建社会结构理解的基础。这些关于平安京制度、乃至更早的邪马台国论争的系统性研究,均早于1981年或其后才得以系统汇编。 2. 朝鲜半岛的古代国家形成 关于高丽王朝的社会经济结构,或对朝鲜王朝早期儒学传播与士大夫阶层运作的分析,许多里程碑式的作品是由韩文或日文学者完成的,其首次发表时间往往早于1981年。研究者在1981年查阅的文献,必须包含对这些早期奠基性、尚未被1981年目录收录的二手或一手资料的引用。 --- 三、 印度与东南亚研究的殖民地遗产与后殖民转型 南亚和东南亚的研究在西方东洋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文献的积累时间跨度极大。 1. 梵文与印度宗教哲学 对吠陀文献、奥义书的系统翻译和哲学阐释,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欧洲学者的主要工作。例如,对印度教六派哲学的早期权威性英文著作,其出版时间远早于1981年。这些著作构成了研究印度文明连续性的核心文本,它们是所有后续研究(包括1981年的研究)的理论参照点。 2. 东南亚古代文明的考古与历史 关于吴哥王朝或爪哇佛教王朝(如夏连特拉王朝)的碑铭翻译和历史重构工作,许多关键性的成果是在20世纪初期由法国汉学家和考古学家完成的。例如,对高棉语或梵文碑铭的早期释读工作,其成果的系统化整理,多在1981年之前完成并出版为专著。 --- 四、 语言学与文本考证的“老学问” 东洋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语言和文本的考据。 1. 汉藏语系的比较研究 现代汉藏语比较语言学的早期探索,例如对上古汉语音系的重建工作,很多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发表于1950年代至1970年代。这些对汉藏语系原始构拟的讨论,是1981年语言学文献回顾时必须引用的“经典”,它们本身不可能是1981年的新成果。 2. 突厥学与蒙古学文献的早期整理 关于维吾尔文、回鹘文、藏文等中亚文献的早期搜集、分类和翻译工作,特别是涉及中亚丝绸之路贸易、宗教交流的文本(如敦煌文书的早期整理),其重要发现和出版往往集中在20世纪初或战后不久。这些对古文书的整理,提供了研究历史地理和宗教传播的坚实基础,它们的出版年份远早于1981年。 --- 总结 因此,一份不包含《东洋学文献类目-1981年度(精)》的东洋学文献概述,必然聚焦于学术史的构建和时间跨度更大的研究系列。它强调的是那些: 1. 奠基性著作: 1981年以前完成的,对特定学科分支设定了基本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的文献。 2. 跨越年度的系列出版物: 那些长期性的史料汇编、全集、或大型考古报告,其主要内容或核心贡献集中在1981年之外的年份。 3. 不同地域的深度耕耘: 对中国、日本、南亚等核心区域在非1981年度内涌现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单行本专著或特刊。 这些文献共同构成了东洋学这门学科深厚的底蕴,是支撑起1981年当年研究成果的庞大知识体系。研究者在查阅1981年的新成果时,必然要回溯至这些更早期的、结构性的文献,以进行有效的学术对话和继承发展。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痴迷于日本古典文学和艺术的爱好者,尤其对平安时代及之前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因此,《东洋学文献类目-1981年度(精)》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把开启古老智慧宝库的钥匙。书中的文献分类,非常细致地将我能接触到的关于日本古典文学、神道教、佛教以及早期艺术史的研究区分开来。我一直在寻找关于《万叶集》中和歌的起源及其社会背景的研究,以及关于早期日本佛教绘画风格演变的论述。这本书的出现,如及时雨般让我能够系统地梳理出1981年度的相关研究成果。我惊喜地发现,书中收录了一些关于日本早期雕塑艺术与中国、朝鲜半岛艺术风格交流的专题文章,这为我理解日本本土艺术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并形成自身特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外,对于日本神话传说,如《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研究,书中也列出了不少有深度探讨的文献,其中一些关于神话叙事结构与社会秩序关系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信息的完整性,更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评分

我是一名对日本历史哲学,特别是明治维新时期思想演变的狂热者。1981年,距离那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已过去近百年,但对那个时代思想遗产的解读和研究,在东洋学领域从未停歇。《东洋学文献类目-1981年度(精)》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1981年度学者们是如何重塑和解读日本近代思想史的。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福泽谕吉、伊藤博文等思想家及其著作的研究,以及对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思想、教育改革和法律体系构建的深入探讨。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日本如何借鉴西方启蒙思想,并将其本土化的研究。其中几篇关于日本民族主义思想兴起与发展的文献,其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对当时日本社会思潮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1981年度关于“和魂汉才”等传统价值观在近代日本的辩论,以及其对后世影响的探讨,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罗列了文献,更是一种对历史研究脉络的呈现,让我在浩瀚的东洋学研究中,能够找到清晰的路径,深入探寻那些曾经塑造现代日本的思想火花。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东亚地区政治变迁的学者,1981年度的东洋学文献对我来说是理解冷战后期地区格局演变的关键。翻阅《东洋学文献类目-1981年度(精)》,我惊喜地发现,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1980年代初日中关系、日韩关系,以及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经济影响力的研究。我一直对日本在亚洲推行其“和平外交”政策的策略和效果深感好奇,这本书恰好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的窗口。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仔细梳理了与此相关的部分。书中列出的关于日本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的研究,以及对该地区政治稳定影响的分析,都让我对当时日本的外交手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日本在菲律宾和泰国项目的一些案例研究,其详细程度令人赞叹,引用的数据也相当有说服力。此外,对于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学者对其经济政策和发展前景的观察和评价,也为我理解那个历史时期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这本书不愧为“精”,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预期,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东亚地区现代史的读者来说,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厚重的《东洋学文献类目-1981年度(精)》,便被它严谨的学术气质所吸引。书中详细收录了1981年度东洋学领域内的各类文献,如同一个详尽的索引,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我一直对日本近世史的社会经济结构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当时的商业贸易网络和手工业发展。以往在查找相关资料时,常常感觉大海捞针,不知从何处着手。然而,有了这本书,我仿佛拥有了一张精确的藏宝图。我能够根据其精巧的分类体系,快速定位到与我研究主题相关的书籍、期刊文章、甚至一些学位论文的摘要。其中,关于十七世纪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演变的几篇论文,其引用的原始史料和二手研究分析都极为详实,让我深受启发。我尤其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地方性经济史料的收录,这对于我试图勾勒出当时地区间商品流通的细节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即便是一些我先前未曾接触过的研究方向,比如日本古代的农业技术改良,在本书的引导下,我也能找到相关的研究进展,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文献,更是一种对学术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呈现,让读者能够高效地进入到特定研究领域。

评分

作为一名在大学任教的社会学教授,我一直致力于将东亚社会的变迁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下进行考察。1981年,正是全球化浪潮初起,许多亚洲国家开始经历剧烈的社会转型。因此,当我在《东洋学文献类目-1981年度(精)》中看到大量关于1980年代初日本社会阶层流动、家庭结构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文献时,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一直在关注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及其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这本书中收录的几篇关于1980年代初日本人口结构研究的文献,为我理解这一长期趋势的起点提供了扎实的依据。书中对当时日本城市居民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以及社群组织的研究,也让我得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微观肌理。此外,关于日本青年文化、流行音乐以及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影响的研究,也为我提供了分析跨文化传播和社会认同的宝贵案例。这本书以其对特定年份文献的全面梳理,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东亚社会变迁的独特切入点,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细的分类,极大地提升了我研究的效率和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