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完整的汉学研究目录
这是中国、日本、韩国及西方各国出版有关中国学研究的专书、论文集及期刊论文的总目录。每期约收期刊二百八十种,中日韩论文三千篇,西文论文七百余篇;中日韩专书六百多种,西文专书近千种。
本书根据语言分为中日韩及西方两部。每一部内专书与论文分列,其下各细分类目,共有十八类,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法制、宗教、学术思想(附教育)、科学、文学、美术、考古学、金石古文书学、民族学、语言文字学、书志学、杂纂、学界消息。每一条目着录:书名、着者、出版年、出版者、页次。有书评者,刊登在该书或论文之后。书后附四个着者索引:日本着者索引、汉字着者索引、罗马字着者索引、苏俄字着者索引。着者附篇名编号。本书原非卖品,特景印两百部,供图书馆、学界参考。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对东亚古代史有着不懈的追求。在阅读《东洋学文献类目-1983年度(精)》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学术图书馆,而1983年就如同一个被精心划分的区域,里面陈列着当时学者们对东亚古代历史的最新思考和研究成果。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汉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研究文献感到着迷。通过查阅,我惊喜地发现,在1983年,学者们对于当时遣唐使的路线、携带的物产、以及带回日本的文化影响,都有着非常详尽和细致的研究。不仅有对史书典籍的考证,还有不少文献深入探讨了考古发现如何印证或修正了历史记载。我注意到一些文献关注了佛教在中国唐朝的传播及其对日本佛教发展的影响,还有一些则聚焦于当时的建筑风格、服饰制度,甚至是官僚体系的相互借鉴。这些研究让我对那个时代东亚地区文化的互动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理解。这套文献类目,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图书管理员,为我指明了通往宝藏的道路,让我能够高效地找到我所需要的历史信息,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坦白讲,刚拿到《东洋学文献类目-1983年度(精)》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以为不过是一本枯燥的索引。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它所蕴含的学术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我最近在研究日本江户时代末期至明治初期社会经济的变迁,特别是有关商业和贸易方面的内容。通过翻阅这套文献类目,我惊喜地发现,1983年这一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不仅有对传统经济史料的深入解读,更有不少学者开始运用新的分析工具和跨学科视角来审视这一时期。例如,我看到了一些关于地方性商业网络、农民经济转型以及对外贸易政策影响的研究,这些都为我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个案和理论框架。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文献的研究方法也展现出明显的进步,不再局限于宏观叙事,而是深入到微观层面,考察具体商人的经营策略、商品流通的细节等等。这种细致的研究态度,正是学术进步的体现。这套文献类目就像一把精密的“手术刀”,将1983年东洋学研究的“病灶”清晰地剖析出来,让研究者能够直击核心,事半功倍。它不仅仅是文献的罗列,更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的集中展示。
评分这套《东洋学文献类目-1983年度(精)》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东亚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梳理和概览特定年份研究成果的资料。1983年,这是一个承载着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学术思想萌芽的年份,而这套文献类目恰好精准地聚焦于此,犹如一位细致入微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迷雾,洞悉当时东洋学研究的脉络与动态。书中收录的文献种类繁多,从基础的史料汇编、学术期刊文章,到专著、会议论文,甚至是尚未广泛传播的研究报告,都经过了严谨的分类和编目。我尤其欣赏其分类的科学性,它不仅能够按照学科领域(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学等)进行划分,还能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历史时期、地域范围,甚至研究方法论的层面。这为我查找特定主题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大海捞针的困境。翻阅目录,我仿佛看到了当时学界围绕着哪些热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又有哪些新兴的视角和理论正在涌现。例如,在历史部分,我注意到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日本明治维新研究的文献占据了相当的篇幅,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学术思潮不谋而合。而文学部分则呈现出对古典文学的深入挖掘以及对现代文学创作的新解读,让我对1983年的东亚文学版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学术工具书,为深入研究东洋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线索。
评分这套《东洋学文献类目-1983年度(精)》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座信息宝库,尤其是在我着手撰写一篇关于1980年代东亚地区文化交流史的论文时。我原本以为1983年这个时间点,文化交流的研究可能相对零散,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过于片面。通过这份类目,我看到了当时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所做的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它囊括了从文学作品的互译、艺术展览的评论,到思想观念的碰撞,甚至是民间习俗的传播等方面的大量文献。我特别关注了当时中国与日本、韩国之间在文学和电影领域的交流情况,发现有不少研究深入探讨了相互影响的机制和具体案例。例如,有些文章分析了中国武侠小说在日本的流行,以及日本动画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这些都为我的论文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论证依据。更重要的是,这份类目不仅展示了研究的成果,还间接反映了当时的学术关注点和方法论倾向。我看到了一些对“文化商品”的分析,以及对“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初步探讨,这让我对1983年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的理论深度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套文献类目,绝对是任何想要深入理解1980年代东亚文化图景的研究者的必备参考。
评分我怀着一种近乎“考古”的心情打开了这套《东洋学文献类目-1983年度(精)》。与其说它是一本简单的书目,不如说它是一份珍贵的时代档案,记录了1983年东洋学领域研究的“分子结构”。我通常喜欢从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入手,这次我选择了对中国古典哲学文献的研究。我惊讶地发现,在这一年,关于宋明理学、尤其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学方面的研究文献数量可观,并且涉及的论点角度也十分多元。有些文献似乎在重新审视传统哲学思想的现代价值,有些则致力于发掘被忽视的史料。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罗列了标题和作者,还附带了简要的介绍,有些甚至提及了核心观点和研究方法,这对于我这种时间宝贵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帮助我快速筛选出与我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的文献,极大地节省了查找和初步评估文献的时间。此外,我发现一些与中国哲学相关的交叉研究,比如将中国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或者探讨中国哲学在东亚其他国家(如朝鲜半岛、越南)的影响,这些都为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和视野。这套文献类目不仅仅是信息的集合,更像是一个智慧的节点,连接着过去的研究者与未来的探索者,让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得以延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