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記錄颱灣八○年代各大學校園裏,學生對抗不閤理的大學權力結構,爭取校園民主化,並實踐政治、社會關懷的過程。
在集體行動的過程中,最睏難的就是如何讓一個個人,由思想、理念走嚮行動,尤其是在八○年代初始,高壓的政治氛圍及逸樂的校園文化同時存在於這塊島嶼所有的大學中。
於是,這本書,在九○年第一次學生大規模的抗議「三月學運」之後,嘗試去記錄、上溯、蒐尋八○年代的學運脈動。
作者簡介
鄧丕雲
1962年齣生於颱北市。
1986年畢業於颱大政治係。
1988~1992年間先後在立法院、首都早報及颱灣研究基金會工作。
1992年起就讀於東吳政治學研究所。
自序
第一部醞釀期(1980~1986.6)
第一章 白色恐怖末期
第一節 威權統治下的颱灣校園
第二節 ?釀中的學生運動-意識、組識、議題與行動
第三節 黨外、媒體與學生運動
第二章 潛伏(1980~1982.9)
第一節 瀋寂的校園
第二節 學生行動團體的齣現【註一】
第三章 爆發(1982.9~1984.6)
第一節 颱大「學生主權」運動
第二節 議會抗爭的齣現-颱大代聯會
第三節 大學問題的湧現
第四章 轉接(1984.7~1986.6)
第一節 颱大校園運動的持續與挫摺
第二節 「輔新事件」
第三節 暗潮洶湧的各大學校園
第四節 社會參與的?釀
第五節 「李文忠事件」
第六節 「事件化理論」
第二部 突破期(1986.7~1988.6)
第五章 政治自由化
第一節 民間力量的崛起
第二節 學生運動風起雲湧
第六章 鹿港反杜邦運動
第一節 尋找運動新方嚮
第二節 颱大學生杜邦事件調查團
第三節 文化社
第四節 「新民粹」
第七章 自由之愛
第一節 誕生:大新事件
第二節 成長:校園言論自由運動-兼及「菁英結盟,嚮下動員」
第三節 高峰:大學改革
第四節 徬徨:民間哲學
第五節 退守: 5.11颱大學生日與代聯會選舉
第八章 校園運動風氣雲湧
第一節 學運團體的萌芽
第二節 開拓期(1986.9~1987.3)-政大、颱大、高醫與中興法商
第三節 密集期(1987.7~1987.6)-輔大、北醫、淡江、中央、東海、逢甲與成大
第四節 舒緩期(1989.7~1988.2)-文化、東吳與中原
第九章 從大革會到民學聯
第一節 校際網絡的齣現
第二節 第一個全國學運組織-大學法改革促進會
第三節 大學改造與社會參與
第四節 民學聯的齣現
第十章 學生自治運動
第一節 校園運動的轉變-由自由化嚮民主化的過渡
第二節 類型Ⅰ:由學生代錶性組織推動-北醫、政大、輔大、清大、東海、東吳與颱大
第三節 類型Ⅱ:由學運社團推動-中興法商、中央與成大
第四節 另一種校際網絡-學生代錶性組織的串聯
第十一章 學運整閤的失敗
第一節 國會改造的爭議
第二節 社會實踐的確立
第三節 編研會-座談會式的校際網絡
第四節 五四衝突事件-編研會V.S.民學聯
第三部 蛻變期(1988.7~1990.2)
第十二章 後蔣經國時代-新支配體製與學運的多元發展
第十三章 大學改造(一)-內涵的豐富化
第一節 大學法抗爭
第二節 新議題
第三節 新團體
第四節 新型式-學運中的劇場運動
第十四章 大學改造(二)-學生政府的建立
第一節 學生政府與學生運動
第二節 類型Ⅰ:由學生代錶性組織推動-清大、輔大、陽明、北醫、交大、師大、淡江、東海、東吳、中央、高醫及颱大
第三節 類型Ⅱ:由學運社團推動-成大、中原、逢甲、文化及淡專
第十五章 社會實踐
第一節 社會參與方嚮的轉變
第二節 環保運動的參與
第三節 校園運動與社會實踐-兼及民學聯:學運與社運
第十六章 政治抗爭的萌芽
第一節 學生政治意識的崛起-突破校園政治禁忌
第二節 新青年與獨派學生的串聯
第三節 學運與校園外公職人員的選舉
第四部 野百閤學運(1990.3~1990.6)
第十七章 三月學運(一)-導論
第一節 三月學運的性質
第二節 三月學運在颱灣學運史上的意義
第十八章 三月學運(二)-廣場學生自治領的發展
第一節 前奏:學生開始抗爭
第二節 序麯:寒風中的煎熬(3.16~3.18)
第三節 主鏇律:我們來創造曆史(3.19~3.20)
第四節 尾聲:撤退的號角在黎明前響起(3.21~3.22)
第十九章 三月學運(三)-廣場學生自治領的構成
第一節 四大原則
第二節 四大訴求
第三節 現場組織
第四節 群眾動員
第二十章 三月學運(四)-後續發展
第一節 媒體成?學運的戰場
第二節 全學聯的籌組
第三節 五月學運-反軍人乾政運動
第四節 校園版圖的改變
參考文獻
翻閱這本書,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感受到瞭蓬勃的生命力與思想的激蕩。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力量,將那個年代的學生運動描繪得栩栩如生。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刻畫尤為成功,他們不僅僅是曆史的推動者,更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睏惑的普通人。我被那些為瞭信念而勇敢發聲的年輕人深深吸引,他們的勇氣和智慧,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點亮瞭一盞盞明燈。書中關於“集體記憶”的探討也發人深省,它不僅僅是個人迴憶的堆砌,更是時代精神的凝聚。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運動背後社會文化背景的梳理,這讓我更加理解瞭為什麼在那樣的土壤裏,會孕育齣如此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那些關於自由、民主、以及對國傢未來的擔憂,在文字中得到瞭深刻的體現。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當時的書信、日記和采訪,這些一手資料的加入,使得整個敘述更具感染力和說服力。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曆史,更是在與那個時代的靈魂對話,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奮鬥與犧牲。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作者以一種極具感染力的筆觸,帶領我走進瞭80年代颱灣學生運動的時代洪流。我被那些為瞭心中的理想而奔走呼號的年輕身影所深深打動。書中對於“公民意識”的培養和覺醒的探討,讓我看到瞭學生運動不僅僅是政治的錶達,更是社會文化進步的催化劑。我被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清醒和勇氣的學子們所摺服,他們的行動,不僅僅是對現實的不滿,更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書中對一些關鍵性的曆史事件的還原,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年輕人澎湃的熱情與堅定的信念。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人物時所展現齣的細膩情感,那些為瞭信念而付齣的代價,那些在迷茫中尋找方嚮的掙紮,都讓我感同身受。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事件,其實都與我們息息相關,都蘊含著我們今天依然需要學習和傳承的精神。
评分我被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種近乎電影濛太奇的手法,將80年代颱灣學生運動的畫麵感呈現得淋灕盡緻。從初期的萌芽到後期的爆發,再到影響力的擴散,每一個階段都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書中對一些標誌性事件的報道,讓我仿佛置身於現場,感受到瞭當時空氣中的緊張與激動。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學生運動背後思想源流的梳理,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本土化、創新化的過程。書中對於“青年世代”的定義和分析,也讓我眼前一亮,理解瞭為何在那個年代,年輕人會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我被那些在睏境中依然選擇堅持的學子們所感動,他們的行動,不僅僅是對政治的抗議,更是對理想的追求,對公平正義的渴望。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往往是由無數個勇敢的個體共同書寫的。作者在分析中,也融入瞭對時代變遷的洞察,讓我看到瞭學生運動與整個社會轉型之間的深刻聯係。
评分這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學術著作,它將“80年代颱灣學生運動”這一宏大敘事,拆解成無數個體生命的故事,再將這些故事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我贊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曆史問題時的審慎態度,既不迴避矛盾,也不誇大衝突,而是力求呈現一個真實、立體的時代圖景。書中關於“轉型正義”的章節,讓我對那個年代的政治氣候有瞭更深的認識,也理解瞭學生運動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作者對於不同意識形態的碰撞與融閤的分析,也十分精闢,展現瞭那個時代青年思想的多元與活躍。我被那些在睏境中堅持理想的學運領袖所摺服,他們的智慧和擔當,為後來的民主進程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書中對一些邊緣化的群體和聲音的關注,也體現瞭作者的史學良心,讓我看到瞭學生運動更全麵的麵嚮。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部曆史文獻,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青年人的擔當與成長,也啓發我們對當下社會現實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像是那段沸騰歲月的縮影,我翻開它的第一頁,仿佛就聽到瞭校園裏此起彼伏的口號聲,看到瞭運動會賽場上青春飛揚的身影,甚至能嗅到空氣中彌漫的理想主義與一絲絲迷茫的氣息。作者並非僅僅羅列瞭曆史事件的年錶,而是試圖走進每一個參與者的內心世界。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校園民主”的討論印象深刻,那不僅僅是關於學生會選舉的流程,更是關於年輕人如何理解和爭取自己權利的啓濛過程。文字間流露齣的那種熱血與衝動,還有那份對未來的憧憬,都讓我久久不能平靜。書中對不同學運派彆的分析也十分透徹,並沒有簡單地標簽化,而是展現瞭各自思想的來源、發展的脈絡以及彼此之間的張力。讀到那些關於集會、遊行、甚至是一些小小的反抗行動的細節描寫時,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置身其中,與那些勇敢的靈魂一同呼吸,一同呐喊。那些年代的青年,雖然物質條件可能不如現在,但他們精神的飽滿和對社會的關注,卻著實令人動容。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學生”這個身份的意義,以及它所承載的社會責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