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台湾学生运动史

80年代台湾学生运动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学生运动
  • 80年代
  • 政治史
  • 社会运动
  • 民主化
  • 台湾政治
  • 历史研究
  • 冷战
  • 校园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记录台湾八○年代各大学校园里,学生对抗不合理的大学权力结构,争取校园民主化,并实践政治、社会关怀的过程。

  在集体行动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让一个个人,由思想、理念走向行动,尤其是在八○年代初始,高压的政治氛围及逸乐的校园文化同时存在于这块岛屿所有的大学中。

  于是,这本书,在九○年第一次学生大规模的抗议「三月学运」之后,尝试去记录、上溯、蒐寻八○年代的学运脉动。

作者简介

邓丕云

  1962年出生于台北市。
  1986年毕业于台大政治系。
  1988~1992年间先后在立法院、首都早报及台湾研究基金会工作。
  1992年起就读于东吴政治学研究所。

跨越藩篱:战后台湾的文化思潮与社会变迁 (1950-1970) 导言 本书聚焦于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一个在政治高压、经济起飞与文化冲击的复杂背景下,台湾社会内部涌现出的深刻思潮变动与社会结构重塑。这段时期是台湾从战后重建走向现代化的关键转型期,其间的知识分子、艺术团体、民间力量,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探索着“台湾性”、现代性与身份认同的复杂议题。本书旨在梳理这一时期,知识界如何应对外来的意识形态压力、传统的儒家束缚以及急速工业化带来的新问题,构建起一套区别于以往的文化与社会叙事。 第一部:现代性的初步探索与知识分子的挣扎 (1950s-1960s初期) 第一章:战后初期的文化断裂与“反共文学”的桎梏 战后初期,台湾文化界面临着严峻的政治审查与思想控制。本章首先探讨了国民政府迁台后,文化政策如何倾向于“反共复国”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文学创作受到严格限制,许多流亡知识分子和本土作家在表达上采取了谨慎的姿态。我们分析了以“反共”为主题的小说、戏剧的创作特征,及其在美学上的趋同性与内容上的局限性。同时,本书也考察了在主流叙事之外,知识分子如何在私人领域或通过象征性的手法,试图保留对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关注,以及这种双重生活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第二章:从“西方中心”到本土经验的呼唤:留学生群体的回归与初探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大批学成归国的知识分子,带着西方现代主义的养分回到了台湾。本章着重分析了这批人如何试图将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如意识流、象征主义)移植到台湾的社会现实中。我们详细研究了早期现代诗社的成立与活动,他们试图打破传统格律的束缚,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与都市经验。然而,他们也面临着如何处理西方理论与台湾本土经验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回应社会对“实用主义”的期待等挑战。本书认为,这一阶段是台湾文化从单纯模仿转向寻求“本土化”语境的初步尝试。 第三章: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兴起 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台湾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剧变。本章将目光投向大众文化领域。我们分析了战后初期广播电台、通俗小说的兴起,以及电影工业的发展如何塑造了新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这种新兴的大众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治审查带来的压抑感,但也同时带来了消费主义的萌芽和对传统价值的冲击。我们探讨了知识分子对这种“通俗化”趋势的复杂态度,以及他们如何看待文学艺术在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变化。 第二部:批判意识的觉醒与本土美学的建立 (1960s中期-1970s) 第四章:现代主义的高峰与“文艺复兴”的尝试 1960年代中期,台湾的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标志性事件是重要文学刊物的创办与文学论战的激化。本章深入剖析了此时期文学评论界对于“题材与技巧”的争论,以及对“中国传统”与“台湾现实”之间关系的重新界定。通过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文本分析,我们揭示了他们如何运用现代主义技巧来描绘台湾社会底层、都市异化以及个体生命的困境,体现出一种超越政治口号的深刻的人文关怀。 第五章:乡土文学的萌芽与“看见台湾”的努力 随着对本土经验关注的深化,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将视角转向台湾的乡村、底层人民和被忽视的历史记忆。本章详细考察了乡土文学思潮的早期酝酿过程。它并非简单地复古怀旧,而是尝试以一种更贴近现实、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记录和反思台湾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本章对比了此时期“现代主义”与“乡土关注”之间的张力与相互借鉴,论证了两者是如何共同推动了对“台湾性”的深入思考。 第六章:艺术领域的反叛:抽象艺术与民间信仰的交汇 文化思潮的变革同样反映在视觉艺术领域。本章探讨了战后台湾抽象艺术的兴起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抽象艺术的勃兴,被视为对写实主义(常被政治教条所裹挟)的一种解放,它代表了艺术家对纯粹形式、色彩和个人情感表达的追求。与此同时,我们也研究了艺术家们如何从台湾本土的民间信仰、民俗图案中汲取灵感,试图建立一种既立足于现代性,又根植于本土文化的视觉语言。这标志着文化认同的构建开始超越单一的政治框架。 第七部:教育体系的重塑与社会规范的松动 第七章:大学教育的扩展与社会批判的温床 1960年代末期,台湾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使得知识青年群体空前壮大。本章分析了大学校园如何成为思想交流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场所。虽然高压政策依然存在,但在社团活动、校刊和非正式讨论中,新的社会议题,如性别角色、民主观念、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开始被私下或半公开地讨论。本书认为,这一时期教育体系的扩展为后续的社会运动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基础和思想土壤。 第八章:跨越代沟: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个体意识的冲突 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家庭结构和传统伦理观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通过分析当时的家庭剧、小说作品以及社会调查资料,探讨了现代个体意识(如个人自由、婚姻自主、职业选择的自主权)与僵化的儒家家庭规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渗透到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预示着社会对个人权利的关注将日益增加。 结论 本书总结了1950至1970年代台湾文化思潮的演变轨迹:一个从外来规范的适应、到本土经验的自觉反思、再到批判意识觉醒的艰难历程。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虽然受制于严酷的政治环境,却在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进行了持续而深刻的探索,为台湾社会在接下来的时代变革中,构建起坚实的文化与思想基础。他们的努力,是台湾社会在政治转型之前,一次重要的“文化预演”。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部酝酿期(1980~1986.6)
第一章 白色恐怖末期
第一节 威权统治下的台湾校园
第二节 ?酿中的学生运动-意识、组识、议题与行动
第三节 党外、媒体与学生运动

第二章 潜伏(1980~1982.9)
第一节 沈寂的校园
第二节 学生行动团体的出现【註一】

第三章 爆发(1982.9~1984.6)
第一节 台大「学生主权」运动
第二节 议会抗争的出现-台大代联会
第三节 大学问题的涌现

第四章 转接(1984.7~1986.6)
第一节 台大校园运动的持续与挫折
第二节 「辅新事件」
第三节 暗潮汹涌的各大学校园
第四节 社会参与的?酿
第五节 「李文忠事件」
第六节 「事件化理论」

第二部 突破期(1986.7~1988.6)
第五章 政治自由化
第一节 民间力量的崛起
第二节 学生运动风起云涌

第六章 鹿港反杜邦运动
第一节 寻找运动新方向
第二节 台大学生杜邦事件调查团
第三节 文化社
第四节 「新民粹」

第七章 自由之爱
第一节 诞生:大新事件
第二节 成长:校园言论自由运动-兼及「菁英结盟,向下动员」
第三节 高峰:大学改革
第四节 徬徨:民间哲学
第五节 退守: 5.11台大学生日与代联会选举

第八章 校园运动风气云涌
第一节 学运团体的萌芽
第二节 开拓期(1986.9~1987.3)-政大、台大、高医与中兴法商
第三节 密集期(1987.7~1987.6)-辅大、北医、淡江、中央、东海、逢甲与成大
第四节 舒缓期(1989.7~1988.2)-文化、东吴与中原

第九章 从大革会到民学联
第一节 校际网络的出现
第二节 第一个全国学运组织-大学法改革促进会
第三节 大学改造与社会参与
第四节 民学联的出现

第十章 学生自治运动
第一节 校园运动的转变-由自由化向民主化的过渡
第二节 类型Ⅰ:由学生代表性组织推动-北医、政大、辅大、清大、东海、东吴与台大
第三节 类型Ⅱ:由学运社团推动-中兴法商、中央与成大
第四节 另一种校际网络-学生代表性组织的串联

第十一章 学运整合的失败
第一节 国会改造的争议
第二节 社会实践的确立
第三节 编研会-座谈会式的校际网络
第四节 五四冲突事件-编研会V.S.民学联

第三部 蜕变期(1988.7~1990.2)
第十二章 后蒋经国时代-新支配体制与学运的多元发展
第十三章 大学改造(一)-内涵的丰富化
第一节 大学法抗争
第二节 新议题
第三节 新团体
第四节 新型式-学运中的剧场运动

第十四章 大学改造(二)-学生政府的建立
第一节 学生政府与学生运动
第二节 类型Ⅰ:由学生代表性组织推动-清大、辅大、阳明、北医、交大、师大、淡江、东海、东吴、中央、高医及台大
第三节 类型Ⅱ:由学运社团推动-成大、中原、逢甲、文化及淡专

第十五章 社会实践
第一节 社会参与方向的转变
第二节 环保运动的参与
第三节 校园运动与社会实践-兼及民学联:学运与社运

第十六章 政治抗争的萌芽
第一节 学生政治意识的崛起-突破校园政治禁忌
第二节 新青年与独派学生的串联
第三节 学运与校园外公职人员的选举
第四部 野百合学运(1990.3~1990.6)

第十七章 三月学运(一)-导论
第一节 三月学运的性质
第二节 三月学运在台湾学运史上的意义

第十八章 三月学运(二)-广场学生自治领的发展
第一节 前奏:学生开始抗争
第二节 序曲:寒风中的煎熬(3.16~3.18)
第三节 主旋律:我们来创造历史(3.19~3.20)
第四节 尾声:撤退的号角在黎明前响起(3.21~3.22)

第十九章 三月学运(三)-广场学生自治领的构成
第一节 四大原则
第二节 四大诉求
第三节 现场组织
第四节 群众动员

第二十章 三月学运(四)-后续发展
第一节 媒体成?学运的战场
第二节 全学联的筹组
第三节 五月学运-反军人干政运动
第四节 校园版图的改变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像是那段沸腾岁月的缩影,我翻开它的第一页,仿佛就听到了校园里此起彼伏的口号声,看到了运动会赛场上青春飞扬的身影,甚至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理想主义与一丝丝迷茫的气息。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了历史事件的年表,而是试图走进每一个参与者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校园民主”的讨论印象深刻,那不仅仅是关于学生会选举的流程,更是关于年轻人如何理解和争取自己权利的启蒙过程。文字间流露出的那种热血与冲动,还有那份对未来的憧憬,都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书中对不同学运派别的分析也十分透彻,并没有简单地标签化,而是展现了各自思想的来源、发展的脉络以及彼此之间的张力。读到那些关于集会、游行、甚至是一些小小的反抗行动的细节描写时,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其中,与那些勇敢的灵魂一同呼吸,一同呐喊。那些年代的青年,虽然物质条件可能不如现在,但他们精神的饱满和对社会的关注,却着实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学生”这个身份的意义,以及它所承载的社会责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带领我走进了80年代台湾学生运动的时代洪流。我被那些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奔走呼号的年轻身影所深深打动。书中对于“公民意识”的培养和觉醒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学生运动不仅仅是政治的表达,更是社会文化进步的催化剂。我被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清醒和勇气的学子们所折服,他们的行动,不仅仅是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书中对一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的还原,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澎湃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时所展现出的细腻情感,那些为了信念而付出的代价,那些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其实都与我们息息相关,都蕴含着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学习和传承的精神。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深深吸引,作者以一种近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80年代台湾学生运动的画面感呈现得淋漓尽致。从初期的萌芽到后期的爆发,再到影响力的扩散,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书中对一些标志性事件的报道,让我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了当时空气中的紧张与激动。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学生运动背后思想源流的梳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本土化、创新化的过程。书中对于“青年世代”的定义和分析,也让我眼前一亮,理解了为何在那个年代,年轻人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我被那些在困境中依然选择坚持的学子们所感动,他们的行动,不仅仅是对政治的抗议,更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渴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无数个勇敢的个体共同书写的。作者在分析中,也融入了对时代变迁的洞察,让我看到了学生运动与整个社会转型之间的深刻联系。

评分

这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术著作,它将“80年代台湾学生运动”这一宏大叙事,拆解成无数个体生命的故事,再将这些故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赞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问题时的审慎态度,既不回避矛盾,也不夸大冲突,而是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立体的时代图景。书中关于“转型正义”的章节,让我对那个年代的政治气候有了更深的认识,也理解了学生运动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作者对于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与融合的分析,也十分精辟,展现了那个时代青年思想的多元与活跃。我被那些在困境中坚持理想的学运领袖所折服,他们的智慧和担当,为后来的民主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对一些边缘化的群体和声音的关注,也体现了作者的史学良心,让我看到了学生运动更全面的面向。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担当与成长,也启发我们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思考。

评分

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与思想的激荡。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将那个年代的学生运动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尤为成功,他们不仅仅是历史的推动者,更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困惑的普通人。我被那些为了信念而勇敢发声的年轻人深深吸引,他们的勇气和智慧,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点亮了一盏盏明灯。书中关于“集体记忆”的探讨也发人深省,它不仅仅是个人回忆的堆砌,更是时代精神的凝聚。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运动背后社会文化背景的梳理,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在那样的土壤里,会孕育出如此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那些关于自由、民主、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在文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当时的书信、日记和采访,这些一手资料的加入,使得整个叙述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与那个时代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