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2
这本书记录台湾八○年代各大学校园里,学生对抗不合理的大学权力结构,争取校园民主化,并实践政治、社会关怀的过程。
在集体行动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让一个个人,由思想、理念走向行动,尤其是在八○年代初始,高压的政治氛围及逸乐的校园文化同时存在于这块岛屿所有的大学中。
于是,这本书,在九○年第一次学生大规模的抗议「三月学运」之后,尝试去记录、上溯、蒐寻八○年代的学运脉动。
作者简介
邓丕云
1962年出生于台北市。
1986年毕业于台大政治系。
1988~1992年间先后在立法院、首都早报及台湾研究基金会工作。
1992年起就读于东吴政治学研究所。
自序
第一部酝酿期(1980~1986.6)
第一章 白色恐怖末期
第一节 威权统治下的台湾校园
第二节 ?酿中的学生运动-意识、组识、议题与行动
第三节 党外、媒体与学生运动
第二章 潜伏(1980~1982.9)
第一节 沈寂的校园
第二节 学生行动团体的出现【註一】
第三章 爆发(1982.9~1984.6)
第一节 台大「学生主权」运动
第二节 议会抗争的出现-台大代联会
第三节 大学问题的涌现
第四章 转接(1984.7~1986.6)
第一节 台大校园运动的持续与挫折
第二节 「辅新事件」
第三节 暗潮汹涌的各大学校园
第四节 社会参与的?酿
第五节 「李文忠事件」
第六节 「事件化理论」
第二部 突破期(1986.7~1988.6)
第五章 政治自由化
第一节 民间力量的崛起
第二节 学生运动风起云涌
第六章 鹿港反杜邦运动
第一节 寻找运动新方向
第二节 台大学生杜邦事件调查团
第三节 文化社
第四节 「新民粹」
第七章 自由之爱
第一节 诞生:大新事件
第二节 成长:校园言论自由运动-兼及「菁英结盟,向下动员」
第三节 高峰:大学改革
第四节 徬徨:民间哲学
第五节 退守: 5.11台大学生日与代联会选举
第八章 校园运动风气云涌
第一节 学运团体的萌芽
第二节 开拓期(1986.9~1987.3)-政大、台大、高医与中兴法商
第三节 密集期(1987.7~1987.6)-辅大、北医、淡江、中央、东海、逢甲与成大
第四节 舒缓期(1989.7~1988.2)-文化、东吴与中原
第九章 从大革会到民学联
第一节 校际网络的出现
第二节 第一个全国学运组织-大学法改革促进会
第三节 大学改造与社会参与
第四节 民学联的出现
第十章 学生自治运动
第一节 校园运动的转变-由自由化向民主化的过渡
第二节 类型Ⅰ:由学生代表性组织推动-北医、政大、辅大、清大、东海、东吴与台大
第三节 类型Ⅱ:由学运社团推动-中兴法商、中央与成大
第四节 另一种校际网络-学生代表性组织的串联
第十一章 学运整合的失败
第一节 国会改造的争议
第二节 社会实践的确立
第三节 编研会-座谈会式的校际网络
第四节 五四冲突事件-编研会V.S.民学联
第三部 蜕变期(1988.7~1990.2)
第十二章 后蒋经国时代-新支配体制与学运的多元发展
第十三章 大学改造(一)-内涵的丰富化
第一节 大学法抗争
第二节 新议题
第三节 新团体
第四节 新型式-学运中的剧场运动
第十四章 大学改造(二)-学生政府的建立
第一节 学生政府与学生运动
第二节 类型Ⅰ:由学生代表性组织推动-清大、辅大、阳明、北医、交大、师大、淡江、东海、东吴、中央、高医及台大
第三节 类型Ⅱ:由学运社团推动-成大、中原、逢甲、文化及淡专
第十五章 社会实践
第一节 社会参与方向的转变
第二节 环保运动的参与
第三节 校园运动与社会实践-兼及民学联:学运与社运
第十六章 政治抗争的萌芽
第一节 学生政治意识的崛起-突破校园政治禁忌
第二节 新青年与独派学生的串联
第三节 学运与校园外公职人员的选举
第四部 野百合学运(1990.3~1990.6)
第十七章 三月学运(一)-导论
第一节 三月学运的性质
第二节 三月学运在台湾学运史上的意义
第十八章 三月学运(二)-广场学生自治领的发展
第一节 前奏:学生开始抗争
第二节 序曲:寒风中的煎熬(3.16~3.18)
第三节 主旋律:我们来创造历史(3.19~3.20)
第四节 尾声:撤退的号角在黎明前响起(3.21~3.22)
第十九章 三月学运(三)-广场学生自治领的构成
第一节 四大原则
第二节 四大诉求
第三节 现场组织
第四节 群众动员
第二十章 三月学运(四)-后续发展
第一节 媒体成?学运的战场
第二节 全学联的筹组
第三节 五月学运-反军人干政运动
第四节 校园版图的改变
参考文献
80年代台湾学生运动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80年代台湾学生运动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