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人际—心理动力团体谘商与治疗的基本假设
第一节 治疗团体为复合的现象
团体谘商与治疗情境,远比个别谘商与治疗情境复杂和多面向。苏东坡在『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谘商与治疗团体的内涵与现象正是如此,具复合(complex)的性质。若只依据一个个别治疗理论所发展的团体治疗理论,企图去观察和解释其复杂的现象,不只「不识庐山真面目」,而且可能落入「见树不见林」的缺失。
壹、复合模式为团体谘商与治疗理论建构的新趋势
传统心理动力相关学派的团体治疗理论,多数以个别治疗的理论为依据发展而成。为避免只从成员个人的视角去解读和运用团体之限制,晚近学者相继提出人际取向的团体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并非由单一理论作为治疗的依据,可以称为复合(complex)的模式。人际历程或人际动力治疗,由于不满意以治疗一个人的理论去诠释和治疗多人的情境,而採取人际复合模式之理论,并相信这种模式可以了解人类的人格和行为(Carson, 1969; Kiesler, 1983; Locke & Adamic, 2012)。这类模式主要以Sullivan的人际治疗理论、Adler的人际心理学、客体关系治疗理论、家族治疗理论,以及Yalom的「社会缩影理论」(social microcosm theory)为依据(Chen & Rybak, 2004; Horowitz, 2004; Kiesler, 1982; Strupp & Binder, 1984; Teyber, 1997; Yalom, 1985, 1995, 2005),开启了以非单一理论建构团体治疗的原理,为晚近的趋势。
所以,这类复合式人际取向的团体治疗理论,不是由哪一位学者所开创。虽然学者们的理论与方法或有差异,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重点,即:(1)人际关系;(2)矫正性情绪经验;(3)团体如同社会缩影;(4)运用此地此时;(5)不使用难懂语言的对话(jargon-free dialogue)(也就是不使用行话或专业术语);(6)治疗师同时为参与者和观察者(Zimmerman, 2008)等六项。由于人际取向的团体治疗都相信人格为人际产物(Sullivan, 1953),这六项共同交集之处,就是人际关系或人际动力概念的运用。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团体中的人际情境,介入焦点包括个别成员与领导者之间、或成员与成员之间、或团体整体。致力于摆脱只以个别成员内心或精神动力为焦点的团体治疗,这项努力开启了重视团体中人际互动和人际学习的治疗影响力,迈出团体治疗新的里程碑,也为团体治疗踏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