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谘商与治疗(2版):一个崭新的人际-心理动力模式

团体谘商与治疗(2版):一个崭新的人际-心理动力模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团体咨询
  • 团体治疗
  • 人际关系
  • 心理动力学
  • 心理治疗
  • 咨询心理学
  • 团体心理学
  • 第二版
  • 临床心理学
  • 人际互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际动力或人际历程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团体谘商与心理治疗理论的新趋势。本书作者以全新建构的完整理论以及丰富的实务经验,完善地诠释团体谘商与治疗的理论与实务。

本书特色

  ▶内容结构完整

  第一篇阐释人际与心理动力团体治疗之基本理论;第二篇为建构团体历程与领导之理论与方法;第三篇为论述团体中的重要议题与治疗机制;第四篇为讨论成员与领导者相关议题。

  ▶具华人文化色彩
  本书的立论虽为西学,由于融入华人文化辩证,让读者可以感到贴近自己的经验。

  ▶理论广博而论述严谨
  能提供团体工作研究者相关研究议题的参考。

  ▶特为即将从事和正在工作中的团体实务工作者而写
  理论阐释精辟,实务理路分析清晰,实例具体,是实务工作者值得典藏的书籍。

  ▶也适用于对团体谘商与治疗入门的读者
  论述深入浅出,对于想理解单一团体理论之入门者,也是很有趣的读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秀碧


  学历
  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谘商心理研究所博士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瑞佛校区辅导与谘商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学士

  实务工作
  从事团体辅导、团体谘商与治疗之教学、研究、训练,实务及推广工作等超过四十年。
  担任多项政府和民间机构委员与顾问,为台湾极为资深的团体谘商与治疗领域学者。

  经历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专任教授兼系主任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学生谘商中心主任
  亚洲大学心理系专任教授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研究所博士班团体谘商课程兼任教授
  国立暨南大学谘商心理研究所博士班团体谘商课程兼任教授
  国立中正大学心理研究所团体谘商课程兼任教授
  台湾团体谘商与治疗研究学会创会暨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长
  台湾辅导与谘商学会理事
  台湾谘商心理学会监事
  担任台湾辅导与谘商多个重要相关学报之编辑委员与审查委员

  荣誉
  荣获中华民国教育学术团体2004年颁授木铎奖
  荣获台湾辅导与谘商学会2018年颁赠终身成就奖

  国际交流
  美国田纳西州立奥斯丁彼大学谘商心理学系客座讲座(2000年)
  担任三届美国ACA出版的Journal for Specialists in GroupWork编审委员
  马来西亚总董会特聘讲席,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和新山、中国大陆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两机构附设培训机构,教授团体谘商课程及带领相关工作坊。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基本假设
第一章 人际—心理动力团体谘商与治疗的基本假设

第一节 治疗团体为复合的现象
第二节 社会性需求为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
第三节 人格是人际动力的产物
第四节 个人的问题多数来自人际
第五节 团体整体如家庭星座
第六节 团体治疗方法可以内外兼具

第二章 小团体与团体治疗
第一节 小团体的定义
第二节 小团体的性质
第三节 角色
第四节 沟通
第五节 团体文化与规范
第六节 权力
第七节 团体气氛

第三章 通用系统论与团体治疗
第一节 整体观
第二节 相互依赖与互补
第三节 结构
第四节 团体的互动
第五节 团体发展的循环和阶段
第六节 结语

第二篇 团体的发展与领导
第四章 团体凝聚力的定义和概念
第一节 再定义凝聚力的需要
第二节 凝聚力定义的演进
第三节 团体凝聚力是友谊
第四节 凝聚力的本质为一种人际关系
第五节 结语

第五章 团体中的治疗关系
第一节 团体中的人际网络
第二节 领导者与成员的治疗关系
第三节 领导者进入成员关系的系统
第四节 团体中成员关系的发展
第五节 结语

第六章 团体历程发展与阶段的原理
第一节 团体历程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谘商与治疗团体的阶段
第三节 结语

第七章 非结构式团体的历程领导通论
第一节 非结构团体的性质
第二节 非结构团体历程的议题
第三节 螺旋模式的历程领导

第八章 团体前期的领导
第一节 团体前期主要的领导任务
第二节 团体初期的领导策略
第三节 社交阶段的领导与第一次聚会
第四节 连结阶段的领导
第五节 共享关系阶段的领导
第六节 结语

第九章 团体后期的领导
第一节 团体后期历程的领导
第二节 合作互助阶段的领导
第三节 收获与结束

第十章 领导相关行为与介入技术(一)
第一节 领导者的自我揭露
第二节 五种有用的领导作为
第三节 产生有意义的归因
第四节 团体的第一次聚会
第五节 时机
第六节 使用「我陈述」

第十一章 领导相关行为与介入技术(二)
第一节 重构
第二节 提问与探问
第三节 以家族为本的团体技术
第四节 角色扮演
第五节 角色转换技术
第六节 使用活动
第七节 阅读治疗方法
第八节 促进成员互动

第三篇 团体中的重要议题与治疗机制
第十二章 此地此时
第一节 此地此时在团体治疗的意义
第二节 此地此时的运用
第三节 历程阐释
第四节 回馈与历程阐释
第五节 结语

第十三章 团体中的投射性认同
第一节 投射性认同的概念
第二节 投射性认同的功能与过程
第三节 投射性认同作为要求关系的不适应手段
第四节 投射性认同与团体历程
第五节 团体中投射性认同的处理
第六节 领导者成为投射性认同的对象

第十四章 代罪羔羊
第一节 代罪羔羊的意义
第二节 代罪羔羊与失功能家庭
第三节 代罪羔羊的产生
第四节 代罪羔羊的功能
第五节 团体中代罪羔羊产生的时机
第六节 领导者的议题
第七节 预防与处理团体中的代罪羔羊

第十五章 团体中的冲突
第一节 团体中冲突的意义与冲击
第二节 团体冲突的原因
第三节 冲突的处理
第四节 结语

第十六章 矫正性情绪经验
第一节 矫正性情绪经验的意义与性质
第二节 矫正性情绪经验治疗的三个历程
第三节 矫正性情绪经验的治疗方法
第四节 团体历程的矫正性情绪经验治疗

第十七章 团体的支持环境
第一节 支持
第二节 倾听
第三节 同理心
第四节 回馈
第四篇 团体成员与领导

第十八章 团体成员
第一节 成员的性质
第二节 团体的大小
第三节 选择与准备成员
第四节 团体成员的组成
第五节 成员的角色
第六节 成员的行为
第七节 结语

第十九章 团体领导者与领导
第一节 有效领导者的特质
第二节 领导者的任务与功能
第三节 领导团体的主要能力
第四节 领导者的训练与督导

第二十章 联合领导
第一节 联合领导的意义与模式
第二节 联合领导的益处与缺失
第三节 联合领导者的组合对于团体的影响
第四节 联合领导者的关系
第五节 联合领导者的沟通与合作原则
第六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人际—心理动力团体谘商与治疗的基本假设
 
第一节 治疗团体为复合的现象
 
团体谘商与治疗情境,远比个别谘商与治疗情境复杂和多面向。苏东坡在『题西林壁』,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谘商与治疗团体的内涵与现象正是如此,具复合(complex)的性质。若只依据一个个别治疗理论所发展的团体治疗理论,企图去观察和解释其复杂的现象,不只「不识庐山真面目」,而且可能落入「见树不见林」的缺失。
 
壹、复合模式为团体谘商与治疗理论建构的新趋势
 
传统心理动力相关学派的团体治疗理论,多数以个别治疗的理论为依据发展而成。为避免只从成员个人的视角去解读和运用团体之限制,晚近学者相继提出人际取向的团体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并非由单一理论作为治疗的依据,可以称为复合(complex)的模式。人际历程或人际动力治疗,由于不满意以治疗一个人的理论去诠释和治疗多人的情境,而採取人际复合模式之理论,并相信这种模式可以了解人类的人格和行为(Carson, 1969; Kiesler, 1983; Locke & Adamic, 2012)。这类模式主要以Sullivan的人际治疗理论、Adler的人际心理学、客体关系治疗理论、家族治疗理论,以及Yalom的「社会缩影理论」(social microcosm theory)为依据(Chen & Rybak, 2004; Horowitz, 2004; Kiesler, 1982; Strupp & Binder, 1984; Teyber, 1997; Yalom, 1985, 1995, 2005),开启了以非单一理论建构团体治疗的原理,为晚近的趋势。
 
所以,这类复合式人际取向的团体治疗理论,不是由哪一位学者所开创。虽然学者们的理论与方法或有差异,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的重点,即:(1)人际关系;(2)矫正性情绪经验;(3)团体如同社会缩影;(4)运用此地此时;(5)不使用难懂语言的对话(jargon-free dialogue)(也就是不使用行话或专业术语);(6)治疗师同时为参与者和观察者(Zimmerman, 2008)等六项。由于人际取向的团体治疗都相信人格为人际产物(Sullivan, 1953),这六项共同交集之处,就是人际关系或人际动力概念的运用。治疗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团体中的人际情境,介入焦点包括个别成员与领导者之间、或成员与成员之间、或团体整体。致力于摆脱只以个别成员内心或精神动力为焦点的团体治疗,这项努力开启了重视团体中人际互动和人际学习的治疗影响力,迈出团体治疗新的里程碑,也为团体治疗踏出一大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喜欢钻研理论,但同时也非常注重实际应用的人。这本书在理论的深度和实践的指导性之间取得了非常好的平衡。作者不仅提出了一个清晰、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人际-心理动力模式,还花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如何将这一模式应用于实际的团体咨询过程中。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治疗联盟”和“群体边界”的讨论,这些内容在很多关于团体咨询的书籍中可能只是点到为止,但在这本书里,却被深入地剖析,并且与人际-心理动力模式紧密结合,让我对如何在团体中建立和维护一个安全、有效的咨询环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书中提供的练习和技巧,也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套路”,而是真正能够引导团体成员进行深度自我探索和关系体验的工具。我感觉作者非常有心地将理论的精髓转化成了可操作的步骤,并且给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案例分析。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见解独到的导师对话,他不仅指明方向,还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前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更有效、更有温度的咨询实践,让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的来访者。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拿到手之后,才意识到它所承诺的“崭新”是有多么的实在。我本身是心理咨询领域的从业者,也读过不少关于团体咨询的书籍,但很多时候感觉都是在原地踏步,理论来理论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从书名就能看出,它强调的是“人际-心理动力模式”,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一直觉得,团体咨询的本质就是在一个安全的群体环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互动来探索和理解自己以及他人。这本书很深入地探讨了在这个过程中,人际关系如何成为心理动力转化的载体,以及如何在团体中构建和修复关系。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技巧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群体动力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读起来的时候,我时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往的咨询经验,很多曾经模糊不清的感受,在这本书的指引下似乎都变得清晰起来。它提出的模型,有种把看似零散的现象串联起来的魔力,让我对团体咨询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关于如何引导成员在团体中处理冲突、建立信任、以及发展深层联结的部分,我感觉收获非常大。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它给出了实操的思路和可能的方向,让我觉得以后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更有底气,也更能抓住团体咨询的核心。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被书名中“崭新”两个字吸引的,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它所提供的视角。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团体咨询,总是在围绕着几个核心概念打转,觉得似乎很难再有突破。这本书,则是在这些核心概念之上,搭建了一个全新的体系。它没有否定过去的成就,而是以一种更具整合性的方式,将“人际”和“心理动力”这两个看似独立但实则密不可分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在团体咨询的语境下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关系”的定义和解读,不再仅仅是浅层的互动,而是将其视为个体深层心理冲突和发展的重要场域。这种视角让我对团体中发生的很多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我感觉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观察、理解和介入团体。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让我能够打破固有的藩篱,以更灵活、更富有创造力的方式去开展我的团体咨询工作。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一直觉得,团体咨询虽然有很多经典的理论和方法,但有时候会感觉有些“僵化”,或者说,在应对当下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本书所提出的“崭新的人际-心理动力模式”,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个困惑。它不是在旧有框架上做修修补补,而是在核心理念上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革新。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非常强调“当下”和“关系”在团体中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在咨询中会过于关注个体的过去经历,而忽略了在团体中,个体当下与他人的互动,其实是更直接、更有力的治疗契机。这本书通过精妙的理论建构,将人际互动与深层心理动力紧密地联系起来,揭示了在团体这个“微缩社会”中,个体如何通过与他人的真实联结,来体验、理解并改变自己。我感觉自己被书中对团体动力和个体成长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所震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团体咨询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孤立地看待个体,而是将其置于人际网络中,并且认识到这种网络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治疗潜能。

评分

说实话,当初是因为“2版”这个字眼才被吸引的。很多时候,经典的书籍更新迭代,往往意味着作者对原有理论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完善的补充,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心理学领域,一本“2版”的书,通常不会让人失望。拿到这本书后,翻阅了一下目录,内容果然比我预期的还要丰富。它在保留了原有核心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新的视角和实证研究的支持,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科学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人际-心理动力模式”的阐述,它不仅仅是把人际互动看作是团体咨询的“内容”,更是将其视为“过程”本身的关键驱动力。这种理解方式,让我对团体咨询的“治疗性因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案例的呈现,非常详实,而且能够看到理论如何被巧妙地应用到实践中。作者的笔触很细腻,能够捕捉到团体成员之间微妙的情感流动和非语言信号,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比较注重细节的咨询师来说,是极大的启发。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宏大、更精密的地图,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团体咨询的全貌,并且知道自己在每一个环节可以往哪里走,如何走得更有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