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书精选自本社已出版的学术书籍,请读者注意不要重复购买。
本套书共四本:《文化研究入门:生活体验与实践》、《文化理论:古典与当代》、《文化分析手册(上册)》、《文化分析手册(下册)》。
1. 文化研究入门:生活体验与实践 本书跳脱了一般教科书的制式内容,作者强调创意批判取径,除了附有维妙维肖的插图之外,亦透过大量对话、书信、甚至是饶舌歌形式的原创范例,以浅显易懂和诙谐的方式提供读者许多文化研究的入门概念,鼓励读者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作者拥有丰富的文学和哲学知识背景,从广泛的角度探索文化,读者不仅能从本书习得进行文化研究的实用技巧,更能同时了解举足轻重的批判家与理论学派。
本书旨在结合启发性思考以及创意与批判并重的学习方法,写作对象是对文化研究一知半解或未曾接触过的人。因此对有心从事文化分析却不知从何着手的读者而言,本书既涵盖丰富的文化研究知识,又以独一无二的生动方式解说,想必是能同时感到乐趣无穷又获益良多的入门书。
2. 文化理论:古典与当代 这是一本集各家之长的着作,单一章节的作者都是该研究主题的顶尖学者,文化理论是个相当庞杂而多元的范畴,也尚未有个明确清晰的界定,而欲求概括性的呈现各种文化理论的面貌,并且加已深入探讨,要求单一作者涵盖并掌握所有面向,确实有实行上的困难。反之,集合各领域名家,让该主题的学者能够尽展所长,才能在有广泛范畴的同时,还能兼具讨论的深度,以及相当的批判性。在其中,傅柯、鲍曼、布迪厄等人,都是今日正受到强烈瞩目的理论家,他们的理论如何与文化研究做出连结?又如何得以加以实践或运用,都是此书加以阐明的重点,此外,针对传统对文化理论与社会学做出清楚划分,本书的各位作者却以各式各样极为不同的方式指出了此类分割的谬误,以及如何寻求这些学科之间的契合之处。综合上述,此选集是文化理论思想的选粹,借由多位专门学者,带给读者细致而独到的见解,进而为文化理论带来新意,也因此绝对值得介绍给台湾的读者。
《文化理论:古典与当代》分成三个部份,第一个部分聚焦于社会学理论的积累,是稍早期的理论思想流派,内容有法兰克福学派、马克思、齐美尔等;第二个部分讨论一些较为当代的理论学者,如鲍曼、傅柯、布希亚等人;第三个部分则关注于比较经验性,或至少是主题性的当代理论面向。本书要澄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理论并未如大家印象中的差距甚大,也点出各据山头的理论,其实在内部有着相当程度的相似性,最后,点出理论之间的分歧,多能透过理解欧洲思想的发展脉络而釐清。本书邀集包括史考特(John Scott)来为马克思人文主义与纪登斯的篇章执笔;罗宾斯(Derek Robbins)来撰写布迪厄的篇章,罗杰克(Chris Rojek)来主导霍尔(Stewart Hall)与齐美尔(Georg Simmel)的部份,能身为本书该章的撰文者,都已经针对该主题发表过不少论文,甚至已出版数本相关专书。结合上述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本具有独特看法,也兼具理论深度的文化理论选集,作者们把文化理论的不同面向清楚呈现,并且归纳出未来文化理论的走向与趋势。
3. 文化分析手册(上册) 本书集结三十二篇文化分析各主题大师的文章,意图纳入此学科领域的所有面向。此书大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精神分析、社会学、文化史、文学、音乐、视觉分析、广播、女性主义、物质文化、科学研究。第二部分谈及民族主义、现代性、全球化、殖民主义、全球化、原住民文化、文化与经济、阶级、认同、性慾特质、文化科技、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介等。第三部分则针对民族志、视觉人类学、文化的数据分析、论述分析、文化行动主义等提出理论和实务上的指导。
在历经「文化转向」后,我们开始重视身旁无所不在的文化,以及文化如何影响我们对社会、政治、经济等结构的理解,都成了文化研究的关注焦点。本书内容不单单是概括性地介绍,还有着批判性的省思。本书集各家之长,从理论到实务面向的详细剖析,提供读者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资讯。
4. 文化分析手册(下册) 本书集结三十二篇文化分析各主题大师的文章,意图纳入此学科领域的所有面向。此书大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人类学、文化地理学、精神分析、社会学、文化史、文学、音乐、视觉分析、广播、女性主义、物质文化、科学研究。第二部分谈及民族主义、现代性、全球化、殖民主义、全球化、原住民文化、文化与经济、阶级、认同、性慾特质、文化科技、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介等。第三部分则针对民族志、视觉人类学、文化的数据分析、论述分析、文化行动主义等提出理论和实务上的指导。
在历经「文化转向」后,我们开始重视身旁无所不在的文化,以及文化如何影响我们对社会、政治、经济等结构的理解,都成了文化研究的关注焦点。本书内容不单单是概括性地介绍,还有着批判性的省思。本书集各家之长,从理论到实务面向的详细剖析,提供读者兼具广度与深度的资讯。
现代艺术的多元透视:审美、权力与社会语境 图书简介 本书集结了当代艺术理论、美学批评及文化批判领域的重量级学者和新兴思想家的精妙论述,旨在对现代艺术的发生、发展及其复杂的社会文化意义进行一次深刻而全面的梳理与再探讨。全书打破了传统艺术史的线性叙事框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从印象派的视觉革命到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浪潮之间,艺术如何与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意识形态建构以及个体经验紧密纠缠的历史进程。 第一部分:视觉的重构与现代性的开端 本部分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艺术面对工业化、城市化与科学革命冲击时所发生的根本性变革。 一、从再现到表现:摄影术对绘画主体性的挑战 我们将深入探讨摄影技术对传统再现美学的颠覆性影响。这不仅仅是一场媒介的更替,更是一次本体论的危机。画家如何从“忠实记录世界”的重负中解放出来?我们将分析马奈、塞尚等先驱者如何通过对光影、结构和视点的解构,预示了现代主义对“观看方式”本身的质疑。塞尚对几何形体的回归,如何成为立体主义的理论基石? 二、现代都市的碎片化体验与表现主义的焦虑 聚焦于都市化进程中个体精神状态的异化与投射。德国表现主义(如“桥社”与“蓝骑士”)的作品如何不再描摹客观现实,而是以扭曲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直接呈现主体内在的恐惧、疏离与精神呼喊?我们将探讨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作品中对柏林夜生活的描摹,如何成为现代城市疏离感的经典视觉隐喻。 三、形式的纯粹化与“为艺术而艺术”的悖论 考察20世纪初抽象艺术的兴起,特别是康定斯基的音乐化色彩与蒙德里安的几何理性主义。抽象艺术是否真的实现了对“外在世界”的彻底摆脱?还是说,这种形式的纯粹化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一种对政治与社会责任的逃避,或是一种将艺术等同于纯粹精神领域的精英主义建构?我们将分析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对媒介特性的强调,如何将现代主义推向了对平面性(Flatness)的执着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后世受到的激烈批判。 第二部分:意识形态的角力场:艺术与权力 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20世纪上半叶,探讨艺术如何成为国家宣传工具、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以及反抗性话语的载体。 一、全景敞视与国家机器下的艺术控制 详细分析极权主义(如纳粹德国的“堕落艺术”运动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写实主义)如何系统性地将艺术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叙事轨道。艺术的“价值”不再由审美标准衡量,而是由其对政治合法性的服务程度决定。通过对比两者的视觉语言差异,揭示意识形态对风格的塑形机制。 二、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抵抗:对理性的颠覆 超现实主义运动如何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尝试从梦境、潜意识和非理性中寻找对抗僵化资产阶级道德和理性至上主义的武器?我们将分析布勒东的“自动写作”和达利精准的“幻觉批判”方法,探讨其内在的政治潜力与最终的局限性——当潜意识被理论化,它是否也面临被收编的风险? 三、公共空间的争夺:壁画运动与社会现实主义 考察美国大萧条时期及墨西哥壁画运动(如里维拉、奥罗斯科)中,艺术家如何主动走出画廊,将宏大叙事和阶级斗争的议题直接诉诸大众。这种“公共艺术”的回归,是否真正实现了艺术的民主化,还是仅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具煽动性的权力表达方式?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转向:解构、挪用与文化产业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全球化、大众媒体与资本主义晚期对艺术边界的彻底侵蚀与重塑。 一、波普艺术:消费符号的胜利与“高雅”的终结 深入分析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滕斯坦等人如何将商业广告、流行符号和大众复制品提升至“艺术品”的地位。波普艺术是对现代主义精英主义的彻底反讽,还是对资本主义消费逻辑的无力顺从?我们将探讨“原作性”的消解过程,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挪用”(Appropriation)行为,挑战原创性与作者权威的概念。 二、批判理论的视角:法兰克福学团与文化工业 细致阐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如何解释大众娱乐产品如何标准化、同质化人们的审美体验,从而服务于社会控制。艺术在批判的维度上失语了吗?我们如何区分那些仅仅是模仿批判姿态的文化产品,与真正具有颠覆性的艺术实践? 三、身份政治的崛起与身体的场域 探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酷儿理论和后殖民批评如何将艺术的关注点从纯粹的美学形式,转移到身份、身体经验与边缘叙事上。艺术家(如辛迪·舍曼、芭芭拉·克鲁格)如何通过自我呈现、符号戏仿和对凝视(Gaze)的颠覆,揭示性别、种族和阶级权力在视觉文化中的运作机制?艺术实践如何成为争取主体性的话语空间? 结论:不确定的遗产与未来的张力 全书在回顾了现代艺术从追求纯粹性到拥抱复杂性的历程后,总结了当代艺术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当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艺术的独特价值和批判力量何在?本书试图提供一套工具箱,帮助读者理解艺术在历史的急流中,如何既是权力的镜子,又是反思世界的锐利棱镜。它不是提供终极答案,而是激发读者对“什么是艺术”以及“艺术应该做什么”的持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