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心理学

艺术设计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心理学
  • 设计心理学
  • 视觉心理学
  • 用户体验
  • 人机交互
  • 色彩心理学
  • 设计原理
  • 艺术与科学
  • 认知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设计学作为艺术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因其特性,其构建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而设计心理学则是设计学科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学科。

  近年来,有关设计心理学的专着和教材已有不少。其中,作者根据专业方向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不同的编写角度和侧重点:有的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写,主要借鑑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再结合设计的原理加以整合编写,是为了将这一学科在普通心理学的框架下加以阐释;也有的从工科的角度来写,重点在于产品设计与工程心理学的解读。本书则更侧重于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如何把握设计师心理和消费者心理,遵循消费行为规律,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最终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为重点,其主线必然贯穿于设计与生产、媒体广告、消费者购买与使用等全过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故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设计师,更包括消费者。

  本书的基本内容,除了论述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理论外,强调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手段,以消费者心理,尤其是以设计师潜在的创造性心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透过对艺术设计过程的描述和阐释,明了设计师和消费者在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影响下,设计、生产与消费过程是如何律动的。这里包括了设计师、产品、环境、视觉、消费者需求与使用等各个方面的心理反应与心理动机等基本内容,以便读者对这一学科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有一个相对整体的认识。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 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学  11
一、心理学的概念        11
二、心理学发展简史    12
三、心理学主要理论来源    16
四、心理学的研究        27
五、关于人的心理        38
第二节 何谓设计  40
一、什么是设计    40
二、设计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41
三、设计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42
第三节 设计心理学概述      44
一、设计心理学的定义        44
二、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46
三、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47
四、设计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49
第四节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53
一、消费社会:日渐挑剔的用户        54
二、讯息社会:科技以人为本    55
三、设计:多元性与反思    56

第二章 设计与感觉、知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65
一、感觉的种类    66
二、感觉的意义    68
三、人的视觉感受        69
第二节 知觉特性与设计      74
一、知觉概述        74
二、知觉的种类    75
三、知觉的特征    80
四、记忆表象        82
第三节 色彩视觉的心理效应      84
一、色彩的通感效应    84
二、色彩的感觉对比效应    87

第三章 设计与需要
第一节 消费者需要心理      95
一、消费者(用户)需求研究    95
二、消费者需求的KANO模型   98
三、消费者需求类型的划分        99
四、消费者需求分析    103
五、如何确立用户需要        107
第二节 设计与消费心理      111
一、设计、消费与时尚        111
二、消费者的动机与设计干预    116
三、消费者满意度评价与设计适应    121
四、社会影响下的消费心理        125

第四章 设计与情感
第一节 设计的情感体验      135
一、设计的情感    135
二、设计情感的三个层次    136
三、设计中要把握的情感因素    139
四、设计的体验    141
第二节 设计态度与美感      143
一、设计态度        143
二、设计美感        146
第三节 审美心理  150
一、审美意识        150
二、审美理想        151
三、审美经验        152
四、审美价值        153
五、审美意志        154
第四节 视觉审美形式心理分析  156
一、形式美感法则及意义    156
二、几种主要的形式美感法则    158
三、运用形式美感法则应注意的问题        163

第五章 设计师心理
第一节 设计师的人格与创造力  169
一、设计师的人格        169
二、创造能力        171
三、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174
四、怎样提高设计的创造能力    176
第二节 设计师的素养  179
一、设计师的天赋        179
二、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81
三、设计的自律与伦理        183
第三节 设计师的个体心理  186
一、个性情感特征        186
二、社会文化特征        188
三、设计过程中设计师的个体心理    189
四、设计师的设计思维        193
五、设计师的职业特点        202

第六章 设计心理学的运用
第一节 设计中的观察  215
一、平面空间的知觉规律    215
二、观察与认知    218
三、消费者对产品的观察能力    220
四、设计师的观察能力        220
第二节 视觉传达心理学      221
一、符号、讯息与传达方式        221
二、格式塔心理学及应用    230
三、设计的说服力        234
第三节 产品设计心理学      241
一、人机工程学与工业心理学理论来源    241
二、产品的可行与可用性设计    243
三、产品设计与用户出错    249
四、基于心理学的现代产品设计        253
第四节 环境心理学      258
一、环境心理学概述    258
二、环境与心理尺度    261
三、环境设计与行为方式    264

第七章 设计实例分析
实例一 产品设计案例——苹果手机  275
实例二 视觉传达设计案例——北京奥运会申奥会徽      279
实例三 环境艺术设计案例——罗浮宫玻璃金字塔  283
附录: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和设计感到好奇,总觉得它们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魔力,能够在一瞬间抓住我的注意力,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这种“魔力”的通道。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阐述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并且将其巧妙地应用到艺术和设计的语境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讨论,它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被某些设计所吸引,尽管它们可能并不符合常规的审美标准。原来,我们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存在着一些“捷径”和“偏好”,而优秀的设计师正是抓住了这些心理特征,创造出了能够引起共鸣的作品。书中还提到了“叙事性设计”的概念,让我意识到,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一个故事的讲述。通过合理的布局、色彩和元素的运用,设计可以引导观者进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体验一种特定的情感。这让我对“讲故事”这件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它不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深深地根植于我们对视觉信息的解读之中。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没有那种艰涩难懂的学术感,反而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对话,他循循善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许多宝贵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完全超出了我对“艺术设计”这个词的固有认知。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探讨色彩搭配、构图技巧或者某种特定风格演变的学术著作,结果却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探索之旅,它将艺术和设计的创作过程与人类心理学的奥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在解开一件件艺术作品背后隐藏的心理密码。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引导你去理解“为什么”。比如,书中关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应用,让我豁然开朗,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排版和布局,背后都遵循着大脑接收和处理信息的天然规律。再比如,关于“色彩心理学”的部分,不再是简单的“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忧郁”,而是深入剖析了色彩如何在潜意识层面影响我们的情绪、感知,甚至购买决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展示了优秀的设计师是如何巧妙运用这些心理学原理,来提升用户体验,创造出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作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艺术和设计的理解层次发生了质的飞跃,不再停留在表面的美学,而是开始触及到更深层的、与人内心紧密相连的维度。这是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一切设计,无论是网页、海报,还是产品包装,都仿佛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生命力和意义。

评分

我一直认为,艺术和设计是人类最能体现创造力和情感的领域,但却常常觉得它们之间存在一道无形的隔阂,让我难以窥探其深层逻辑。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认知。它不再局限于对形式、技法的分析,而是将视角转向了创造者和欣赏者内心深处。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如“移情”、“认知负荷”、“动机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对艺术和设计作品的解读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用户体验设计”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设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与使用者建立一种深度的互动和共鸣。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设计师如何利用心理学原理,来预测用户的需求,引导用户的行为,并最终提升用户的满意度。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应用,更是关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新的发现,无论是路边的海报,还是朋友分享的图片,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等待我去解读它们背后的心理密码。这种全新的观察方式,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艺术和设计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艺术设计心理学”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新颖,想作为茶余饭后的读物。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艺术和设计的认知模式。我一直以为艺术创作更多的是一种天赋和灵感的展现,而设计则是一种技术和规则的遵循。但这本书告诉我,两者都离不开对人心理的深刻洞察。作者通过大量的心理学理论,比如“唤起理论”、“学习理论”,来解释艺术作品如何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以及设计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符号学”和“视觉语言”的解读,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图案、每一个线条、甚至每一个留白,都可能承载着丰富的心理信息。这些信息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旨在与观者的潜意识进行沟通。书中列举的案例非常生动,从古代壁画到现代广告,都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学分析,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伟大作品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是欣赏艺术的美,而是开始思考它为何吸引我,它试图传达什么,以及它如何影响我的内心世界。这种思考方式让我对周围的一切视觉信息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能够直击人心的艺术作品和设计都充满了敬畏,总觉得它们背后蕴含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力量。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作者并非高高在上的学术派,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方式,将晦涩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洞见。我发现,原来我们对美的感知,对吸引力的判断,都与我们大脑深处的心理机制息息相关。书中关于“情感设计”的探讨尤其让我着迷,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让设计“好看”,更是关于如何让设计“有感觉”,如何能够与观者建立情感上的连接。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游戏化设计”的例子,通过引入游戏中的激励机制,让用户更乐于参与到原本枯燥的任务中。这让我明白了,原来设计的力量可以如此强大,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行为,甚至塑造我们的习惯。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探险,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新的惊喜。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为何会被某些图像所吸引,为何会对某些色彩产生特定的情绪反应。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比单纯的知识获取更加有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