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丛书:对联年画

中华文化丛书:对联年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对联
  • 年画
  • 传统文化
  • 民俗
  • 艺术
  • 节日
  • 春节
  • 中国传统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年年岁岁「画」相似,岁岁年年「联」不同。

  在神州大地上,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少不了贴春联门画,相信不少朋友有动手贴春联年画的经历。在张贴春联年画的过程中,是否思考过春联年画是怎么来的?春联和通常所讲的对联有什么联系?春联年画的种类又有哪些⋯⋯稍微留心一点,还会发现,每年的年画,尤其是门神画,内容几乎没有太大变化,文官武将寿星总是那几位,而春联内容则随着十二生肖的轮回及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年画的相对「静止」和包括春联在内的对联的不断变化,又寄託了中华儿女什么样的祈盼和愿望呢?

  对于传统文化,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地知其然,本书引经据典,从原始社会开始,逐步解析对联年画的起源和发展。民间传说和《山海经》都有相关故事记载,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这就是最早的桃符,也是对联年画的雏形。
 
翰墨丹青绘盛世:中国传统艺术的流光溢彩 卷首语: 华夏文明,绵延五千年,其间孕育出的艺术瑰宝,如星辰般璀璨夺目,构成了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景观。本丛书,汇聚了对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的深度挖掘与细腻呈现,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广阔而深邃的艺术殿堂。我们摒弃浮华的表象,直抵艺术的精神内核,以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那些穿越时空的审美旨趣与文化意蕴。 --- 第一卷:唐诗宋词的韵律与意境 本卷聚焦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唐诗与宋词。它们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熔炉与哲思的载体。 一、盛唐气象:磅礴与飘逸的交织 唐诗以其博大精深的胸襟和气象万千的格局,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本卷将细致剖析唐诗的格律演变,从初唐的清新到盛唐的浑厚,再到中晚唐的沉郁。重点研究李白“谪仙”的浪漫主义、杜甫“诗史”的现实关怀,以及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中所蕴含的禅宗意境。 音韵之美: 探讨近体诗(律诗、绝句)中平仄、对仗的精妙运用如何服务于诗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领略“吟诵之乐”。 意象构建: 分析“月”、“酒”、“边塞”、“乡愁”等经典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的异化与升华,揭示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怀。 二、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心灵的细腻摹写 宋词,作为长短句的艺术,更适宜表达内在的细腻情感和复杂心绪。本卷将区分北宋与南宋词风的演变。 婉约派的极致: 以柳永、李清照为例,深入解析其词作中对日常生活、闺怨相思的细腻描摹,探讨其用词的典雅与自然。 豪放派的拓展: 重点剖析苏轼如何以诗为词,将议论、哲理融入词中,打破词的传统界限;以及辛弃疾在恢复中原的激情驱动下,所展现的沙场点兵、金戈铁马的雄壮之姿。 格律与音乐性: 考察宋词与燕乐的密切关系,探讨词牌对词作内容和情感基调的内在制约与激发作用。 --- 第二卷:明清小说:世情百态的画卷 本卷将深入探讨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期——明清时期,尤其是“四大名著”及其对后世文学和民间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儒释道的熔炉: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 明清小说不再仅仅是传奇故事,它们开始构建完整、复杂的小说世界,承载着对封建礼教、官场腐败、人性善恶的深刻叩问。 《三国演义》的史诗性与智慧: 分析其如何将历史事件艺术化,塑造出忠、义、奸、诈的群像,并探讨其对民间“尊刘贬曹”文化心理的塑造。 《水浒传》的反抗精神与英雄赞歌: 考察梁山好汉的聚义逻辑,分析其对“官逼民反”主题的表达,以及对传统侠义精神的继承与张扬。 二、人情练达与世俗百相 小说对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描摹,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细程度。 《金瓶梅》的社会剖析: 聚焦于其对晚明市井生活的百科全书式记录,探讨其对物质欲望和人伦关系的批判视角。 《红楼梦》的百科全书: 本部分将以《红楼梦》为核心,从建筑园林、服饰礼仪、医药养生、诗词曲赋等多个维度,系统梳理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叙事策略,阐释“大观园”这一微缩社会的历史意义。 --- 第三卷:中国古典园林:天人合一的哲学空间 本卷探讨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建筑艺术,更是中国人宇宙观和生命哲学的物质化体现。它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至高境界。 一、南北风格的差异与流变 我们将对比北方皇家园林的宏大与对称,以及南方私家园林的精巧与含蓄。 皇家气派: 以北京的故宫及颐和园为例,分析其轴线布局、色彩运用如何服务于皇权的威仪与等级秩序。 私家山水: 重点考察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分析叠山理水的技巧,以及如何运用漏窗、借景等手法,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层次感。 二、诗情画意的造境手法 园林的设计处处体现了文学和绘画的意境。 “移步换景”的动态审美: 探讨园林路径设计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使每一次转折都带来新的画面感,模拟自然山水的游历体验。 植物的象征意义: 分析松、竹、梅(岁寒三友)及其他花卉在园林中的配置,它们不仅是装饰,更是文人寄托情操的载体。 --- 第四卷:中国书法与绘画:线条的生命力 本卷将书法与绘画置于并列地位,探讨线条在中国艺术体系中作为核心表达媒介的独特地位。 一、书法的“写意”精神 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形的舞蹈”,其美感源自于书写者的心性和功力。 汉字的结构美学: 从篆、隶到楷、行、草的演变过程中,分析笔画的提按顿挫如何体现力度与节奏感。 名家风范: 深入剖析王羲之的平和自然、颜真卿的雄浑端庄、苏轼的萧散意趣,以及张旭、怀素的狂放不羁,理解不同书体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二、水墨丹青的意境营造 中国画的核心在于“气韵生动”,强调“以形写神”。 山水画的哲学基础: 探讨董源、巨然的“披麻皴”到范宽的“雨点皴”,分析画家如何通过皴法表现山石的肌理,体现天地的厚重感。 文人画的兴起: 重点研究元代“四王”及“四僧”的创作理念,理解他们如何将书法中的笔墨技巧引入绘画,使作品成为抒发个体胸襟的媒介,而非单纯的再现自然。 花鸟画的写生与写意: 分析宋徽宗的工笔写实与八大山人的笔墨写意之间的张力与对话。 --- 本丛书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艺术理论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云,感受中华文明艺术内核中那股永恒的生命力。每一卷都是一次对传统美学的深度朝圣之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上篇 璀璨签年的国之瑰宝──对联
第一编 源还流长得对联文明3

一、        千年不朽的对联艺术4
二、        先秦到魏晋──对联的萌芽7
三、        南北朝至随唐五代──对联的形成10
四、        宋元时期──对联的发展13
五、        明清时期──对联的繁荣16
六、        清末民国──对联的转型21
七、        新中国时期──对联的振兴25

第二编 妙用各奇的中华俪句29
一、        对联的分类30
二、        年味十足的春联38
三、        渲染气氛的节日联43
四、        锦上添花的喜庆联49
五、        献福增寿的寿联54
六、        寄託哀思的挽联59
七、        经久不衰的装饰联64
八、        特色突出的行业联69
九、        笔底生花的文苑联74
十、        妙趣横生的杂联79

第三编 对联赏析85
一、        对联术语解析86
二、        对联特点89
三、        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94
四、        精妙绝伦的炼字技巧100
五、        独到深入的赏析方法107

第四编 魅力四射的对联万象111
一、        少数民族对联112
二、        枝叶茂盛的海外对联119
 
下篇 笔墨丹青的传世之作──年画
第五编 探寻年画的历史足迹125

一、        先秦至汉唐,从「桃符」中走来126
二、        大宋,年画正式诞生129
三、        辽金元明,年画茁壮成长133
四、        清朝,年画走向繁荣137
五、        清末民国,年画题材转变142
六、        当代,年画重换青春146
七、        国内外受热捧,收藏年画有「潜」景150

第六编 年画的丰富内涵153
一、        独一无二,自有特点154
二、        类别虽异,祈望相同159
三、        表现形式,不拘一格163
四、        题材丰富,寓意祥瑞166
五、        或比或拟,修辞灵活170

第七编 各具特色的地方年画171
一、        素有古朴之风的河南年画172
二、        绚烂多姿的天津杨柳青年画177
三、        从绣像图演变而来的苏州桃花坞年画181
四、        富有装饰效果的山东年画185
五、        有「万年红」美誉的广州佛山年画189
六、        以彩绘见长的四川绵竹年画192
七、        信仰与民俗结合的云南纸马年画196
八、        「农民艺术」───河北武强年画199

第八编 年画绘制工艺与张贴203
一、        绘制传统年画的材料与工具204
二、        创作传统年画的技巧209
三、        制作传统年画的方法步骤214
四、        贴、挂好年画,过吉祥年21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年画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承载着中国人情感寄托的文化载体。它诉说着对丰收的渴望,对太平盛世的期盼,对儿孙满堂的喜悦。而这本书,在我看来,对于这些深层的情感表达,似乎有些浅尝辄止。它详尽地列举了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年画风格,从天津杨柳青年画的细腻,到苏州桃花坞年画的粗犷,再到北京的古朴,甚至还提到了一些更为小众的流派。各种人物造型、色彩运用、构图特点都被一一呈现,但每一种风格背后所折射出的地域文化特色,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在这个特殊节日里所寄托的特殊情感,这本书似乎并未深入挖掘。读罢,我仿佛只是在欣赏一幅幅精美的图集,却未能与画中的人物和场景产生心灵的共鸣,更难以感受到它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评分

读完《中华文化丛书:对联年画》,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那热闹非凡的春节集市,不是那贴满新对联的门楣,而是学术研究式的梳理和分类。书中对于对联的起源、演变、格律,以及年画的材料、工艺、发展脉络,都有着非常严谨和系统的论述,这无疑体现了作者在相关领域的深厚功底。从文献考证到理论分析,每一个环节都显得那么专业。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种过于学院派的叙述方式,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和疏离。我期待的,是那些能够唤起童年回忆的场景,是那些关于过年习俗的鲜活故事,是那些关于对联和年画在普通百姓生活中扮演过的角色的生动描绘,而这些,在这本书中则相对较少。

评分

我更希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的,是那些能够让我重新审视和理解“年”的意义的线索。对联,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它承载着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对新一年的展望,对家庭团聚的期盼;年画,更是中国人情感世界的一种直观表达,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吉祥如意的追求。然而,这本书更侧重于对这些文化元素的“是什么”和“怎么来的”进行梳理,而对于“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在我们心中意味着什么”,则探讨得不够深入。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历史学家在冷静地记录着历史事件,却未能听到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那些代代相传的智慧和情感,让人不禁感到一丝惋惜。

评分

翻开这本《中华文化丛书:对联年画》,我怀着对传统年俗的深深眷恋,期盼着能在字里行间重温那些温暖的记忆。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却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与我心中所期待的那份饱满的年味,似乎有着不小的差距。它更像是一幅描绘了年画形式,却未能捕捉到年画内在灵魂的画卷。书中对对联的解读,如同对一副副书法作品的鉴赏,笔墨的行云流水,结构的疏密有致,都被细致地分析,却鲜少触及对联背后蕴含的对新年的祈愿,对家庭的和睦,对生活的希冀。那些“福”字的寓意,那些吉祥图案的象征,似乎也被剥离了它们最鲜活的生命力,变成了一组组符号,等待着被解构和分析,而不是被感受和体会。

评分

如果说一本介绍春节文化的好书,应该像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能驱散寒冷,带来温暖,那么《中华文化丛书:对联年画》,在我看来,则更像是一份摆满了精美餐具的宴席,虽然器皿精致,食材丰富,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点能够直接触动人心的“味道”。书中对对联的解读,更多地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对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巧妙之处,比如如何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来选择合适的对联,如何巧妙地利用谐音来表达祝福,以及那些流传甚广、脍炙人口的对联背后的故事,似乎没有太多提及。同样,年画的部分,虽然列举了不少例子,但对于这些画作在古代社会中作为一种信息传递、习俗推广,甚至是民间信仰载体的功能,则略显单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