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理学导论(2版)

老人心理学导论(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an Stuart-Hamilton
图书标签:
  • 老年心理学
  • 心理学导论
  • 老年人
  • 心理健康
  • 认知老化
  • 社会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心理学教材
  • 老年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第五版里,这本获得大众认可且清楚易懂的教科书全面扩充改写。为呈现当代有关议题的思考,各章几乎都有大幅度更新,且也加入了一个新的章节,讨论死亡、濒死与哀恸。

  这本书对于老化的心理历程提供相当完整的概览,全书探究老年的组成,也呈现各领域最新近的理论与研究,包含晚年的智力改变;老化与记忆;老化与语言;老化、人格与生活型态;心理健康与老化。同时也反思老年人心理状态测量的问题,并提供作者展望未来,对于「什么构成『老(being old)』」一问的拟答。

好评推荐

  本书第四版获得各界赞誉:
  「《老人心理学导论》是学术教科书里的罕见之作...作者透过浅白易懂的书写以及顾及不同立场的文献选择,为任何有志于老年学的心理学家、临床工作者、护理师以及其他人员提供了一份宝贵资源。」——心理学家The Psychologist

  「对于当前已知的老化心理学知识提供极度平易近人且全面的说明,涵盖的内容老化的定义,老年人的智力改变、记忆、语言、人格与生活型态的测量,心理疾患,以及心理状态测量的困难。清楚明了且论述深入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英国职能治疗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老人心理学导论》对老化问题的各家学派提供扎实且极富水准的基本介绍,是适合学生以及实习人员参考的基本教科书。」——心理健康期刊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现代认知神经科学前沿:大脑、心智与行为的深度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前沿的认知神经科学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大脑结构或基本心理学概念的教科书,更是一次跨越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哲学边界的智力探险。我们聚焦于理解人类心智是如何从复杂的生物硬件——大脑中涌现出来的,并探讨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做出决策、形成记忆以及处理情感。 第一部分:基石——神经科学的宏观与微观视角 本部分首先为读者构建理解认知神经科学所需的必要背景。我们将从宏观层面审视大脑的解剖学结构,详细剖析各个脑区(如前额叶皮层、颞叶、顶叶和边缘系统)的功能特化与相互联系,强调皮层组织的功能柱状结构和网络动态。 随后,我们将深入到微观层面,探索神经元的工作原理。重点讨论动作电位的产生、突触的结构与传递机制,特别关注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谷氨酸和GABA)在调制行为和认知功能中的关键作用。我们不仅描述这些化学物质的功能,还将探讨它们在不同神经回路中的动态平衡如何影响注意力和动机。 第二部分:心智的涌现——感知、注意与意识的机制 认知神经科学的核心在于解析“心智”是如何运作的。本部分将聚焦于感觉信息如何被编码、整合并转化为我们主观的体验。 视觉与听觉的计算模型: 我们将详细阐述从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输入,到视觉皮层(V1到高级视觉区域)如何逐步构建出对三维世界的稳定表征。对于听觉,我们将解析从耳蜗到听觉皮层的频率分析和声音定位过程。重点讨论自上而下(Top-down)的预期和先验知识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正在感知的现实。 注意力的动态调控: 注意力被视为认知的“聚光灯”。本章深入探讨空间选择性注意(如Parietal attention network)和特征选择性注意的神经基础,引入“显著性图谱”的概念,解释大脑如何持续筛选环境中的重要信息。我们还将审视分心和持续性注意力的神经病理学基础。 意识的难题: 我们将梳理当前主流的意识理论,如整合信息理论(IIT)和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WT)。通过对某些特定神经振荡模式(如Gamma和Theta波的耦合)的研究,探讨它们与主观体验出现的关联性,并讨论无意识加工的广阔领域。 第三部分:学习、记忆与适应性行为 理解心智如何随时间变化和积累经验,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另一核心。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学习和记忆的分子、细胞和系统层面机制。 突触可塑性与学习的印记: 详细阐述赫布理论(Hebb’s Postulate)及其在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中的体现。我们将描绘海马体在情景记忆形成中的核心角色,以及皮层网络在记忆巩固和长期存储中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记忆系统: 区分类器官记忆(内隐)和陈述性记忆(外显),并对比它们依赖的不同脑结构——例如,杏仁核在情绪记忆中的作用,基底核在程序性学习中的贡献。 决策制定的神经经济学: 决策过程不再被视为纯粹的逻辑计算。本章将分析腹侧纹状体、眶额叶皮层(OFC)和岛叶皮层如何整合价值、风险和不确定性,以驱动选择行为。我们将引入“预测误差”的概念,展示大脑如何通过调整预期来优化未来的决策。 第四部分:社会认知与情感的神经基础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物种,我们的心智活动深受他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本部分探讨支撑社会交互的复杂认知系统。 情绪的神经回路: 详细解析情绪的产生和调节。着重介绍杏仁核作为威胁检测中心的功能,以及前额叶皮层(特别是腹内侧PFC)在情绪调节和风险评估中的抑制或整合作用。讨论恐惧条件反射和奖励预测的神经通路。 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ToM): 我们将探讨人类如何推断他人的信念、意图和感受。分析与ToM相关的关键脑区(如颞顶联合区TPJ和内侧PFC),并讨论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在理解他人动作和意图中的潜在作用。 语言的分布式表征: 探讨语言处理是如何在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等经典区域以及更广泛的皮层网络中实现的。我们不仅关注语法和语义的生成与理解,还讨论语言对思维结构的深刻影响。 结论与展望:方法论与未来方向 本书最后一部分回顾了支撑这一学科发展的先进技术手段,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脑磁图(EEG/MEG)以及经颅磁刺激(TMS)等。我们将讨论这些工具如何帮助我们建立从神经活动到认知过程的因果关系。最后,展望认知神经科学在处理神经精神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精神分裂症)以及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潜力与挑战。 本书内容严谨,论述深入,旨在为认知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和高级本科生提供一个坚实且富有启发性的知识框架。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科学基础,并鼓励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当前理论的局限性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伊恩•史托特-汉米尔顿(Ian Stuart-Hamilton)


  葛拉摩根大学(University of Glamorgan)发展心理学系的教授,拥有极多种不同心理技术与场域内超过三十年的研究经验。《老年心理学》目前已被翻译成十六种语言,并于2008年获得英国医学会年度着作奖(老年医学类)。

译者简介

何雪绫

  现职:
  加惠心理谘商文教基金会特约临床心理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组博士

陈秀蓉

  现职: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专任副教授兼辅导中心主任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组博士

陈晋维

  学历:
  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教育、学校与谘商心理学系研究所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研究所谘商心理学组硕士

彭大维

  学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研究所谘商心理学组硕士

黄薏静

  现职: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学生辅导中心专任谘商心理师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辅导与谘商硕士学位学程

潘宣露

  学历:
  美国密苏里大学谘商心理学硕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谘商心理学硕士
 

图书目录

作者序   
译者序   

第一章 什么是老化∕陈秀蓉   
老化界定
老化的盛行率—高龄化人口
老化的盛行率—差异性
长寿的代价
生物性老化的原因
老化的身体
晚年神经系统的改变
延伸阅读建议

第二章 测量晚年的智力变化∕彭大维   
概论
测量智力的年龄变化
流体与晶体智力
智力变化的变异
智慧
健康、智力以及末期衰退模式
不用论
反应时间以及普遍变慢假说
脑容量与智力技巧
额叶假说
感官改变与智力
力与其他因素的关联?
老化带来的注意力缺陷
概念组织
老年的创造力
皮亚杰的守恆概念
结论—大黄蜂飞舞
推荐阅读

第三章 老化与记忆∕何雪绫
概论
老化与短期记忆
老化与长期记忆
远期记忆
目击者证词
文本回忆
语意记忆
事件记忆
内隐记忆
自传式记忆与老化
前瞻式记忆
后设记忆与老化
总结与概述—老化如何影响记忆?
另一个真实性检验
进阶阅读建议

第四章 语言与老化∕何雪绫
概论
阅读于年长者生活中的角色
身体的限制
一般认知限制
字词再认
拼字
舌尖状态
发音
语意处理
语法处理
故事理解
神经补偿
结论
进阶阅读建议

第五章 老化、人格与生活型态∕黄蕙静   
概论∕
人格的特质模式
精神分析与人格的类型模式
依赖性
对老化的态度
跨文化差异
退休
哀恸
幸福感
心理因素和健康
婚姻
性生活与老化
撤退与活动理论
家庭扮演的角色
宗教信仰与老化
结语
延伸阅读建议

第六章 晚年的心理健康∕陈晋维   
概论
轻度认知障碍
失智症
失智症总结
学习障碍
忧郁
焦虑
物质滥用
人格违常
思觉失调症
总结
建议阅读

第七章 老年心理状态的测量问题∕陈晋维
概论
混淆变项与探寻「纯粹的」老化现象
研究发现对日常生活的意义
无意的年龄歧视

第八章 死亡、濒死与哀恸∕何雪绫
概论
死亡觉知
库伯勒—罗斯的濒死5阶段模式
缓和疗护
死亡
文化差异与哀恸
丧偶
自杀
结论
进阶阅读建议

第九章 正视老化的未来∕潘宣露、陈秀蓉   
概论
什么构成「老」?
长者和科技化的社会

结论
附录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解剖学∕何雪绫   
神经元
神经系统解剖
PNS解剖
CNS解剖
附录二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彭大维   
附录三 基本心理语言学概念∕何雪绫   
附录四 库伯勒—罗斯后来的职业生涯∕何雪绫   
名词解释∕何雪绫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本书第一版诞生于1991年。因此,当它的第四版在2006年出版时,在英国法律下它已达成年,拥有投票权、能在公众场所购买酒精性饮料、不需要父母的同意便可结婚。再过短短几个月,它还能成为议员候选人。本书的概念来自一个超现实的星期四的午后经历。记得这天我正参加剑桥大学学院的学术研讨会。那天我去担任一张海报的报告者,虽然我并不记得自己曾经投稿。午餐时我在学院花园安静阅读James博士的侦探小说,发现阅读段落描述的正是一个人安静地阅读着—在我所在的同一个学院花园里的同一个位置上。尔后,晚上由学术财团出版社主办的鸡尾酒招待会中,出版商代表问我现有的书籍有没有任何的不足。空腹饮酒是毫无益处的,于我更是如此,因为我根本不擅长饮酒。我记得自己用了很学术的方式,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一本概论性的老化心理学教科书。当时听起来如何我已不敢回想,只是模煳记得写下了自己的联络方式。几天后我很惊讶地收到来自洁西卡.金思利出版社(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的信,邀请我提出写作计画以及内容样本。我确实寄回了样本(有趣的是,这些内容实际上不会出现在最后出版的版本中),并获得认可,后来也被邀请访问洁西卡.金思利出版社的总部。

  我那时对出版商的印象,都是来自《私家侦探(Private Eye)》杂志里的下流八卦报导。于是我想像洁西卡.金思利应该也是菸不离手的暴躁女人,在我抵达早晨约会之前,她可能就已经喝完半瓶威士忌酒了。但相反的,我发现她是个迷人、博学的女士,倾听我的喋喋不休,彷彿我是很有意思的人。她提供我珍贵的建议,不着痕迹地纠正了我过于疯狂的想法,引导我形成可行的提案。就我所知道的,洁西卡备受其他出版商同僚推崇与赞许,仁慈而有耐心地引导许多作者产出阅读性与感触性高的文章。过去二十多年来,拥有她的支持与友谊,对我来说一直是份极大的特权。

  第一版大多完成于1990年夏天的一阵忙乱书写。当时我才结婚,同时还要为三个大学部课程撰写课程演讲纲要。这份初稿所得到的批评极为宽容(我觉得无法理解)。第一版的内容在最新版本中大多已不复见,主要的原因除了是反映有许多更新的资讯,也是因为经过这么多年,我对于第一版里略嫌严肃的语调渐渐觉得不满意。其中的例外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我对老化心理学未来的看法。我花了两小时的时间,用手写的方式完成(我回想起打字之前,我得先破解自己的手写稿,即使在状况最好的时候,那仍是相当折腾)。那天是很闷热的天气,窗子是开着的,伴着我书写的是隔壁做日光浴的年轻小伙子,开着收音机播放大声的乐曲。重读这个章节激起我强烈的记忆,想起1990年代的流行音乐。我决定让这一章多少保留它原来的样子,这么做不是为了我个人的怀旧之情(1990年代早期并不是个品味流行音乐的最佳时期),只是单纯想要说明任何对未来研究方向的预测都是很容易出错的。

  写本书第一版时,我显然必须先做许多准备性的阅读。当时有人建议我尝试电子资料库搜寻这个新奇的方法。这方法即使到现在还是令人惊讶,它需要先向专业图书馆员预约,提供关键字让他为我搜寻资料。印出来的结果(印在报表纸上,这是个40岁以下的人听了会一头雾水的名词)共有100页。而今日电脑搜寻PsycINFO或Medline资料库,单单老化心理学底下的一个主题,印出的量就超过这个,这个题材的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数量暴增,不只是我个人有此观察。同事们也注意到相同的现象。我可以引用这个领域的杰出学者Tim Salthouse教授的话来支持我的观察:

  不过10年前,一位文献作者还能试图调查研究领域〔…〕,能期望仅仅聚焦在三或四个主要期刊上的所有文章,就能使调查具备足够的完整性。但是现在这样的努力仅能涵盖有关文献的一小部分,因为研究〔…〕是发表在心理学、神经科学、神经学、放射学、健康心理学、心理药物学、流行病学、公共健康、内分泌学及其他更多不同学科的期刊之上(Salthouse, 2010, pp. vi-vii)。

  值得注意的是,Salthouse在谈老化心理学时纯粹是从认知心理学家及神经心理学家的角度论述。如果纳入其他心理学领域,这个议题就更明显了。

  除去在阅读准备时的种种负担与不便,拓展研究报告的视野应该是好事。更多的准备应该也意味着我们能就这个主题有更多更深入的学习,但是需注意上面两句话里对「应该」这个字的使用。论理上,多做考察是好的;可是实际上,大量进行这类考察是单调沉闷地在同一小块范围内反覆检选,探究那些起先有点无趣的研究主题,看看能否找到更好的议题研究方法。过去心理学领域经常可见某个现象掀起研究的地盘战争,研究者针对同一论点的验证,争相提出最有效的实验或分析方法。因此在第五版的书写里,我缩减了阅读份量以使其内容基本上与第四版一致,仅就既有论点补充新的支持文献。

  这并不意谓着在此领域没有进步,也绝非用来否定或质疑这个主题的借口。不论参与研究的人员多或少,许多成果的发现都是重要的(如:有关晚年智力衰退原因的议题)。在其他例子里,已经有许多进步,发现的新主题也值得被关注。像是分子心理学(molecular psychology)是新领域,在未来可望提供晚年心理改变丰硕的有益讯息。我个人相信我们正处于老人心理学急速转换的边缘,过去传统的观点已逐渐没落,支配着它们的仍是认知心理学典范。但是先前已经提到,预测是危险的。因此如同前一个版本的安排,我纳入一个章节批评当前的研究方法与取向。除了批判当前文献,并提醒读者对其保持警觉。我对各章主要内容的书写也尽可能保持中立。但专为评论的那个章节,行文的立场则是毫无掩饰。读者可凭其喜好决定是否接受这些论点,但我想表达的是,这个领域并非完美无缺,我们有相当的立场去质疑当前研究所倚赖的方法及假设。

  在修订本书时,我尝试至少移除部分内容,以缓和前几个版本(意外显现)的悲观氛围。我现在已经50多岁,过去在第一版我对某些主题讨论得过于轻率,例如,老花眼与记不住人名等问题,这些都是我自己现在正经历的事。我无意悲观看待老化,只是逐一描述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足以营造出这种情绪氛围。多年前在我的老年心理学课堂上,一名学生在课堂开始前问我「这星期我们又会有哪些毛病?」,这个提问为我做了个总结。因此我避免抱持过分乐天的心态(那是愚蠢又傲慢的),尝试强调研究所发现的衰退都是相对性的,并非绝对。许多研究(特别是基于认知与心理计量的研究)会让人产生「老年人的分数下降代表『失败』」的印象。本书多次强调,实验室的测验与真实生活的对应有限,在测验中表现不佳实在不必放在心上。此外,我也较深入探索晚年期生活型态的有关议题,以及此方面的正向意涵。

  在本书添加了新的章节谈论死亡、濒死与哀恸,这与前面的论述有些矛盾。但其实十分简单,谈论老化心理学的书籍有些包含这样的篇章,有些则无。直到今天我对于把这个主题放进书中还是抗拒的,因为我不全然认为从老化的角度探讨这个主题是最适合的。在世界上有许多地方,人们经常是在年老之前就得要面对死亡,而在工业化国家能领到退休金的比率也远低于想像。但因为这些年来,有许多学生表达了对研究此主题的兴趣,而他们并非只是热衷于哥德风格的装扮,因此我加入了此章。

  按照往例,最后我希望感谢我的家人及同事,谢谢他们长期承受种种辛苦,使我在书写此书的过程中能保持快乐、耐心与满足的心情。
 
史托特-汉米尔顿
Ian Stuart-Hamilton
葛拉摩根大学发展心理学教授

图书试读

什么是老化
 
本书第一章将提供一些关键的背景讯息,以便建立本书其他各章的重要背景脉络。因此本章内容并不直接探讨老化心理,而是着重讨论对各层面之老化心理具影响力的议题,例如:如何界定老化、老年人口改变、老年生物性改变等。本章主要目的仅在做一个精简的指引,详细的内容建议可以仔细阅读本章最后一节推荐的书目资料。
 
老化界定
 
我们的年龄量测是以「年」来採计的,换句话说,从出生开始,地球绕行太阳几圈,那你就有几岁。这部分被称之为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但是如果你想要知道更多有关这个个人,仅以这笔资料做参考,其实并不是全然可靠的测量,这是因为拥有相同实足年龄的人们,彼此在生理、心理上却存在差异,而且这样的差异在人年纪渐长之后更是明显。例如,我们可以想见70岁在刻板印象中应是老态龙钟(灰色头发、皱褶的皮肤),但是我们也可以想得到有些人保养得宜,根本没有上述年老的特征(驻颜,agerasia);当然也有外观提早老化的年轻人。在非常稀有的例子中这种情况非常夸张,例如,紫质症(progeria)(或称为哈金森—吉尔福德症候群,Hutchinson-Gilford syndrome),这类患者在儿童早期就快速老化,通常在青春期死亡。另外维尔纳氏症候群(Werner syndrome)患者的外貌在青春期开始提早老化,多数在40多岁死亡。究竟这些状况确实是快速老化所导致,或只是碰巧看起来像是老化,仍有待讨论(Bergeman, 1997; Hayflick, 1994)。无论如何,纵使有这些不寻常的案例,实足年龄本身也完全不是个绝对正确的老化指标。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评价(侧重应用与价值):** 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体现在其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上。我一直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经常接触到老年人群体,这本书就像一本“老年人心灵指南”,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洞察和方法。书中关于如何与老年人沟通、如何建立信任、如何化解矛盾的技巧,我都尝试在工作中应用,效果非常显著。例如,在处理一些老年人之间的小摩擦时,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调解。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们的经历和选择。书中关于“积极老龄化”的理念,让我更加坚信,老年人依然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继续贡献社会。我经常把书中一些关于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案例分享给社区的老人,他们听了都非常受鼓舞。这本书不只是纸上谈兵,它提供的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也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安度晚年。它让我的工作更有方向感,也更有成就感。

评分

**第一段评价(侧重体验与感受):**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简直太惊喜了!封面设计温和而有力量,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让人一看就心生亲近。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很棒,那种略带磨砂的触感,读起来特别舒服,不会有廉价感。最打动我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一点也不晦涩,就像我邻居李爷爷在跟我聊天一样,讲的都是生活中能体会到的事情。比如,书中提到的关于老年人回忆的章节,我读着读着就想起了我奶奶,她总喜欢一遍遍地讲过去的事情,有时候我没太仔细听,现在想想,那些都是她宝贵的财富啊。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老年人社交的章节,它让我意识到,原来老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连接,是有人倾听,有人理解。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老年人的内心世界,看到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无奈。它让我对身边的长辈有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未来老年的生活会是怎样一种状态。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知识,更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评分

**第五段评价(侧重情感与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画面和思绪。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家中长辈的关系,是不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书中关于“空巢期”的描述,让我联想到了我父母现在的状态,他们虽然身体健康,但孩子都已成家立业,陪伴的时间少了,内心难免会有失落。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细腻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展现了老年人在生命晚期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同时也强调了他们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宝贵的智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怀旧”的解读,它不是简单的沉湎过去,而是老年人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追寻和确认。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老年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温柔。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启迪录,引导我以一种更成熟、更包容的态度去面对衰老,去珍惜生命中每一个阶段。它让我对“老”有了全新的敬畏和期待。

评分

**第二段评价(侧重知识与结构):** 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我一直对老年心理学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大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颇有难度。《老人心理学导论(2版)》则完全不同,它以一种清晰、系统的结构,将老年心理学的各个方面娓娓道来。从最基础的生理变化,到认知功能的衰退与适应,再到情感、人格以及社会交往的变化,层层递进,逻辑严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时,总能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又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即使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书中关于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失落感的成因和应对策略的分析,让我受益匪浅,不仅是对他人的理解,对自身未来的规划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第二版在内容上的更新,也让我看到了作者与时俱进的学术态度,对许多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在老年群体中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这一点非常难得。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优秀教材,对于想要系统学习老年心理学的人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第四段评价(侧重对比与期待):**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接触过一些关于老年学的书籍,但大多数都侧重于医学和护理方面,很少有能够深入剖析老年人内心世界的。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老人心理学导论(2版)》从心理学的视角,全面地解读了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的独特心理特质,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将老年人简单地看作是“需要被照顾的个体”,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大半生阅历中所形成的复杂情感、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念。书中对于老年期社会角色的转变、亲子关系的演变、以及面对生命终点的心理调适等话题的探讨,都非常深刻,让我重新审视了“老”这个概念。我特别期待书中在未来版本中,能进一步拓展关于老年人数字化生存和技术适应方面的研究,因为这已经成为当下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总而言之,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内容也很扎实,它开启了我对老年心理学的全新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