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12:客家文化产业生成与发展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12:客家文化产业生成与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客家文化
  • 客家研究
  • 文化产业
  • 台湾客家
  • 客家经济
  • 产业发展
  • 文化传承
  • 客家社会
  • 台湾文化
  • 学术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第十二辑,本辑讨论客家产业三大重点:一为文化内涵,二为产业的源由、生成与发展,三为产业转型、升级及经营策略。从文化内涵出发,以客家茶产业为例,其文化内涵兼容并蓄地将生态、生产和生活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体,这是客家产业最具独特与差异,以及族群象征与文化风貌者,也是探究客家产业研究有别于其他经济产业管理研究之至为核心与关键的构面。从时间轴线的发展脉络与空间分布情况来探究其源由、生成与发展历程,借以清楚地了解客家产业形成的时空及影响产业发展的制度性因素。而随着时代变迁与产业环境变化,客家产业亦面临了转型与升级,这是当代客家产业非常重要且关键的课题。

  本书选辑的文献具体而微地提供读者一个窥探与理解客家产业多重面貌与独特文化特质的视窗,呈现客家产业生成与发展的脉络、历程、结构、类型与研究视角,据此也可以做为学术研究理论建构、产业实务发展与政策兴革的回顾与展望。

  ◎关于「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
  本主题丛书的出版构想,源于客家委员会的学术委员会,目标是将分散于各学术期刊的优质论文,依主题性质加以挑选、整理、编辑,重新编印出版,能让国内外客家研究学者乃至一般读者,迅速掌握过去学术界对该主题的研究累积,通过认识台湾「客家研究」的各种面向,理解台湾客家社会文化的诸多特质,作为国家与客家族群发展知识基础。丛书,除了汇整台湾客家研究的各主题(特色),也望能促进学、政双方,乃至台湾民间社会共同省思台湾客家的未来。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主编──俞龙通


  国立联合大学文化观光产业学系副教授兼创意统合研究中心研究员、客家委员会谘询委员。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博士。曾任国立联合大学产业创新及产学合作中心主任。学术专长以客家研究为主要研究领域和学门,研究焦点以客家文化产业为核心,研究议题扣紧当代客家研究所关切的发展课题。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总主编──张维安

  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人文社会学系教授。曾任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院长、国际客家研究中心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学术兴趣为社会学理论、经济社会学、资讯社会学与客家研究。

图书目录

编者及作者介绍
张维安 学术研究与客家发展:《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主题丛书序  
俞龙通 《客家文化产业生成与发展》导论   
张维安、张志宇  土地、族群与经济活动:中港溪与后龙溪流域的客家经济特色   
赖玉玲  客家族群的迁徙与经济发展:以新竹关西与高雄美浓地区为例  
潘美玲  北埔与峨眉茶产体制之比较  
俞龙通  客家文化加值产业之研究:一个东方美人茶业者转型的分析  
陈定铭、王宣雅  以六级产业理论析探地方产业发展之策略:苗栗大湖草莓为例  
刘照金、陈和贤、李梁淑、庄兰英  客家特色产业消费心理向度与消费满意度之研究:以屏东县内埔地区为例  
赖守诚  现代消费文化动力下族群饮食文化的重构:以台湾「客家菜」当代的休闲消费转型为例  
周锦宏、吴宛桦  年轻世代客家饮食意象之探讨:以中坜地区大学校院学生为例  
吴翠松  客家流行音乐独立厂牌经营策略之研究  

图书序言

导论

俞龙通


  张维安和张志宇〈土地、族群与经济活动:中港溪与后龙溪流域的客家经济特色〉一文主要关注「具族群性的产业」形成的过程,以中港溪和后龙溪两个流域为研究范围,将两流域内的自然环境比喻为舞台,将舞台上演出的族群比喻为演员,以及将产业比喻为演员与舞台互动的结果,从时间的序列和发展过程,探究环境、族群与产业交织互动的过程与结果。某种产业的产生,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与限制,但人类种种活动与技术交流和发展也相对的影响产业的发展,这就是人类的能动性(张维安、张志宇 2013:40)。

  两河流域内的自然环境,因山多平地少的地形、土壤、气温或雨量,皆不利水稻与甘蔗的种植,却有利于茶树和林业的生长。除茶叶外,广泛分布的樟树使得樟脑业成为苗栗地区重要产业之一。两流域的自然环境虽然适合茶树和樟脑与矿产的发展,然而要使两流域内的这些产业成为具客家族群的特色产业,仍有赖于主要演员的客家族群运用族群智慧、文化和努力,面对许多限制与克服许多困难才得以完成。地势险恶、山番威胁、技术不足、灾害影响等,形成产业发展的限制,都必须依靠新技术的出现及客家族群运用智慧和各种做法,才得以发展。以上这些产业除受到人为活动和新技术出现的影响,也深受世界市场需求的影响,驱使着客家人积极地往内山入垦开发(张维安、张志宇2013:64)。

  自然条件与资源深深影响客家族群从事茶业、樟脑业与矿业,而之所以成为具「族特色的产业」,更是因为客家人长期与自然互动的努力开创有关。因此具「族特色的产业」不能仅单单从先天的族群特色来解释,其形成深受入垦区自然条件与资源影响,更需承携着文化的人群长期努力与自然环境互动才能形成(张维安、张志宇 2013:65)。

  赖玉玲的〈客家族群的迁徙与经济发展:以关西与美浓地区为例〉一文,分别从清代时期北台湾咸菜瓮地区以及日治时期南台湾美浓地区,透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客家人群的移动和生产活动,来检证客家经济表征的樟脑产业和菸作文化与客家人群的关系。论述何以这一南一北两大产业成为客家人的经济表征?

  综观清代至日治时期台湾南北客家经济的发展,北台湾客家人选择往近山地区移动,以迎合帝国主义、重商主义,在国际市场需求与番害威胁的互动下,交织出一页樟脑开发史;并通过清代的开港通商,以及其后的开山抚番政策,促使北台湾客家人群的二次移动,也建构出樟脑成为客家人产业的图像和生活经验。美浓的菸作文化,出自日本殖民政策的经济导向,美浓的移民始自对人群关系压力、自然灾害因应而移动;稻作之外,同时深受日本殖民经济政策与国际市场、价格利诱的交互作用;在政策的推动下,菸作文化在日末登上美浓的历史舞台,成为美浓人的集体记忆。亦即透过清代咸菜瓮樟脑产业的供需,以及日治美浓菸草作物的产销,两个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地域,就一南一北为客家产业文化做了代言,建构出象征客家经济的表征(赖玉玲2005:218)。地理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明显的牵引移民经济活动种类的选择,并且影响人群移动;而在国家、政策作用下,一种新经济经验的重建,也往往积极且主动影响人群生活方式的选择。

  延续着张维安与张志宇等人和赖玉玲两篇文章的客家族群象征性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的脉络,潘美玲〈北埔与峨眉茶产体制之比较〉一文则以新竹县北埔与峨眉两乡茶产业体制的变迁,所导致产量的消长及产地分工的形成,更具焦地探析客家族群象征性产业的东方美人茶产业的发展。这两个区域的开发时间相当、地理相邻、产业发展脉络相近,从樟脑开採、水旱田稻作、到茶叶种植和制作产销,皆呈现相近的产业经济发展轨迹与模式,如何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中,使得原本一直以来茶叶种植面积与生产数量皆超过峨眉乡的北埔乡,逆转与发展成峨眉乡的茶产量超过北埔乡,使得峨眉乡成为东方美人茶的主要产地?而北埔乡又是如何以老街为中心发展出文化观光的产业特色,成为东方美人茶的经销管道?是那些因素的作用促使客家地区经济产业的共同性或产生分化。作者归结出(一)茶产业贸易市场圈范围和层级的变迁;(二)国家政策的推动或法令的限制,构成了两个产地供销的分工关系;(三)超越单一作物生产商品链的分析视野,从双种作物的互补关系,指出峨眉地区的柑桔产业,补充技术熟练茶工在茶产季节之外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从而得以供应东方美人茶生产关键的劳动力与维持薪资水准。

  清末两地的移垦到日治初期的作物种植历史,除了北埔在时间上皆先于峨眉之外,「两地的发展型态都相当类似(潘美玲 2013:102)。直到日治时期外销茶产业体制建立之后,政府政策开始使得北埔成为竹东丘陵的中心,包括轻轨便道、桥樑道路等交通建设提升了北埔的便利性,加上1940 年颁布的《茶制造业取缔规则》,在日本资本的扶植下,带动北埔红茶的辉煌时期,北埔的茶园面积和制茶户都高于峨眉。战后两地的茶产外销依然兴盛,北埔不论从种植面积、茶农户数、制茶工厂等都持续领先峨眉」(潘美玲 2013:102)。

  1980 年代以后,由于台湾茶产业结构变迁,工商业开始发展,台湾茶也转向内销生产之际,北埔的茶园逐渐荒废,峨眉则继续维持茶产业的经营并超越北埔的规模。从1990 年开始北埔和峨眉之间的差异性其实是一种分工关系,由峨眉提供货源,北埔集中销售,至于茶产区则扩大到邻近的苗栗头份、桃园龙潭、新竹关西等地,构成一个跨区域的东方美人茶的商品链,也是完全由客家人所掌握的产销体制(潘美玲 2013:102)。

  客庄传统经济产业随着时代变迁面临转型与升级需求,除了探究其生成过程与历史发展背景和驱动力量及产业文化内涵外,就产业永续发展和实际需求,转型与升级的发展策略与模式的相关研究更是客家产业研究的重点之一。

  陈定铭、王宣雅的〈以六级产业理论析探地方产业发展之策略:苗栗大湖草莓为例〉以六级产业理论来探究苗栗大湖草莓的发展策略,透过公、私部门协力推动,检视大湖草莓产业的生产技术、农产加工、节庆与体验行销等策略,进行农特产综效分析,提出苗栗客庄农业发展建议。

  在相关研究发现方面,政府对于大湖草莓产业预算主要花费在无毒安全食用部分和高价作物栽培技术,在当代农民的培力上,主要强调一级技术栽种,并未特别强调二、三级产业的知识。即使强调一级产业的栽种技术,在食品安全上也仅限发展安全用药阶段,并未特别强调产品优质化发展。在二级产品加工方面,主要委由大湖农会或苗栗农工进行产品加工,业者并未居于主导地位,故加工产品的精致度未必能够完全凸显。大部分的业者年龄偏高,除了採果体验行销活络自身经济外,欠缺行销知识,主要的行销仍由大湖农会居于核心位置,受制于单一组织体系的行销模式,商品复制程度严重,虽身处客家庄,产品并未充份反映客家文化元素与创意,欠缺更多元的行销通路与方式亦为农民业者担忧的问题。政府补助大湖草莓业者的经费大部分留置于大湖乡农会,且大多关注农会所要求的物件,主要是安全用药和高架栽培,许多农民欲发展有机栽培,改善人们对于草莓大量农药残留的负面印象,类似此种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需求,要取得政府面的资源是相当困难的,这样的发展态势使得大湖草莓农民业者只限于一级产业的角色,而无法创造二级和三级产业的链结。

  研究者建议可参考日本六级产业化作法,由民间与政府协力组成「农林渔业成长产业化基金」,借由当代中小企业共同出资培育地育基金,依照农民需求参与基金的有效运作,必能活化草莓六级产业的发展。行销通路的局限也反映在节庆行销的窄化,未与邻近之温泉也者有密切互动,这是未来可以强化之处,可以透过大湖草莓季、客家桐花祭及大湖温泉季的活动日历模式规划,丰富与多元节庆行销。

  茶文化自古以来即是客家族群生活的一部分,茶山情歌或茶山对唱即为表征,是客家茶文化代表之一。新竹县北埔、峨眉两乡出产的膨风茶(又称东方美人茶),拥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为客家族群象征性产业。俞龙通〈客家文化加值产业之研究:一个东方美人茶业者转型的分析〉一文即以北埔乡的「北埔第一栈」茶工厂转型为文创观光服务业为研究案例,诊断其转型与升级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具体对策。透过参与观察及深度访谈之企业诊断的研究方法,发现此一个案虽具有多角化复合式的经营特色,但却面临(一)产品走低价路线,试图往高单价产品迈进的转型两难;(二)空间配置零乱且动线不佳,主题不够明显;(三)单打独斗无法突显特色;(四)转型所需人力资源短缺,招募不易,增添转型挑战。透过研究者与经营者的讨论与协作的辅导过程,採取传统演化为主和创新研发为辅的文化真实性管理策略,(一)重新聚焦企业营运主题于客家茶文化;(二)整体空间与动线重新规划;(三)研发新文化深度游程,连结周边着名古蹟与景点;(四)开发以茶文化和在地元素为主要内涵的精致茶餐及(五)针对内部人力资源重新进行规划,提出与大专院校结合等多项提升人力资源的具体行动方案。

  刘照金等人的〈客家特色产业消费心理向度与消费满意度之研究:以屏东县内埔地区爲例〉,主要为建构「客家特色产业消费心理向度」的指标,作为预测消费者消费行为,为客家产业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提出新的理论与观点,乃该文对于客家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与发展的贡献。根据相关文献的检视与讨论,该文发展出「消费美学意识」、「文化异质性」、「文化体验」、「社会认同程度」、「消费权利意识」等五个指标,採取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预测这些指标与消费者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的结果发现,客家特色产品消费心理向度与消费者满意度有显着正相关,消费者满意度可由「文化体验」、「文化异质性」与「消费权利意识」等三项指标来解释。其解释例依序是「文化体验」、「文化异质性」及「消费权利意识」,显示「文化体验」及「文化异质性」与「消费者满意度」最为密切。研究者建议在行销客家文化特色商品时,应该重视产品背后的客家文化象征意义,客家商品应不仅只重视物与物之间的消费行为,更应重视其附加之心理感受的服务体验,应该创造让消费者接触与体验客家文化产品之文化特质的机会,触发消费者的消费动机。进行行销时应推展与突显客家文化特色产品所具有的客家文化特质,强调体验式的感性消费与心理层面,创造再购意愿与口碑行销。

  赖守诚的〈现代消费文化动力下族群饮食文化的重构:以台湾「客家菜」当代的休闲消费转型为例〉一文主要阐述在现代消费文化脉络中台湾客家饮食的崛起、转型与重构,探讨客家菜在当代台湾社会中如何在性质上被转变为一种现代休闲消费的型式。指出客家菜的崛起、转型与重构,身受现代消费文化五种力量,也呈现了当代消费的特征。客家文化产业中最具代表性的非饮食文化莫属,因此选择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客家菜的变迁与发展,挖掘与追溯客家菜兴起的背后力量及其转型的型态与文化内涵。诚如该文作者指出:「家族群的饮食自1980 年代起的崛起与风行,凸显了台湾食物品味转型中诸多关键议题,是当代饮食消费文化中值得深入探索的案例」(赖守成2006:173)。

  该文以内容和论述分析,将台湾在1951 至1999 年间客家菜指涉的主要内涵,以三个阶段加以划分,分别是(一)1951 至1982 年,媒体对于客家菜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主要为:作为乡愁的客家菜。这阶段媒体的报导或媒体工作者似乎没有认知到居住在台湾地区的客家族群,有一种特殊不同于其他族群的饮食文化;(二)1983 至1991 年作为民俗文化的客家菜。1983 年以后,客家菜被认识与论述成为「客家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三)1992 至1999 年作为休闲消费的客家菜。这阶段媒体对于客家菜文化内涵的报导出现了剧烈的变化,不仅出现频率大幅增加,许多媒体增设新版面来报导客家菜。客家菜已经成为报纸媒体惯用的语汇,也反映台湾社会大众对客家菜词汇日益熟悉与使用。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所出现的版面集中在「国内观光旅游」与「消费休闲生活」的类型中。作者指出台湾客家菜的休闲消费化这样的迹象与趋势,实乃受到现代消费文化的「商品化」、「多样性」、「符号性」、「经验性」和「波动性」五种力量与特征在台湾地区的崛起、扩张与强化密不可分,也使得台湾客家菜饮食的物品与服务种类越多元与使用食材更多样,成为族群饮食文化的符号与表征,带来更多的消费体验,随着消费市场动力的驱动,求新求变的创新菜式的变化也更明显。

  周锦宏、吴宛桦之〈年轻世代客家饮食意象之探讨:以中坜地区大学校院学生为例〉主要探究年轻世代对于客家饮食与地方特产的想像与意象建构。在相关研究发现方面:

  (一)家庭是年轻世代客家饮食消费的关键者:客家饮食对年轻世代并不陌生,但不是年轻世代的日常饮食消费活动。父母是影响年轻世代学生客家饮食的关键者。不同族群「到客家餐厅用餐」和「最近一个月客家美食的消费、有明显的差异,年轻世代之客家族群在客家饮食消费频率上明显高于非客家族群。客家年轻世代与非客家年轻世代在「香气四溢」和「辛辣」两项口感意象之认知有显着差异。客家年轻世代认为客家饮食「香气四溢」的口感明显高于非客家的年轻世代比例;而非客家的年轻世代则认为客家饮食有「辛辣」口感是高于非客家年轻世代。研究者认为客家年轻世代认为客家饮食比较「香」的口感意象乃是客家过往饮食经验的延续与文化濡化过程不断被强化的结果。

  (二)政府、餐厅、媒体与旅游是客家饮食意象建构的中介者:在客家菜餚意象方面,不论是客家与非客家年轻世代所选择的前五项皆为「客家小炒」、「姜丝炒大肠」、「梅干扣肉」、「咸猪肉」与「白斩鸡」。特别是前三项的菜餚与其他研究(林丽桦2009)的调查结果一致,显示这三项菜餚没有世代差异,甚至客家与非客家族群间也没有差异,研究者认为乃是受到传播媒体的影响,年轻世代的客家饮食意象被建构出来的。政府、餐厅、媒体与旅游扮演客家饮食意象建构的重要中介者角色也发挥在客家地方特产意象方面,年轻世代的选择依序前五名分别是「擂茶」、「柿饼」、「野姜花粽」、「仙草」与「桔酱」,这些客家地方特产皆是近30 年来各级政府单位举办各式活动促销的产业所形塑出来的地方产业特色。

  (三)某些客家传统意象已逐渐消逝:传统且较独特的「九层板」与「牛汶水」则明显在年轻世代的饮食记忆中逐渐消逝。

  (四)不同族群对于客家饮食意象存在族群差异并再现族群认同:对于岁时节庆和婚丧喜庆的客家米食如「艾粄」、「菜包」、「红粄」、「发粄」等,客家年轻世代多了分熟悉感与认同感。

  吴翠松的〈客家流行音乐独立厂牌经营策略之研究〉以三家成立超过二十五年的客家流行音乐独立厂牌:「吉声影视」、「龙阁文化」和「汉兴传播」为研究对象,了解客家音乐独立厂牌的经营策略。以1998 年前后两大时期做分野。研究结果发现,1998 年以前,这三家客家音乐独立厂牌採取的经营策略较偏向「差异化」策略,强调其客家特色,主要因为这时期的客家流行唱片仍有稳定的销售市场,产品必须明确市场定位和採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唱片公司的组织编制也必须专业分工,聘请专人为歌手从上游歌曲的创作、录制、混音、编曲到下游的包装行销推广等一条龙的产业链完整打造。相较之下,1998 年后……(全文未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