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11:客家戏曲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11:客家戏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客家戏曲
  • 台湾客家
  • 客家文化
  • 戏曲研究
  • 台湾研究
  • 文化遗产
  • 民俗学
  • 客语
  • 表演艺术
  • 地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客家戏曲在台湾戏曲史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对台湾客家文化的象征意义也是深远而无法取代。本书为「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第十一辑,本辑选录的论文包含「剧种演变」、「配乐设计」、「文本形制」、「演员技艺」四大领域。

  探讨「剧种演变」的有范扬坤〈山歌并採茶:採茶戏曲外来音乐元素的吸收、内化动态过程〉、刘美枝〈试论客家大戏(改良戏)之兴起与发展〉。「配乐设计」有钟继仪〈台湾客家三脚採茶戏唱腔与二弦的运用:以「十大出」为例〉、欧光勋〈论客家「平板」唱腔板腔化的问题〉、蔡振家〈试论戏曲音乐与认知心理学:以客家戏《喜脉风云》、《大宰门》为例〉、施德玉〈论客家戏《霸王虞姬》之「三下锅」腔调〉。

  「文本形制」则有庄美玲〈台湾三脚採茶戏「棚头」之研究:以《张三郎卖茶故事》「十大出」为例〉、李梁淑〈客家三脚採茶戏的喜剧艺术及其文化意义〉、苏秀婷〈客家丑戏《万事由天(蛤蟆记)》研究〉、杨闽威〈论客家大戏《六国封相-苏秦》文本与演出的改编〉;「演员技艺」则有林晓英〈客家戏曲的文化经验与创作实践:以曾先枝为例〉一篇。从本书研究论文中,可以发现客家戏曲近年的研究情形,已从早先的「实践面」,即注重个人参与戏班演出经验的模式,衍伸至探讨客家戏曲中的配乐、剧本、演出等范畴,对客家戏曲往后的发展增添了不少多元性。

  ◎关于「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
  本主题丛书的出版构想,源于客家委员会的学术委员会,目标是将分散于各学术期刊的优质论文,依主题性质加以挑选、整理、编辑,重新编印出版,能让国内外客家研究学者乃至一般读者,迅速掌握过去学术界对该主题的研究累积,通过认识台湾「客家研究」的各种面向,理解台湾客家社会文化的诸多特质,作为国家与客家族群发展知识基础。丛书,除了汇整台湾客家研究的各主题(特色),也望能促进学、政双方,乃至台湾民间社会共同省思台湾客家的未来。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主编──郑荣兴


  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歌仔戏学系教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硕士,法国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学院民族学所博士班DEA(第三阶段博士班)、香港新亚研究所博士班博士。曾任荣兴客家採茶剧团创团团长、国立台湾戏曲学院校长等职。研究领域为戏曲表演专题、地方戏曲、戏曲音乐分析、表演基础训练、客家八音、民族音乐等。

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总主编──张维安

  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人文社会学系教授。曾任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院长、国立交通大学客家文化学院院长、国际客家研究中心主任、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学术兴趣为社会学理论、经济社会学、资讯社会学与客家研究。

图书目录

编者及作者介绍
张维安  学术研究与客家发展:《台湾客家研究论文选辑》主题丛书序
郑荣兴  《客家戏曲》导论

【小戏篇】
庄美玲  台湾三脚採茶戏「棚头」之研究:以《张三郎卖茶故事》「十大出」为例
钟继仪  台湾客家三脚採茶戏唱腔与二弦的运用:以「十大出」为例
李梁淑  客家三脚採茶戏的喜剧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大戏篇】
范扬坤  山歌并採茶:採茶戏曲外来音乐元素的吸收、内化动态过程
刘美枝  试论客家大戏(改良戏)之兴起与发展
欧光勋  论客家「平板」唱腔板腔化的问题
苏秀婷  客家丑戏《万事由天(蛤蟆记)》研究
蔡振家 试论戏曲音乐与认知心理学:以客家戏《喜脉风云》、《大宰门》为例
林晓英  客家戏曲的文化经验与创作实践:以曾先枝为例
施德玉  论客家戏《霸王虞姬》之「三下锅」腔调
杨闽威  论客家大戏《六国封相—苏秦》文本与演出的改编

图书序言

导论

郑荣兴

  一、前言

  (一)客家戏曲的演变与发展模式


  俗话说:「採茶入庄,田地放荒」,可见客家戏曲在台湾的农业社会时期也曾经走过与歌仔戏一样受欢迎的岁月。虽然两个剧种之间的差异有不同的音乐基础与表演形制,但歌仔戏与客家戏的起源与演变,皆历经了由地方小戏到大戏的发展模式。所谓的「小戏」,指的是脚色与情节简单的戏,演员少至一或二、三人,演出的故事通常以逗趣的剧情为主,对白俚俗,表演与音乐形式朴拙粗犷,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客家戏曲中的「三脚採茶戏」,就是属于小戏剧种。「大戏」则是演员足以充任各门脚色,扮饰各种人物,剧目情节讲究复杂曲折,足以反映社会百态,表演程式与音乐设计趋于成熟完整。可以说,小戏是戏曲之「雏形」,大戏为戏曲之「成型」。观察目前台湾客家戏班的演出,多以大戏型态为主。

  客家三脚採茶戏是由二、三人分饰旦角及丑角,或说或唱或舞地铺陈故事,演出时搭配一些简单的道具或装饰,如围裙、帽、扇等。表演程式的设计则刻意表现旦角的娇俏妩媚与丑角的诙谐逗趣。最知名的剧目是《张三郎卖茶》,主要脚色有茶郎「张三郎」与其妻、妹,共三人。情节从某年茶叶收成开始,一家三人共同上山採茶,回家把茶做成茶叶后,张妻与妹见茶郎终日在家无所事事,便劝其赴外乡卖茶,经过一番推託与不舍,卖茶郎终于启程。未料他住店竟迷恋上卖酒的大姊,直至三年后将卖茶所得挥霍殆尽,接获家书,回乡与妻、妹团聚。全剧共分成《上山採茶》、《劝郎卖茶》、《送郎挷伞尾》、《粜酒》、《问卜》、《桃花过渡》、《劝郎怪姐》、《茶郎回家》、《盘茶‧盘堵》、《十送金钗》等十出,又称之为「十大出」。这十出小戏各有情节,可分别演出,也可合併成一出完整戏出。

  三脚採茶戏的音乐十分丰富多样。在歌唱方面,除了以客语四县腔为基础所发展而成各式各样的「声腔旋律」以外,尚大量吸收许多外来的「小调」,故有「九腔十八调」之称。而「声腔」部分又可分为「山歌腔」与「採茶腔」两种。后来客家戏改良为大戏则以「採茶腔」的改良「平板」为主要唱腔,「山歌腔」的「山歌子」为次要唱腔,「九腔十八调」成为搭配性的唱腔,所以客家戏曲依其腔名又被称为「採茶戏」。

  客家大戏则是在三脚採茶戏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程式、剧目及音乐,改良形成的。由于音乐、内容、表演形式上的改变,故有「改良戏」之称。特别是乱弹、四平与外江戏(海派京戏)的表演程式、剧目、唱腔、后场音乐以及服装、化妆、佈景等舞台技术。客家大戏的成型,可说是紧紧扣住台湾近代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它吸收其他大戏剧种的精华,形成不失原有特色的新兴剧种。它的历史至今只有百年左右,与中国其他剧种相比之下相当年轻,对戏曲的发展模式亦存在着最多的可能性与包容性。从今日角度来看,客家大戏的表演艺术仍未完全成熟,融入的各种戏剧元素也未整体一致,但其质朴的面向及充满弹性的特色,正是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

  (二)客家戏曲未能受到重视之原因

  客家戏曲在台湾戏曲史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对台湾客家文化的象征意义也是深远而无法取代。然而,它却一直未能受到适切的重视与评价。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个人认为有三大主因:

  1. 未受学者的重视

  客家三脚採茶戏在清末民初时,虽于台湾民间广受欢迎,并在客家聚落流传甚远,但当时只是自然的在民间流传,并未受到学者与史志记录的特别注意。承继三脚採茶戏基础而形成的客家大戏,虽然早先在外台、内台的商业剧场皆同样深受观众欢迎,但在学术研究中也不被关注。若在娱乐市场上丧失优势,无法受到观众喜爱,这个剧种很快就会消逝无踪。对剧种的保存与传习上也是困难重重。目前台湾传统戏曲的环境虽大不如前,但南北管音乐与乱弹戏、歌仔戏方面已经出现丰富的研究论着,唯客家独特的曲艺客家八音及特有的客家戏曲(从三脚採茶到改良大戏)论述却远远不如前者,实为可惜。

  2. 娱乐习惯的改变

  台湾先民以农业为生,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就是在农忙之余,欣赏戏曲演出。而在收获期间、神明诞辰和重大节庆时亦会聘请戏班演出外台戏。但随着台湾经济起飞,从农业社会步入工商业社会,民众的生活习惯也逐渐改变,不再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农闲的时刻,对于神明诞辰也不再热衷,间接减少了聘请戏班演出的机会。电影、电视等优势媒体的出现也改变了民众的娱乐习惯,他们只要待在室内便能轻轻松松收看节目,不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有些戏班可以趁此机会进军电视台或电影界拍摄戏曲节目或戏曲电影,不过更多的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减少而慢慢凋零。

  3. 客家族群的文化弱势地位

  客家人在台湾并非第一大族群,近三十年政府开始重视本土各类民俗艺术活动,优先考虑的还是闽南族群,例如歌仔戏、布袋戏等。约二十年前客家戏曲与音乐才开始受到某种程度的照顾,除了有自觉意识的客家人会长期关注之外,客家民俗艺术确实尚未得到外围足够的重视与尊重。早期许多人士认为客家族群最着名的艺术是客家歌谣(山歌、小调),忽略了客家戏曲的存在,或者是武断地将客家戏曲划分进歌仔戏中的一环,说是「客家歌仔戏」。对客家戏的特征与发展脉络完全不清楚。

  以上数点也是客家戏曲迄今仍无法建立完美理论体系的远因,所以研究的人才也不如其它优势剧种般热门。个人认为,若不好好梳理台湾客家戏曲史、建构完整的客家戏曲体系,假以时日,台湾特有的客家戏曲必定无法源远流长地在戏曲艺术上生存下来。本选辑所选录的几篇论文,横跨了客家戏曲不同的研究面向,希望能引砖抛玉,吸引更多年轻学者加入客家戏曲的研究行列。

  二、客家戏曲的研究情形

  (一)研究的切入面


  回顾客家戏曲的研究,个人切入的重点在于「实践面」:即站在事件参与者与表演实践者的立足点上,这与一般的研究方法相当不同。在表演内容的探讨上,则借重自己本身传自先生(授业老师)与家族长辈的技艺,加上相关的说法为认知核心,最后再以自身长期参与演出的经历与老一辈客家戏演员访谈的内容为主,并以文献资料、前人已发表的研究论述为辅,进行研究及探讨。

  在文献的考证上,以历史文献、影音资料、抄本(剧本与曲谱)为主体。口述历史方面,则以民间传说与艺人口述为重要依据,再经过个人长期以来在民间戏界中所受训练与技艺养成,以及身为部分事件参与者之一的认知前提下,作为判断的依归。客家戏曲的发展历程在文献的记录上极为缺乏,可见到的记载内容又不够详实,使得有心于此的学者们无法釐清台湾客家戏曲的脉络,获得正确的认知;坊间相关的研究论着也一直没有解决相关的问题,甚至一般学者常依赖的「田野调查」,对这些问题也未必能解决疑问。

  (二)研究上的谬误

  在研究客家戏曲时会产生谬误的原因很多。其一,起因于研究者对于自身的立足点和研究态度并不正确。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研究者若依个人喜好或是介入戏班人事关系的纠葛,就容易失去客观的观察基准,导致判断力失准,反而出现与事实不符的结论,失去了研究的意义。其二,田野调查取样也可能产生偏差。因为时空条件,在不同的时间断代中,接触到不同艺人,每个人的所知不同,或是所熟悉的断代不同,容易产生分歧的论点。甚至同一个艺人有可能会因为记忆问题,出现多种版本的说法。归根来说,「断层」是研究客家戏曲最大的问题之一。如果要跳脱「断层」造成的种种问题,就必须熟知戏曲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对各个环节有足够的认识,才有能力釐清客家戏曲的研究脉络。

  (三)研究的新发展

  综观客家戏曲近年的研究情形可分成六大领域,分别为:「剧种演变」、「配乐设计」、「文本形制」、「演员技艺」及「田野调查」几大论述。「剧种演变」着力于探讨客家戏曲中的三脚採茶戏发展成客家大戏的演变历程及其溯源;「配乐设计」则针对客家戏曲中的音乐配置与设计(如山歌腔、採茶腔、板腔体的运用);「文本形制」的重点放在三脚採茶戏与客家大戏演出形式与剧本内容的研究;「演员技艺」部分以採访客家戏曲老艺人的学艺与演出经验为主,目的在于保存技艺与传习给下一辈;「田野调查」便是实地前往台湾各县市的客家聚落採录、整理当地客家戏班的现况与演出情形以为纪录。客家戏曲的研究尝试摆脱以往限制,不光领域开始有所扩展,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而本辑选录的论文则包含了「剧种演变」、「配乐设计」、「文本形制」、「演员技艺」四大领域。

  探讨「剧种演变」的有范扬坤〈山歌并採茶:採茶戏曲外来音乐元素的吸收、内化动态过程〉、刘美枝〈试论客家大戏(改良戏)之兴起与发展〉。「配乐设计」有钟继仪〈台湾客家三脚採茶戏唱腔与二弦的运用:以「十大出」为例〉、欧光勋〈论客家「平板」唱腔板腔化的问题〉、蔡振家〈试论戏曲音乐与认知心理学:以客家戏《喜脉风云》、《大宰门》为例〉、施德玉〈论客家戏《霸王虞姬》之「三下锅」腔调〉。

  「文本形制」则有庄美玲〈台湾三脚採茶戏「棚头」之研究:以《张三郎卖茶故事》「十大出」为例〉、李梁淑〈客家三脚採茶戏的喜剧艺术及其文化意义〉、苏秀婷〈客家丑戏《万事由天( 蛤蟆记)》研究〉、杨闽威〈论客家大戏《六国封相-苏秦》文本与演出的改编〉;「演员技艺」则有林晓英〈客家戏曲的文化经验与创作实践:以曾先枝为例〉一篇。从上面的数篇研究论文可以发现客家戏曲近年的研究情形,已从早先的「实践面」,即注重个人参与戏班演出经验的模式,衍伸至探讨客家戏曲中的配乐、剧本、演出等范畴,对客家戏曲往后的发展增添了不少多元性。

  (全文未完)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