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救援、安置与重建

灾难救援、安置与重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灾难发生后,四处的断垣残壁、田园被砂石覆盖,无辜的灾民背负着灾后创伤压力。要将灾害减至最低,应该如何有效率地进行灾难救援?如何有系统地安置受灾居民?最后,如何协助灾民重建家园?

  当莫拉克风灾发生不久,我们一行人站在高速公路林边段远眺波涛一望无际的淹水区,只看到水中孤岛似的庙宇屋顶飞檐,惊觉人力之渺小。可以想见,恶水退后的场景将是如何,垃圾堆积如山、田园淤泥覆盖,破落的家园重建之路迢遥,撤离家园安置的灾民们,有死有伤,如何尽快让他们返家清理、恢复村落生机,绝非一年半载能竟全功。

  在每一次的灾难救援中,因着灾害性质的差异,受害程度的大小,政府的救灾能量,灾区的人口属性,当地的资源多寡,救灾与重建灾的方法、速度会有不同。但是,基本的救灾、复原与重建道理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除了受灾人民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不容易忘记外,人们总会很快地遗忘灾难管理步调,因为相信灾难不会再次到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万亿


  现职
  行政院政务委员
  中华民国国家年金改革委员会首任副召集人兼执行长
  民主进步党劳动政策小组召集人

  学历
  台湾大学社会系毕业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社会福利学博士

  曾任
  台湾大学社会系主任
  台北县副县长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灾难性质与台湾灾难史/林万亿                                       
第二章 灾难治理:减灾与整备/林万亿
第三章 灾难治理:应变与重建/林万亿
第四章 社区与防灾/张丽珠
第五章 台湾的救灾体系/李香洁、庄明仁
第六章 我国灾后国家赔偿机制与案例/陈竹上

第二篇 灾难救援
第七章 灾难管理与社会工作/林万亿
第八章 灾害救助与物资管理/王秀燕
第九章 灾难社会工作人力教育训练课程发展与评估──以莫拉克风灾为例/陈武宗、张丽珠、谢宗都
第十章 长期照顾机构紧急撤离决策与执行经验之探讨──以高雄气爆为例/陈武宗、陈伟龄、刘华园
第十一章 救灾公益劝募与管理/陈竹上、傅从喜、林万亿、谢志诚

第三篇 灾民安置
第十二章 灾民安置/邵俊豪、邵珮君
第十三章 重建住宅政策之形成与检讨/谢志诚、陈竹上、林万亿、傅从喜

第四篇 复原与重建
第十四章 社区复原力/赵善如
第十五章 灾后创伤压力纾解与成长/范舜豪、吴慧菁
第十六章 莫拉克台风灾后社区重建在地人力培力网络建构与运作经验之探讨──以高雄都为例/陈武宗、谭慧雯、萧淑媛
第十七章 莫拉克风灾灾后社区生活重建中心社工人力资源发展策略──重要事例法之运用/陈武宗、钟昆原、谢宗都
第十八章 重要事例法在灾后社区生活重建人力资源发展的应用/钟昆原、陈武宗、蔡宜廷
第十九章 灾后社区生活重建巡回辅导机制的运作经验/黄玮莹
第二十章 生活重建中心团队与社区关系经营/李俊昇、张丽珠
第二十一章 灾难重建与社区凝聚:以莫拉克风灾重建为例/傅从喜
第二十二章 社区生活重建服务系统的建构/林万亿、郑如君、杨文慧、林珍珍
第二十三章 灾难治理与社会排除:灾后重建服务网络之检视/林珍珍、林万亿
第二十四章 灾后社区生活重建──第一线社工人员之任务与核心能力/李俊昇、张丽珠、邱筱雅
第二十五章 观光作为一种灾后生活重建/杨文慧

第五篇 灾难中的脆弱人口群与多元文化
第二十六章 救灾与社会脆弱性/林珍珍
第二十七章 灾难中的原住民族社会工作:以莫拉克台风灾后原乡族人的异地安置经验为例/林津如
第二十八章 灾难老人的需求与援助/蔡宜蓉、陈武宗
第二十九章 灾难中的妇女与性别议题:政策排除、脆弱性与韧性/林津如
第三十章 灾难中的儿童与少年/黄玮莹
第三十一章 身心障碍者与灾难治理/李香洁

图书序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灾难与台湾灾难史
 
壹、前言
 
依世界银行2005年出版的《天然灾难热点:全球风险分析》(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Dilley et al., 2005)报告指出,台湾是世界上最易受到天然灾害冲击的地方。因为台湾约有73.1%的人口居住在有3种以上灾难可能冲击的地区。99.1%的土地暴露在2种以上灾难可能冲击的地区,这些地区居住人口高达全台湾的98.9%。就多重灾难对经济风险的影响来看,台湾处在高风险区域(percent of total area at risk)的面积高达97%,处在高风险区域的人口群(percent of population in areas at risk)高达总人口的96.6%,这些高风险区域的产值高达国民生产毛额(Percent of GDP in Areas at Risk)的96.5%。台湾多灾多难的原因,首先是台湾位于亚洲大陆东南边缘,属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聚合交界处,为世界上有感地震最多的地区之一;其次,台湾也位于季风气候带与台风行径的路线上,每年夏季台风水患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极为可观;第三,其他天然灾害如梅雨、寒流、干旱等也造成台湾经济上不小的损失。
 
Rogge(2003)指出,在21世纪,自然与科技灾难造成的痛苦与丧失的风险,必然持续。主要在于人口增加的压力与全球气候变迁,全球暖化或长期大气循环(long-term atmospheric cycles),造成个人、家庭、社区与生态的伤害。许多社区才度过一个灾害的救援,马上又面临另一个灾害的预防。一天之内,一个国家有可能同时面对飓风、旋风、洪水、地震、科技灾难。
 
任何社会几乎都避免不了遭遇各种灾难,不论是人为的,或是天然的。Grossman(1973)指出灾难(disaster)是人为或非人为的破坏力量,未预警地对人类常态社会功能产生重大的瓦解性影响。联合国国际减灾策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Disaster Reduction, ISDR)定义灾难是一种自然、人为环境与社会过程间复杂的互动之下,产生显着地对人类与永续环境的伤害(UN General Assembly, 1989)。联合国(the UN)指出灾难是一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导致广泛的人类,物质,或环境的损失,而超出受灾地区使用自身资源能力因应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