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韧性-灾后复原的社会资本

重建韧性-灾后复原的社会资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灾后重建
  • 社会资本
  • 韧性
  • 复原力
  • 社区发展
  • 灾害社会学
  • 社会工作
  • 公共卫生
  • 心理健康
  • 危机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一年自然灾害为全球各地社区带来威胁与危害。面临复原挑战时,各地应变方式大不相同,往往难以用灾难规模来说明,或从当地政府或国际组织的援助来解释。Daniel P. Aldrich在这本书说明灾后能否成功复原,差别在于社区社会资本的深度。

  《重建韧性》一书强调,社会资本对社区承受灾难能力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社会资本也是重建一切根本的基础建设和网络。Aldrich检视四个不同地区的灾后反应,包括1923年大地震后的东京、1995年大地震后的神户、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的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以及卡崔娜风灾后的纽奥良,发现当地社会网络愈是强劲坚实,居民愈能合力复原。除了能够快速散播资讯与协助救灾外,社会资本愈雄厚的社区,更能把人口外移与资源外流降至最低。

  随着政府资源日益短缺,天然灾难的频率与强度日益增加,了解究竟哪些因素能提升重建效率,重要性更胜以往。《重建韧性》强调有效回应灾难的一项关键要素。

  「为何有些社区比其它地方复原更快更完全?借由比较以及跨学科的方法,加上审慎精微的研究,Daniel P. Aldrich说明社会资本是灾后复原最主要的力量。《重建韧性》是社会科学研究最佳的呈现,本书研究结果意义重大,将为灾后重建计划带来新范式。」--Arjen Boin, Utrecht University School of Governance

  「Daniel P. Aldrich的研究并非聚焦于特定灾后情况,而是拉大视角,综观四个不同灾后脉络,从中找出韧性模式以及阻碍复原的原因」。《重建韧性》提供一个新颖且引人注目的观点,深入社会资本与灾后复原较少为人所知的一面。」--Emily Chamlee-Wright, Beloit College
 
城市规划与空间重塑:韧性社区的构建之路 本书导读: 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面临的风险日益多元化,从自然灾害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到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冲击。传统的、强调防御和抵御的“抗击灾害”模式已显不足,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更具适应性和前瞻性的规划哲学。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城市规划在促进社区韧性(Resilience)构建中的核心作用,聚焦于如何通过精妙的空间设计、多元的社会参与以及创新的治理机制,将“脆弱性”转化为“适应力”。 本书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全球范围内成功和失败的城市复原案例,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可操作的规划工具箱和方法论。我们认为,韧性不仅仅是灾后快速恢复的能力,更是一种在日常运行中就具备的“吸收冲击、适应变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品质。 第一部分:韧性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厘清了“城市韧性”这一核心概念在当代规划语境下的内涵与外延。我们探讨了韧性理论的演变,从生态系统恢复力到社会经济系统弹性,并将其置于全球气候变化、快速城市化以及技术革命的宏大背景之下。 韧性规划的谱系: 我们梳理了韧性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基础设施规划、适应性管理等领域之间的理论交叉与区别。重点剖析了从“风险规避型规划”向“风险适应型规划”转型的必要性,强调规划不再是静态的蓝图,而是动态的、不断进化的过程。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城市: 城市被视为一个高度耦合的复杂适应系统(CAS)。我们引入了系统思维,分析城市中物理结构(基础设施)、社会网络(社区联系)和经济活动(产业结构)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整体的脆弱程度和复原速度。任何单一环节的失效都可能引发系统性连锁反应。 脆弱性评估的新维度: 传统的脆弱性评估多关注物理暴露度。本书提出了多维度脆弱性评估框架,纳入了社会公平性、经济依赖性、治理能力和认知准备度等“软性”指标。例如,老年人比例高、社会隔离严重的社区,其恢复速度往往低于结构相似但社会资本更丰厚的社区。 第二部分:空间策略:构建物理与生态的韧性骨架 物理空间的布局和基础设施的韧性是社区复原的基础。本部分侧重于探讨如何在土地利用、交通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设计中植入韧性基因。 多层级基础设施的冗余与分散化设计: 现代城市对单一、集中的基础设施(如大型电厂、主干供水系统)过度依赖是导致灾后瘫痪的主要原因。本书倡导“网格化”和“分布式”的系统设计,例如推广微电网、分散式水处理系统(如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以及模块化交通方案。我们详细分析了如何通过提高关键系统的冗余度,在主系统受损时能快速切换至备用路径。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与生态基础设施: 强调自然系统在减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我们系统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化,包括如何设计湿地、透水铺装、城市绿道网络,用以管理极端降水和缓解热岛效应。重点探讨了蓝绿基础设施如何协同工作,不仅提供生态服务,更作为缓冲带,吸收并分散物理冲击能量。 适应性土地利用与区划管理: 探讨了在洪水、滑坡等高风险区域,规划师应如何采取限制性或促进性措施。这包括“策略性撤退”(Strategic Retreat)的可行性分析、建立弹性缓冲区(Buffer Zones)的标准,以及如何利用容积率、退让距离等规划工具,引导开发远离高风险地带,或要求高风险开发项目必须内置更高标准的减灾措施。 第三部分:社会资本:激活人际网络与集体行动力 韧性的核心要素是“人”——社区的凝聚力、信任水平和互助意愿。本部分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设计,强化社区的社会资本。 社区枢纽与“第三空间”的重塑: 社区的公共空间(如邻里中心、图书馆、社区公园)在危机时刻往往转变为临时的避难所、信息分发点和情感支持中心。本书研究了如何规划这些“韧性枢纽”,确保它们在设计上具备快速转换为应急功能的能力(例如,具备独立电源、易于物资存储和分配),并分析了如何通过日常的活动设计,预先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联系。 跨部门与跨尺度的治理协作: 韧性规划要求打破传统政府部门间的“筒仓效应”。我们提出了“多尺度治理模型”,从地方政府到街道办事处,再到社区居民委员会和非营利组织(NGOs),构建一个信息共享、责任明确的协作框架。特别关注了如何赋能基层组织,使其在早期响应阶段能够快速动员资源。 包容性规划与社会公平: 灾害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往往不成比例地加剧。本书强调韧性规划必须以社会公平为导向。分析了如何确保规划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保障低收入群体、少数族裔和残障人士的需求被纳入考量。例如,避难所选址的公平性、信息传播的可及性(多语种、多媒体)等。 第四部分:技术赋能与适应性管理:迈向动态规划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为提升规划的实时性和适应性提供了可能。本部分探讨了数据驱动的决策和持续的学习循环在韧性建设中的作用。 数字孪生与实时风险监测: 介绍了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物联网(IoT)传感器,构建城市系统的“数字孪生体”。这种模型可以实时模拟基础设施的负荷、人员的疏散路径,并预测潜在的次生灾害。规划师可以据此进行高频率的动态调整。 从应急响应到持续学习的反馈回路: 韧性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本书强调规划实践中必须纳入“事后评估与反思”的机制。如何系统性地收集灾害中社区的反馈、记录非正式的复原行为(Informal Recovery),并将这些经验教训转化为下一轮规划修正的输入,是实现长期韧性的关键。 经济韧性的空间体现: 探讨了如何通过规划手段,促进地方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供应链的本地化,减少对单一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例如,支持混合用途开发,鼓励社区内形成短循环的本地服务网络,使社区能够在外部经济冲击下维持基本运作。 结语:走向一个更有准备的未来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种范式转变——从被动响应灾难,转变为主动塑造一个更具弹性、更公平、更宜居的城市未来。重建韧性不是一次性的项目,而是贯穿于城市生命周期中持续的、协作的规划实践。我们希望本书能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社区领导者以及所有关注城市未来的人们,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用的操作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Daniel P. Aldrich


  普渡大学政治科学助理教授,并着有Site Fights: Divisive Facilities and Civil Society in Japan and West一书。
 

图书目录


序~第四章   林经桓
第五章       林经桓 李仰桓
第六章   附件一、二    索引   苏薇方
第七章       杨咏翔
序 言/林经桓 译

第一章 社会资本及其灾后复原的角色/林经桓 译
灾难的定义及其冲击
韧性与复原
复原标准理论
社会资本:一个被忽略的因素
论点提要
案例研究选择
本书概观

第二章 社会资本:两面特性的复原资源/林经桓 译
社会资本知识简史
因果机制:克服集体行动问题
测量方法
社会资本既是资产也是负债
社会资本于灾难复原的运用
灾难是否会改变社会资本?


第三章 1923年东京大地震/林经桓 译
地震
复原速率说明
资料
方法与结果
结论

第四章 1995年神户大地震/林经桓 译
神户大地震
质性资料:社会资本案例与复原
与复原相关的因素
量化资料
方法与结果
结论

第五章 2004年印度洋海啸/林经桓 李仰桓 译
印度洋海啸
案例研究
牵绊式与纵连式社会资本强的村落
牵绊式与纵连式社会资本较弱的村落
讨论
塔米尔纳杜邦62个村庄的量化分析
解释取得援助的理论
资料
方法
结果:居住在收容中心的天数
结果:符合资格的家庭实际领取到救援物资的百分比
结果:符合资格的家庭获得4,000卢比救济金的比例
讨论
针对1,600位居民的量化分析
解释灾后寻求援助的理论
资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第六章 2005年卡崔娜飓风/苏薇方 译
卡崔娜飓风
拖车屋=「公共恶」
拖车屋放置地点解析
资料及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七章 政府治理与市场机制之间─今后的方向/杨咏翔
不切实际且未臻完备的集权式重建计画 译
现存的计画忽略或破坏社会连结
今后的方向:建立社会资本的新政策与新计画


附录一:统计图表/苏薇方 译

附录二:访问名单/苏薇方 译

註 释

参考书目

索 引/苏薇方 译
 

图书序言



  虽然有些学术研究似乎显得干硬枯燥(dry),但就比喻上及字面上来说,这本书却是在潮湿(wet)的状态下,写于布满长春藤的学术高塔里。2005年7月中旬,我和家人搬到纽奥良,在杜兰大学(TulaneUniversity)担任助理教授。然而短短六週之后,8月28日星期天清晨4点,卡崔娜飓风挟带的雨开始下,我们夫妻匆忙带着两个小孩打包上车,开到西边的休士顿寻找避难之处。一位热心的邻居知道我们不曾生活在墨西哥湾沿岸,好心警告我们这里的真实情况。经仔细考虑后,我们匆忙地在行李塞了三天份的衣服,顺手抓了慢炖锅及一些照片,留下刚租来的房子,和里头全新的家具、书、衣服、电脑、唱片,以及我父母送我当礼物的另一辆车。到了週一中午,我们和其他疏散者,聚集在休士顿边郊的一家汽车旅馆,从电视上看到大坝溃堤的模煳画面,吓得说不出话来。在那之后,从第十七街渠道附近涌进十一呎深的水,淹没纽奥良湖景(Lakeview)一带,积水近三週不退,毁了我们全部家当,而这个已经成了我们每天生活一部分的社区,也满目疮痍。

  虽然我们立即向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申请救助,但我们的申请一开始就被拒绝,多次的请求一直到2006年3月才获得回应。因为我们刚搬到这个悠哉之城(Big Easy),投保的洪水险及租屋险还来不及启用生效,所以损失的私人物品与财产都无法申请理赔。在那段期间,我有机会从个人、家庭及社区的角度,思考灾后复原的课题。我开始阅读灾难专家的文献,检视他们对于过往危机的分析,在什么样的条件之下,可
 
  以让灾后复原更迅速有效,但现有研究尚无定论。由于无共识可循,我赞同一派学者的意见,他们认为「确定什么因素会对复原过程产生关键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事」(Rodriguez et al. 2006, 171)。卡崔娜飓风过后,我有机会亲眼目睹个人、邻里乃至整个城市,有的可以而有的却无法从自然灾害中复原。就我自己家人的经历中,帮助我们最多的是朋友、朋友的朋友、熟人以及家人。接着我也发现,全世界灾难的倖存者都有极其类似的经验。就在我完成这本书的初稿时,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及海啸席卷日本东北,我听到住在东京及附近地区的朋友及同事,转述一样的经历。

  已有很多的学术研究聚焦在灾难的探讨( O l i v e r - Smi t h a n dHoffman 1999; Vale and Campanella 2005; Chamlee-Wright 2010;Kage 2011;相关概述则有Valelly 2004; Tierney 2007; and Aldrich2011);另有极多的文献则集中在社会资本的探讨,认为它是一种联系,即使在一些非暴力冲突的争议过程中(Chenowe th and St ephan2011),仍能把人们紧紧结合一起(Cohen and Arato 1992; Putnam1993, 1995, 2000; Castiglione, van Deth, and Wolleb 2008)。我们都知道网络与个人关系在专业与个人生活的重要性,但灾难学术研究与政府决策者却迟迟未将这一概念整合至理论框架中。本书结合网络与个人关系这两个重要概念,以期能够了解社会资源对后灾难复原的影响。利用二十世纪四个主要灾难的大规模研究,本书揭示在最具毁灭性的事件之后,社会网络与连结如何构成复原的核心力量。

  政府很多的减灾(mi t i g a t i o n ) 与复原计画是建立在援助与灾损的总额预测上。虽然这点很重要,但我提出质性与量化证据,说明社会资源,就如同物质资源,是韧性与复原能力的基础。有些学者已经提出社会资源在复原上的重要性(Nakagawa and Shaw 2004; Dynes2005),但Koh和Cadigan则唿吁进一步探究,「证明并延伸这些概念,提供更多运用社会资源于救灾的定量评估,以及借由够多严谨的分析,说明其效用」(2008, 283)。一些学者直言「并无实证研究能证明社区韧性(community resilience)来自社区居民彼此间所建立的社会连结」(Chandra et al. 2010, 23)。本书回应这些挑战,用最新的方法来处理新资料。我指出有较多社会资本的社区一起合作时,能较有效率地把资源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个体若与社区周围的组织或决策者有连结,证实其有较高的韧性,因为这些网络在当地危机之后仍然活跃。倖存者互借工具,运用他们的连结知道官僚体制新的要求及流程,并一起合组社群监督组织的运作。

  这些结果,不仅对未来社会资本与灾难之研究有深远的意涵,对于非政府组织、政府幕僚及政治人物主导资源分配上,同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常见灾难复原的方式仍脱离不了以五○年代公共基础设施为参考范本,着眼于桥梁、输电线、家园、道路与商店的重建。虽然这种以物质基础为主的协助很重要,也确实在短时间内救了很多人的生命,然而对处于过去或未来危机的社区而言,这却无助于其长期的韧性的发展。就像其他资源一样,社会资本可同时借由地方开始的(local initiatives)与社区外介入的两股力量而壮大。未来的减灾计画(就像Swa roop在1992年的分析)必须取得基础设施与社会基础建设更好的整合。在看过数百件的灾难案例研究后,我注意到很多的结论是建立在单一事件上;另外有很多都是在研究者完全没去过灾区的情况下写成的。为避免这些研究缺陷,我在日本、印度进行一年的田野调查,完成了四组资料组(data sets),描绘了225个跨越不同时间与空间的邻里(neighborhood)与小村庄,它们受灾程度各不相同。这些资料包括40个1920年代东京地区的邻里,9个1990年代位于神户的行政区,60个印度大小不等的村庄。另外再加上1,600份调查回覆,它们分别来自二十一世纪初的印度东南方,以及卡崔娜风灾后,纽奥良115个以邮递区号划分的地区。有关某些城市地区的居民怎么回应灾难,这方面我已经蒐集了超过十年的资料。为了蒐集此书所需的资料,我在三个国家的图书馆进行档案整理,并访谈了日、印、美三地约80个人,其中包含倖存者、非政府组织工作者、当地的活跃人士,以及公务员,并做了为数不少的纸本访谈。我拜访的村落横跨印度塔米尔纳杜邦(Tamil Nadu),并花了很多时间在东京、神户和纽奥良这些遭灾难摧残的地方。

  为了分析本书每一章的资料,我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包含过程追踪(process tracing)、时间序列(times series)、最大近似横断面模型(cross-sectional maximum likelihood models),以及倾向分数配对(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鉴于没有一体适用的单一方法,因此很多篇章是建立在混合或混杂方法的基础上,这也结合了大样本分析与详细历史研究两者的优点。此外,很多学者持续地提供更多研究系数,这些会以星号註记标明他们研究的重要发现,在这里我利用信赖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和统计模拟(simulation),为我的调查结果提供更细微的分析诠释。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每一章均附有图表及数据,提供预测(图表与数据细节可参见附录一)。这些数据同时也反映预测的准度,显示预测值95%的信赖区间(Tomz andWittenberg, 1999; King, Tomz, and Wittenberg 2000)。

  最后, 学者一再强调资料可复制与透明的重要性。研究者无法建立在过去的研究结果上,除非他们可以个别自行复制利用这些成果(King 1995)。社会科学延续了科学传统,要求资料及分析资料的过程必须公开透明(King, Keohane, and Verba 1994, 8)。为了达到这一标准,所有在本书中分析的资料均可以从我的网站或者一些线上资料库网站下载,像是哈佛大学DataVerse计画及大学联合政治社会研究计画(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希望这些资料可以为未来灾难复原的探讨提供基础。

  所有的书都是网络合作下的成果,作者不可能独立完成。首先,我要感谢Borei Olam一切的帮忙。由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与国际交流基金会(Center for Global Partnership)提供的Abe奖学金,资助我在日本与印度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我在东京停留期间,受到东京大学的法学院以及比较法律与政治国际中心招待;在印度田野调查时,则由位于孟买的Tata社会科学机构的Jamsetji Tata灾害管理中心负责接待。Abe奖学金与国际交流基金会同时也在2009年1月资助一个可以静修思考的地方,这让我在计画初期获得很大的帮助。当未来的计画尚在构思草拟阶段,我穿梭于美日网络之间,在Paige Cottingham-Streater和SaraSeavey的指示下,曼斯菲尔德基金会(Mansfield Foundation)提供很多机会,拓展我与学术圈和政治圈的联系。普渡研究基金会与普渡校友协会也赞助我在纽奥良额外增加的田野调查工作。

  普渡大学公共政策与政治理论工作坊的同事,特别是Pat Boling、Aaron Hoffman、Jay McCann、Leigh Raymond、Laurel Weldon和Dwayne Woods等人,为我的论点提供很好的建议。檀香山的东西交流中心(Ea s t -We s t Cent e r)在2011年夏天提供了一个宁静智性的环境,让我得以编译最后草稿。特别谢谢Allen Clark、Carolyn Eguchi、Roland Fuchs、Karl Kim及Nancy Lewis。

  我有机会将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亚洲研究协会及美国政治科学协会的年度会议上,同时也发表在德国的日本研究协会(German Institutef o r J a p a n e s e St u d i e s ) 、日本国际合作系统( J a p a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oope r a t io n Sys t ems) 及隶属于东京大学社会科学机构的当代日本组,以及2008年1月在Tata机构,以灾难为题举办的社会科学研讨会。我也在一场由国际交流基金会(Cent e r for Globa l Pa r tne r ship)、普渡气候变迁研究中心及普渡大学研究园区(Pu r d u e Un i v e r s i t y ’ sDi s c o v e r y P a r k ) 资助的新书研讨会上, 有幸得以听到五位世界级学者的意见,他们是Rieko Kage、Sudarshan Rodriguez、YasuyukiSawada、Shigeo Tatsuki和Rick Weil,我由衷感谢他们的看法与评论。

  另外要特别感谢J o i e A c o s t a 、S i m o n Av e n e l l 、G o m a t h yBalasubramanian、Arjen Boin、Anita Chandra、Stephanie Chang、Lane Conaway、Emily Chamlee-Wright、Susan Cutter、Paul Danyi、Christina Davis、Cindy Fate、Rose Filley、Carolyn Fleisher、CaryFr i e dma n 、Ma r y Al i c e Ha d d a d 、Ke n Ha r tma n 、Tr a v i s He n r y 、J a cque s Hyman、Ga ry I s a a c、J e ff Kings ton、Ani rudh Kr i shna、Howa r d Ku n r e u t h e r 、J e n n i f e r Li n d 、I r f a n No o r u d d i n 、Sa d a a k iNuma t a、Rob Ol s hans ky、Cha r l e s Pe r r ow、Sus an Pha r r 、Ba r r yRabe、Nicole Restrick、Ian Rinehart、Rafe Sagarin、Paul Scalise、Len Schoppa、Miranda Schreurs、Hideaki Shiroyama、John Sides、Gavin Smith、Pat Steinhoff、Ezra Suleiman、Kathleen Tierney及Rick Valelly。在我写作的过程中,他们不吝指导、提供意见与支持。Marion Pratt花很多时间帮我把早先的手稿从头到尾看过一次,她的建议让本书增色不少。另外,值得特别一提出来的是Christian Brunelli,因为他的建议,我在东京都会警视厅(Keishichō)的档案中挖掘耙梳东京近一世纪前的过去,为的是更了解居民如何从1923年的大地震中恢复过来。

  Er i c Berndt、Er ik Cl even、Kevin Crook、Er i c Nguyen、El l iReul and、Ros s Schoof s、Takahi ro Yamamoto和Laur a Young在研究上帮忙甚多。Janki Andharia、Hari Ayyappan、Lokesh Gowda、Jacquleen Joseph、Sunil Santha和V. Vivekanandan的辛劳,让我在印度的研究得以实现,这也有赖Annie George以及她在NagapattinamCoordination and Resource Centre的职员,感谢他们的帮助。另有个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匿名审查者,他们建设性且详尽的评论让手稿大为增辉。普渡大学的系主任Bert Rockman和Irwin Weiser院长的支持与鼓励,一直是我的支柱。

  当纽奥良下着雨,我们逃到休士顿时,许多家庭敞开他们的大门和心房。Craig Aldrich、Wesley Ashendorf、Sheldon Bootin和他们的家人,加上休士顿美国正统犹太教堂(United Orthodox Synagogue),让原本应该是忐忑难熬的一週, 变得让人宽心不少, 为此我们由衷感念。在麻州布莱顿的Blumbe rg、Mi l l e r、Moskovi t z、Sade t sky与Shanske一家人尽力地协助我们复原家园,让生活重上轨道;Ellie Levi和他在纽约的社区朋友重建我们被风灾摧毁的图书馆。谢谢St e r l i n gChen、Asuka Imaizumi和Chana Odem帮忙完成精美的图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David Pervin和Shenny Wu的协助,以及Alice Bennett和Deborah Gray的编辑。

  这本书献给我的家人与亲人, 他们给我一切。我的父母Howa r d和Penny Aldr i ch、手足St even和他的妻子Al l i son Aldr i ch、岳父母Louis和Sun Cha McCoy、姑妈Dalia Carmel和祖母Dorotha Aldrich,他们总是不吝给予最多的爱、支持和建议。一些已过世的亲人,虽然再也无法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生活,但对祖父J a ck(Ya akov)Daum、祖母Fifi(Freida Yehudis Goldstein)Daum、叔公Herb(Dov Ber)Goldstein,以及祖父Howard Aldrich的思念依然如故。我的太太Yael秉持了先人的精神,扮演家庭的基石与精神支柱。她为我们的幸福与四个可爱小孩Gavriel Tzvi、Yaakov、Yehudis和Dov Ber无私的付出,是我心中最完美的人(aishes chayil)。
 

图书试读

章 1923年东京大地震

1 9 2 3 年秋天, 一场大地震袭击日本首都东京, 1 这个已经高度现代化的都市, 近半地区为地震与其引起的大火所摧毁。2 位于市区东方的本所区(Ho n j o ) 严重毁损: 「该区约六分之一的居民于地震中丧生⋯⋯ 超过九成五的地面建物毁于大火, 2 2 0 , 0 1 8 人无家可归」(Ha s t ings 1995, 57)。大部分的评论观察家,像是Edwa rd Se i d e n s t i c k e r ( 1 9 9 1 ) 相信地震带动人口与商业活动从下城(Low Ci ty)(Shi t ama chi下町,或称市中心,东京东部地区)移转到上城(山手〔Yamanote〕,西部地区),这意味着下城地区的复原缓慢停滞。
 
然而,在下町劳动阶级居住的地区,像是本所,即使较贫穷,火灾后也展现韧性。当地的社区协会与非营利组织─地方连结与社会网络的写照─很快地恢复当地的活动。「在本所,后备军人打火、照顾伤患、加速改善通联、巡逻地方、发配食物与饮水、修复道路,以及指挥交通」(Hastings 1995, 102)。1925年男性普选立法通过后,在紧接而来的市政选举中,这个贫穷地区投票率比其他较富裕地区还高。本所不是唯一一个展现强劲社会资本与复原效率的重灾区。

其他地区像是爱宕( A t a g o ) 、趜町( K o j i m a c h i ) 和筑地(Tsukiji),虽然都因地震毁损严重(居民中每千人有超过三人非死即伤),但在接下来十年,和其他损害程度相当或甚至更轻的地区相较,却有较高的人口成长,这意味着他们不但把原来的居民带回来,还吸引新的居民迁居至此。本章认为这些恢复迅速的社区,由于较为团结,不至于沦为人口锐减的空城,这也可以从他们较高的公民活动参与度这一点看出来。
 
更具体来说,紧密连结的地区,选举时居民投票率较高(这三个地区投票率超过七成),并且有较多的政治示威运动(每个地区一年有超过160场),两者均需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高成本地合作经营与克服集体行动问题上。居民间联系力强会带来较佳的复原情况,暂缓倖存者搬走的想法,以及加强发言权。地区规模相近但损害程度较轻的地区,像是港区(Toriizaka)与崛留(Horidome),其公民参与程度较低,因此人口成长率也较低,他们既留不住原来的居民,也吸引不了新居民。这些较不团结的地区,每年几乎没有政治集会,符合选举资格的选民中也只有一半的人会去投票。

用户评价

评分

《重建韧性-灾后复原的社会资本》这本书的书名,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人类集体行为和社会组织的研究。 我想,书中很可能不仅仅是记录灾难,更是分析灾难背后的人性光辉和组织力量。 “社会资本”的概念,在我看来,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关系资产”,它包括信任、规范、网络以及由此产生的互惠原则。 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去衡量和评估这种“关系资产”在灾后重建中的价值。 比如,一个社区的社会资本水平高,是否意味着它在灾后能够更快地获得外部援助,或者更能有效地组织内部资源进行自救?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理论框架,来解释社会资本是如何促进灾后社区的适应性、恢复力和发展能力的。 并且,我想象书中会呈现许多感人的故事,讲述普通人在灾难面前如何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通过互助合作,共同克服困难,最终实现“重建韧性”的目标。

评分

读到《重建韧性-灾后复原的社会资本》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集体生存和社群力量的画面。 我不确定书中是否会涉及具体的技术性救援,但我猜测它更多地会聚焦于灾难发生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如何维系和重塑。 “社会资本”对我而言,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概念,它可能体现在一句简单的问候,一次无私的帮助,一个坚定的承诺,或者是一个共同遵循的约定。 在灾难的冲击下,这些无形的东西往往比实体财富更能发挥作用。 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出在极端环境下,信任、合作、共享这些社会资本如何成为人们渡过难关的生命线。 “韧性”这个词,则预示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在打击后不屈不挠、反而更加坚强的特质。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告诉我,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社会资本是如何成为孕育这种韧性的沃土,帮助社区从灰烬中重新站立,并变得更加强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重建韧性-灾后复原的社会资本》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仿佛翻开书页就能听到灾难后的低语,以及那些在绝境中相互扶持、重新站起来的声音。 我尤其被“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所吸引,它不像物质财富那样具体,却往往在最危难的时刻,显现出超越一切的力量。 我想象着书中会描绘各种生动的案例,或许是地震后的村落,居民们如何放下过往的芥蒂,共同清理废墟,分享仅有的食物;又或许是洪水侵袭的城镇,邻里之间如何互相传递信息,安置无家可归的人,甚至搭建临时的避难所。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经历巨大的创伤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互助、情感连接是如何得以重建,又如何成为支撑社区复原的坚实基石。 “韧性”这个词也让我心生敬意,它不仅仅是抵抗,更是一种在打击后能够快速恢复、甚至变得更强的能力。 我好奇书中会如何阐释这种韧性,是来自传统的家族纽带,还是新兴的社区组织?是源于共同的文化记忆,还是新生的集体认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理解社会资本在危机中扮演的独特而关键的角色。

评分

我购买《重建韧性-灾后复原的社会资本》这本书,主要是被它那种“从废墟中生长”的希望所吸引。 我脑海中浮现的场景,不是简单的物资援助,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上的“重建”。 我想象书中会描绘,在灾难过后,那些原本可能分散、疏离的人们,是如何因为共同的苦难和共同的希望而走到一起。 “社会资本”在这里,也许体现在那些无形的网络中:邻里之间互相照应的生活习惯,社区内部自发的互助小组,以及那些在危机中挺身而出的民间领袖。 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这些社会资本是如何在平时积累,又如何在战时发挥作用的。 比如,平时邻里之间的交往是否融洽,会直接影响到灾后是否愿意伸出援手;社区的信任基础是否牢固,会决定信息的传播效率和协作的顺畅程度。 “韧性”这个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恢复,更是精神上的不屈。 我希望书中能够揭示,社会资本如何帮助人们从巨大的失落和痛苦中走出来,重建生活,更重要的是,重建对未来的信心。

评分

对于《重建韧性-灾后复原的社会资本》这本书,我抱有一种近乎哲学层面的好奇。 我不确定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韧性”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基础,但如果能涉及,那将是一次非常引人入胜的探索。 比如,在承受巨大压力和创伤后,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如何运作?而当这些个体汇聚成一个社群,这种集体心理韧性又是如何被激活和强化的?“社会资本”在这里,我想象它更像是看不见的“润滑剂”和“粘合剂”,它弥合了灾难造成的裂痕,疏通了信息和资源的流动,让本已脆弱的个体能够重新连接,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那些微妙的、不易察觉的社会互动,它们如何在灾后默默地发挥作用,比如一句简单的安慰,一个及时的援手,一次集体的决策,甚至是共同哀悼逝者的仪式。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汇聚起来,便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帮助人们穿越黑暗,走向光明。 如果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来揭示这些社会资本的运作机制,那将是对人类社会强大生命力的一次深刻注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