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 三 章 1923年东京大地震
1 9 2 3 年秋天, 一场大地震袭击日本首都东京, 1 这个已经高度现代化的都市, 近半地区为地震与其引起的大火所摧毁。2 位于市区东方的本所区(Ho n j o ) 严重毁损: 「该区约六分之一的居民于地震中丧生⋯⋯ 超过九成五的地面建物毁于大火, 2 2 0 , 0 1 8 人无家可归」(Ha s t ings 1995, 57)。大部分的评论观察家,像是Edwa rd Se i d e n s t i c k e r ( 1 9 9 1 ) 相信地震带动人口与商业活动从下城(Low Ci ty)(Shi t ama chi下町,或称市中心,东京东部地区)移转到上城(山手〔Yamanote〕,西部地区),这意味着下城地区的复原缓慢停滞。
然而,在下町劳动阶级居住的地区,像是本所,即使较贫穷,火灾后也展现韧性。当地的社区协会与非营利组织─地方连结与社会网络的写照─很快地恢复当地的活动。「在本所,后备军人打火、照顾伤患、加速改善通联、巡逻地方、发配食物与饮水、修复道路,以及指挥交通」(Hastings 1995, 102)。1925年男性普选立法通过后,在紧接而来的市政选举中,这个贫穷地区投票率比其他较富裕地区还高。本所不是唯一一个展现强劲社会资本与复原效率的重灾区。
其他地区像是爱宕( A t a g o ) 、趜町( K o j i m a c h i ) 和筑地(Tsukiji),虽然都因地震毁损严重(居民中每千人有超过三人非死即伤),但在接下来十年,和其他损害程度相当或甚至更轻的地区相较,却有较高的人口成长,这意味着他们不但把原来的居民带回来,还吸引新的居民迁居至此。本章认为这些恢复迅速的社区,由于较为团结,不至于沦为人口锐减的空城,这也可以从他们较高的公民活动参与度这一点看出来。
更具体来说,紧密连结的地区,选举时居民投票率较高(这三个地区投票率超过七成),并且有较多的政治示威运动(每个地区一年有超过160场),两者均需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高成本地合作经营与克服集体行动问题上。居民间联系力强会带来较佳的复原情况,暂缓倖存者搬走的想法,以及加强发言权。地区规模相近但损害程度较轻的地区,像是港区(Toriizaka)与崛留(Horidome),其公民参与程度较低,因此人口成长率也较低,他们既留不住原来的居民,也吸引不了新居民。这些较不团结的地区,每年几乎没有政治集会,符合选举资格的选民中也只有一半的人会去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