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害犯罪防治学--理论与临床实务应用(二版)

性侵害犯罪防治学--理论与临床实务应用(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性侵害
  • 性侵犯
  • 犯罪防治
  • 临床心理学
  • 法医学
  • 性心理学
  • 性犯罪
  • 受害者
  • 预防
  • 实务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根据现化妇女基金会及台湾刑事警察局的统计,发现性侵害犯罪的犯罪指数有逐渐攀升的趋势,而近年来,类似「陈进兴事件」的事件几乎日日可闻,实令妇女同胞闻之色变,人人自危,不敢夜出!性犯罪的严重性己成为台湾治安的一大隐忧,也广受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关心与注意。因此,该如何处置这些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乃成为社会、司法、与精神医学上相当重要的问题。

  本书所含括的内容有:性侵害犯罪防治的历史沿革、法规、流行病学;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危险因素、致因、犯罪行为与治疗理论,以及先进各国的各种特殊检查、诊断与作法,相信能让初学者学习到整套完整的鑑定、评估与治疗模式,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性侵害犯罪防治学——理论与临床实务应用(二版)》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刑法学原理与中国刑法分则疑难问题精析》 第一部分:刑法学原理的系统构建与理论前沿探索 本书致力于为读者构建一个严谨、系统且富有现代前沿视野的刑法学原理框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刑法学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深刻理解古典刑法学的基石,更要积极回应当代社会治理的复杂需求。 第一章 刑法秩序的价值基础与功能定位: 本章深入剖析了刑法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从刑法谦抑性原则的哲学渊源入手,探讨其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实践意义。重点讨论了刑法作为“最后手段”的理论证成,以及在社会转型期,刑法边界如何进行科学划定。此外,本章还引入了比较刑法学的视角,对比分析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刑法价值取向上的异同,旨在帮助读者超越单一的法律文化视野,形成更为宏观的价值判断能力。特别关注了数字社会背景下,传统刑法价值(如法益保护)如何面临新的挑战与重塑。 第二章 犯罪构成的三阶层理论的深化与批判: 三阶层理论作为大陆法系刑法学的基础模型,其生命力在于其解释力与适用性。本书并未停留在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各阶层要素在复杂案件中的弹性边界。 在构成要件层面,我们详尽分析了行为概念的演变,尤其聚焦于不作为犯的认定标准——不仅考察保证人地位的法理基础,更结合最新司法解释,细致区分了纯正不作为犯与不真正不作为犯在证明结构上的差异。针对结果犯的归责问题,本书引入了“相当因果关系”与“风险实现理论”的融合路径,详细论述了偏离风险的例外情况。 在违法性层面,我们摒弃了传统教材中对正当防卫的僵化理解,着重阐释了“不法侵害的现实性”与“防卫限度”的动态平衡。针对紧急避险,本书重点剖析了其作为阻却责任事由的可能性及其在当代社会冲突中的适用困境。 在罪责层面,本书对责任能力、故意与过失的认识论基础进行了深刻反思。针对故意,我们探讨了“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在盖然性认知下的复杂互动,并引入了认知神经科学在判断犯罪人主观状态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其对传统主观要件的冲击。 第三章 共同犯罪理论的精细化解构: 共同犯罪是实践中认定难度极高的领域。本书从教唆犯与帮助犯的“犯罪意图共同性”要求出发,逐步深入到共谋理论的司法实践。我们详细辨析了“概括的共同故意”与“片面的共同故意”在不同法域中的适用差异。对于实行行为的界定,本书结合近十年最高人民法院的典型案例,重点梳理了“工具人”理论和“教唆既遂”的认定标准,力求提供一套既符合罪责刑法的基本逻辑,又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共同犯罪学说。 第二部分:中国刑法分则的疑难问题精析与实务进路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中国刑法分则中争议最大、法律适用最不统一的重点条文,旨在通过理论穿透,指导实务操作。 第四章 侵犯生命健康权利罪的边界厘清: 本章深入剖析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的界限。通过对“死亡结果发生”的风险预见程度的细致划分,结合犯罪未遂与中止的认定标准,为处理“积极不作为致人死亡”提供了清晰的论证路径。此外,安乐死与帮助自杀在我国刑法框架下的定性问题,也进行了审慎的探讨,强调了对生命伦理的尊重与刑法介入的必要克制。 第五章 侵犯财产犯罪的“非接触性”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盗窃罪、诈骗罪的传统范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盗窃罪部分,本书重点分析了“电子数据”或“虚拟财产”是否构成刑法意义上的“有价值的财物”。我们结合了司法解释对“秘密窃取”行为的最新界定,详细论述了通过技术手段窃取他人登录权限或数据包的行为如何精准地落入盗窃罪的射程。 在诈骗罪部分,本书将分析重点放在了“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的界限,以及对被害人“认识错误”与“处分财产”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尤其关注了新型网络传销、刷单返利等新型犯罪模式,提炼了识别其诈骗本质的关键要素,避免将纯粹的民事违约行为误纳入刑罚圈套。 第六章 职务犯罪与经济犯罪的交叉地带辨析: 本章着重处理了贪污贿赂犯罪与金融犯罪的衔接问题。 贪污罪中,对“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标准进行了重新审视,强调了对职务行为的本质剖析,而非仅仅停留在资金流向。 受贿罪方面,本书对“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范围进行了严格限定,特别探讨了“特定利益”与“一般性职权便利”之间的区分标准。 金融犯罪部分,则聚焦于非法集资的“非法性”与“社会性危害程度”的判断。详细解析了集资型犯罪中,如何区分构成非法经营罪、集资诈骗罪以及单纯的民间借贷纠纷,重点分析了“非法性”的本质——即是否具有公权力瑕疵或超越法定权限的吸收公众存款行为。 第七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扩张与限缩: 本章对放火、爆炸等传统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实施方式进行了现代化解读。重点分析了危险驾驶行为中,何时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非简单的交通肇事罪。我们深入研究了“间接故意”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的适用,强调了行为人对“不特定多数人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危险”的认知和容忍程度,是判断罪名升级的关键。 --- 本书特色: 1. 理论与实务的深度耦合: 每一理论分析后,均附带数例最高法院或经典判例的深度剖析,确保理论的落地性。 2. 前沿视角引入: 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生命伦理等新兴领域对传统刑法学的冲击与重塑。 3. 逻辑严密性: 全书遵循严谨的刑法学分析框架,为法律专业人士提供扎实的思维工具,而非简单的法律条文汇编。 适用对象: 刑法学专业研究生、法学院本科高年级学生、司法考试备考人员、检察官、法官及资深律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煌智

  学历

  1.国立阳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流行病学组博士
  2.国立阳明大学医务管理研究所硕士
  3.卫生署预防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班结业
  4.国立阳明医学院医学系医学士

  现职
  1.高雄市立凯旋医院院长室顾问医师/教授(部定)
  2.台湾身心健康促进学会理事长(2017-2020)
  3.卫生福利部、高雄市、台北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会议委员
  4.高雄市心理健康促进会委员
  5.台湾自杀防治学会常务理事
  6.台湾精神医学会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学术委员会召集人

  经历
  1.高雄市立凯旋医院成人精神科、社区精神科医师兼科主任/副院长、代理院长
  2.美和科技大学健康照护研究所前合聘教授(部定)
  3.台湾精神医学会理事长(2011-2015)
  4.内政部及高雄市政府社会局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谘询委员
  6.高雄医学大学、辅英科技大学兼任讲师(部定)
  7.国立高雄海专学生辅导中心兼任心理辅导讲师
  8.义守大学、高雄医学大学兼任助理教授(部定)
  9.台湾精神医学会通讯总编辑
  10.台湾精神医学会理事/专科医师甄审委员会委员(2008-2017)
  11.台湾家庭暴力暨性侵害处遇协会理事
  12.法务部专家谘询资料库谘询顾问
  13.台湾自杀防治学会理事
  14.曾经多次前往美加等国进行性暴、家暴防治与社区精神医学考察

文荣光

  学历

  1.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学士
  2.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人类学研修

  现职
  文心诊所(原文荣光精神科诊所) 院长

  经历
  1.财团法人台湾省私立高雄仁爱之家附设慈惠医院院长
  2.长庚大学医学院兼任教授
  3.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兼任教授
  4.财团法人火凤凰基金会董事长
  5.高雄长庚纪念医院精神科系主任(2003/7-2004/12)
  6.高雄长庚纪念医院精神科主任(1994/11-2003/6)
  7.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2001/8-2004/12)
  8.台湾性教育协会理事长(1999/5-2001/4)
  9.高雄医学院医学社会学系主任(1990/8-1993/7)
  10.私立高雄仁爱之家附设慈惠医院院长(1990/8-1993/7)
  11.高雄医学院医学系精神科教授(1990/7-1994/10)
  12.高雄医学院医学系精神科副教授(1982/8-1990/6)
  13.高雄医学院附设中和纪念医院精神科主任(1981/8-1990/7)
  14.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精神科讲师(1978/8-1980/7)
  15.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1978/8-1979/7)

朱怡洁

  学历

  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学士

  经历
  高雄长庚纪念医院文荣光精神科系主任研究助理(2004/2-2004/12)

沈胜昂

  学历

  1.美国乔治亚州EMORY大学心理学(临床组)博士
  2.台湾大学心理研究(临床组)硕士
  3.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学士

  现职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系教授

  经历
  1.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系(所)助理教授、副教授
  2.高雄医学大学心理系讲师
  3.高雄医学大学家庭医学科(兼)、精神科临床心理师(兼)
  4.高雄医学大学学生心理谘商中心谘商老师(兼)

林明杰

  学历

  1.密西根州立大学犯罪学研究所博士
  2.密西根州立大学谘商学研究所硕士
  3.密西根州立大学犯罪学研究所硕士
  4.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学士

  现职
  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治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经历
  1. Total Health Counseling Center家暴犯暨性罪犯谘商实习生
  2.国军高雄总医院精神科社工员
  3.台湾更生保护会高雄少年中途之家少辅员
  4.中华儿童福利基金会高雄县家扶中心儿童保护组社工员

林耿樟

  学历

  1.高雄医学大学行为科学研究所临床心理学组硕士
  2.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学士

  现职
  1.高雄市立凯旋医院临床心理科临床心理师兼科主任
  2.嘉南药理科技大学兼任讲师

  经历
  1.高雄市临床心理师公会理事长
  2.台北县静养精神专科医院临床心理师(1996/7-1998/12)

孙凤卿

  学历

  1.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硕士
  2.高雄医学大学护理系

  现职
  高雄市立联合医院护理科主任

  经历
  1.高雄市立民生医院、中医医院护理科主任
  2.高雄市立凯旋医院护理科副主任(2003/9)
  3.教育部部定讲师(2002)
  4.辅英科技大学讲师(2002)
  5.国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学讲师(2003-迄今)
  6.高雄医学大学临床助理教授(2003-迄今)
  7.中华民国糖尿病卫教师(2003-迄今)
  8.高雄医学院附设中和医院MICU护士
  9.高雄市市立大同医院急诊护理长、护理督导
  10.内政部渔业署渔船干部训练中心讲师
  11.高高屏地区紧急救护技术员训练讲师
  12.高雄市卫生局健康照护网社区「健康管理师」

陈若璋

  学历

  1.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谘商心理学博士
  2.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辅导谘商硕士
  3.国立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士

  现职
  国立东华大学教授(退休)

  经历
  1.国立东华大学临床与谘商心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2.中华团体心理治疗学会常务理事
  3.署立玉里医院兼任心理师
  4.国立清华大学通识中心教授(1987/8-2003/1)
  5.国立清华大学通识中心主任(1994/8-1997/1)
  6.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97/1-1997/2)
  7.国立清华大学谘商心中主任(1987/8-1995/7)
  8.美国圣伊莉莎白医院住院心理师(1990/9-1991/8)
  9.国立台湾大学心理系副教授(1985/8-1987/7)

陈筱萍

  学历

  1.高雄市师范大学辅导及谘商博士
  2.高雄医学院行为科学研究所硕士
  3.中原大学心理系学士

  现职
  乐安医院临床心理师

  经历
  1.高雄市立凯旋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
  2.高雄市立凯旋医院临床心理科资深临床心理师
  3.高雄医学大学兼任临床助理教授
  4.台湾家庭暴力暨性侵害犯罪处遇协会理事
  5.高雄市社会局儿童福利中心心理辅导员

汤淑慧

  学历

  1.中原大学心理学系
  2.高雄医学大学行为科学研究所硕士

  现职
  高雄市立凯旋医院临床心理科临床心理师

  经历
  1.国军高雄总医院精神科临床心理师(1989/9-1999/6)
  2.高雄市临床心理师公会常务监事
  3.高雄市立联合医院性骚扰及性别歧视防治申诉评议委员会委员

刘素华

  学历

  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学士

  现职
  高雄市立凯旋医院社会工作室主任

  经历
  1.高雄市立凯旋医院社会工作师
  2.行政院卫生署云林医院社会工作员(1996/1-2000/5)
  3.南投县生命线协会社会工作员(1994/6-1996/1)

蔡景宏

  学历

  1.树德科技大学性学研究所博士
  2.高雄医学大学行为科学研究所硕士
  3.美国测谎学会性侵害犯罪应用技术结业
  4.美国费城测谎学校结业暨美国测谎学会认证
  5.国防医学院医学系医学士

  现职
  1.高雄市立凯旋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2.树德科技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经历
  1.国军高雄海军总医院精神科主任
  2.国军高雄总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
  3.辅英科技大学护理学系兼任讲师(部定)
  4.台湾高雄监狱妨害性自主罪诊疗评估小组委员
  5.高雄市政府社会局家庭暴力及性侵害犯罪防治中心谘询委员
  6.台湾精神医学会家暴暨性侵害犯罪防治学术委员会委员
  7.美国宾州大学进修暨美国测谎学会认证训练(2002/8-2003/7)
  8.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受训医师(1998/1-1998)
  9.国军高雄总医院精神科总医师(1997/1-1997/12)
  10.国军高雄总医院精神科住院医师(1994/8-1996/12)
  11.国军北投精神专科医院住院医师(1993/8-1994/7)

郑添成

  学历

  1.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2.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硕士
  3.国立中正大学心理学系理学士

  现职
  1.士林地方检查署观护人
  2.法务部调部办事观护人
  3.性侵害加害人身心治疗及辅导教育评估(2002/9-迄今)
  4.法务部台湾嘉义地方法院检察署观护人(1998/9-迄今)

  经历
  1.英国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
  2.德国马普研究院外国暨国际刑法研究所访问学者
  3.法务部台湾嘉义地方法院检察署观护人
  4.中华民国犯罪学学会会刊编辑
  5.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卫生署管制药品管理局专案研究助理

龙佛卫

  学历

  1.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
  2.国立国防医学院医学系医学士

  现职
  迦乐医院院长

  经历
  1.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院长
  2.国军高雄总医院医务部主任兼精神科主任
  3.高雄医学大学兼任教授(部定)
  4.台湾精神医学会常务理事
  5.台湾精神医学会家性暴学术委员会召集人
  6.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研究
  7.着有数十篇学术着作论文

薛克利

  学历

  1.高雄医学大学医学院医学系
  2.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硕士

  现职
  1.文凤诊所院长
  2.台湾性教育学会理事
  3.教育部性别平等教育师资

  经历
  1.法务部矫正署高雄监狱访害性自主罪收容人治疗评估小组委员
  2.卫生署精神疾病强制鑑定强制社区治疗审查委员
  3.高雄长庚医院精神科系急性病房主任
  4.高雄长庚医院精神科系主治医师
  5.高雄县政府卫生局性侵害犯罪加害人治疗评估小组委员
  6.台湾精神医学会家暴暨性侵害防治学术委员会委员
  7.成功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精神科住院医师(1994/6-1995/6)
  8.高雄长庚医院精神科住院医师(1995/7-1997/6)
  9.高雄长庚医院精神科总住院医师(1997/7-1998/6)
  10.中华民国性教育协会理事(2001/5-2003/5)

编者简介

周煌智

  学历

  1.国立阳明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流行病学组博士
  2.国立阳明大学医务管理研究所硕士
  3.卫生署预防医学研究所流行病学班结业
  4.国立阳明医学院医学系医学士

  现职
  1.高雄市立凯旋医院院长室顾问医师/教授(部定)
  2.台湾身心健康促进学会理事长(2017-2020)
  3.卫生福利部、高雄市、台北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会议委员
  4.高雄市心理健康促进会委员
  5.台湾自杀防治学会常务理事
  6.台湾精神医学会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学术委员会召集人

  经历
  1.高雄市立凯旋医院成人精神科、社区精神科医师兼科主任/副院长、代理院长
  2.美和科技大学健康照护研究所前合聘教授(部定)
  3.台湾精神医学会理事长(2011-2015)
  4.内政部及高雄市政府社会局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谘询委员
  6.高雄医学大学、辅英科技大学兼任讲师(部定)
  7.国立高雄海专学生辅导中心兼任心理辅导讲师
  8.义守大学、高雄医学大学兼任助理教授(部定)
  9.台湾精神医学会通讯总编辑
  10.台湾精神医学会理事/专科医师甄审委员会委员(2008-2017)
  11.台湾家庭暴力暨性侵害处遇协会理事
  12.法务部专家谘询资料库谘询顾问
  13.台湾自杀防治学会理事
  14.曾经多次前往美加等国进行性暴、家暴防治与社区精神医学考察

文荣光

  学历

  1.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学士
  2.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人类学研修

  现职
  文心诊所(原文荣光精神科诊所) 院长

  经历
  1.财团法人台湾省私立高雄仁爱之家附设慈惠医院院长
  2.长庚大学医学院兼任教授
  3.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兼任教授
  4.财团法人火凤凰基金会董事长
  5.高雄长庚纪念医院精神科系主任(2003/7-2004/12)
  6.高雄长庚纪念医院精神科主任(1994/11-2003/6)
  7.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2001/8-2004/12)
  8.台湾性教育协会理事长(1999/5-2001/4)
  9.高雄医学院医学社会学系主任(1990/8-1993/7)
  10.私立高雄仁爱之家附设慈惠医院院长(1990/8-1993/7)
  11.高雄医学院医学系精神科教授(1990/7-1994/10)
  12.高雄医学院医学系精神科副教授(1982/8-1990/6)
  13.高雄医学院附设中和纪念医院精神科主任(1981/8-1990/7)
  14.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精神科讲师(1978/8-1980/7)
  15.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1978/8-1979/7)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性侵害犯罪防治简介
第二章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规对性侵害犯罪的定义及其立法沿革
第三章 性侵害犯罪流行病学
第四章 性侵害犯罪危险因素与致因
第五章 性侵害犯罪行为与治疗理论
第六章 性侵害犯罪循环路径
第七章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再犯危险评估量表的说明与运用
第八章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检查诊断与分类学
第九章 测谎技术在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评估与运用
第十章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特殊检查--阴茎膨胀测量仪
第十一章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治疗的评估鑑定原则
第十二章 特殊性偏好--乱伦(incest)与恋童症(Pedophilia)
第十三章 女性性侵害犯罪加害人
第十四章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防治的标准作业程序
第十五章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药物治疗
第十六章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狱内治疗
第十七章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社区处遇
第十八章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社区监督
第十九章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诊治时常见的阻抗处理
第二十章 性侵害犯罪被害人的创伤与治疗
第二十一章 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之处遇-国内外现行主要制度评述
第二十二章 美国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治疗模式实地考察
第二十三章 科技设备监控运用于我国社区处遇可行性评述
第二十四章 性侵害犯罪研究现况、研究方法与未来趋势
第二十五章 性侵害犯罪治疗与研究伦理及限制保密原则
 

图书序言



周煌智


  从十余年前开始踏入司法精神医学的领域没多久,就因为刑法的修订,其中的法条规定:『性侵害犯罪加害人非经诊疗不得假释』,因此,就开始进入监狱从事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诊疗工作。由于生平从未接触这项业务,精神科专科医师养成教育也缺乏这类的训练,因此,进到监狱是靠着摸索、尝试错误在进行,由于性侵害犯罪的诊疗是一种属于嘱託性质的强制诊疗(mandatory treatment),加上这类个案的人格特质与狱中治疗情境不理想的影响,治疗常常是在喊「啪啦肯」(黑道中bargaining的一种)中进行诊疗,加上本身缺乏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专业训练』,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充满着挫折感!因为,治疗不应该是这样的,特别是身为一个专业人员,又怎能像一个无头苍蝇般地来去监狱,却又不能提出一套理论与治疗模式呢?因此,当时就兴起应该要建立理论与治疗规范的想法!

  由于一个机会的偶然,高雄市立凯旋医院、国军北投医院组团与内政部性暴防治中心蔡故执行秘书正道、陈若璋教授、林明杰助理教授(当时在美读书)一起前往美国参观、考察,并在后来的几年,凯旋团队总共前往美、加、英三国考察了三次,除了带回来国外的经验外,也借着内政部所举办的几次国际研讨会认真的吸收新知,并在治疗经验的累积上也逐渐让性侵害犯罪加害人的诊疗制度化;逐渐地,凯旋团队的治疗开始赢得了口碑,然而,各种治疗理论与课程、还有标准化作业程序则都分散在各个团队成员手中,缺乏有系统地整合,因此,在使命感的驱使下终于催生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包括所有的作者、医院长官、我的师长、内政部、卫生署、法务部与高雄市家庭暴力及性暴力防治中心的帮忙、社会工作科代主任张莉馨、苏静君护理长提供相关资料、助理欣欣、诗佩、琇馨、宜兴细心校稿以及我的家人的体恤,使得本书得以完成,在此再次的感谢他们!

图书试读

摘要
 
本章主要的重点在点出性侵害犯罪问题的严重性,透过了解台湾性侵害犯罪防治的缘由,及加害人的特性,进而深入了解性侵害犯罪防治的理论、治疗模式、所需的工具、操作规范、研究方法、治疗与研究伦理以及各种实务经验。一般说来,性侵害犯罪防治从业人员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与工作伦理皆涵盖在本书当中,值得一读!
 
关键词
 
性侵害犯罪防治
 
根据台湾刑事警察局统计民国70年至80年报案强(轮)姦案件,每年平均约为497件。近十年来性犯罪则有增加的趋势,根据现代妇女基金会统计民国76年至85年的报案强(轮)姦案件,每年平均约为863件。而在民国86年至92年,根据台湾刑事警察局的统计每年平均约为1,953件,足足增加了一倍多。同时,性侵害犯罪的指数更是逐渐攀升,从民国84年的100至民国92年为止已达215,足足增加了一倍多,性侵害犯罪加害嫌疑人数更从民国80年的678人增加至民国92年的2,311人,足足增加了近四倍之多﹗可见其严重性。近年来,类似「士林之狼」的事件,几乎日日可闻。「彭婉如事件」、「陈进兴事件」,更是令妇女同胞闻之色变,人人自危,不敢夜出,无法免于恐惧的自由!引起立法、司法、监所、社会服务机构及心理卫生学家注意的犯罪行为。性犯罪的严重性已成为台湾治安的一大隐忧,而广受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关心与注意。因此,如何处置这些性侵害犯罪加害人乃成为相当重要的社会、司法与精神医学问题。然而,由于性侵害犯罪的诊疗是一种属于嘱託性质的强制诊疗(mandatory treatment),加上这类个案的人格特质与治疗情境不良的影响,因此完善的立法就变得相当重要。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性侵害犯罪防治学--理论与临床实务应用(二版)》,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学习的过程既充满了挑战,也带来了巨大的收获。我一直对心理学和犯罪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关于性侵犯犯罪的系统性学习,这本书无疑是我的第一步。它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支撑,系统地介绍了性侵犯犯罪的各种类型、特点以及背后的心理机制。书中对施暴者心理的剖析,如权力需求、控制欲、反社会人格等,让我对这一复杂群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受害者心理创伤的阐述,如PTSD、抑郁、焦虑等,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性侵犯对个体造成的毁灭性影响。我特别赞赏书中关于“临床实务应用”的部分,它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为心理咨询师、社工、警察等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例如,书中关于如何进行受害者访谈、如何提供心理支持、如何进行危机干预等内容,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阅读这些章节,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支持身边可能遭遇不幸的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清晰、逻辑严谨,即使涉及复杂的专业术语,也能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得到很好的解释,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让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

评分

读完《性侵害犯罪防治学--理论与临床实务应用(二版)》,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思考动力,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认知盲区,并勇敢地去面对那些不愿触碰的阴影。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乎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关于犯罪行为的罗列,更是一场关于人性、权力、社会结构的深刻剖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性别权力动态”的讨论所吸引,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性侵犯犯罪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根植于社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权力滥用。书中对父权制、男性沙文主义以及社会文化中对女性的物化和贬低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让我幡然醒悟,原来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实际上都在为性侵犯的发生埋下隐患。当我看到书中关于“受害者归罪”的讨论,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为什么不反抗”的疑问时,我感同身受,因为这些都是我曾经也模糊的困惑。这本书通过详细的案例和科学的研究,有力地驳斥了这些偏见,让我明白受害者遭受侵犯的责任在于施暴者,而不在于受害者自身的行为或选择。这种颠覆性的认知,对我来说是一种解放,也让我更加坚定地想要为构建一个更公正、更平等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本书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问题,也照出了我自身的成长空间。

评分

《性侵害犯罪防治学--理论与临床实务应用(二版)》带给我的体验,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让那些看似高深的学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被书中详尽的案例分析所吸引,这些案例来自真实的临床实践,生动地展现了性侵犯犯罪的复杂性,以及受害者在遭受侵害后的心理历程。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性侵犯的界定,如强制性交、性骚扰、恋童癖等,以及它们各自的发生机制和影响,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风险评估”和“预防策略”的内容,它不仅分析了高风险人群的特征,还提出了多种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包括教育、法律、心理治疗等。这让我意识到,性侵犯防治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这本书的内容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即使是对这个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关于如何识别潜在风险、如何与受害者沟通、如何寻求专业帮助等实用知识,这对于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以及在潜在的社会工作中发挥作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我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走出迷茫。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性侵犯犯罪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和一些零碎的社会讨论中,感觉那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角落,充满了恐惧和不解。然而,《性侵害犯罪防治学--理论与临床实务应用(二版)》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为我揭开了这个复杂议题的面纱。我被书中对犯罪成因的深入剖析深深吸引,从个体心理因素到社会文化影响,再到系统性问题的探讨,每一个层面都得到了细致的梳理。特别是关于权力不对等、性别刻板印象以及社会结构性暴力如何滋生性侵犯的论述,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也极具启发性,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如何在现实中落地,以及不同情境下受害者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施暴者可能的心理动机。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性侵犯犯罪的认知深度,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一种更为敏感和批判性的视角,让我开始关注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问题,并思考如何从更宏观的层面去构建一个更安全的社会环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防治”二字的强调,它不仅仅关注犯罪本身,更着眼于如何预防,如何干预,如何帮助受害者康复,这是一份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学术探索。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由困惑到清晰,由模糊到具体的转变过程。《性侵害犯罪防治学--理论与临床实务应用(二版)》在叙述上,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也有微观的临床细节,这种结合让我对性侵犯犯罪有了全方位的认识。书中对性侵犯犯罪的定义、分类、成因以及对社会和个体的深远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司法程序”和“法律干预”的详细介绍,它让我了解了在性侵犯案件中,法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受害者在寻求法律援助时可能面临的挑战。书中关于“证据收集”、“证人保护”以及“量刑标准”等内容,都极具参考价值。同时,书中也并未回避性侵犯犯罪的复杂性和棘手性,它坦诚地讨论了“假报案”的可能性,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平衡保护受害者和保障被告人权利的问题。这种全面而辩证的视角,让我对性侵犯犯罪防治工作有了更客观、更深入的理解。我从书中学习到了许多关于如何辨别信息、如何分析案例、如何进行理性判断的思维方式,这不仅仅是对性侵犯犯罪领域的认知深化,更是一种提升我整体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本书像是一位博学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更深刻的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