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自《团体辅导与心理治疗》(前称《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在1993年出版至今,匆匆已超过20年。期间除了长期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任教之外,很开心有机会利用停薪留职的方式,从1995年开始,多次到中国内地进行长期的培训。到了1997年,并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我有机会在武汉华中师大为中国内地的重点高校举办为期16天的中国高校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培训班。而这重要的启航,令我认识了百多所高校在心理谘询和治疗的领导和骨干人物。由于能有直接的沟通,大会完结后我被多间高校邀请到他们学校主持培训。结果我首选了甘肃的兰州大学作开始,尝试在中国不同省市作重点式开办课程。到了1998年,在相当顺利的情况下,我获北京师范大学邀请,在当年9月,开办了一个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硕士课程。其后,基于需求逼切,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教育部决定将课程进一步提升至博士班水平,于1999年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博士课程。惟基于师资上严重不足,我考虑到自己是唯一的全职教授,故此决定只为学员提供博士水平学科的学习,至于进行博士学位研究,期望获得颁授学位,则只能留待个别学生在完成此课程后,自觅院校和博士导师了。
基于我长年累月辅导与治疗服务的经验,加上我多年的培训经验,在初版的序言中我曾谈到长久以来,许多人屡屡建议我将累积的团体辅导与治疗经验写成文字与大家分享。不过,香港的生活节奏实在太过急迫,加上我又是持续地中、港两边走,结果始终未能成事,实在抱歉。
如今,趁着本书再版,加上2017年是我的隔代师祖罗哲斯(Carl Rogers)30年冥寿,我在写此序言之外,决定将在北京主办的博士和硕士课程的重要经验,透过文字和大家分享。我将两班学员在学习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经验和亲身经历人本教育的看法与感受,作出分享。此外,我也尝试从学术与专业角度,剖析人本主义心理辅导与治疗在中国人中实践的果效和功能。同时,亦简单汇报人本辅导与人本教育最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除了上述的重点外,我也留意到不少从事辅导的同工,在带领团体和小组时,由于未能清楚掌握工作与服务的目标,结果限制了服务的成效。与此同时,回应文首所指出全人类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素质都处于极大的危机,我期望我们珍惜的专业心理辅导,能够具体回应问题和需要。而心理学和有关治疗理论和基础的负面取向,似乎有增无减,已触动了有心人致力要扭转其方向。在一羣有心人多年抗衡和努力下,正向心理学以革命性的姿态应运而生。故此,我在此建议,在心理辅导的个人与团体工作上,可以「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外,还可以增加「正向心理学」,可以跟罗氏的学说和主张互相配合,更全面和具体有效地回应当代人的问题与需求。
何谓正向心理学
然而,不少人仍然会问,正向心理学到底是甚么?
1998年,马丁.基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以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身份发言时,唿吁心理学界尝试面对传统心理学过度偏重人的负面取向,和过度聚焦负面心理和人性与行为的幽暗面与相关病患、偏差、变态和犯罪行为的原因和清除的问题。他提出心理学界应致力推动研究与工作焦点的转向——从以往着重研究和清除人类的负面行为,转而增加研究与促进人类的正向行为。
事实上,传统心理学的发展有失平衡,过度聚焦负面心理的情况,已经相当接近临界点。在研究主题和重点近99% 倾斜于负面心理与人性黑暗与恶毒的同时,心理学界已经涌现一个说法:若要在心理学界闯出名堂,最有效的捷径就是发表一些揭发人性幽暗与突显丑恶兇邪心态与行为的研究。如何遏止这种丑恶心态与行为不会走向极端,相信正向心理学的兴起,可促进心理学的平衡和健康发展。卡尔(Carr, 2013)曾经指出,传统上临床心理学多聚焦在心理缺陷和弱点,较少关注人的复原力、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建。他欣赏基利格曼等人为正向心理学奠下基础,着重人类优势与快乐的科学研究,亦尝试促进美好人生和幸福的相关因素。
长久以来,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主导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故此,正向心理学的出现,自然会引发来自心理学界与专业各方面的看法与质疑。同时,除了佛洛伊德的影响之外,还有来自科学立场的观点,质疑正向心理学研究课题的合法性与欠缺严谨。他们认为,正向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不外乎大众心理学的遗绪,充其量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无稽之谈,完全缺乏严谨科学方法与实证研究支持。面对这种恶意的践踏与攻击,鲍嘉拿与卡德士(Baumgardner & Crothers, 2014)很欣赏一位学生的回应:「正向心理学就是有科学作基础的大众心理学。」两位学者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相当恰当,因为正向心理学的研究课题,确实与大众心理学长久以来主要关切的议题,有颇多雷同之处。
正向心理学的目标
事实上,正向心理学者很重视罗哲斯和马斯洛(Abraham Maslow)等人本心理学家对人的看法的积极和正向。目前正向心理学已累积了相当的研究和理论。多年努力的成果也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尊重,已经是一个被确立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相信在往后的发展上,学者专家可以继续以人本主义心理学那超过半世纪的发展和成就,同心同德地努力为人的美善、幸福、快乐和美好人生,携手迈进。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罗哲斯与马斯洛等人的领航下,为心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由于他们相信人性的正向,与生俱来的取向是自我实现,换言之,虽然自我实现对某些人来说,哲学性很重,但当我们将两者详细查察,其根本与正向心理学的目标是异曲同工,两者都是尝试促进人类开创健康、快乐而幸福的美好人生。亦因此,基于当前香港小组和团体心理辅导的不足与困难,我认为可以尝试将正向心理学整合于小组和团体工作,以回应我们面对的限制和困难。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在本书第二章,我曾挑战心理辅导的学者专家,无论在实践和学术论着,研究中似乎都忽略了为心理辅导鉴定的目标,这实在令人遗憾。在此再次感谢我的老师柏德逊(C. H. Patterson),在面对学者专家长期争议而无法达到共识的混乱中,具体提出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柏氏是罗哲斯的忠实信徒,很自然就建议以「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其下的第二层名为「中间目标」;最下的第三层则称为「直接目标」。
无论在我的教学,或为专业心理辅导同工或社工所提供的督导中,我发觉组长在小组或团体的促进和发展方面,往往会因缺乏主题和重点而感到困惑和焦虑。事实上,由于不少组长无法超越此限制,结果令小组或团体发展出现严重影响。其次,在青少年的组团中,组长通常更难解决主题与重点这个问题。在此,我具体建议同工同道们争取时间研读正向心理学,因为我认为,人本心理学与正向心理学对人性都有正向的信念,两者相辅相成。
由于人本心理学的吸引力,我对罗哲斯的着作一直很感兴趣。不过,当我在友侪中谈到人本教育,并且大力推崇时,不少人的反应相当负面。他们的看法是,人本教育的确很特别,不是不好,但实在很理想化。例如,人本教育把师生间的关系视为影响学习果效的最重要因素。若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其表现有较多的了解,并有较多的关怀,而且学生感到教师是真诚一致时,学生的学习效能就会较佳,行为亦较正向和具建设性。亦有研究证实,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果是尊重、真诚和同感,都会有效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他们参与较积极、思考水平和创造力等都较高。相反,当老师在上课时未能具备上述种种具促进功能的因素时,学生的学习效能明显较差。
除了上述的研究结果外,为了可以说服上文提及的「反对派」,我再一次仔细阅读了罗哲斯1983年增订版的《自由学习》(Freedom to Learn)。我很高兴知道美国人本教育全国协作组(National Consortium For Humanizing Education, NCHE)用了整整17年进行以人为中心教育的研究和培训工作,当中有42个州和美国以外的7个国家参加,参与的教师有二千多人。研究的对象是二万多名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的学生。研究结果证实,获得老师高水平关注、态度真诚和具同感了解的一组学生,与其他老师在以上各种态度和行为中的水平都较低的情况相比,前者的学习效能和行为都较好。(Rogers, 1983. p.199)
面对来自四方八面的恶意批评,支持人本心理学的学者与研究人员纷纷作出回应,其中长期研究快乐科学的关键人物兰保曼斯基(Sonja Lyubomirsky),曾挺身而出作出抗衡。首先,她承认近年来在美国社会,「快乐」已经成为流行文化,报纸、娱乐週刊、消闲杂志等长期充斥着以快乐为主题的文章、卡通、电视片集和纪录片。可惜当中绝大部分属于夸张失实,根本缺乏严谨可信的研究数据作为支持与参考。不过,在努力与上述活动保持距离的同时,她设法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协助人们明白快乐科学(The Science of Happiness)对人类的重要。她指出,世界上跨国界与文化的人都承认快乐是他们人生中最珍惜的生活目标;而且,快乐为他们带来无限量的回报。那回报不局限于自己,也会惠及个人婚姻、家庭、工作场所、社区和社会,甚至是国家。兰氏的研究亦显示,快乐的人不但感觉良好,其能量与体力也会得以提升、创意旺盛、与人关系更胜从前;工作效率上升和免疫力增强之外,还会较长寿。简言之,快乐就是人生目的。兰氏曾一再强调,快乐学不应被视为一种时尚或潮流。一个人要努力活得快乐,是一个严肃、认真而可贵的生活态度和选择。
兰氏语重心长的论点,可窥见她对这崭新科学态度的认真。而她言之有物,亦可推断她是以快乐学研究人员的立场来作出论述。不过,事实是甚么呢?答案是,她是快乐科学的骨干,是快乐科学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她成长于俄罗斯和美国,18年来长期进行快乐科学的研究。开始时,她是以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博士生的身份从事研究,毕业后受聘于加州河畔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兰氏全身心的研究,目的是要推动快乐科学的发展,她对正向心理学的冒起和发展十分雀跃。作为一个快乐科学专家,她认为简单来说,正向心理学就是令人活得快乐,懂得甚么是有价值的生活。她同时亦促使人们发展积极正向的信念,努力发展充实而快乐的人生。
在此,要感谢商务印书馆长久以来为我提供的支援;也要具体谢谢张宇程先生和黎彩玉女士提供的宝贵意见和耐性,在此孟平作出衷心致谢。最后。本书尚有很多不足和限制,敬请各位学者和读者给我具体的意见,以便日后作进一步的修正和增删。
在此敬祝
身心灵整合健康!
林孟平
2017年春
于香港沙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