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与心理治疗(增订版)

团体辅导与心理治疗(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团体辅导
  • 团体心理治疗
  • 心理咨询
  • 心理健康
  • 增订版
  • 心理学
  • 辅导技术
  • 治疗方法
  • 人际关系
  • 团体动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继《辅导与心理治疗》后又一深入探讨辅导心理学的专着,理论与实习并重,同时重视分享辅导经验,是带领各种心理辅导团体的专业人员必备参考。

  本书从介绍领导团体的关键――辅导员本身的素质开始讨论,并详细分析组织辅导团体前的筹划工作、团体辅导的目标建立、如何引发团体动力、团体过程实务、十多种难处理组员应对良方、团体习作范例,以及辅导员专业操守等。

  作者的辅导理论建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同感理解及个人的发展为主调。新版本增加三个附录,介绍人本主义创始人卡尔.罗哲斯(Carl Rogers)的辅导理念,以及作者多年来在中国内地实践团体辅导培训的经验。

本书特色

  1. 华人社会少有的团体心理辅导指南,在书中以大量个案,传递个人的团体辅导经验。

  2. 可配合林孟平另一畅销着作《辅导与心理治疗》一同销售。
《聚焦式团体辅导:理论、技术与实践》 本书导读 在心理健康服务的广阔图景中,团体辅导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资源整合能力,成为一种日益重要且行之有效的干预模式。本书《聚焦式团体辅导:理论、技术与实践》旨在为心理咨询师、社工、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对团体动力学和应用心理学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深入、系统且高度实用的学习框架。我们不聚焦于“团体辅导与心理治疗(增订版)”中可能涵盖的某一特定流派或侧重,而是致力于剖析一个已被广泛验证、强调当下经验和有效改变的介入范式——聚焦式团体辅导(Focussed Group Counselling)。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引导读者从宏观理论基础逐步深入到微观操作技巧,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力求全面覆盖聚焦式团体的核心要素。 --- 第一部分:聚焦式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石与哲学立场 (约 300 字)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聚焦式团体的理论坐标。我们深入探讨了人本主义、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对聚焦式方法的根本影响。与传统、漫谈式的团体形式不同,聚焦式模型强调“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的经验,将焦点置于团体成员当前正在经历的情感、行为模式和互动关系上。 我们详细阐述了“聚焦”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如何甄别、捕捉并引导成员对某一特定议题、冲突或情绪进行深入探索,避免团体在泛泛而谈中流失能量。内容包括:焦点建立的阶段性策略、如何区分“故事”与“经验”、“聚焦”与“偏离”的界限。此外,本部分还会对比分析不同流派(如认知行为、精神分析)在团体中的应用差异,从而凸显聚焦式方法在效率和深度体验上的独特优势。我们认为,有效的团体辅导不只是提供信息,更是一种激活内在改变潜能的过程,这要求带领者具备高度的觉察力和敏锐的现场反应能力。 --- 第二部分:团体发展阶段与带领者的角色定位 (约 350 字) 团体的发展历程如同生命体一样,经历着孕育、形成、规范、工作与解散的周期。本部分详尽描绘了团体发展的典型阶段模型,并重点分析了带领者(Facilitator)在不同阶段所扮演的核心角色。 在初期阶段,带领者是主要的结构提供者和安全感的保证者;进入规范期,挑战则在于如何平衡权威性与接纳性,引导成员建立健康的边界和相互依赖关系;而在深入的工作阶段,带领者的任务转变为催化剂和挑战者,促使成员直面核心议题。 我们特别强调了带领者的自我觉察。在聚焦式团体中,带领者的非语言信号、情绪反应和内在冲突,都会直接投射到团体动力中。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自我反思工具和案例分析,帮助带领者识别自身盲点(Countertransference),确保自身状态的稳定与清晰,从而能够更有效地“聚焦”于成员的真实需求,而不是自身的投射或未解决的议题。成功的带领并非控制,而是对团体潜能的信任与引导。 --- 第三部分:核心技术:提问、反馈与介入的时机 (约 300 字) 技术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本部分系统地梳理了聚焦式团体辅导中最具操作性的干预技巧。 提问的艺术: 我们区分了开放式、封闭式、探索性、澄清性和聚焦性提问。特别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精准之问”,该问题能立刻将成员从叙述层面拉入体验层面。例如,如何将“我感觉很焦虑”转化为“此刻,当你谈论这件事时,你的身体有什么感觉?” 反馈的效能: 探讨了如何进行建设性的、非评判性的反馈。重点训练成员使用“我信息”来表达对他人行为的即时感受,以及带领者如何适当地“介入”以保护敏感成员或打断无效的重复循环。 介入的时机与节奏: 这是聚焦式团体的精髓。何时应该让沉默延长?何时必须及时打破僵局?何时应深化已浮现的议题,何时又该优雅地转移焦点?我们通过大量的场景模拟和情境分析,教授读者如何像指挥家一样把握团体的“气流”,确保干预的力度与时机完美契合,实现对团体能量的最大化利用。 --- 第四部分:处理团体中的常见挑战与冲突 (约 350 字) 任何团体都将遭遇挑战,而能否将这些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是衡量带领能力的关键。本部分专门用于剖析和应对团体中的“硬骨头”。 高功能障碍成员的处理: 详细介绍了如何应对“过度主导者”(The Talker)、“沉默者”(The Silent Member)、“防御者”(The Intellectualizer)和“危机制造者”(The Crisis Generator)。处理策略侧重于不惩罚其行为,而是探索其行为背后的需求和功能。例如,对过度主导者,我们采用温和的“聚焦”来提醒其对其他成员的“占用”,并引导其关注自身的“被倾听感”。 团体冲突的管理: 冲突是团体成熟的标志。本部分提供了处理“代际冲突”、“权力斗争”和“情感爆发”的脚本和框架。关键在于,将针对个体成员的冲突,提升到对“关系动力”的共同探讨上来,让所有成员都能从中学习到冲突解决的范式。 边界与伦理困境: 还涵盖了团体辅导中常见的伦理问题,如保密性的例外、双重关系的处理,以及如何在团体中安全地讨论和建立治疗边界,确保所有过程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 第五部分:特殊情境下的聚焦式应用 (约 150 字) 聚焦式模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特定群体。本部分探讨了针对特定人群的适应性调整。 内容将包括:短期聚焦式团体(例如,针对特定生活事件或危机干预的6-8次团体),教育性聚焦团体(侧重于技能传授与实践),以及跨文化团体的敏感性处理。重点在于说明,无论面向何种群体,核心的“聚焦”原则和“此时此地”的关注点是保持不变的,区别仅在于主题的选择和语言的适应性调整。 --- 结语:迈向整合性的专业实践 (约 100 字)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超越单纯的技术堆砌,形成一种内在的、整合性的专业直觉。聚焦式团体辅导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艺术性的、对人类连接潜能的深刻回应。我们期望读者在掌握了本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技术工具后,能够自信地走进任何团体环境,敏锐地捕捉到改变发生的瞬间,并以最恰当的方式,赋能成员,促进其走向更深层次的自我整合与人际联结。本书提供的,是一条通往高效、深刻和富有意义的团体实践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孟平


  辅导心理学家、T&T人本全人成长及治疗所创建人。早年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后赴美国深造,获伊利诺大学辅导心理学博士学位。回港后,历任香港青年协会辅导心理学家、突破辅导中心总监、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研究部主任、教育心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在香港中文大学,始创和负责多个硕士和博士课程,培育高素质的学术和专业人员。同时也是美国和中国大陆共九所大学的名誉或客座教授。

  1995年至2002年在中国大陆担任义工,曾于五十多所重点高校讲学。1998年协助北京师范大学创办中国大陆第一个心理辅导硕士课程,1998年协助中国教育部创设及开办中国内地第一个心理辅导博士课程,为国家培育心理辅导的专业人才。此外,亦常应邀往台湾、美、加,和亚洲不同国家地区讲学、培训与推动研究与学术活动,促进学者专家的国际交流和学习。

  历任《辅导公报》和《亚洲辅导学报》主编,并撰写有关青少年自我辅导的一系列着作,着有超过一百篇心理辅导和教师教育研究报告及专业论文。着有《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及《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是过去20年来公认最本土化和原创性的中文心理辅导着作。

  除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亦曾应邀在三间神学院创设研究院课程,主要教授教牧辅导。四次当选香港辅导专业协会主席,亦是该协会第一位获颁授院士荣衔的学者。曾获「美国辅导人员协会」颁授「国际合作领袖」奖,及获美国「亚联董」颁授「亚洲杰出学人」荣衔,是自该奖项创立40年来香港获此荣誉的第一人。

图书目录

再版序   iii
初版序   ix
 
第一章 团体果效的关键──组长本身的修养   1
第一节 成功辅导员的特征   1
第二节 从个人辅导到带领辅导团体   4
第三节 成功组长的十一项特征   7
第四节 初学者的忧虑   12
 
第二章 团体前的筹划工作   18
第一节 团体的大小   18
第二节 聚会次数、时限和频密度   21
第三节 聚会场所   25
第四节 开放和关闭式团体   27
第五节 团体的组合与组员的甄选   28
第六节 同质性与异质性团体   35
第七节 如何协助组员投入团体   37
第八节 初学者组前的准备工作   41
 
第三章 团体辅导的目标   49
第一节 团体辅导的终极目标   49
第二节 不同种类的团体目标   55
第三节 组员的个人目标   58
第四节 特别性质团体的目标   60
第五节 不同学派团体辅导的目标   62
第六节 是否每次聚会都需要一个目标?   68
第七节 个人成长──一个具体的团体目标   71
 
第四章 团体动力──具治疗与促进成长功能的因素   91
第一节 辅导的基要条件   92
第二节 团体中产生的独特治疗功能   105
 
第五章 团体过程──不同的阶段   126
第一节 团体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   126
第二节 团体的第一次聚会   138
第三节 第一次聚会的目标   144
第四节 创始阶段组长可以运用的有效语句   145
第五节 团体的常模   148
第六节 过渡阶段适用的有效语句   154
第七节 委身阶段的内聚力   159
第八节 在委身阶段刺激和催化组员的互动   161
第九节 终结阶段要留意的重点   163
第十节 组长在团体过程中的态度和工作   165
第十一节 几个容易被忽略的要项   169
 
第六章 难以处理的组员   170
第一节 导师和顾问   171
第二节 悲恸者   175
第三节 满怀敌意者   179
第四节 垄断者   182
第五节 沉默者   187
第六节 自卫者   193
第七节 代罪者   196
第八节 自义者   198
第九节 倚赖者   201
第十节 操纵者   204
第十一节 拯救者   206
第十二节 看门者   209
第十三节 讲故事者   210
第十四节 抗拒者   212
总结   216
 
第七章 团体中的习作   217
第一节 使用习作的利弊   217
第二节 促进自我探索和增强自觉的习作   221
第三节 不同功能的习作   258
 
第八章 团体辅导的专业道德问题   265
第一节 组长的专业责任和道德   265
第二节 保密的例外情况   268
第三节 职守与法律保障   270
第四节 关注并避免团体过程中的心理危机   272
 
附录一 写于罗哲斯三十年冥寿之时   278
附录二 中国内地心理辅导教学之行(1995-2001 年)   286
附录三 辅导学员的回馈   294
参考书目   311

图书序言

再版序

  自《团体辅导与心理治疗》(前称《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在1993年出版至今,匆匆已超过20年。期间除了长期在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任教之外,很开心有机会利用停薪留职的方式,从1995年开始,多次到中国内地进行长期的培训。到了1997年,并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我有机会在武汉华中师大为中国内地的重点高校举办为期16天的中国高校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培训班。而这重要的启航,令我认识了百多所高校在心理谘询和治疗的领导和骨干人物。由于能有直接的沟通,大会完结后我被多间高校邀请到他们学校主持培训。结果我首选了甘肃的兰州大学作开始,尝试在中国不同省市作重点式开办课程。到了1998年,在相当顺利的情况下,我获北京师范大学邀请,在当年9月,开办了一个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硕士课程。其后,基于需求逼切,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教育部决定将课程进一步提升至博士班水平,于1999年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博士课程。惟基于师资上严重不足,我考虑到自己是唯一的全职教授,故此决定只为学员提供博士水平学科的学习,至于进行博士学位研究,期望获得颁授学位,则只能留待个别学生在完成此课程后,自觅院校和博士导师了。

  基于我长年累月辅导与治疗服务的经验,加上我多年的培训经验,在初版的序言中我曾谈到长久以来,许多人屡屡建议我将累积的团体辅导与治疗经验写成文字与大家分享。不过,香港的生活节奏实在太过急迫,加上我又是持续地中、港两边走,结果始终未能成事,实在抱歉。

  如今,趁着本书再版,加上2017年是我的隔代师祖罗哲斯(Carl Rogers)30年冥寿,我在写此序言之外,决定将在北京主办的博士和硕士课程的重要经验,透过文字和大家分享。我将两班学员在学习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经验和亲身经历人本教育的看法与感受,作出分享。此外,我也尝试从学术与专业角度,剖析人本主义心理辅导与治疗在中国人中实践的果效和功能。同时,亦简单汇报人本辅导与人本教育最近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除了上述的重点外,我也留意到不少从事辅导的同工,在带领团体和小组时,由于未能清楚掌握工作与服务的目标,结果限制了服务的成效。与此同时,回应文首所指出全人类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素质都处于极大的危机,我期望我们珍惜的专业心理辅导,能够具体回应问题和需要。而心理学和有关治疗理论和基础的负面取向,似乎有增无减,已触动了有心人致力要扭转其方向。在一羣有心人多年抗衡和努力下,正向心理学以革命性的姿态应运而生。故此,我在此建议,在心理辅导的个人与团体工作上,可以「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外,还可以增加「正向心理学」,可以跟罗氏的学说和主张互相配合,更全面和具体有效地回应当代人的问题与需求。

  何谓正向心理学

  然而,不少人仍然会问,正向心理学到底是甚么?

  1998年,马丁.基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以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身份发言时,唿吁心理学界尝试面对传统心理学过度偏重人的负面取向,和过度聚焦负面心理和人性与行为的幽暗面与相关病患、偏差、变态和犯罪行为的原因和清除的问题。他提出心理学界应致力推动研究与工作焦点的转向——从以往着重研究和清除人类的负面行为,转而增加研究与促进人类的正向行为。

  事实上,传统心理学的发展有失平衡,过度聚焦负面心理的情况,已经相当接近临界点。在研究主题和重点近99% 倾斜于负面心理与人性黑暗与恶毒的同时,心理学界已经涌现一个说法:若要在心理学界闯出名堂,最有效的捷径就是发表一些揭发人性幽暗与突显丑恶兇邪心态与行为的研究。如何遏止这种丑恶心态与行为不会走向极端,相信正向心理学的兴起,可促进心理学的平衡和健康发展。卡尔(Carr, 2013)曾经指出,传统上临床心理学多聚焦在心理缺陷和弱点,较少关注人的复原力、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重建。他欣赏基利格曼等人为正向心理学奠下基础,着重人类优势与快乐的科学研究,亦尝试促进美好人生和幸福的相关因素。

  长久以来,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主导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故此,正向心理学的出现,自然会引发来自心理学界与专业各方面的看法与质疑。同时,除了佛洛伊德的影响之外,还有来自科学立场的观点,质疑正向心理学研究课题的合法性与欠缺严谨。他们认为,正向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不外乎大众心理学的遗绪,充其量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无稽之谈,完全缺乏严谨科学方法与实证研究支持。面对这种恶意的践踏与攻击,鲍嘉拿与卡德士(Baumgardner & Crothers, 2014)很欣赏一位学生的回应:「正向心理学就是有科学作基础的大众心理学。」两位学者认为这位学生的说法相当恰当,因为正向心理学的研究课题,确实与大众心理学长久以来主要关切的议题,有颇多雷同之处。

  正向心理学的目标

  事实上,正向心理学者很重视罗哲斯和马斯洛(Abraham Maslow)等人本心理学家对人的看法的积极和正向。目前正向心理学已累积了相当的研究和理论。多年努力的成果也得到了心理学界的尊重,已经是一个被确立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相信在往后的发展上,学者专家可以继续以人本主义心理学那超过半世纪的发展和成就,同心同德地努力为人的美善、幸福、快乐和美好人生,携手迈进。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罗哲斯与马斯洛等人的领航下,为心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由于他们相信人性的正向,与生俱来的取向是自我实现,换言之,虽然自我实现对某些人来说,哲学性很重,但当我们将两者详细查察,其根本与正向心理学的目标是异曲同工,两者都是尝试促进人类开创健康、快乐而幸福的美好人生。亦因此,基于当前香港小组和团体心理辅导的不足与困难,我认为可以尝试将正向心理学整合于小组和团体工作,以回应我们面对的限制和困难。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在本书第二章,我曾挑战心理辅导的学者专家,无论在实践和学术论着,研究中似乎都忽略了为心理辅导鉴定的目标,这实在令人遗憾。在此再次感谢我的老师柏德逊(C. H. Patterson),在面对学者专家长期争议而无法达到共识的混乱中,具体提出将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柏氏是罗哲斯的忠实信徒,很自然就建议以「自我实现」为终极目标。其下的第二层名为「中间目标」;最下的第三层则称为「直接目标」。

  无论在我的教学,或为专业心理辅导同工或社工所提供的督导中,我发觉组长在小组或团体的促进和发展方面,往往会因缺乏主题和重点而感到困惑和焦虑。事实上,由于不少组长无法超越此限制,结果令小组或团体发展出现严重影响。其次,在青少年的组团中,组长通常更难解决主题与重点这个问题。在此,我具体建议同工同道们争取时间研读正向心理学,因为我认为,人本心理学与正向心理学对人性都有正向的信念,两者相辅相成。

  由于人本心理学的吸引力,我对罗哲斯的着作一直很感兴趣。不过,当我在友侪中谈到人本教育,并且大力推崇时,不少人的反应相当负面。他们的看法是,人本教育的确很特别,不是不好,但实在很理想化。例如,人本教育把师生间的关系视为影响学习果效的最重要因素。若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其表现有较多的了解,并有较多的关怀,而且学生感到教师是真诚一致时,学生的学习效能就会较佳,行为亦较正向和具建设性。亦有研究证实,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果是尊重、真诚和同感,都会有效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他们参与较积极、思考水平和创造力等都较高。相反,当老师在上课时未能具备上述种种具促进功能的因素时,学生的学习效能明显较差。

  除了上述的研究结果外,为了可以说服上文提及的「反对派」,我再一次仔细阅读了罗哲斯1983年增订版的《自由学习》(Freedom to Learn)。我很高兴知道美国人本教育全国协作组(National Consortium For Humanizing Education, NCHE)用了整整17年进行以人为中心教育的研究和培训工作,当中有42个州和美国以外的7个国家参加,参与的教师有二千多人。研究的对象是二万多名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的学生。研究结果证实,获得老师高水平关注、态度真诚和具同感了解的一组学生,与其他老师在以上各种态度和行为中的水平都较低的情况相比,前者的学习效能和行为都较好。(Rogers, 1983. p.199)

  面对来自四方八面的恶意批评,支持人本心理学的学者与研究人员纷纷作出回应,其中长期研究快乐科学的关键人物兰保曼斯基(Sonja Lyubomirsky),曾挺身而出作出抗衡。首先,她承认近年来在美国社会,「快乐」已经成为流行文化,报纸、娱乐週刊、消闲杂志等长期充斥着以快乐为主题的文章、卡通、电视片集和纪录片。可惜当中绝大部分属于夸张失实,根本缺乏严谨可信的研究数据作为支持与参考。不过,在努力与上述活动保持距离的同时,她设法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协助人们明白快乐科学(The Science of Happiness)对人类的重要。她指出,世界上跨国界与文化的人都承认快乐是他们人生中最珍惜的生活目标;而且,快乐为他们带来无限量的回报。那回报不局限于自己,也会惠及个人婚姻、家庭、工作场所、社区和社会,甚至是国家。兰氏的研究亦显示,快乐的人不但感觉良好,其能量与体力也会得以提升、创意旺盛、与人关系更胜从前;工作效率上升和免疫力增强之外,还会较长寿。简言之,快乐就是人生目的。兰氏曾一再强调,快乐学不应被视为一种时尚或潮流。一个人要努力活得快乐,是一个严肃、认真而可贵的生活态度和选择。

  兰氏语重心长的论点,可窥见她对这崭新科学态度的认真。而她言之有物,亦可推断她是以快乐学研究人员的立场来作出论述。不过,事实是甚么呢?答案是,她是快乐科学的骨干,是快乐科学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她成长于俄罗斯和美国,18年来长期进行快乐科学的研究。开始时,她是以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博士生的身份从事研究,毕业后受聘于加州河畔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兰氏全身心的研究,目的是要推动快乐科学的发展,她对正向心理学的冒起和发展十分雀跃。作为一个快乐科学专家,她认为简单来说,正向心理学就是令人活得快乐,懂得甚么是有价值的生活。她同时亦促使人们发展积极正向的信念,努力发展充实而快乐的人生。

  在此,要感谢商务印书馆长久以来为我提供的支援;也要具体谢谢张宇程先生和黎彩玉女士提供的宝贵意见和耐性,在此孟平作出衷心致谢。最后。本书尚有很多不足和限制,敬请各位学者和读者给我具体的意见,以便日后作进一步的修正和增删。

  在此敬祝
  身心灵整合健康!

林孟平
2017年春
于香港沙田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团体果效的关键──组长本身的修养

第一节 成功辅导员的特征


辅导员=治疗的关键

柏德逊(Patterson, 1985)曾经指出:「治疗的关键不是治疗员做些甚么,而是他是谁。故此,治疗员应该关注的不是要为受导者做些甚么,而是自己是个怎么样的人。辅导的方法和技巧与其使用者及他的性格是无法分割的。同时,使用者亦不能与他个人的理论、信念、价值和态度分开,这些因素是彼此相连结的。」无论是我个人的辅导经验,或在培训辅导员的经验中,都印证了柏氏的说法。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学位、资历、理论和技巧是否纯熟,而是辅导员本身的修养。事实上,学者一再指出,辅导员的技巧固然有助达到辅导的果效,但却远远不及其个人的整体修养和个人的素质重要(Combs et al., 1969; Pietrofesa et al., 1980)。在辅导过程中,技巧不过是一个细小的因素,对辅导过程影响最大的,实在是辅导员的个人(Dreyfus, 1967)。艾鲍(Appell, 1963)老早就肯定了此点,他曾说:「在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能带进辅导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的确,在辅导过程中,学者一致公认,辅导员本身的修养和成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Perrone & Sanborn, 1966; Mahler, 1969; Lieberman, Yalom & Miles, 1973; Gazda, 1978; Berg & Landreth, 1980; Yalom, 1985; Corey & Corey, 1987)。

在杰克逊与汤生(Jackson & Thompson, 1971)的研究中,他们亦发现成功的辅导员确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最成功的辅导员对自己和当事人,以及对辅导工作都较其他人抱持较积极的态度。同时,他们亦指出辅导员的工作果效,与他如何看普通人,及如何看当事人有关,其中包括:辅导员对他人是否有正面的看法?是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个人价值?又是否视众人都各有本身的能力?等等。他们深信这一切都会影响辅导的成效和结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心理咨询类书籍中,算得上是一股清流。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剥开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复杂面纱,展现了其背后深刻的心理机制。作者并没有将团体辅导描绘成一个冰冷的技巧堆砌的过程,而是充满了温暖和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共情”在团体中的重要性所打动,它不仅仅是辅导员的责任,更是促进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关键。书中关于“接纳”的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它阐述了如何在团体中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成员能够勇敢地展现真实的自我,而不必担心被评判。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分享的许多“小技巧”,比如如何利用非语言沟通来理解成员的情绪,如何运用“暂停”来给成员思考的空间,以及如何用“提问”来激发成员的自主性。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阅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导师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从中获得了许多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构建健康人际关系的宝贵启示。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书,虽然书名有些学术化,但它内容深入浅出,给了我很多启发。书中详细阐述了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包括人本主义、认知行为疗法以及动力学等不同流派是如何应用于团体设置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团体形成阶段的细致分析,从初识到凝聚,再到工作和结束,每个阶段的挑战和应对策略都描绘得十分生动。书中有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涵盖了多种类型的团体,例如焦虑症团体、抑郁症团体、成瘾康复团体,甚至还有青少年问题团体。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在团体中识别和处理阻抗、处理成员间的冲突,以及如何促进成员间的支持和反馈。作者还强调了团体辅导员的个人特质和专业技能,比如倾听、共情、引导以及如何保持中立和界限。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对团体辅导的专业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反思了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可能存在的模式,并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技巧运用到我的日常沟通中,发现效果确实有所不同。这本书对于任何对心理学、心理咨询感兴趣,或者希望提升人际互动能力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书籍。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并没有从传统的宏大理论出发,而是从“个体经验”入手,层层递进,引领读者进入团体辅导的奇妙世界。书中关于“自我暴露”的讨论尤其深刻,它揭示了为何在团体中,适度的自我暴露能够带来疗愈和成长。我被书中关于“游戏化”在团体辅导中的应用所吸引,作者创造性地将一些有趣的互动游戏融入到团体过程中,让学习和探索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此外,书中关于“反思性实践”的强调也让我受益匪浅,它鼓励辅导员不断回顾自己的工作,从中学习和成长。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却充满了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触及人心。它让我看到了团体辅导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运用团体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专业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连接、如何成长、如何共同前行的生命指南。

评分

这本团体心理辅导的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体验。作者不仅仅是罗列理论,而是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实际的团体咨询中落地生根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团体动力的章节,它解释了为什么在团体中会出现某些特定的互动模式,以及作为辅导员如何去理解和引导这些动力。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技术和工具,比如冰山理论在团体中的应用,如何利用故事来促进理解,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团体活动来帮助成员探索自我。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团体辅导的经验,这让这本书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更加具有普适性。它让我意识到,团体辅导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成员特点进行灵活调整的。此外,书中关于团体辅导伦理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提醒我在提供专业帮助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成员的福祉和隐私。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理论扎实、实践指导性强、充满人文关怀的优秀著作,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想要了解和从事团体辅导工作的朋友们。

评分

我最近读的一本关于团体辅导的书,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如何做”,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作者以一种非常哲学性的视角,审视了团体辅导的核心理念——个体的成长如何在一个社群的支持下得以实现。书中对“依恋理论”在团体中的体现进行了精彩的阐释,这让我对成员在团体中的早期体验和关系模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叙事疗法”如何在团体中应用的章节,它展示了如何通过集体重构故事来帮助成员找到新的意义和力量。此外,作者还强调了辅导员的“自我觉察”对于团体顺利进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正念练习来提升辅导员的敏锐度和稳定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诗意,读起来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它引导我思考,在人际关系中,我们是如何被彼此塑造,又如何能够成为彼此的疗愈者。这本书让我对“连接”和“接纳”有了全新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渴望在生活中建立更有深度的人际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