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治疗实务工作手册(第二版)

游戏治疗实务工作手册(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游戏治疗
  • 治疗师
  • 心理咨询
  • 儿童
  • 青少年
  • 心理健康
  • 实务
  • 第二版
  • 案例
  • 团体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Terry Kottman将有关游戏治疗理论、研究和实务的大量资讯,精炼成容易阅读的形式,她做的非常棒。本书对即将进入本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来说非常有价值,也对经验丰富的游戏治疗师扩展实务经验、课程教学或蒐集文献方面都极具助益。-Risë VanFleet 博士,游戏治疗督导、家庭促进和游戏治疗中心主任、游戏犬计画主席、游戏治疗学会前任理事长

  Kottman 博士带领读者从基本技巧到进阶的沟通技术,她提供了跟儿童工作的最佳实务。此外,她仔细审视每个不同理论取向的概念,透过实征研究以及跟不同学派的实务工作者沟通后,忠实地呈现各学派的内容。-Dee Ray 博士 ,游戏治疗督导、专业谘商督导、北德州大学 儿童与家庭资源中心主任

  本书适用于游戏治疗和儿童谘商课程,这本教科书对于游戏治疗初阶和进阶的概念与技术,以及何时和如何运用技巧有详尽的说明。Kottman 多元理论取向和精湛的实务技术,对于想学习更了解儿童心理,以及学习运用游戏治疗的实务工作者有极大的帮助。

  在探讨游戏治疗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后,Kottman 说明游戏治疗的基本技巧和进阶技巧,这一版新增与父母及教师工作的章节,以增加游戏治疗的运用效果。每章后面都附有实务练习和问题反思,便于熟练技巧和自我检核,最后一章则是探讨游戏治疗专业人员在面对精神医疗时的重要议题。

  Terry Kottman博士是游戏治疗督导、谘商心理师、心理健康谘商师,及「鼓励区」游戏治疗中心的创办人。「鼓励区」是专为游戏治疗师及谘商人员所开设的训练中心。在她退休前,曾于北德大及北爱荷华大学担任谘商员教育的教授。
 
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实践指南:从理论到临床的深度探索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梳理了心理动力学取向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中的核心理论基础、诊断评估方法以及一系列关键的临床技术。全书旨在为心理治疗师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实践框架,以应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精神困扰的年轻来访者。它不仅聚焦于症状的缓解,更强调理解潜意识冲突、早期客体关系经验对个体心智结构形成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富有洞察力且具疗愈性的治疗关系。 第一部分:心理动力学视域下的发展与评估 第一章:儿童与青少年的精神结构与动力学视角 本章首先界定了心理动力学取向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独特理解。不同于仅关注认知或行为的视角,动力学视角强调“内在客体关系”和“自我防御机制”的形成过程。 发展阶段的动力学解读: 深入探讨了婴儿期(依恋的建立与分离焦虑)、幼儿期(俄狄浦斯冲突与前俄狄浦斯阶段的整合)、学龄期(攻击性、学业适应与同伴关系中的潜意识驱动力)以及青春期(身份认同危机、性心理发展与代际冲突)的动力学核心议题。阐述了如何在临床中识别不同年龄段特有的防御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的临床应用: 详细介绍了米勒(W. R. D. Fairbairn)和克莱因(Melanie Klein)的理论,特别是“分裂”(splitting)与“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在描述童年创伤体验和人际困难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好客体”和“坏客体”的内在表征如何影响来访者的现实关系模式。 自我心理学与适应性: 探讨了自我功能(如情绪调节、冲动控制、现实检验能力)的动力学发展路径。阐述了如何评估来访者自我防御的成熟度与灵活度,以及当防御过度僵化时,它们如何表现为临床症状。 第二章:动力学诊断与临床个案概念化 准确的诊断评估是有效干预的前提。本章提供了一套基于精神动力学框架的、超越单纯DSM/ICD标签的评估工具。 从行为到内在体验的转化: 强调了行为(如攻击性、退缩、学习困难)是内在冲突和情感状态的外化表现。治疗师需要学会“翻译”这些行为的潜意识意义。 动力学个案概念化(Psychodynamic Case Formulation): 这是一个核心章节,指导读者如何构建一个整合性的个案理解模型。模型应包括: 核心冲突: 来访者持续经历的主要冲突(如自主与依赖、攻击与退缩)。 关键客体关系图式: 来访者最主要的依恋对象模型及其对自身和外界的预期。 防御结构: 描述其主要的防御策略(如理想化、贬低、反向形成)。 治疗目标: 基于动力学理解确定的治疗目标(例如,增强整合能力、修正内在客体表征)。 特殊群体评估: 针对童年创伤、复杂依恋障碍(如反应性依恋障碍)和边缘性特质的评估要点,强调评估过程本身即是一种干预。 第二部分:核心临床技术与干预策略 第三章:建立与维持治疗联盟:移情、反移情与界限 动力学治疗的基石在于治疗关系的质量。本章详述了如何驾驭治疗关系中的情感流动。 移情(Transference)的识别与运用: 阐释了儿童和青少年如何在其与治疗师的关系中重演早期的重要关系模式。重点区分了“重复性移情”与“修复性移情”的出现时机。 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的临床工具价值: 将反移情视为评估来访者内在世界的“诊断乐器”。指导治疗师如何觉察并有效运用自身的情感反应,而不是被其淹没。 界限的艺术: 探讨在处理依恋需求强烈或冲动控制困难的来访者时,如何设定清晰、灵活且富有同理心的界限,以提供一个安全、可预测的治疗环境。 第四章:解释、澄清与工作目标 解释是动力学治疗中最直接的干预手段,但必须恰到好处。 解释的时机与深度: 强调解释必须建立在治疗联盟足够稳固、来访者已准备好容纳新洞察的基础上。区分了对表面行为的澄清与对深层冲突的解释。 梦的工作在儿童治疗中的特殊性: 探讨儿童和青少年如何通过游戏、绘画或口语来表达梦境,以及如何从这些材料中提炼出潜意识信息。 应对阻抗(Resistance): 阻抗被视为保护性机制的体现。本章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阻抗(如遗忘、健忘、否认、移情阻抗),并提出了如何温和地“跟随”阻抗,直至其自然消退或转化为洞察的策略。 第五章:特定临床挑战的动力学干预 本章聚焦于那些在儿童与青少年中常见的、但处理起来颇具挑战性的临床难题。 处理攻击性与破坏行为: 区分攻击性的来源(如:对脆弱自我的保护、对无助的表达、边界测试)。治疗师不应仅压制行为,而应探索其背后的情感需求。 应对抑郁与自伤行为: 从动力学角度理解抑郁是内在客体丧失或自我批判的体现。探讨如何处理自伤行为背后的情感麻木与解离倾向。 学习障碍与注意力问题的动力学解码: 探讨学习困难是否与早期母婴关系中的“心智化”受损、对权威的内在反抗,或对成功的恐惧有关。 分离与依恋的议题: 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处理来访者对治疗关系的依赖与逃避,特别是对于面临家庭变故或重大分离事件的来访者。 第三部分:家庭系统与跨代际影响 第六章:家庭动力学与整合干预 心理动力学治疗深知,个体并非孤立存在。本章强调将家庭系统背景纳入治疗框架。 代际情感的传递: 探讨父母未解决的冲突、创伤或依恋模式如何通过“投射性认同”无意识地传递给子女。 父母作为“次级容器”: 分析父母对子女症状的反应(如过度卷入或过度疏离),并探讨如何通过“支持性介入”帮助父母更好地容纳和理解孩子的情感。 治疗的延伸: 何时需要引入家庭治疗的元素,以及如何在个体治疗框架内,安全地讨论和运用关于家庭其他成员的信息。 总结与展望: 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种临床哲学的传递,鼓励治疗师以深度的好奇心和非评判性的态度去探索年轻来访者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它致力于培养治疗师的“耐心”与“洞察力”,使他们能够在治疗的漫长旅程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陪伴者”。 --- 目标读者: 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持证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专业研究生及相关领域的高级培训学员。本书假设读者已具备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并希望深化其在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领域的动力学理解和临床技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明华(第1-4章)


  学历:彰化师范大学辅导谘商学系博士

  证照:国家合格谘商心理师

  现职:台中教育大学谘商与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经历:台中市谘商心理师公会理事长、现任常务监事、台湾游戏治疗学会理事

  专长:游戏治疗与督导、表达性治疗、儿童团体谘商

曾仁美(序言、第5-15章、附录)

  学历:彰化师范大学辅导谘商学系博士

  证照:国家合格谘商心理师、台湾辅导与谘商学会认证专业心理谘商督导、台湾游戏治疗学会认证游戏治疗督导

  现职:沙游世界表达与疗癒发展中心执行长、禾心心理谘商所所长

  经历:崑山科技大学幼儿保育系助理教授、台湾游戏治疗学会理事长、台湾沙游治疗学会常务理事、台南巿谘商心理师公会常务理事

  专长:沙游治疗/沙盘治疗、游戏治疗与督导、表达性治疗、表达性督导、治疗性心理辅具研发、危机处理与创伤治疗、身心障碍者家庭复原力团体、幼儿谘商、灾难谘商、亲子互动促进模式研究
 

图书目录

序言  v
关于作者  ix
译者序  xi

第一部分  基础概念篇  1
第一章  游戏治疗导论  3
第二章  游戏治疗的历史发展  37
第三章  游戏治疗理论学派  51

第二部分  基本技术篇  103
第四章  游戏治疗的基本概念  105
第五章  追踪  137
第六章  重述内容  145
第七章  反应情感  155
第八章  设限  171
第九章  回归责任给儿童  195
第十章  回答儿童的问题  213
第十一章  整合基本技术:游戏治疗的艺术  229

第三部分  进阶技术和概念  245
第十二章  隐喻的辨识与沟通  247
第十三章  进阶游戏治疗技术  263
第十四章  与父母及教师工作  303
第十五章  游戏治疗的专业议题  321

附录A  不同理论取向游戏治疗之参考书目  349
附录B  游戏治疗父母解说单  359
附录C  与多元文化游戏治疗相关之文献  361
附录D  游戏治疗认证与註册之相关资讯  367

参考书目  375
索引  401
 

图书序言

仅以本书

  献给Jacob,从儿童到青少年,不管我想不想,他每天都教我当孩子是怎么回事。

  ‧‧‧

  献给Rick,顺境与逆境,他总是陪着我学习。

序言

  在过去二十年来,具有以游戏作为治疗模式之训练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及学校谘商人员的需求与日遽增,对受过训练的游戏治疗师之需求也跟着增加。本书《游戏治疗实务工作手册》(Play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之第一版,目的在以跨理论取向的观点,介绍游戏治疗的基本概念和各种技术的运用。这是一本介绍游戏治疗概念及技巧的实务入门书,我在本书中强调各种游戏治疗策略在各个理论学派中的应用方式。第一版已被广为运用于教游戏治疗概论课程及儿童谘商概论课程。我写第二版是为了因应同事要求我更新第一版。

  我设定本书最主要的读者是选修游戏治疗入门课程或儿童谘商入门课程的学生。由于本书会提供许多不同理论学派的相关资讯,所以无论对于任何一个学派的教授、学生或教学课程都会非常有帮助。同时缺乏正式相关领域训练的临床工作者也可透过本书学习并了解更多关于游戏治疗的知识。

  基于上述设定的读者群,我心中对使用本书作为游戏治疗入门的读者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我假设读者具备包括谘商、心理学、社工或其他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因为本书所使用的许多专业术语及概念都源自于其他心理卫生相关领域。第二,我认为读者必须对儿童有部分的认知及接触,且对儿童发展也应有概略的了解。

  章节安排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篇」,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游戏治疗导论」,我提出数种游戏治疗的定义及理论、游戏的疗癒力、适合进行游戏治疗的对象、治疗师所需具备的特质和经验,以及解释如何从说话的治疗典范转变成游戏的治疗典范。在第二章「游戏治疗的历史发展」中,你将了解游戏治疗的沿革。第三章「游戏治疗的理论学派」,详细介绍九个当代的游戏治疗学派,包含重要的理论概念、游戏治疗的阶段、治疗师的角色、治疗目标、和父母亲工作的模式及各学派独特的特色。

  第二部分「基本技术篇」,由第四章至第十一章所组成。在第四章「游戏治疗的基本概念」中,你将学到如何规划游戏空间、选择和布置玩具、向父母亲及儿童解释游戏治疗的过程、开始游戏治疗单元、评估儿童的游戏行为、撰写记录、结束一次游戏治疗单元以及结业。在游戏治疗取向中经常使用的基本技巧有:(1)行为追踪;(2)重述内容;(3)反应情感;(4)设限;(5)回归责任给儿童以及(6)回答儿童的问题。上述技巧视治疗师的理论取向和治疗阶段而有不同的应用,但大多数的游戏治疗师仍使用这些技巧。从第五章至第十章,我对每种游戏治疗技巧加以定义,说明其在游戏治疗中使用的目的,并阐述在游戏治疗的各种情境下如何运用这些技巧。为了能让各种技巧更具体,并使读者更容易了解,本书也提供这些技巧的使用范例,透过特别设计的练习活动,让读者可以练习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适当地运用这些技巧。读者可以利用每个章节末所设计的实务练习来熟练每种技巧的应用。我深信所有的游戏治疗师都必须检视自己的想法、感受、态度及个人议题,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技巧的儿童工作者。每章结束时都有「问题反思」的部分,期望能促使读者自我检核。

  在第五章「追踪」中,你将学习如何运用追踪的技巧与儿童建立关系;同样地,第六章「重述内容」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投契的治疗关系。第七章「反应情感」探究情感反应的方法,以协助儿童去了解自己的情绪。第八章「设限」,我提供了数种不同的技巧来规范儿童在游戏室发生的不当行为。第九章「回归责任给儿童」,则阐述回归责任给儿童的理由及方法,帮助读者了解这个重要的技巧。由于所有在游戏室里的儿童都会提出问题,因此第十章「回答儿童的问题」会让你学习了解儿童问题可能的涵意以及如何处理儿童的提问。

  第十一章「整合基本技术:游戏治疗的艺术」中,我将说明及示范整合游戏治疗技巧的时机及方式,并整合各种不同的技巧,以创造一个比单一技巧更多元、更流畅、更有效的介入策略。你也将了解游戏治疗师必须要能将他们的人格特质、互动模式和游戏治疗的技巧互相融合,才能更自然、流畅的和儿童互动。

  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是第三部分「进阶技术和概念篇」。在游戏治疗中大部分以象征的形式沟通,第十二章「隐喻的辨识与沟通」包含策略的说明及实务练习,以了解儿童隐喻背后的意涵。同时,你也将学习及练习运用儿童创造的隐喻,用儿童本身自然的语言和儿童有效的沟通。第十二章也提供关于设计可用于游戏治疗的治疗性隐喻和其他说故事技巧之相关资料。

  第十三章「进阶游戏治疗技术」概括在游戏治疗中运用后设沟通、视觉化策略、艺术技巧、沙盘游戏治疗、及说故事和角色扮演╱参与儿童的表演等技巧。在此章节中,每个进阶技巧都有使用范例做为实务运用上的指引。

  本书第一版问世后,游戏治疗之实务研究显示,能增进游戏治疗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与父母工作,同时也有部分文献建议与在学校中身陷困境之孩子的老师进行谘询也能增进游戏治疗的有效性。有鑑于此,我增加了「与父母及教师工作」的新章节(第十四章),此章节概括亲子游戏治疗、师生关系训练、亲子互动治疗、及阿德勒亲师谘询的相关资料。

  由于游戏治疗是一门新兴的专业领域,因此有志从事相关领域的人员都须时时留意对此领域有所冲撃的相关议题。为了促进这个历程,笔者于第十五章「游戏治疗的专业议题」列举了下列议题:(1)针对游戏治疗有效性之研究;(2)法律与伦理议题;(3)文化觉察与敏感;(4)攻击性玩具纳入游戏治疗室,以及(5)公众对游戏治疗的认识及游戏治疗师的专业认同。

  成为一位受过训练的游戏治疗师

  阅读完本书尚不足以使你立即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游戏治疗师。要成为一位游戏治疗师,你必须对本书介绍的概念及资讯融会贯通,更深入探究特定的理论学派,多学习游戏治疗的基本技巧及进阶技巧,以及在专业游戏治疗师的督导下,累积以游戏治疗与儿童工作的经验。我认为游戏治疗入门课程应要求学生执行数次游戏治疗单元并接受资深游戏治疗师的回馈后,再继续进行其他单元(仍然是在受过训练且资深的游戏治疗督导下执行)。我也相信当一个人想成为一名游戏治疗师时,必须持续致力于处理其个人的议题。数个组织(例如美国游戏治疗学会、加拿大儿童与游戏治疗学会、英国游戏治疗学会等)提供了想成为受训游戏治疗师所需接受的训练及受督导之临床经验之指引。

  关于作者

  Terry Kottman 博士,创立「鼓励区游戏治疗中心」(The Encourage Zone),这是一处专为游戏治疗师及谘商人员所开设的训练中心。在她退休之前,她曾于北德大及北爱荷华大学担任谘商员教育的教授。她是合格的游戏治疗督导,目前维持少量的私人执业工作,并在小学担任志愿工作者,对儿童和学校人员工作。Kottman博士发展阿德勒游戏治疗(Adlerian play therapy),它是一种结合个体心理学及游戏治疗之观念和技巧的一种儿童谘商方法。她经常举办游戏治疗、活动谘商、儿童谘商及学校谘商等工作坊。Kottman博士的着作有《阿德勒取向游戏治疗》(Partners in Play: An Adlerain Approach to Play Therapy)以及《游戏治疗实务工作手册》(Play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她与J. Muro合着《中小学谘商与辅导》(Guidance and Counseling in the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并与J. Ashby及D. DeGraaf合着《辅导进阶:如何将趣味融入辅导方案中》(Adventures in Guidance: How to Integrate Fun into Your Guidance Program)。此外,她也是下列书籍的共同主编,包括与C. Schaefer合编《游戏治疗实务指南》(Play Therapy in Action: A Casebook for Practitioners)、以及与A. Vernon合编的《谘商理论:对儿童与青少年在学校的应用》(Counseling Theories: Practical Applications with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School Settings)。

译者序

  2008年Dr. Terry Kottman之于2001年出版之Play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中译本于台湾问世,当时刚从博士班毕业不久,和明华都在大学部研究所任教游戏治疗,本书立刻成为教学上重要的指定或参考读本。历经十年,2011年本书再版,在此期间于台湾及美国与Kottman博士见过三次面,每每都惊叹于她过人的体力及对游戏治疗教学、研究及实务的热情热力,特别是她所创立之Encouragement Zone,灌注博士的生命哲学及心灵架构,是游戏治疗训练的实验场,研发许多具有激励性、有趣又好玩,又能促进省思的游戏治疗技巧,上完老师的课,她凡事好奇、凡事都有乐趣的爽朗笑声,总感染了我们边玩边学,精神奕奕~~

  二版延续第一版,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基本概念篇」是游戏治疗导论,罗列九大类游戏治疗理论及概念,第二部分「基本技术篇」着重游戏治疗技术,讨论各技术之概念及逐步实施方法,以及在各种考量下如何弹性整合应用,第三部分「进阶技术和概念篇」讨论游戏中的象征式隐喻,及其中的沟通技术,还有多元文化、扩展大众的认识及专业认同等部分。

  然二版相较于一版,内容却是大幅修改,首先大大扩增近十年全世界游戏治疗相关研究及实务的文献,并续访多位一版未列之当代游戏治疗师,将不同学派游戏治疗师访谈的见解整合到二版的各篇章中,经常比较指导及非指导学派,或特定学派之间对游戏治疗技术之运用时机、频率及表达方式之相同或相异之处,并说明背后观点之异同。二版更强调游戏治疗多元文化的普及性,各篇章比一版增加许多案例,案例人名更改为多元文化族群之名字,情境改为适合多元文化生活的表述,增进游戏治疗于多元文化使用的平衡性。另外,有鑑于研究发现游戏治疗师对父母及教师工作有助于对孩子的协助,因此Kottman博士增加了第十四章的全新章节「与父母及教师工作」,包括亲子游戏治疗、师生关系训练、亲子互动治疗、及阿德勒亲师谘询的相关资料等。技术部分则提供不同学派之表达范例,之后亦提供实务练习之题目,及促进游戏治疗师专业认同之自我反思。循序渐进,令人不得不感佩Kottman博士于理论及实务扎实之功力及着书立说用功之深!!

  本书的翻译历时多年,期间我和明华皆因教学、行政及实务工作多所延宕,感谢学富发行人于雪祥先生及编辑蔡福根先生之包容及催生,促成二版的完成,还有翻译过程,持续陪同译词反覆斟酌讨论的Bryan,必要时提供内容谘询的好友蔡美香老师,在此均致上无限的谢意。在翻译的过程中,与明华从翻译到校阅,尽可能将全书用语一致,并使内文贴近作者原意,然而翻译工作难免疏漏,不足之处祈请读者先进不吝指正。
 
曾仁美 谨上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些不易,虽然我们尽力去理解和支持,但总感觉隔着一层无法逾越的屏障。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游戏治疗实务工作手册(第二版)》,这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认识了“游戏”。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专业人士的,对于渴望了解自己孩子内心世界的家长来说,它同样是一本宝藏。它让我明白,孩子们的游戏行为背后隐藏着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玩具、他们的涂鸦、他们构建的“秘密基地”,都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手册中关于如何观察和解读孩子游戏中的信息,如何通过参与孩子的游戏来建立更深的连接,以及如何在游戏中回应和引导孩子的情绪,都给了我非常具体的指导。我开始尝试着放下自己的“成人视角”,去真正进入孩子的游戏世界,去倾听他们无声的语言。当我看到孩子因为被理解而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时,我才深刻体会到,游戏治疗的温暖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也为我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更好地陪伴我的孩子,帮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分

这本《游戏治疗实务工作手册(第二版)》的出版,简直是给每一个怀揣着助人梦想,尤其是那些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默默耕耘的专业人士,送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礼。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儿童心理咨询师,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之间的那道鸿沟。多少次,在面对那些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充分表达内心世界的孩子时,我感到力不从心,焦灼与无助交织。然而,当我翻开这本手册,仿佛迷雾中出现了一束光,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怎么做”的指南,更是对“为什么这么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游戏行为的解读,简直如同开启了儿童内心世界的万花筒,让我能更精准地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细微之处。从如何建立安全的治疗关系,到如何选择恰当的游戏材料,再到如何理解和回应孩子在游戏中的各种表达,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周全细致。我尤其喜欢它在案例分析部分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那些鲜活的、真实的案例,让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治疗场景中,从中学习到宝贵的经验和技巧。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你困惑迷茫时,伸出手来,给予你最实在的支持和最温暖的鼓励。

评分

作为一个渴望深入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书籍。当朋友向我推荐《游戏治疗实务工作手册(第二版)》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结果,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易懂,没有过于学术化的术语,却又不失专业性。它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巧妙地融入到游戏治疗的实践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游戏作为儿童语言的深刻阐述,这让我意识到,游戏不仅仅是孩子的玩乐,更是他们表达情感、处理冲突、探索世界的独特方式。手册中列举的各种游戏技术,从沙盘游戏到绘画治疗,再到角色扮演,都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让我能够信心满满地将其运用到与孩子们的互动中。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教授“术”,更强调“道”——如何带着尊重、理解和同理心去倾听孩子,如何与他们建立真诚的连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坚信游戏治疗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中的巨大潜力。

评分

我是一名刚踏入儿童心理咨询领域的初学者,对于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游戏治疗感到非常迷茫。这本《游戏治疗实务工作手册(第二版)》的出现,无疑是雪中送炭。它就像一本为我量身定制的“新手指南”,清晰地梳理了游戏治疗的基本概念、核心原则和技术方法。我被书中对游戏治疗伦理和专业边界的强调所打动,这对于保护孩子和咨询师本身都至关重要。手册中提供的详细步骤和可操作的练习,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各项技能。例如,书中关于如何评估孩子的游戏行为,如何根据孩子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性游戏,以及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处理阻抗和防御机制,都提供了非常具体和实用的建议。我尤其喜欢它在案例分析中展现出的多角度思考,让我能够看到不同咨询师如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理论,这不是僵化的套路,而是充满智慧的艺术。通过阅读,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增强了我作为一名游戏治疗师的信心,让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儿童早期教育的园长,我一直关注着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游戏治疗实务工作手册(第二版)》的到来,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发现,许多孩子在集体环境中表现出的情绪问题或行为困扰,并非简单的“不听话”,而是他们内心深处信号的传递。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游戏如何成为儿童表达这些信号的媒介。手册中关于如何识别儿童游戏中的象征性意义,以及如何通过游戏帮助孩子处理分离焦虑、创伤反应、社交困难等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看到了许多简单却极富智慧的游戏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引导孩子进行情绪的梳理和表达。这本书不仅对一线的咨询师有帮助,对于我们园所的老师来说,也能起到极大的启发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们,并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它强调了建立积极、安全、支持性的环境的重要性,这与我们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并将游戏治疗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