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ch 1 家庭经济安全与社会工作‧王永慈
壹、国际潮流与社工省思
经济安全(economic security)是社会工作者长久以来关切的议题,此概念也可与经济福祉(economic well-being)互用;经济福祉可被界定为:「个人、家庭或社区拥有目前与未来的经济安全,所谓目前的经济安全包括:有能力持续维持生活的基本需要,并可掌控日常生活的财务状况。同时,也有能力做各类财务上的选择;并可得到经济与就业的安全感、满足感。至于未来的经济安全,是指在未来的生活中,有能力承担各类财务上的冲击,达到设定的财务目标,建立资产,并维持充分的所得水准」(CSWE, 2016)。
从家庭经济安全的角度,台湾社会工作界对于服务对象所提供的服务,已逐渐开始多元化,除了传统民间或政府的现金补助外,也出现不同的服务模式,例如:储蓄发展帐户、积极性就业服务、财务素养/知能培养、债务协商、微型创业、社会企业、金融社会工作等等。其实,这些新兴的服务模式可视为在新自由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的潮流下,国际组织相继推动的观念与做法。台湾也透过不同的管道引进社会工作界。本文尝试整理此潮流背后的脉络,让社工界的伙伴可以更清楚理解,进而得以反思身为社会工作者,除了执行所谓的创新方案外,我们所寻求的提升服务对象福祉、减缓社会不平等目标是否更真实的达到。
新自由主义始于 1970 年代中期,到 1980 年代开始盛行,其核心理念为减少政府角色,恢复市场的重要地位,同时,重视个人的责任大于权利,主张贫穷的起因主要为个人因素,而非结构因素(Abramovitz, 2014; Smith, 2017)。新古典经济学主张在以竞争为基础的市场中,不均等的天赋、技能、资本决定个人的生产力,生产力较弱者易产生贫穷。虽然新古典经济学接受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s)的现象,例如:道德风险、逆选择、资讯不充分等,这些市场失灵会加深贫穷现象的存在,但是此学派仍然对政府的角色保持怀疑(Davis & Sanchez-Martinez, 2015)。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些思潮所带动的相关措施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