谘商督导的临床笔记

谘商督导的临床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谘商督导
  • 临床督导
  • 督导笔记
  • 心理咨询
  • 心理治疗
  • 个案督导
  • 督导技术
  • 临床技能
  • 专业发展
  • 咨询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内容是作者从事谘商督导实务工作的经验分享,包括对于谘商与心理治疗的观点、对于心理师的定位与训练,以及担任临床督导的心得与体会。从事临床督导工作的资深心理师,以及有兴趣成为临床督导的心理师都可以从阅读本书获得益处。

  随着心理师培育机构和实习机构的逐年增加,我们对于谘商督导的需求越来越多,本书希望可以在督导培训的领域里,提供一本具有本土实践色彩的督导专书,有助于资深心理师顺利成为有效能的临床督导。作者随兴分享个人从事谘商与心理治疗及谘商督导的观点和经验,适合作为谘商督导训练和谘商专业实习的补充教材。阅读本书将可以刺激读者去思考作者所遇到的临床问题,并发展出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家兴


  学历
  ● 美国肯塔基大学谘商心理学哲学博士
  ● 美国南加州心理分析学院进阶心理分析治疗结业

  经历
  ● 美国旧金山总医院、麦考利神经精神医院及列治文心理卫生中心 实习心理师
  ● 美国洛杉矶太平洋诊所亚太家庭服务中心心理师兼助理主任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专任教授
  ● 台北市谘商心理师公会创会理事长
  ● 台湾谘商心理学会创会理事长

  执照
  ● 美国加州心理师考试及格
  ● 台湾专技高考谘商心理师考试及格

  现任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兼任教授
  ● 财团法人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董事
  ● 财团法人董氏基金会心理健康促进委员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专业认同与素养
第二章 初谈与个案评估
第三章 谘商架构与关系
第四章 谘商技术与策略
第五章 临床敏感度与判断力
第六章 未成年人与非自愿的个案
第七章 谘商专业伦理
第八章 执业范围与工作场域
第九章 实习心理师的训练
第十章 实习心理师与督导
第十一章 行动心理师与私人开业
第十二章 初次晤谈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图书序言

自序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台湾师大讲授「谘商督导研究与实习」和「谘商专业实习」等课程,以及在校内外担任实习心理师、执业心理师和辅导教师的谘商督导,累积了许多和心理谘商训练及督导有关的笔记。今(2017)年上半年,我利用教授休假研究的机会,将这些笔记加以整理和补充。经过六个月的资料整理和撰写,现在终于出版本书,可以和读者分享我对于谘商与心理治疗及临床督导的个人经验与看法。

  本书共计12章,内容包括:专业认同与素养、初谈与个案评估、谘商架构与关系、谘商技术与策略、临床敏感度与判断力、未成年人与非自愿的个案、谘商专业伦理、执业范围与工作场域、实习心理师的训练、实习心理师与督导、行动心理师与私人开业,以及初次晤谈教学案例。这些章节名称并非事先拟订,而是受督者遇到的真实问题与谘商督导给予解答的真实反应。本书内容可以说是个人从事谘商督导教学与实务的经验汇整,包括对于谘商与心理治疗的观点、对于心理师的定位与训练,以及担任临床督导的心得与体会。

  本书预设的读者是从事临床督导工作的资深心理师,以及有兴趣成为临床督导的心理师。随着心理师培育机构和实习机构的逐年增加,以及心理谘商专业服务日渐普及,我们对于谘商督导的需求愈来愈大,如何培训有效能的临床督导成为继续教育的新领域。本书希望可以在督导培训的领 域里,提供一本具有本土实践色彩的督导专书,有助于资深心理师顺利成为有效能的临床督导。

  从事谘商与心理治疗的专业助人工作者,包括:实习心理师、谘商心理师、临床心理师、临床社会工作师,以及辅导教师等,也可以从阅读本书中获益,提升专业和临床的能力,可以更周延而进阶的实施评估诊断与个案概念化,以及谘商与心理治疗的介入。具有实际接案和督导他人经验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将可获得更多的体会和学习。

  本书既然是临床笔记,内容自然不会涉及督导理论和实务的系统介绍,而是随兴分享个人从事谘商与心理治疗及谘商督导的观点和经验,适合作为「谘商督导训练」和「谘商专业实习」课程的补充教材。本书提供 详细的目次、各章大纲和索引,读者可以从第一章看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挑选任何一章或小节阅读。希望可以借由阅读本书刺激读 者去思考我所遇到的临床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作法。

  为了让读者容易阅读本书,我想针对「督导」一词做点补充说明。本书使用的「督导」一词,视上下文会有三种含意:第一是名词的督导(supervisor),是指督导者或督导师,在谘商机构里常用谘商督导称唿他们;第二是动词的督导(supervise),是指督导者教导、训练和监督受督者(supervisee)的意思;第三是名词的督导(supervision),是指谘商督导或临床督导这个业务或工作。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台湾师大给我教授休假研究的机会,才能有时间专心撰写本书;我要感谢许多受督者在督导时,提出值得探讨的临床问题,这些临床问题和解答成为本书的主要内容;我也要感谢非常认真的许玉霜、林烝增、罗明荣和涂继方四位心理师,在阅读本书初稿时,提供许多宝贵的修正建议,使本书在内容和编辑上更容易阅读和理解。最后要谢谢心理出版社执行编辑陈文玲小姐的专业协助。本书的撰写虽然力求完善,如有不妥或错误之处,还请读者见谅并惠予指正。

林家兴
2017年6月12日于台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 immediately 联想到了一些关于“秘密花园”般的场景。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咨询师内心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一窥他们如何在每一次咨询结束后,带着疑问、困惑,甚至是一些尚未解决的个人情绪,走向那位经验丰富的督导。我特别好奇,督导者是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通过层层剥茧的方式,帮助咨询师厘清思路,找到症结所在?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一些“拨云见日”的瞬间,让读者感受到督导的神奇力量?我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卡住”的咨询情境,以及督导是如何巧妙地帮助咨询师“解套”的描述。也许,书中会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展现督导者如何以一种非评判性的态度,给予咨询师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盲点,并发展出更有效的咨询策略。这种“看见”和“被看见”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我也希望能在书中感受到这种温暖而有力的连接。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心理咨询理论和实践都充满好奇的人来说,《谘商督导的临床笔记》这个书名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一本厚重的、写满了蝇头小字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一次次的督导会谈,每一次会谈都可能是一次深入的自我探索和专业能力的飞跃。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揭示一些督导者独特的“提问艺术”?是如何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能激发咨询师的深度思考,或者帮助他们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界限”的讨论,比如咨询师如何在咨询关系中保持专业距离,同时又能给予来访者足够的温暖和支持,而督导又是如何帮助他们在这之间找到平衡的。这本书,或许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从理论的框架,到实践的细节,再到内化的成长,这种扎实而有条理的知识传递,是我所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让我联想到一幅幅正在被描绘的艺术作品。我猜测,《谘商督导的临床笔记》或许捕捉的不仅仅是文字记录,更是一种动态的、正在进行时的“画作”。想象一下,一位年轻的咨询师,带着他初次面对一位有着复杂原生家庭创伤的来访者时的紧张与不安,将这些感受带入督导室。督导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画家,能够从咨询师的叙述中,捕捉到那些细微的非语言信息,比如语气中的犹豫,眼神中的闪烁,甚至是肢体语言的细微变化。然后,督导者会用他的画笔,在咨询师的“画布”上,勾勒出可能存在的“情绪色彩”,引导咨询师去探索来访者背后更深层次的需求和动机。我期待这本书能展现这种“共创”的过程,即咨询师和督导者如何共同“描绘”出咨询关系的蓝图,如何理解和处理咨询中的“留白”,以及如何让“留白”也充满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辨识度,简洁大气,但又带着一种专业而深沉的气息,光是看封面的字体和颜色搭配,就能感受到它蕴含着一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我一直对心理咨询领域很感兴趣,尤其是咨询师的成长过程,这其中督导环节无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名字《谘商督导的临床笔记》,直接点明了主题,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我很好奇,在真实的临床实践中,咨询师是如何接受督导的?督导者又会如何观察、分析和反馈?那些看似细微的咨询技巧,背后有着怎样的思考逻辑?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督导过程中的难点和精妙之处?我期待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咨询师如何处理复杂案例、如何应对自身情绪困扰、以及如何在督导中不断提升专业能力的真实记录。也许,通过这些“临床笔记”,我能窥见咨询师们在专业道路上不断探索、反思和成长的真实写照,从而更好地理解咨询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勾起了我一种“探秘”的兴趣。我感觉,《谘商督导的临床笔记》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份珍贵的“探险日志”。我想象着,每一位咨询师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时,内心的挣扎、困惑与成长。而督导,就像是那位经验老道的“向导”,带着他们穿越心理学的“丛林”,找到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宝藏”。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意外”的描述,比如咨询中突发的危机事件,或者咨询师个人情感的意外涌动,而督导又是如何引导咨询师在这种“意外”中找到应对策略,甚至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契机。我期待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复盘”的力量,即咨询结束后,通过督导,能够对整个咨询过程进行深刻的回顾和反思,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咨询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咨询风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