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

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华南
  • 宗族
  • 皇帝
  • 祖宗
  • 家族史
  • 地方史
  • 中国历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华南地方政府与礼仪递变的力作

  科大卫教授将宗族的历史放在地方和政治的脉络中,从小区域(华南地区)、长时段(自明嘉靖年间至现代中国)理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转变。

  华南与王朝中央的整合,不仅建立于里甲与祀典之上,也建立在“宗族”这套制度之上。明初通过里甲户籍制度来整合社会,在此过程中,创造出宗族。官府与百姓打交道,一开始是透过宗族,至英法联军后改为团练及其士绅领袖,到清朝末年的慈善机构及行会。宗族的形式虽变,但实质未变,控制土地的宗族,依旧运作如常,只是开始说起另一套语言来了。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变,皇帝已经没有了,宗族这个制度,曾经为国家的权力奠定了坚固的社会基础,到了二十世纪,也只能迈向灭亡。

  本书加入作者新增代序,并由译者重新校译及修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科大卫(David Faure)


  1947年生,知名的历史人类学家、中国商业史和华南史专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伟伦历史学研究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比较及公众历史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香港本土历史的论着甚丰。

  《中国评论》形容科大卫教授为「屈指可数的中国社会宗族史权威」。而《皇帝和祖宗》一书,更被誉为研究明清两代珠江三角洲地方政府与礼仪递变的力作。

译者简介

卜永坚


  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院中国研究所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专长为明清社会经济史。着有《游戏官场:陞官图与中国官制文化》。
 

图书目录

鸣谢   iii
对于非专业读者的提示   v
译者说明   vi
代序  告别华南研究   viii
 
第一章  序言   1
 
历史地理
第二章  光怪陆离的广州   20
光怪陆离的广州
南汉:一段插曲
北宋
 
第三章  儒家思想打进来了   34
儒学
地方精英
 
第四章  我们和他们   47
我们:地方统治圈
他们:“蜑”、“猺”、客家
 
第五章  土地   63
堤坝与沙田
传统的象征:房屋、遗迹、布施
 
从里甲到宗族
第六章  明初的社会   79
建立宗族的契机:里甲登记及其他
建立宗族礼仪
 
第七章  赋役的崩溃   93
黄萧养之乱,1449年
登记里甲与控制土地:顺德县罗氏的个案
 
第八章  猺乱与礼仪之正统   108
猺乱、陶鲁、陈白沙
齐整礼仪
十六世纪的社会革命
 
第九章  行政改革   127
行政改革
宗族规章:遵守礼仪,登记账目
丈量土地:编写土地记录
 
宗族士绅化
第十章  建设宗族:佛山霍氏   145
功名显赫:石头霍氏
橱窗效应:上园霍氏
橱窗效应:佛山墟市里的霍氏
 
第十一章  沙田上的大姓   158
大姓士绅化
结论:珠江三角洲社会的士绅化
 
从明到清
第十二章  士绅对于地方社会的控制   174
乡居显宦
里甲与民壮以外的军事问题
 
第十三章  明朝的覆灭   190
 
第十四章  宗族制度的扩散   205
明清时期的宗族建设
高层级宗族
 
第十五章  齐之以教:用时令节诞来管治社区   224
龙山镇的时令节诞
佛山:北帝及其游神活动
总之就是市镇联合体:九江的佛寺、庙宇、书院
唤起集体记忆:把社区整合到王朝国家内
 
第十六章  控制财产的组织:一个意念的力量   254
集体财产
宗族做生意来了
 
第十七章  盛世一记   273
数字
清朝政府的统治
学术与生活方式
 
十九世纪的转变
第十八章  桑园围   296
干隆五十九年(1794 年)的洪水
嘉庆二十二年(1817 年)的维修
道光九年(1829 年)及十三年(1833 年)的维修
水利工程及地方管理的规模
 
第十九章  从民壮到团练   317
海盗来袭、防务孔亟、规模升级
鸦片战争期间的团练
 
第二十章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的地方力量   336
团练局及沙田开发
长远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  外国因素与珠江三角洲社会   355
光怪陆离之外
枪械
并没有发生制度变化
 
第二十二章  民族国家的矛盾:宗族的落后性   377
税照收,但官府的合法性改变了
宗族不变,国家已变
宗族靠边站、宗族重生
 
尾声
第二十三章  珠江三角洲以外   405
 
参考书目
谱牒、年谱类(按宗族及人物姓氏笔画排列)
方志、地理类(按作者姓氏及地名笔画排列)
一般类
个别地区类
其他史料(按作者姓氏或书籍名称笔画排列)
研究论着(按作者姓氏笔画及字母排列)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序言

许多研究者认为,在华南,单姓村不仅普遍,而且是当地农村社会的主要秩序。莫里斯‧费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把这个秩序形容为“宗族”(lineage),从此,“宗族”这个辞汇就家喻户晓了。但费里德曼的“宗族”说,并非独创,而可说是其来有自。别的不说,十八世纪的清朝政府,就留意到村落械斗的各方,往往都是源于同一祖先、居住于同一地点的人羣,清朝政府称这样的人羣为“族”。社会学家陈翰笙,根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调查,把这些人羣描绘为集体地主。日本历史学家清水盛光、王刘惠珍(音Hui—chen Wang Liu)、奥尔加‧朗(Olga Lang)研究了宗族的规条。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中国共产党进行土改时,就把宗族列为特别关注对象。1关于宗族的研究,着作浩繁,但费里德曼分别于1958年及1966年出版的两本着作,堪称宗族研究的转捩点。2 费里德曼的影响究竟何在?一言以蔽之,在他这两本书出版之前,宗族研究只局限于谱牒的文字规条;在他这两本书出版之后,宗族研究遂进入这些文字规条所赖以产生的社区。诚然,“宗族可以是一个社区”这个观点,也非费里德曼的独创。日本的汉学研究,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就认为“自然村落”产生社区,而社区产生宗族。但是,费里德曼的贡献,在于特别指出,宗族划定其领土边界,靠的不是执行谱牒规条,而是追溯共同祖先。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费里德曼为宗族研究引进了“宗族其实是法人(corporation)”这种看法,也就是说,宗族作为一个集体,有明确的成员制度,并能够拥有财产。根据这种看法,在华南,宗族就是控股公司,能否成为该宗族的成员,取决于能否追溯到共同的祖先。而宗族成员的身份,必须以参与宗族祭祀、确立宗族谱系而展现出来。但是,即使同属某个祖先的子孙,却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可平均享有宗族的财产。宗族的财产,控制于个别祖先的名义之下,因此,随着子孙繁衍,在世的宗族成员可以是众多的、不尽相同的宗族“信托基金”的成员。费里德曼进一步指出,宗族这种“控股公司”,有其地域基础,宗族之间的结盟,形成了村落及村落联盟。因此,我们可以从宗族之间的互动、宗族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这个角度,来把握华南乡村的历史。费里德曼的这套观点,对于魏裴德(Frederic Wakeman)及孔飞力(Philip Kuhn)产生了影响,魏、孔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的非常重要的着作,基本上是对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萧公权的主流观点的修正。3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金色的龙纹和古朴的字体,让人一看就联想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家族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南方地区,那里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和经济的重镇。书中“皇帝”和“祖宗”这两个词的并置,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这不仅仅是关于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暗示着一种权力与血脉、国家与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展开叙述,是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家族的微观生活巧妙地融合,还是分别探讨这两个看似独立的议题?我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对南方地区独特的宗族结构及其在政治权力运作中的作用的深入剖析。或许,书中会描绘出一些具体的家族案例,让我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宗族的力量是如何影响地方治理,甚至是国家政策的。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引导读者思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皇权与宗族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如何演变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还是相互制约,亦或是此消彼长?这样一本厚重的书,想必需要扎实的史料支撑和精妙的论证,我很期待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满足感,并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对于《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词是“深度”和“视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南方历史的著作,更是一次对权力结构与社会根基之间关系的深刻挖掘。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仅仅关注统治者或者朝代更迭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基层,去了解那些支撑起整个社会的“细胞”是如何运作的。书名中的“皇帝”和“祖宗”,就精准地概括了这种从顶层到基层的双重视角。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皇权是如何与华南地区根深蒂固的宗族制度发生碰撞、融合,又或是被其所塑造。华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文化多元的区域,其宗族势力也显得尤为强大和复杂。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在看似统一的帝国统治之下,华南的宗族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独立性,甚至是影响朝廷决策的?又或者,皇权是如何通过各种策略,将这些庞大的宗族吸纳进国家体制,成为其统治的基石?我猜想,书中一定有丰富的史料和精辟的分析,能够为我们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中国南方历史图景,让我们看到宏大历史背后,那些鲜活的家族故事和权力博弈。

评分

读完《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这本书,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关于历史、权力以及文化如何塑造一个地区的种种想法。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华南地区历史脉络的全新认知。书中对于“国家”和“宗族”这两个概念的探讨,远超出了我以往的理解。我原本以为这本书可能更多地聚焦于宏大的历史事件或政治斗争,但实际内容却让我惊喜地发现,它深入到了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那些组成国家最基本单位的家族。作者通过对华南地区独特历史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皇权如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与当地的宗族势力发生微妙的互动。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这种互动简单地描绘成零和博弈,而是展现了一种更为复杂、动态的关系,有时是相互利用,有时是相互制衡,有时甚至是相互融合。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认识到地域性文化在国家构建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华南地区,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独特以及社会的多元,都与宗族制度的演变息息相关。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更让我学会了如何从更细微、更具地方特色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性。

评分

这本书《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无疑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著作。初看书名,就仿佛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以及一种深刻的社会学洞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权力与家族势力的相互作用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华南地区,那里自古以来便是经济和文化的重镇,拥有极其发达和复杂的宗族文化。因此,这个书名直接点明了探讨的核心——皇帝所代表的中央集权,以及祖宗所象征的家族传统,两者在华南这片土地上如何交织、博弈,最终塑造了当地的国家形态与社会结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国家”与“宗族”的关系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是皇权逐渐渗透和整合宗族,还是宗族在地方上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甚至对皇权构成一定程度的制约?或许,书中会通过大量的史实和案例,去解析华南地区独特的宗族制度,例如它的组织方式、经济基础,以及在政治参与中的角色。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引导我们思考,在皇权和宗族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之下,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逻辑和联系,它们是如何共同构成了华南地区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至今仍可能留存的社会文化影响。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书名所吸引——《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这个书名非常有力量,而且十分概括。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书名,更像是一个宣言,概括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尤其是对于华南地区而言。我一直认为,理解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之前的历史,是离不开对皇权和宗族这两个概念的深刻理解的。皇帝代表着国家最顶层的政治权力,而祖宗则代表着最基础的社会单位——家族。这两个概念在华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文化传承,往往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和纠缠不清的关系。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看看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现这种关系的。是分析皇帝如何利用宗族来巩固统治,还是描写宗族如何影响甚至挑战皇权?抑或是探讨在国家机器的宏大叙事下,无数个家族是如何生存、发展,又是如何被卷入历史洪流的?我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堆砌,更会是一种对权力本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认同的深刻反思,尤其是在华南这个既是文化腹地又是经济前沿的地区,这种反思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