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疾病与医疗:医疗社会学新论(增订三版)

健康、疾病与医疗:医疗社会学新论(增订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医疗社会学
  • 健康社会学
  • 疾病社会学
  • 医疗
  • 健康
  • 社会医学
  • 社会学
  • 公共卫生
  • 健康传播
  • 医学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所以称为《医疗社会学新论》,并非在书名上标新立异,而是反映某些新事实:1.新概念:重新定义健康、疾病与医疗等概念;2.新方法:最大特点在于将范围扩展至医疗以外、整体医疗保健体系,甚至一切和健康与疾病问题有关的领域;3.新视野:一种融入更新近、更多元的健康与疾病社会学视野;4.新趋势:一种更贴近个人、社会与生活的发展。

  一直以来,本书试图整合传统医疗社会学的核心理念,并融入更新近的身体、健康与疾病社会学文献的新论点。据此,增订三版的特色包括:1.新增第十四章〈老化照顾服务:安宁照护〉;2.延伸「问题与讨论」单元;3.补充各章关键词汇之内容;4.增补与更新图表资料、内文所附照片。

  衷心期盼本书能对读者有所助益,也让医疗社会学新论的知识,为日常生活带来一些乐活氛围与健康活力。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健康、疾病与医疗领域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独立于您提到的那本书: 《人类健康与未来医学:跨学科视角下的挑战与机遇》 作者:[虚构作者A]、[虚构作者B]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C] 出版日期:[虚构日期,例如:2024年春季] 书籍简介 《人类健康与未来医学:跨学科视角下的挑战与机遇》并非一部聚焦于社会学理论或特定历史病理学的著作,而是一部面向二十一世纪全球健康格局的深度前瞻性分析报告。本书集结了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政策、信息科学、行为经济学以及伦理学等多个领域的顶尖专家智慧,旨在描绘一幅复杂而精细的未来健康图景。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传统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医学范式已无法应对当代人类面临的系统性健康挑战,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激增、全球传染病的反复爆发、以及日益加剧的健康不平等。因此,我们需要一场基于预防、精准化、数字驱动和跨界协作的“范式革命”。 全书分为四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理解和塑造未来健康的框架: 第一部分:生物医学前沿与精准医疗的黎明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生物技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我们不再满足于“对症下药”,而是致力于理解个体生物学的独特性。 基因组学的革命性突破: 详细介绍了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成熟及其在疾病风险预测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单细胞组学技术如何揭示细胞异质性,为癌症、神经退化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内容涵盖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临床试验中的最新进展,以及伴随而来的安全性和伦理边界探讨。 先进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 讨论了组织工程和3D生物打印技术在器官替代和修复领域的潜力。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具体分析了生物可降解支架材料的最新进展,以及干细胞分化与定向培养在修复心肌梗塞和脊髓损伤方面的成功案例和瓶颈。 可穿戴设备与数字生物标记物: 探讨了物联网(IoT)在健康监测中的实际应用。重点分析了如何将连续、高频的生理数据(如心率变异性、睡眠模式、血糖波动)转化为具有临床意义的“数字生物标记物”,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健康管理,而非间歇性的医院检查。 第二部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塑与全球健康安全网 面对气候变化、城市化加速和全球流动性增强带来的复杂公共卫生挑战,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卫生系统。 韧性与快速响应: 借鉴近年来全球疫情的经验教训,本书构建了一套“预警-响应-恢复”的系统模型。其中详细阐述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疫情地理空间预测的算法结构,以及构建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疫苗和药物供应链的必要性。 健康公平与社会决定因素的量化: 本部分强调,技术进步若不能惠及所有人,健康差距只会进一步拉大。研究人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复杂数据挖掘技术,量化了交通、食物可及性、住房质量等社会健康决定因素(SDOH)对特定社区慢性病发病率的影响。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了政策干预如何通过改善环境而非单纯增加医疗资源来提升人群整体健康水平。 初级医疗的数字化转型: 聚焦于如何通过远程医疗和智能分诊系统,将医疗资源更有效地分配到基层和偏远地区。书中详细讨论了远程诊断支持系统(Tele-diagnostic Support Systems)的设计原则,确保其在保证诊断准确性的同时,又能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患者需求。 第三部分:行为科学、认知与心理健康的新路径 健康不仅仅是生理指标的集合,更是心理状态与环境互动的产物。本部分深度挖掘了行为科学在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和解决精神健康危机中的关键作用。 决策科学与健康依从性: 运用助推理论(Nudge Theory)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如何设计更有效的健康干预措施,以克服人类在健康决策中的认知偏差(如短期偏好、锚定效应)。例如,如何优化医院的流程设计或健康App的界面,以提高患者对长期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数字疗法(Digital Therapeutics)的兴起: 详细介绍了经监管机构批准的软件程序,用于直接治疗疾病(如认知行为疗法类App用于治疗失眠或焦虑症)。本书评估了这些软件即药物(Software as a Drug)的有效性验证标准,并探讨了它们如何作为传统药物的补充或替代方案。 压力、慢性炎症与大脑健康: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解析了长期慢性压力如何通过HPA轴激活和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加速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的、可量化的干预策略,包括特定的冥想技术和生物反馈训练。 第四部分:未来医学的伦理、治理与经济学挑战 任何深刻的技术或社会变革都伴随着复杂的治理难题。本部分聚焦于确保未来医学发展方向正确性和可持续性的制度保障。 数据主权与AI的透明度: 探讨了海量健康数据(包括基因数据和实时生理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共享所带来的隐私风险。详细分析了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等隐私保护计算技术在医疗AI模型训练中的应用,以实现在保护个体数据不泄露的前提下,最大化数据价值。同时,讨论了“黑箱”AI诊断模型的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要求,确保医生和患者能够理解并信任AI的决策依据。 医疗经济学与可持续性模型: 分析了精准医疗和尖端技术(如细胞和基因疗法)带来的高昂成本如何冲击现有医保体系。本书提出了基于价值导向的医疗支付(Value-Based Care)模式的改革方案,主张将支付与患者的长期健康改善结果而非服务数量挂钩,从而激励预防和高效治疗。 技术伦理与人类增强: 探讨了基因编辑、脑机接口(BCI)等前沿技术在“治疗”与“增强”之间的模糊地带所产生的伦理困境。本书呼吁建立跨国界的监管框架,以指导负责任的创新,平衡社会对健康进步的渴望与对人类本质可能被重塑的担忧。 总结: 《人类健康与未来医学:跨学科视角下的挑战与机遇》是一本面向政策制定者、医疗创新者、科研人员以及所有关心人类健康未来走向的读者的综合性指南。它避免了对特定社会结构或历史医疗现象的细致剖析,而是聚焦于技术驱动的变革、系统性的工程设计以及跨学科的协作模式,为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公平的全球未来提供了前瞻性的路线图。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前瞻性、实践性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它提供的是一个关于“如何行动”而非仅仅“如何理解”的蓝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叶肃科


  民国五十一年生,福建省金门县人。

  学历/
  澳洲塔斯马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Tasmania)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博士

  经历/
  国立成功大学逸仙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助理
  国立空中大学兼任讲师、兼任助理教授、兼任副教授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系兼任助理教授
  淡江大学教育发展中心通识与核心课程教学组兼任助理教授
  东吴大学社会学系专任助理教授、专任副教授
  中国医药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副教授
  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兼任副教授

  现任/
  国立金门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专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着作/
  《芝加哥学派》、《日落台北城》、《一样的婚姻,多样的家庭》、《社会学概论》(合着)、《老人与身心障碍福利》(合着)、《五十年来的儿童福利》(合编)、《外籍与大陆配偶家庭问题与政策:社会资本/融合观点》、《社会心理学》、《性别教育:超越两性关系》、《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合着)、《家庭社会学》(合着)、《老化、照护与社会:社会老年学新论》(合编),《人际关系与沟通:了解沟通技巧》(合着),以及社会福利服务与比较社会政策领域相关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增订三版序 
增订二版序 
序 
 
第一篇 导论:概念与理论
第一章 健康、疾病与医疗社会基础 3
第一节 专业概念:健康、疾病与医疗 4
第二节 庶民观点:健康、疾病与患病 11
第三节 疾病、医疗与社会影响 14
第四节 医疗社会学的发展 19
小 结 26
问题与讨论 27
 
第二章 健康、疾病与医疗:理论观点 29
第一节 功能论 30
第二节 冲突论 34
第三节 形象互动论 39
第四节 标签理论 42
第五节 女性主义观点 46
第六节 后现代主义 49
第七节 社会建构论 53
小 结 56
问题与讨论 57
 
第二篇 医疗化:健康、疾病与社会
第三章 流行病学与社会流行病学 61
第一节 流行病学 62
第二节 社会流行病学 66
第三节 社会流行病学范例 77
小 结 84
问题与讨论 85
 
第四章 健康与疾病社会建构 87
第一节 性传染病 89
第二节 慢性疲劳症候群 92
第三节 身心障碍 96
第四节 精神疾病 103
小 结 106
问题与讨论 107
 
第三篇 医疗服务对象:健康地位与社会不平等
第五章 健康、疾病与社经地位 111
第一节 社会阶级与健康关系 113
第二节 社经地位与健康间的解释 120
第三节 社经地位与健康:社会资本观点 128
小 结 133
问题与讨论 134
 
第六章 健康、疾病与性别 13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性别差异 136
第二节 性别与健康间的解释 141
第三节 妇女医疗保健:女性主义批判 146
小 结 153
问题与讨论 154
 
第七章 健康、疾病与族群 155
第一节 族群与健康状况 156
第二节 族群与健康间的解释 164
第三节 新移民女性家庭健康 169
小 结 175
问题与讨论 176
 
第八章 健康、疾病与年龄 177
第一节 健康、疾病与年龄关系 178
第二节 人口老化与老年解释 189
第三节 年龄与健康:生命历程观点 197
小 结 202
问题与讨论 203
 
第九章 健康、疾病与生活方式 205
第一节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206
第二节 不健康行为的风险来源 211
第三节 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 221
第四节 健康促进社会学 225
小 结 229
问题与讨论 229
 
第四篇 医疗服务供给者:专业与组织
第十章 医疗专业:规范、地位与控制 233
第一节 医疗专业与专业化 234
第二节 医疗专业控制策略 240
第三节 医疗专业宰制的式微或终结? 246
小 结 250
问题与讨论 250
 
第十一章 医疗机构供给 251
第一节 现代医院的兴起 252
第二节 医院的组织结构 260
第三节 当代医院批判 266
小 结 271
问题与讨论 272
 
第五篇 医疗权力关系:结构与互动
第十二章 医疗职业:权力结构与位阶变迁 275
第一节 医学训练 276
第二节 医生与医疗职业 280
第三节 护士与护理工作 286
第四节 医护关系 290
小 结 295
问题与讨论 296
 
第十三章 医病关系 297
第一节 当代医病关系观点 298
第二节 医病与护病互动模式 303
第三节 医疗骚扰与医疗纠纷 311
小 结 316
问题与讨论 317
 
第十四章 老化照顾服务:安宁照护 319
第一节 什么是安宁照护? 321
第二节 安宁照护的发展与问题 326
第三节 安宁照护团队:专业成员与合作关系 334
第四节 安宁照护:特权或人权? 340
小 结 343
问题与讨论 344
 
第六篇 国家健康:医疗全球化
第十五章 医疗保健体系 347
第一节 国际医疗体系:跨文化观点 348
第二节 先进国家医疗体系 351
第三节 开发中与社会主义国家医疗体系 357
第四节 医疗保健体系类型:比较政策观点 362
小 结 366
问题与讨论 366
 
第十六章 比较健康政策 369
第一节 健康议题与社会政策 370
第二节 比较健康政策 376
第三节 健康与福利政治经济学 381
第四节 21世纪医疗社会学新论 385
小 结 388
问题与讨论 389
 
参考书目 391
中英索引 420
英中人名对照表 429
图片来源 431

图书序言

增订三版序

安宁照护:临终关怀与四全照顾服务


  安宁照护是一种积极治疗的态度以缓和身体不适,让患者安详且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同时,它也让家属能顺利度过死亡所带来的悲伤期,达到平静、安宁与生死两无憾之目的。因此,安宁照护的发展可说具备「四全照顾」之特色:

  (一)全人照顾:是指身、心、灵的整体照护。在一般病房中,仅注重病患身体的照顾。然而,对于癌症末期的病患来说,他们不仅需要照护身体症状,也需要照护其心理、灵性与家庭的问题。由此观之,这的确是一种全人照顾。

  (二)全家照顾:意指不仅需关心病患,也要关怀家属。当病患最终走向死亡时,它是整个家庭,甚至是全家族的大事。作为照顾病患的家属,他们也可能出现生理、心理与悲伤等问题。因此,安宁照护不仅需照顾病患,也要照顾家属。

  (三)全程照顾:亦即整个过程中,照护者需陪伴病患行至临终,并且辅导家属度过低潮。特别是当病患死亡后,还要做家属悲伤的辅导。这可让病患家属的创伤降至最轻,不致于产生某些后遗症。

  (四)全队照顾:系指结合专业医疗团队的照护工作,其成员主要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师、志工、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营养师与宗教人员等,共同照顾病患及其家属。

  未来,健康照护专业者(尤其是健康照护社工员)可抱持更积极且主动的态度加入安宁照护医疗团队,这不仅可让医疗机构内部的高层更进一步认知到健康照护专业者间之合作的重要性,也能让健康照护社会工作在医疗团队的合作关系中,发挥专业性与预防性之功能。唯有如此,方可提升健康照护专业者的专业地位,并使病患及其家属皆能获得最佳的医疗团队照护与支持。此外,也有人认为:随着健康照护社会工作绩效的展现与受重视,未来,医疗机构的医疗团队需要专业社工员的机会明显增加。因此,健康照护社工员应更积极地参与安宁照护医疗团队之运作。毕竟,《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修正后,健康照护社工员即有了新任务,与医疗团队成员较密切的互动,也更能发挥社会工作的专长。未来,健康照护社工员需更具创意地研拟照护服务方案。据此,当可对健康照护社会工作带来相当正面的意义。

  在本书增订二版的第五篇〈医疗权力关系:结构与互动〉中,我们分别探讨了「医疗职业:权力结构与位阶变迁」以及「医病关系」,但我们并未提及医生、病患与家属间的关系。显然地,这不仅无法了解健康、疾病与医疗照护间的关系,也可能忽略专业医疗团队间的合作关系。因此,本书利用增订三版的机会,适时加入〈老化照顾服务:安宁照护〉一章,不仅可考虑老化照顾服务对专业医疗团队的挑战,也能检证安宁照护对病患个人及其家属之健康与福祉的意涵。

  一直以来,本书试图整合传统医疗社会学的核心理念,并适时融入新近的身体、健康与疾病社会学文献的某些论点。据此,增订三版较大幅度的改变包括:

  (一)新增第十四章〈老化照顾服务:安宁照护〉:据此,第五篇〈医疗权力关系:结构与互动〉乃包括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所关注的医疗权力关系议题,它们牵涉到医疗职业的权力结构与位阶变迁、医病关系,以及专业医疗团队的安宁照护服务之合作关系共三个重要议题。

  (二)延伸「问题与讨论」单元:本书再版时,即在每一章的最后增加「问题与讨论」单元,题目约5题左右。然而,增订三版后,某些章节已做局部性的修改,因此「问题与讨论」单元也延伸为6-7题。我们希望读者在读完每一章后,都能针对该章内容进行思考,以加深印象与达到反思之效果。

  (三)补充各章关键词汇之内容:在全书的相关章节中,我们会尽可能增补与健康、疾病、医疗有关的关键词汇,以充实增订三版的内容。譬如说,在三版的内容上,我们已适切地将安宁照护、四全照顾、临终关怀与日常生活医疗化等概念补充为各章节的重要内容。

  (四)调整书中可用的图表资料:借由本书的增订,让我们有更新与补充资料的机会,可将相关的图表资料加以调整。

  (五)更新本书内文所附列照片:为了让三版内容更趋活泼且生动,本书内文已将特别附列的数十张照片加以更新。在此,要感谢出版社编辑适时地协助完成此一工作。

  本书增订三版的完成,要感谢金门大学健康护理学院的所有同仁,以及一直以来不断给我鼓励与协助的师长、友人与学生。内人海娟不辞辛劳替我分担照护两位子女之责任,以及学术生涯一路走来的鼎力相助,都让我有更宽裕的时间可准备本书的增订工作。本书承蒙三民书局的慨允增订,尤其是发行人刘振强先生的支持,以及该公司编辑们的多次联系与认真校对,都让作者铭记在心,并深致感谢。增订三版已完成,尚祈师长与先进不吝指正,期使本书内容更臻丰富与完美。

叶肃科
2016年1月
序于金门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增订二版序

健康、疾病与年龄:生命历程观点


  从生物学与心理学观点来看,人类生命週期被视为一种包含成长、成熟与退化的自然、普遍与持续过程。虽然健康、疾病与医疗社会学者并不否认生物与心理因素的关联性,但他们更关注年龄分类的社会与文化层面。晚近,有些社会科学家已开始拒绝「生命週期」的理念,转而支持「生命历程」的概念。因为生命週期一词常用来描绘个人通过许多固定的、明显以年龄界定为阶段的过程。换言之,「生命週期」意味着个人生命是固定的范畴,并假设了一种稳定的社会体系。然而,「生命历程」概念则显示:个人是以更弹性的自传或历史模式存在于持续变迁的社会体系中。

  因此,将生命看作「历程」的生命历程观点可凸显个人在生命历程中的选择权,这比将生命视为个人几乎无掌控权的「週期」观点更易于理解。其实,生命历程可比拟成公车行程,据此,公车牌与搭乘点即代表生命的不同区段。虽然公车总是循着相同路线,但公车站的地点却可改变。就此意义而言,童年、青年与中年的公车牌与搭乘点会因时而延长或缩短,也随着地区与文化不同而有差异。从生命週期的角度来看,个人在人生旅程的每个阶段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地位;然而,生命历程观点却告诉我们:人生旅程阶段的长度与模式是受到个人、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本书初版的第三篇〈医疗服务对象:健康与社会地位〉中,我们分别探讨了健康、疾病与社经地位、性别、族群和生活方式间的关系,但我们并未提及健康、疾病与年龄间的关系。显然的,这不仅无法了解健康、疾病与生命历程间的关系,可能也忽略健康、疾病与年龄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利用本书再版时,适时加入〈健康、疾病与年龄〉的章节,不仅可考虑年龄或生命历程对健康的冲击,也能检证年龄或生命历程对个人健康与福祉的意涵。

  一直以来,本书试图整合传统医疗社会学的核心理念,并融入更新近的身体、健康与疾病社会学文献的某些新论点。据此,本书再版的较大幅度改变包括:

  (一)新增〈健康、疾病与年龄〉一章:本书再版全书计有六篇十五章,主要新增第八章〈健康、疾病与年龄〉。据此,第三篇〈医疗服务对象:健康与社会地位〉乃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所关注的医疗服务对象之健康不平等议题,它们牵涉到社经地位、性别、族群、年龄与生活方式五个主要因素或变项。

  (二)增加「问题与讨论」单元:本书在每一章的最后均会增加「问题与讨论」单元,题目约5题左右。其目的是让读者在读完一章后,能针对该章的内容进行思考,进而达到加深印象与反思的效果。

  (三)补充各章关键词汇之内容:在全书的相关章节中,我们会尽可能的增补与健康、疾病、医疗有关的关键词汇,以充实再版的内容。譬如说,在再版的内容上,我们已适切的将临床凝视、医源病、医疗刽子手、临床自主性,以及临床方法等概念补充为各章节的重要内容。

  (四)调整书中可用的图表资料:借由本书的再版,让我们有更新与补充资料的机会,也有调整书中相关图表资料的可能性。

  (五)更新本书内文所附列照片:为了让再版内容更趋活泼且生动,本书内文将特别附列的数十张照片加以更新。如此,不仅可进一步丰富再版的内容,更可让读者了解到:这些照片也是健康、疾病与医疗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本书再版的完成,要感谢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的所有同仁,以及不断给我鼓励与协助的师长、友人与学生。当然,我也要感谢内人海娟的鼎力相助,以及不辞辛劳的替我分担照护两位子女的责任,让我有更宽裕的时间可准备本书的再版。本书承蒙三民书局的慨允再版,尤其是发行人刘振强先生的支持,以及该公司编辑们多次的联系与认真校对,均让作者铭记在心,并深致感谢。惟再版撰写恐怕仍有疏漏、错误或辞不达意之处,是作者的力有未逮。尚祈师长与先进的不吝指正,期使本书内容更臻丰富与完美。

叶肃科
2012年2月8日
序于台北市外双溪东吴大学



  30年前,当我们谈到健康、疾病与医疗时,可能会想到医院、医生、护士、药品与急救箱。然而,迈入21世纪的今天,映入我们脑海的可能是许多不同意象,例如健康食品、健康俱乐部、健康检查、有氧舞蹈、瑜珈、维他命丸、跑步鞋、芳香治疗、民俗治疗与另类医疗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健康似乎已成为一种文化普遍存在的特色。健康、疾病与医疗明显受到大众媒体的高度关注,无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与录影业莫不投入相当大的篇幅、时间与人力来报导这些相关议题。因此,有关健康、疾病与医疗的资讯与知识不再只是健康或医疗专家的财产或专利。至少,每个庶民均有其健康与疾病的生活经验,也都有他们自己的某些医疗知识。

  健康与疾病的研究不仅是医疗实务的研究,也牵涉到社会层面的关联。疾病是一种基本的人生经验,也是所有社会均需克服的难题。在不同社会里,疾病的界定与管理提供一种对一般社会类属与过程之洞察。再者,疾病并非随意的分布,而是社会的分布。借由疾病的社会分布之探讨,我们可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的资源与权力分配。在现代社会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医疗科层制或机构往往构成国家与私人(或公民社会)医疗支出的主要面向。这些机构、医疗人员,以及医疗体系支出模式的分析,也提供我们检证不同社会的经济资源与政治结构的另一种关注点。

  本书的目的主要在引介当代健康、疾病与医疗社会学的一些新知与重要辩论课题。这样的一本书并不试图提供读者一种无所不包或彻底无遗的学科领域之解释,而是要尽可能的概述其晚近新发展,并且设法釐清它们与当代健康、疾病与医疗变迁的关联性。医疗社会学新论的主要努力之一是:让我们了解社会学对于当代身体、健康、疾病与医疗的理解可做出相当的贡献。因此,本书试图整合的是传统医疗社会学的核心理念,并且融入更新近的健康与疾病社会学文献的一些新视野。

  本书包含许多相关健康、疾病与医疗的新论题,全书共计六篇十四章。第一章概述健康、疾病与医疗社会学理念,并关注该学科领域内的新近分析与概念转变。第二章针对健康、疾病与医疗论题,引介与评论七种医疗社会学理论观点。第三章探讨流行病学与社会流行病学,并以三种社会流行病作为论证的范例。第四章讨论健康与疾病社会建构,凸显健康与疾病是社会界定的概念,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第五章至第八章关注医疗服务对象的健康不平等论题,这牵涉到四个主要因素或变项:社经地位、性别、族群与生活方式。第九章讨论医疗专业,设法釐清医疗专业的规范、地位与控制。第十章介绍医疗机构供给,不仅让我们了解现代医院的兴起,也对当代医院进行批判。第十一章与第十二章主要在探讨医疗权力关系,分别论述医疗职业的权力结构与变迁,也探讨医生、护士与病患间的医病关系与护病关系。最后一篇在探讨国家健康:医疗全球化论题。因此,第十三章从跨文化与国际社会发展角度探究医疗保健体系,而第十四章则从各国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发展视野进行比较健康政策的探讨。

  由于本书的章节是由实质的一些新医疗论题所组成,因此,各章论题往往会让它本身具有一独特的分析取向。譬如说,患病经验的研究往往採取与个人行动相关的诠释、现象学与社会建构的探究取向,而健康与医疗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则主要强调社会结构的分析。我们并不试图提供任何统一的理论观点或综合性的探究取向,而是要让读者具备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因为,对于任何人来说,要广泛探讨和健康、疾病与医疗相关的复杂论题,不同理论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疾病与医疗:医疗社会学新论》一书的撰写适用于社会学系大学部与研究所学生,这可让他们对于健康、疾病与医疗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希望:它也是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公共政策、文化研究与卫生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的一本重要参考书。当然,研究社会科学的医疗专业人员也将发现这是一本实用的书。

  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的所有同仁,以及不断给我鼓励与协助的师长、友人与学生,他们是:中央研究院的张炎宪指导教授,政治大学的林显宗教授,阳明大学的蔡笃坚教授,实践大学的张火木教授,静宜大学的李瑞金教授,东吴大学的蔡汉贤教授,联合大学的胡愈宁教授,台湾大学的好友古允文教授,以及一群与我一起写论文的研究生们:镇州、建名、致安、朝进、海平、淑美、立民、慧铃、旭伶、敏如、淑琴、俊伟、佳蓁、育如、玮筠、蕙君、秀川、裕峰与明义等。当然,也要感谢我的内人海娟、家人与岳父母,他们不辞辛劳的替我分担照护两位子女的责任,留给我更宽裕的时间以撰写本书。

  为了使内容更趋活泼与生动,本书内文特别附列数十张照片。将这些照片放入书中,除了可丰富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健康、疾病与医疗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本书承蒙三民书局的出版,尤其是发行人刘振强先生的慨允出版,以及该公司企划编辑、责任编辑的多次联系与认真校对,深致感谢。惟全书撰写恐怕仍有疏漏、错误或辞不达意之处,这是作者的力有未逮,尚祈师长先进不吝指正。

叶肃科
2008年5月20日
序于台北市外双溪东吴大学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社会的运行机制,不能仅仅从经济、政治等宏观层面入手,更需要关注与个体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层面。《健康、疾病与医疗:医疗社会学新论(增订三版)》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将“健康”、“疾病”和“医疗”这三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孤立看待的概念,置于“医疗社会学”的广阔视野下进行审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健康和疾病并非纯粹的生物学事件,而是深深地嵌入在复杂的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权力结构和经济利益之中。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案例,展示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传播和个体对疾病的体验,以及医疗体系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差异化的服务供给。这本书的“新论”部分,更是让我对它可能带来的颠覆性见解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健康、疾病与医疗:医疗社会学新论(增订三版)》在我拿到手里之前,我就对它充满了期待。书名本身就暗示着它将带我们深入探索一个极为重要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领域——健康、疾病与医疗。这不仅仅是关于身体的生理机能,更重要的是,它将从一个全新的社会学视角来审视这一切。我尤其好奇“新论”这两个字,意味着这本书很可能突破了传统的医学观点,引入了更多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考量。增订三版也说明了这本书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经过多次修订,想必内容更加充实,观点也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健康状况会有如此大的差异,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又受到哪些社会力量的影响,以及医疗体系是如何在社会结构中运作的。我期待书中能有深入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更好地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理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健康不平等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且能够引发我对当下医疗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于“生病”这件事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被医学所塑造的,但《健康、疾病与医疗:医疗社会学新论(增订三版)》这本书,似乎在挑战这种单一的视角。它将“疾病”看作是一种社会建构,我对此感到非常好奇。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阐释,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定义、理解和应对疾病的?“健康”的标准是否也存在社会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同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在获得医疗资源、经历疾病治疗方面会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这本书的“增订三版”也让我觉得,它一定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和观点的迭代,内容和逻辑会更加严谨,能够带领我进行一次深入的社会学思想之旅,去探索隐藏在健康与疾病背后的社会肌理。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社会学”这个词有些望而却步,总觉得它离我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但《健康、疾病与医疗:医疗社会学新论(增订三版)》这本书,用一个非常贴近我们日常体验的“健康、疾病与医疗”作为切入点,成功地吸引了我。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宏大的社会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健康问题中。我迫切想知道,它会如何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更容易生病,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为什么即使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许多疾病的治疗效果却依然不尽如人意?这本书是否会探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因素,在影响个人健康和疾病发生率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打破我们过去对健康与疾病的固有认知,帮助我从更广阔的社会维度去理解这些看似纯粹的生理现象。

评分

拿到《健康、疾病与医疗:医疗社会学新论(增订三版)》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它承诺带来的“新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能接触到大量关于健康和疾病的碎片化信息,但往往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深层次的理解框架。《健康、疾病与医疗》这个书名,让我感觉这本书将扮演一个“解构者”和“建构者”的角色,它会帮助我们拆解掉那些被社会文化建构起来的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刻板印象,然后用一种全新的社会学视角,重新构建我们对这些概念的认知。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对疾病的认知和反应差异?医疗服务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是如何不平等的?社会变迁,例如城市化、全球化,又会对我们的健康和疾病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有力的证据和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健康并非仅仅是个人生理层面的问题,而是深刻地烙印着社会结构的痕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