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三版序
安宁照护:临终关怀与四全照顾服务 安宁照护是一种积极治疗的态度以缓和身体不适,让患者安详且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同时,它也让家属能顺利度过死亡所带来的悲伤期,达到平静、安宁与生死两无憾之目的。因此,安宁照护的发展可说具备「四全照顾」之特色:
(一)全人照顾:是指身、心、灵的整体照护。在一般病房中,仅注重病患身体的照顾。然而,对于癌症末期的病患来说,他们不仅需要照护身体症状,也需要照护其心理、灵性与家庭的问题。由此观之,这的确是一种全人照顾。
(二)全家照顾:意指不仅需关心病患,也要关怀家属。当病患最终走向死亡时,它是整个家庭,甚至是全家族的大事。作为照顾病患的家属,他们也可能出现生理、心理与悲伤等问题。因此,安宁照护不仅需照顾病患,也要照顾家属。
(三)全程照顾:亦即整个过程中,照护者需陪伴病患行至临终,并且辅导家属度过低潮。特别是当病患死亡后,还要做家属悲伤的辅导。这可让病患家属的创伤降至最轻,不致于产生某些后遗症。
(四)全队照顾:系指结合专业医疗团队的照护工作,其成员主要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师、志工、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营养师与宗教人员等,共同照顾病患及其家属。
未来,健康照护专业者(尤其是健康照护社工员)可抱持更积极且主动的态度加入安宁照护医疗团队,这不仅可让医疗机构内部的高层更进一步认知到健康照护专业者间之合作的重要性,也能让健康照护社会工作在医疗团队的合作关系中,发挥专业性与预防性之功能。唯有如此,方可提升健康照护专业者的专业地位,并使病患及其家属皆能获得最佳的医疗团队照护与支持。此外,也有人认为:随着健康照护社会工作绩效的展现与受重视,未来,医疗机构的医疗团队需要专业社工员的机会明显增加。因此,健康照护社工员应更积极地参与安宁照护医疗团队之运作。毕竟,《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修正后,健康照护社工员即有了新任务,与医疗团队成员较密切的互动,也更能发挥社会工作的专长。未来,健康照护社工员需更具创意地研拟照护服务方案。据此,当可对健康照护社会工作带来相当正面的意义。
在本书增订二版的第五篇〈医疗权力关系:结构与互动〉中,我们分别探讨了「医疗职业:权力结构与位阶变迁」以及「医病关系」,但我们并未提及医生、病患与家属间的关系。显然地,这不仅无法了解健康、疾病与医疗照护间的关系,也可能忽略专业医疗团队间的合作关系。因此,本书利用增订三版的机会,适时加入〈老化照顾服务:安宁照护〉一章,不仅可考虑老化照顾服务对专业医疗团队的挑战,也能检证安宁照护对病患个人及其家属之健康与福祉的意涵。
一直以来,本书试图整合传统医疗社会学的核心理念,并适时融入新近的身体、健康与疾病社会学文献的某些论点。据此,增订三版较大幅度的改变包括:
(一)新增第十四章〈老化照顾服务:安宁照护〉:据此,第五篇〈医疗权力关系:结构与互动〉乃包括第十二章至第十四章所关注的医疗权力关系议题,它们牵涉到医疗职业的权力结构与位阶变迁、医病关系,以及专业医疗团队的安宁照护服务之合作关系共三个重要议题。
(二)延伸「问题与讨论」单元:本书再版时,即在每一章的最后增加「问题与讨论」单元,题目约5题左右。然而,增订三版后,某些章节已做局部性的修改,因此「问题与讨论」单元也延伸为6-7题。我们希望读者在读完每一章后,都能针对该章内容进行思考,以加深印象与达到反思之效果。
(三)补充各章关键词汇之内容:在全书的相关章节中,我们会尽可能增补与健康、疾病、医疗有关的关键词汇,以充实增订三版的内容。譬如说,在三版的内容上,我们已适切地将安宁照护、四全照顾、临终关怀与日常生活医疗化等概念补充为各章节的重要内容。
(四)调整书中可用的图表资料:借由本书的增订,让我们有更新与补充资料的机会,可将相关的图表资料加以调整。
(五)更新本书内文所附列照片:为了让三版内容更趋活泼且生动,本书内文已将特别附列的数十张照片加以更新。在此,要感谢出版社编辑适时地协助完成此一工作。
本书增订三版的完成,要感谢金门大学健康护理学院的所有同仁,以及一直以来不断给我鼓励与协助的师长、友人与学生。内人海娟不辞辛劳替我分担照护两位子女之责任,以及学术生涯一路走来的鼎力相助,都让我有更宽裕的时间可准备本书的增订工作。本书承蒙三民书局的慨允增订,尤其是发行人刘振强先生的支持,以及该公司编辑们的多次联系与认真校对,都让作者铭记在心,并深致感谢。增订三版已完成,尚祈师长与先进不吝指正,期使本书内容更臻丰富与完美。
叶肃科
2016年1月
序于金门大学社会工作学系
增订二版序
健康、疾病与年龄:生命历程观点 从生物学与心理学观点来看,人类生命週期被视为一种包含成长、成熟与退化的自然、普遍与持续过程。虽然健康、疾病与医疗社会学者并不否认生物与心理因素的关联性,但他们更关注年龄分类的社会与文化层面。晚近,有些社会科学家已开始拒绝「生命週期」的理念,转而支持「生命历程」的概念。因为生命週期一词常用来描绘个人通过许多固定的、明显以年龄界定为阶段的过程。换言之,「生命週期」意味着个人生命是固定的范畴,并假设了一种稳定的社会体系。然而,「生命历程」概念则显示:个人是以更弹性的自传或历史模式存在于持续变迁的社会体系中。
因此,将生命看作「历程」的生命历程观点可凸显个人在生命历程中的选择权,这比将生命视为个人几乎无掌控权的「週期」观点更易于理解。其实,生命历程可比拟成公车行程,据此,公车牌与搭乘点即代表生命的不同区段。虽然公车总是循着相同路线,但公车站的地点却可改变。就此意义而言,童年、青年与中年的公车牌与搭乘点会因时而延长或缩短,也随着地区与文化不同而有差异。从生命週期的角度来看,个人在人生旅程的每个阶段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地位;然而,生命历程观点却告诉我们:人生旅程阶段的长度与模式是受到个人、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本书初版的第三篇〈医疗服务对象:健康与社会地位〉中,我们分别探讨了健康、疾病与社经地位、性别、族群和生活方式间的关系,但我们并未提及健康、疾病与年龄间的关系。显然的,这不仅无法了解健康、疾病与生命历程间的关系,可能也忽略健康、疾病与年龄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利用本书再版时,适时加入〈健康、疾病与年龄〉的章节,不仅可考虑年龄或生命历程对健康的冲击,也能检证年龄或生命历程对个人健康与福祉的意涵。
一直以来,本书试图整合传统医疗社会学的核心理念,并融入更新近的身体、健康与疾病社会学文献的某些新论点。据此,本书再版的较大幅度改变包括:
(一)新增〈健康、疾病与年龄〉一章:本书再版全书计有六篇十五章,主要新增第八章〈健康、疾病与年龄〉。据此,第三篇〈医疗服务对象:健康与社会地位〉乃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所关注的医疗服务对象之健康不平等议题,它们牵涉到社经地位、性别、族群、年龄与生活方式五个主要因素或变项。
(二)增加「问题与讨论」单元:本书在每一章的最后均会增加「问题与讨论」单元,题目约5题左右。其目的是让读者在读完一章后,能针对该章的内容进行思考,进而达到加深印象与反思的效果。
(三)补充各章关键词汇之内容:在全书的相关章节中,我们会尽可能的增补与健康、疾病、医疗有关的关键词汇,以充实再版的内容。譬如说,在再版的内容上,我们已适切的将临床凝视、医源病、医疗刽子手、临床自主性,以及临床方法等概念补充为各章节的重要内容。
(四)调整书中可用的图表资料:借由本书的再版,让我们有更新与补充资料的机会,也有调整书中相关图表资料的可能性。
(五)更新本书内文所附列照片:为了让再版内容更趋活泼且生动,本书内文将特别附列的数十张照片加以更新。如此,不仅可进一步丰富再版的内容,更可让读者了解到:这些照片也是健康、疾病与医疗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本书再版的完成,要感谢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的所有同仁,以及不断给我鼓励与协助的师长、友人与学生。当然,我也要感谢内人海娟的鼎力相助,以及不辞辛劳的替我分担照护两位子女的责任,让我有更宽裕的时间可准备本书的再版。本书承蒙三民书局的慨允再版,尤其是发行人刘振强先生的支持,以及该公司编辑们多次的联系与认真校对,均让作者铭记在心,并深致感谢。惟再版撰写恐怕仍有疏漏、错误或辞不达意之处,是作者的力有未逮。尚祈师长与先进的不吝指正,期使本书内容更臻丰富与完美。
叶肃科
2012年2月8日
序于台北市外双溪东吴大学
序 30年前,当我们谈到健康、疾病与医疗时,可能会想到医院、医生、护士、药品与急救箱。然而,迈入21世纪的今天,映入我们脑海的可能是许多不同意象,例如健康食品、健康俱乐部、健康检查、有氧舞蹈、瑜珈、维他命丸、跑步鞋、芳香治疗、民俗治疗与另类医疗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健康似乎已成为一种文化普遍存在的特色。健康、疾病与医疗明显受到大众媒体的高度关注,无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与录影业莫不投入相当大的篇幅、时间与人力来报导这些相关议题。因此,有关健康、疾病与医疗的资讯与知识不再只是健康或医疗专家的财产或专利。至少,每个庶民均有其健康与疾病的生活经验,也都有他们自己的某些医疗知识。
健康与疾病的研究不仅是医疗实务的研究,也牵涉到社会层面的关联。疾病是一种基本的人生经验,也是所有社会均需克服的难题。在不同社会里,疾病的界定与管理提供一种对一般社会类属与过程之洞察。再者,疾病并非随意的分布,而是社会的分布。借由疾病的社会分布之探讨,我们可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的资源与权力分配。在现代社会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医疗科层制或机构往往构成国家与私人(或公民社会)医疗支出的主要面向。这些机构、医疗人员,以及医疗体系支出模式的分析,也提供我们检证不同社会的经济资源与政治结构的另一种关注点。
本书的目的主要在引介当代健康、疾病与医疗社会学的一些新知与重要辩论课题。这样的一本书并不试图提供读者一种无所不包或彻底无遗的学科领域之解释,而是要尽可能的概述其晚近新发展,并且设法釐清它们与当代健康、疾病与医疗变迁的关联性。医疗社会学新论的主要努力之一是:让我们了解社会学对于当代身体、健康、疾病与医疗的理解可做出相当的贡献。因此,本书试图整合的是传统医疗社会学的核心理念,并且融入更新近的健康与疾病社会学文献的一些新视野。
本书包含许多相关健康、疾病与医疗的新论题,全书共计六篇十四章。第一章概述健康、疾病与医疗社会学理念,并关注该学科领域内的新近分析与概念转变。第二章针对健康、疾病与医疗论题,引介与评论七种医疗社会学理论观点。第三章探讨流行病学与社会流行病学,并以三种社会流行病作为论证的范例。第四章讨论健康与疾病社会建构,凸显健康与疾病是社会界定的概念,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第五章至第八章关注医疗服务对象的健康不平等论题,这牵涉到四个主要因素或变项:社经地位、性别、族群与生活方式。第九章讨论医疗专业,设法釐清医疗专业的规范、地位与控制。第十章介绍医疗机构供给,不仅让我们了解现代医院的兴起,也对当代医院进行批判。第十一章与第十二章主要在探讨医疗权力关系,分别论述医疗职业的权力结构与变迁,也探讨医生、护士与病患间的医病关系与护病关系。最后一篇在探讨国家健康:医疗全球化论题。因此,第十三章从跨文化与国际社会发展角度探究医疗保健体系,而第十四章则从各国福利国家与社会政策发展视野进行比较健康政策的探讨。
由于本书的章节是由实质的一些新医疗论题所组成,因此,各章论题往往会让它本身具有一独特的分析取向。譬如说,患病经验的研究往往採取与个人行动相关的诠释、现象学与社会建构的探究取向,而健康与医疗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则主要强调社会结构的分析。我们并不试图提供任何统一的理论观点或综合性的探究取向,而是要让读者具备许多不同的理论观点。因为,对于任何人来说,要广泛探讨和健康、疾病与医疗相关的复杂论题,不同理论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疾病与医疗:医疗社会学新论》一书的撰写适用于社会学系大学部与研究所学生,这可让他们对于健康、疾病与医疗研究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希望:它也是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公共政策、文化研究与卫生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的一本重要参考书。当然,研究社会科学的医疗专业人员也将发现这是一本实用的书。
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东吴大学社会学系的所有同仁,以及不断给我鼓励与协助的师长、友人与学生,他们是:中央研究院的张炎宪指导教授,政治大学的林显宗教授,阳明大学的蔡笃坚教授,实践大学的张火木教授,静宜大学的李瑞金教授,东吴大学的蔡汉贤教授,联合大学的胡愈宁教授,台湾大学的好友古允文教授,以及一群与我一起写论文的研究生们:镇州、建名、致安、朝进、海平、淑美、立民、慧铃、旭伶、敏如、淑琴、俊伟、佳蓁、育如、玮筠、蕙君、秀川、裕峰与明义等。当然,也要感谢我的内人海娟、家人与岳父母,他们不辞辛劳的替我分担照护两位子女的责任,留给我更宽裕的时间以撰写本书。
为了使内容更趋活泼与生动,本书内文特别附列数十张照片。将这些照片放入书中,除了可丰富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健康、疾病与医疗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本书承蒙三民书局的出版,尤其是发行人刘振强先生的慨允出版,以及该公司企划编辑、责任编辑的多次联系与认真校对,深致感谢。惟全书撰写恐怕仍有疏漏、错误或辞不达意之处,这是作者的力有未逮,尚祈师长先进不吝指正。
叶肃科
2008年5月20日
序于台北市外双溪东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