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迈隆美浓与客家研究论集(上):家的合与分:台湾的汉人家庭制度

孔迈隆美浓与客家研究论集(上):家的合与分:台湾的汉人家庭制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孔迈隆
  • 美浓
  • 客家
  • 台湾史
  • 家庭史
  • 汉人家庭
  • 社会文化
  • 族群研究
  • 历史学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作者孔迈隆(Myron L. Cohen)教授于1960年代到美浓的大崎下进行两年田野调查后出版的着作。

  本书呈现了丰富的田野资料与各种文献档案,孔教授以此资料解开了他的问题:为什么美浓没有像传统中国那样的仕绅阶层,却有那么多大家庭。不论是美浓的研究,还是汉人家庭制度的研究,在这本书出版四十年后的今天,它仍是一本历久弥新、值得参考的着作。书中有许多细腻的观察、分析与推论,有赖读者一一去发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孔迈隆(Myron L. Cohen)


  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Professor of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Weatherhesd East Asian Institute, Columbia University)。研究领域为华人社会与文化,如经济文化、民间信仰、家庭与亲属关系、社会变迁等议题。长期研究台湾客家族群,尤其致力于高雄美浓客家族群探究。其研究以人类学研究观点,透过妇女在传统汉人家庭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婚姻对家庭经济生活的影响,及汉人社会中亲属、婚约、社区与国家的关系等研究面向,关照美浓地方客家宗族与家族经济运作方式。曾获台湾客委会颁发「一等客家事务专业奖章」、美浓镇公所颁发荣誉镇民证书。主要着作有:《阖家与分家:台湾的汉人家庭》(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亲属,婚约,社区和国家:从人类学的观点透视中国》(Kinship, Contract, Community, and Stat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亚洲问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教学指南》(Asia Case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 Guide for Teaching (Routledge, 1993).)等。
 

图书目录

高雄研究丛刊序  I
导言 美浓、家庭与客家:简介《家的合与分》一书  III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黄宣卫
序言    1
前言    5

第一章 导论  9
历史背景 11
社区组织 13
台湾的传统与现代化 16

第二章 村落  21
住家 21
人口 28
收养 31
招赘婚 34
亲属组织35
经济 43

第三章 汉人家庭组织综观51

第四章 婚姻家庭  73

第五章 复合家庭组织  81

第六章 婚礼与妇女 113

第七章 分家  145

第八章 菸寮与中国的家庭  169

附录 A 177
附录 B   182
参考文献  191
 

图书序言

总序

  高雄地区的历史发展,从文字史料来说,可以追溯到16世纪中叶。如果再将不是以文字史料来重建的原住民历史也纳入视野,那么高雄的历史就更加渊远流长了。即使就都市化的发展来说,高雄之发展也在台湾近代化启动的20世纪初年,就已经开始。也就是说,高雄的历史进程,既有长远的岁月,也见证了台湾近代经济发展的主流脉络;既有台湾历史整体的结构性意义,也有地区的独特性意义。

  高雄市政府对于高雄地区的历史记忆建构,已经陆续推出了『高雄史料集成』、『高雄文史采风』两个系列丛书。前者是在进行历史建构工程的基础建设,由政府出面整理、编辑、出版基本史料,提供国民重建历史事实,甚至进行历史诠释的材料。后者则是在于征集、记录草根的历史经验与记忆,培育、集结地方文史人才,进行地方历史、民俗、人文的书写。

  如今,『高雄研究丛刊』则将系列性地出版学术界关于高雄地区的人文历史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既如上述,高雄是南台湾的重镇,她既有长远的历史,也是台湾近代化的重要据点,因此提供了不少学术性的研究议题,学术界也已经累积有相当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却经常只在极小的范围内流通而不能为广大的国民全体,尤其是高雄市民所共享。

  『高雄研究丛刊』就是在挑选学术界的优秀高雄研究成果,将之出版公诸于世,让高雄经验不只是学院内部的研究议题,也可以是大家共享的知识养分。

  历史,将使高雄不只是一个空间单位,也成为拥有独自之个性与意义的主体。这种主体性的建立,首先需要进行一番基础建设,也需要投入一些人为的努力。这些努力,需要公部门的投资挹注,也需要在地民间力量的参与,当然也期待海内外的知识菁英之加持。

  『高雄研究丛刊』,就是海内外知识菁英的园地。期待这个园地,在很快的将来就可以百花齐放、美丽缤纷。

吴密察(国史馆馆长)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导论

菸寮(Yen-liao)是台湾西南部以农业为主的美浓镇中的一个小村庄,镇中还包含几个大村庄、一个城镇以及许多散居的合院或单独的家屋。美浓镇属于高雄县的辖区,西边是旗山镇,北边与东边分别是农业乡的杉林与六龟;南边以荖浓溪为界与屏东县的农业乡里港为邻。全镇有120平方公里,是屏东平原东北延伸的地区;此由屏东县延伸过来的平坦地区,与东北至西南的山脉为界,形成一个楔形,适合水稻的种植。美浓镇的辖区扩及至某些山区,亦即在平原北边的一些丘陵地。

美浓镇大部分的居民是客家人,而相邻地区的居民则是以说闽南话为主;虽然彼此的话无法沟通,但两者都属于汉语系统。根据1956年台湾的人口调查,美浓镇总人口是42,736人,其中41,496人是台湾出生的客家人,占全部人口的97%。到1964年10月底,根据官方家户登记资料,美浓镇人口到达52,222人。

历史背景

中日战争之后,1895年当日本人佔领台湾时,他们认为统治的是一群延续中国大陆传统生活的人们(「原住民」属于少数)。整个日据时期,虽然日本政府引进不少现代科技与教育,但在许多方面,传统仍扮演重要的角色。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台湾由中国国民党统治,对国民党而言,台湾是1949-50年中共统治中国大陆后的避难所。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台湾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加速发展,但是社会,特别是在农业区域,仍然由传统支配。

客家人移垦美浓始于1736年,此数字意味着在汉人移居台湾的历史中,他们是较晚到达的一群人。12世纪初,一些汉人由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省,移居到台湾,开始了一个将原住民渐渐由平地赶到难以接近山区的过程。说不同「南方福建」(闽南或福建)方言的人形成台湾汉人移民的大多数;而说客家话的人,则是在17世纪由广东省北方(特别是梅县与蕉岭县)移居台湾之后,成为重要少数。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书名里透露出的那种学术深度和地域特色所吸引。“孔迈隆美浓”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仿佛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客家风情,感受到那片土地的厚重历史。而“客家研究论集”更是明确了其研究方向,让我对其中可能包含的深入分析充满了期待。最吸引我的是那个副标题——“家的合与分:台湾的汉人家庭制度”。“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词汇,但“合”与“分”这两个字,却蕴含着无穷的变数和故事。在台湾这个历史文化交织的地方,汉人家庭制度又是如何体现“合”的紧密,又是如何经历“分”的演变的?是经济原因?社会变迁?还是代际观念的冲突?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汉人家庭的生活图景,理解他们面对“合”与“分”时的决策和情感。我预感这本书不会是泛泛而谈,而是会用严谨的学术考证,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来解答这些引人深思的问题,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深入挖掘特定区域文化和历史的学术著作总是情有独钟。当我在书店看到《孔迈隆美浓与客家研究论集(上)》时,立即就被它的标题所吸引。“孔迈隆”这个地名,以及“美浓”这个具体的客家聚落,立刻将我的思绪引向了台湾南部那片充满故事的土地。它暗示了这本书的研究将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文化针对性。“客家研究论集”更是点明了其学术方向,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而副标题“家的合与分:台湾的汉人家庭制度”则精准地击中了我一直以来对家庭结构、亲族关系以及社会变迁之间相互影响的兴趣点。我渴望了解,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汉人,尤其是客家人,他们的家庭是如何维系团聚的?又是在怎样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走向了分散和独立?“合”与“分”这两个字,似乎概括了家庭生命周期中最重要的两个阶段,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考量。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这些问题的绝佳窗口,我期待它能带来深刻的洞察和丰富的案例。

评分

从书名本身就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地域人文气息。 “孔迈隆美浓”几个字,仿佛带着南台湾特有的暖风和泥土的芬芳,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个地方的想象。而“客家研究论集”则明确了本书的学术范畴,让人期待着深入的探讨。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副标题“家的合与分:台湾的汉人家庭制度”。“家”,这个最根本的社会单元,它的“合”与“分”,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牵扯着经济、情感、社会习俗、法律制度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一直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变迁很感兴趣,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历史文化多元交融的环境中,汉人家庭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合”的时候,家族的纽带是怎样的牢固?“分”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驱动?是时代大潮的推动,还是个体命运的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对美浓客家地区汉人家庭的研究,为我揭示出其中蕴含的丰富细节和深刻规律,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台湾社会的构成和发展。

评分

我最近正在寻找一些能够拓展我对台湾历史社会研究的读物,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细腻微观视角的。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美浓”这个地名,立刻吸引了我。美浓作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聚落,承载了太多历史故事和文化积淀。而“孔迈隆”这个略显陌生的词汇,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让我猜测它可能与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家族传说,或是某种未曾广泛传播的文化现象有关。副标题“家的合与分:台湾的汉人家庭制度”则让我看到了深入了解台湾社会肌理的可能性。家庭制度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其的研究能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结构、价值观和变迁。我特别关注“合”与“分”这两个概念,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聚散,更可能包含了经济、情感、社会支持网络等多个层面的解读。想象一下,在时代的洪流中,一个客家家庭如何维系其“合”,又在怎样的契机下走向“分”?这背后一定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济动因和文化情感因素。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研究,用生动的案例,勾勒出台湾汉人家庭制度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轨迹。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孔迈隆美浓”这几个字,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古朴与地域风情,让人立刻联想到台湾南部那片充满历史痕迹的土地,以及在那里生活了几个世纪的客家移民。而“客家研究论集”则精准地定位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预示着将有深入的学术探讨。更别说那副标题“家的合与分:台湾的汉人家庭制度”,直接切中了家庭这个最基本也是最复杂的社会单元,触及了“合”与“分”这两个看似矛盾却又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我一直对家庭的变迁、亲族关系的演化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个体命运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在台湾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同时又保留着许多传统痕迹的社会,汉人家庭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合”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分”又是如何发生的?这些问题都让我迫切想要翻开书页,一探究竟。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理解一个群体、一个文化、甚至一个时代的深层逻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