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与长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顾体系

医疗与长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顾体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医疗整合
  • 长期照护
  • 全人照顾
  • 健康管理
  • 老年医学
  • 照护模式
  • 跨专业合作
  • 社区医疗
  • 护理
  • 康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北医学大学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长照机构经营者,共计18个章节,分别由32个专家学者依各自专长,撰写国内第一本整合照顾专书《医疗与长照整合─打造全人照顾体系》,从各个面向深入剖析全人照顾的实质内容,以及未来可能碰到的问题,并提出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协助长照2.0最快、最有效及最有价值及高覆盖度的落实。

名人推荐

  这本书在关键时刻由第一线专家前瞻性地提出产政学研界在转型过程中必需的基本概念、国内外实务经验及政策建言,将带动并持续台湾的整合运动,可望继健保亮丽成绩后,再树立世界级的全民福利模范。----卫生福利部「长期照护与医疗服务资讯整合研究计画」主持人‧前国家卫生研究院院长龚行健

  此书是台湾第一本讨论整合的书,集产政学研先进,以全球化的思维配合台湾政策及实务,提出台湾因应整合所面临的机会、挑战与未来发展剀切的建言。---- 卫生福利部「长期照护与医疗服务资讯整合研究计画」协同主持人‧国立阳明大学校长梁赓义

  本书主要作者都是学术界与政策、实务的领导者,有助于台湾整合照顾基本观念的认识及实质的运用,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书籍。----前卫生福利部部长蒋丙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依姓名笔划排序

王亭贵

  现职: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复健部主任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复健科主治医师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
  台湾复健医学会理事长
  台湾吞嚥障碍学会副理事长
  学历: 美国纽约大学附设医院复健科研究员
  美国纽泽西医学院复健科研究员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学士
  经历: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复健科住院医师

王祖琪

  现职: 新北市立联合医院副院长
  学历: 美国华盛顿大学护理研究所毕业
  国立台湾大学护理系学士
  经历: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长期照护发展中心主任
  台北市政府卫生局简任技正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护理部主任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护理科主任

王懿范

  现职: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及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中心临床教授
  台北医学大学访问学者
  学历: 美国纽约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麦克斯韦尔公共事务学院(School of Maxwell Public Affairs and Citizenship)公共管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硕士及博士
  美国纽约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护理学院学士及社区卫生管理硕士
  经历: 卫生福利部及国家卫生研究院「长期照护与医疗服务资讯整合研究计画」计画总顾问
  北京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老人研究中心及公共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美国班杰明罗斯(Benjamin Rose Institute)研究中心策略发展主管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及圣玛格丽特纪念医院老年学中心主任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
  美国密西根大学 政策及社会研究中心美国卫生研究院研究员

李玉春

  现职: 国立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教授
  学历: 美国德州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学士
  经历: 卫生福利部政务次长
  台湾公共卫生学会理事长
  卫生福利部健康资料加值应用研究中心阳明分中心主任
  国立阳明大学卫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行政院卫生署长期照护保险筹备小组总顾问
  行政院卫生署全民健保医疗费用协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立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所长
  行政院卫生署全民健康保险规划小组支付制度组召集人

李孟智

  现职: 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院长
  世界家庭医师会亚太地区(Wonca APR)主席
  医策会教学医院评鑑暨医学中心任务指标委员
  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理事长
  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疾病管制署顾问
  国民健康署顾问
  学历: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2015公共卫生学院杰出校友奖)
  中山医学院医学系学士
  经历: 台湾家庭医学教育研究学会理事长
  台湾青少年医学暨保健学会荣誉理事长
  老年学暨老年医学会常务理事
  台湾健康医院学会理事

林依莹

  现任: 台中市副市长
  学历: 国立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研究所硕士
  逢甲大学合作经济系学士
  经历: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执行长
  行政院行政院长期照护保险推动小组第7届委员
  劳动部「多元就业开发方案」暨「培力就业计画」审查委员
  台中市政府高龄友善城市推动委员会第2届委员
  台中市长期照顾服务推动小组第3届委员

林金立

  现职: 社团法人云林县老人福利保护协会理事长
  财团法人云林县同仁仁爱之家董事长
  财团法人长泰社会福利基金会附设自立支援学院执行长
  行政院长期照顾推动小组委员
  学历: 国立中正大学社会福利研究所硕士
  东吴大学社会工作系学士
  经历: 全方位照顾实务联盟召集人
  台日高龄福祉推动协进会召集人
  社团法人台湾居家服务策略联盟副理事长
  社团法人台湾老人福利机构协会常务理事
  社团法人台湾高龄照护暨教育协会监事
  朝阳科技大学银发产业管理学系兼任讲师

邱文达

  现职: 台北医学大学讲座教授
  美国AHMC医疗集团(Garfield, San Gabriel, Monterey Park, Greater El Monte, Whittier, Anaheim, Alhambra Hospitals)联合总执行长/顾问
  Visiting Professor, Tufts University, U.S.A.
  国际医疗卫生促进协会理事长
  财团法人外伤防治暨灾难医学研究基金会董事长
  财团法人台湾基督长老教会马偕纪念社会事业基金会董事
  学历: 日本大学医学院神经学博士
  美国匹兹堡大学流行病学博士
  美国史丹福大学神经外科研究员
  中山医学院医学系学士
  经历: 卫生福利部部长
  行政院卫生署署长
  国家卫生研究院董事长
  NIH, USA, Guest Researcher
  台北医学大学校长
  台北医学大学署立双和医院院长
  国立阳明大学兼任教授
  台北医学大学副校长
  台北医学大学伤害防治学研究所所长
  台北医学大学市立万芳医院院长
  台北医学大学公共卫生学系系主任
  台北医学大学神经外科教授兼主任

洪燕妮

  现职: 台北医学大学高龄健康管理学系副教授
  台北医学大学长期照护硕士学位学程副教授(合聘)
  学历: 国立阳明大学公共卫生(卫生政策)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医务管理)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护理学系学士
  经历: 台北医学大学高龄健康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国立阳明大学护理学系专案助理教授
  和信治疗中心医院企划部副组长
  万芳医院医事室门诊组组长

范雅渝

  现职: 卫生福利部国际合作组研究助理
  学历: 国立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硕士
  经历: 卫生福利部部长室专员
  国立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研究助理

孙茂胜

  现职: 彰化基督教医院院长特助
  彰化基督教医院医疗副院长
  体系医疗照护整合推动中心执行长
  台湾医策会评鑑委员
  台湾医策会谘询专家
  台湾内科医学会理事
  教育部部定副教授
  台湾消化系内视镜医学会理事
  台湾消化系医学会理事
  高龄友善健康照护机构实地访查认证委员
  台湾医院协会「专科护理师训练医院认定计画」访视委员
  学历: 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系学士
  经历: 彰化基督教医院医疗长

涂心宁

  现职: 社团法人新北市身心障碍者福利促进协会总干事
  社团法人新北市家庭照顾者关怀协会理事
  行政院劳动部劳动力发展署训练品质系统评核委员
  社团法人台湾居家服务策略联盟理事长
  社团法人台湾社会企业创新创业学会理事
  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第10届理事
  桃园市政府第1届长期照顾推动小组委员
  卫生福利部长照保险资讯系统之需求规划专家
  卫生福利部护理及健康照护司长照制度实施成效检讨与评价计画工作小组委员
  劳动部劳动力发展署北基宜花金马分署银发顾问团顾问
  学历: 天主教辅仁大学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所修业中
  致理商业专科学校五专部国际贸易科毕业
  经历: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终身学习推展委员会第1~2届委员
  新北市政府国民小学校长遴选委员会委员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国民中小学校务评鑑委员
  行政院劳动部私立就业服务机构从事跨国人力仲介服务品质评鑑委员
  基隆市政府办理照顾服务员训练/居家照顾服务暨日间照顾审查委员
  澎湖县政府老人福利机构/居家服务评鑑委员
  新竹市政府居家服务评核委员
  嘉义县政府居家服务评鑑委员

涂明香

  现职: 行天宫医疗志业医疗财团法人附设横溪恩主公护理之家督导
  学历: 国立阳明大学生物医学资讯所博士候选人
  国立台北护理学院学士
  经历: 行天宫医疗志业医疗财团法人附设横溪恩主公护理之家资深专员
  行天宫医疗志业医疗财团法人恩主公医院护理长
  台大医院心脏外科加护病房护理师

张博论

  现职: 国立阳明大学生物医学资讯研究所教授
  国立阳明大学护理学院合聘教授
  国立阳明大学整合性健康照护研究中心主任
  高龄与健康研究中心科技组召集人
  台湾医学资讯学会理事长
  台湾护理资讯学会顾问
  学历: 美国威斯康辛州麦迪逊校区(UW-Madison)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健康系统组(Health Systems)博士
  经历: 任职于卫生署负责国家疫苗研发自制与产业发展政策规划,并参与公共卫生与医务管理教学工作
  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护理学院兼任教授
  美国威斯康辛州护理学院访问教授
  美国HIMSS资讯科技导向教育改革基金会(TIGER)国际委员
  美国护理资讯联盟(ANI)台湾护理资讯学会代表
  全球护理信息大会(NI 2014)主席

张耀懋

  现职: 台北医学大学卫生政策暨健康照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台北医学大学医务管理学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博士
  美国波士顿大学法学院硕士(LLM)
  东吴大学法学院硕士
  中国医药大学医务管理研究所硕士
  经历: 嘉义市政府卫生局局长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EALS中心访问学者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TAKEME PROGRAM研究员
  联合报/民生报医药新闻组组长

庄美如

  现职: 嘉义市政府卫生局祕书
  嘉义市长照管理中心主任
  学历: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博士候选人
  国立中正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卫生政策与管理组硕士
  台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学士
  经历: 嘉义市政府卫生局代理副局长
  嘉义市政府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嘉义市长期照顾管理中心卫生资源组组长
  嘉义市政府卫生局企划科科长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医疗品质管理委员会组员
  中央健康保险局台北分局门诊费用组课员
  劳工保险局住院费用组八等办事员

许碧珊

  现职: 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家庭医学科主任
  学历: 东海大学EMBA硕士
  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系学士
  经历: 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教育训练委员会委员
  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社区医学暨健康部主任
  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继续教育训练委员会委员
  行政院卫生署台中医院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

陈再晋

  现职: 台北医学大学临床教授兼卫生政策暨健康照护研究中心主任
  台北市立万芳医院医学教育及国际医疗执行长
  学历: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系学士
  经历: 行政院卫生署副署长兼法规会主任委员/兼医院管理委员会执行长
  行政院卫生署技监/参事兼中部办公室主任
  行政院卫生署疾病管制局局长/保健处处长
  台北市立和平医院/台北市立慢性病防治院院长

陈秀玫

  现职: 卫生福利部护理及健康照护司科长
  学历: 国立台北护理健康大学长期照护研究所硕士
  经历: 行政院卫生署护理及健康照护处科长
  行政院卫生署护理及健康照护处技正
  行政院卫生署医事司技士

陈珮青

  现职: 台北市立大学卫生福利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 国立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博士
  国立台湾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学士
  经历: 国立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专案助理教授

陈惠姿

  现职: 台湾长期照护专业协会理事
  财团法人辅仁大学兼任副教授
  天主教长期照护机构协会常务理事
  天主教健康照护联盟理事
  学历: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h.D.
  Medical College of Georgia MSN
  国立台湾大学护理学系学士
  经历: 行政院长期照护保险推动小组委员
  台湾长期照护专业协会理事长/常务监事
  财团法人辅仁大学副教授兼系主任
  财团法人辅仁大学老人学程主任
  辅英技术学院副教授兼系主任
  高雄市政府卫生局护理科股长/科长

陈逸卉

  现职: 亚洲大学护理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护理博士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护理硕士
  中国医药大学护理系学士
  经历: 台北医学大学护理学院助理教授

陈适卿

  现职: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医学系教授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复健医学部教授/主治医师
  学历: 日本东北大学医学博士
  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学士
  经历: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副院长
  台大医院复健部住院医师/总医师/主治医师
  国家复健辅助科技中心规划计画主持人
  台湾复健工程学暨辅具科技学会理事长
  台湾复健医学会常务理事/推广委员会主任委员
  台湾ICF国际健康功能与身心障碍分类系统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杨文达

  现职: 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内科科主任/教学研究部主任
  台中医院医务祕书兼全人整合计画工作召集人
  中国医药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疾病管制署顾问医师
  学历: 中国医药大学医学研究所博士
  经历: 行政院卫生署台中慢性病防治院慢性病科/胸病科主任
  行政院卫生署台中慢性病防治院胸病科主治医师
  台湾结核病医学会理事
  中华民国防痨协会监事

廖妙淯

  现职: 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高年科主任
  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
  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教学研究部副主任
  学历: 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博士生
  中国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硕士
  中国医药大学中医学系学士
  经历: 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家庭医学科主任
  美国Emory大学失智中心研究员
  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委员
  台湾老年学暨老年医学会专科医师训练委员会委员

熊昭

  现职: 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所长
  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及统计研究所合聘教授
  学历: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博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系硕士
  国立清华大学数学系学士
  经历: 国家卫生研究院群体健康科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所长
  中央研究院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国科会科技部杰出研究奖
  第7届台湾杰出女科学家奖
  卫生署三等卫生奖章(2004年)

邓世雄

  现职: 天主教失智老人社会福利基金会执行长
  台湾天主教长期照顾机构协会理事长
  世界华人地区长期照护联会常务副会长兼祕书长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学士
  经历: 天主教耕莘医院院长
  天主教耕莘医院副院长
  天主教耕莘医院永和分院院长
  天主教耕莘医院永和分院副院长
  天主教康泰医疗教育基金会创会董事长

邓素文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护理学系兼任副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护理学研究所博士班肄业
  国立台湾大学护理学研究所硕士
  国立台湾大学护理学系学士
  经历: 卫生福利部护理及健康照护司司长
  行政院卫生署护理及健康照护处处长
  台北市政府卫生局副局长
  国立台湾大学护理学系兼任副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护理学系副教授

邓复旦

  现职: 长庚大学医学系教授暨长庚医院体系复健科总教育训练负责人,并选为长庚体系玉山学者
  国际神经复健医学会理事长
  台湾复健医学会名誉理事长
  国际义肢装具学会台湾分会理事长
  国际复健医学会执行委员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学士
  经历: 美国德州休士顿贝勒医学院研究员
  林口长庚医院复健科主任协助长庚养生文化村及护理之家成立
  台湾复健医学会理事长
  台湾义肢装具学会理事长
  第2届亚洲和大洋洲复健医学会理事长
  第5届国际康复医学会副理事长

赖仲亮

  现任: 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副院长
  国立台湾体育运动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台湾肌痛学会理事
  台湾复健工程暨辅具科技学会理事
  台湾复健医学会副祕书长
  学历: 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研究所博士
  亚洲大学健康管理研究所硕士
  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系学士
  经历: 卫生福利部台中医院复健科主任
  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员
  国立台中科技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中台科技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韩德生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北护分院复健科主治医师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北护分院医疗部主任
  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学系临床助理教授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博士
  高雄医学大学学士后医学系学士
  经历: 台大医院复健部住院医师/总医师/主治医师
  苗栗大千医院复健科主治医师

简慧娟

  现职: 卫生福利部社会及家庭署署长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
  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学士
  经历: 内政部社会司司长
  内政部参事兼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员会执行祕书
  内政部儿童局局长
  内政部移民署移民事务组长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概念模式
第一章 整合照顾概念及模式的引导   
壹、前言与背景
贰、整合照顾概念
参、整合照顾的架构与机制
肆、各国整合模式介绍
伍、日本社区整体照顾体系
陆、小结
柒、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篇 政策导向
第二章 我国的长照策略及医疗整合的全球发展趋势   
壹、卫生与社会福利的整合—台湾长期照护的最重要基础工作
贰、长照规划与卫生福利
参、当年台湾的长照政策原规划
肆、长照服务法实施的七个策略
伍、长照保险法草案的原规划
陆、医养整合的启动
柒、医养整合的整体规划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借财务支付制度促进医疗长照与社区服务体系之整合   
壹、背景
贰、现况分析
参、结论与建议
肆、结语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我国长照制度及未来的发展与整合   
壹、我国长照制度之发展
贰、我国长照服务及资源建置概况
参、我国长照发展之挑战
肆、我国长照服务之未来发展
伍、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推动老人照顾政策整合与创新   
壹、背景说明
贰、服务模式
参、现况分析
肆、面临之挑战
伍、建议未来发展重点
陆、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整合主题
第六章 照顾管理导入整合的机制   
壹、前言
贰、模式介绍
参、现况分析
肆、建议及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人力资源与整合照顾   
壹、前言与背景
贰、模式介绍与讨论
参、人力资源之现况分析
肆、建议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健康照顾整合与长期照顾服务立法   
壹、前言与背景
贰、相关法规介绍
参、医疗与长照法规之竞合
肆、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长期照顾资讯化的设计与整合发展考量   
壹、广大的照顾需求和特殊照顾模式
贰、整合性照顾模式与周全性评估系统
参、我国长期照顾体系现况与资讯化需求
肆、开发有效易用之周全性评估资讯系统的经验
伍、急性后期的支付改革示范—利用评估及管理工具进行整合
陆、在资讯的导入上利用云端科技
柒、反思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实务分享
第十章 台湾急性后期照顾现况与展望   
壹、背景
贰、台湾急性后期照护之发展与成效
参、未来建议与展望
肆、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自社区基层及社会参与看整合照顾   
壹、前言与背景
贰、模式介绍—老人观点的整合照顾
参、现况分析

第十二章 社区、政府与照顾的整合   
壹、前言
贰、模式介绍—嘉义市
参、实施概况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以全人整合医疗照顾模式实现论人计酬政策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医院与整合照顾   
壹、台中医院整合医疗照护缘起与宗旨
贰、住院全人整合医疗照护
参、跨领域团队整合照护—以急性后期照护病房为例
肆、门诊整合照护
伍、社区整合性照护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从医院到社区:以医院为基础之长期照护整合模式
壹、前言
贰、天主教耕莘医院体系发展长期照护的缘由
参、医养融合—医疗与长期照护的结合
肆、永续发展
伍、建言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整合型在地老化体系:从健康促进到照顾管理   
壹、目的
贰、整合照顾的行动纲领与架构

第十七章 照顾服务整合的启动:日间照顾与居家照顾   
壹、前言
贰、现况分析
参、结语
参考文献

第十八章 全人自立支援照顾的台湾实践   
壹、自立支援照顾,重新建立照顾意识
贰、日本从社会性住院走向以人为本照顾的历程
参、台湾自立支援照顾的发展
肆、自立支援照顾的整合性服务
伍、自立支援照顾的台湾实证成果
陆、结语
参考文献
结 语 整合照顾的国际趋势及系统建立的考量

图书序言

引言

  整合照顾是一种提供服务的管理原则,目标在于改善病患接受照顾的经验,并使服务更有效率并达到最高的价值。整合照顾的指引原则是以「人为中心」。随着社会的高龄及少子化、疾病的慢性化、服务的专业分工化及照顾体系的复杂化,目前世界整合的重点特别瞩目于医与养的双向结合,也就是以人需为核心无缝衔接医疗照顾、长期照顾及生活照顾。

  整合及尝试整合并不是新的观念,例如:1960年跨多专业的照顾模式;1970年的合作伙伴;1980及1990年代的疾病管理及临床途径;2000年的照顾管理及转衔管理。从2000年起,医疗之家、支付改革及全责照顾模式在美国实行。英国发展出整合照顾途径及合作医疗,日本的整合式社区照顾和中国大陆列入中央十三五规划的以医带养、以养促医的「医养结合」,无论其照顾资源来自税收、保险或市场机制,这些都是不同国家依循整合原则以不同模式配合各自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试图整合的实例。目标都是为了能提高照顾的全面性、可近性、持续性、高品质、高效率度高价值。

  台湾医疗体系已全民化但面临经费局限,长照体系正在急速发展中但财源人力不稳,然而服务体系已显出各层面,包括医疗与长照、社政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医院与社区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政府与产业之间等各自为政及服务不协调、资源浪费,甚至是相互的冲突竞争。幸见蔡英文总统及陈建仁副总统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性,而于2015年在「长照十年2.0」的政策主张中明确提出整合卫生、社会福利、退辅等部门服务,发展以服务使用者为中心的(service user centered)服务体系,排除部门各自为政的弊端,「长照十年计画2.0规划」于2016年8月推出,明定其实施策略为建立以服务使用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并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型服务中心。整合照顾是提升健康、改善品质及控制费用刻不容缓的对应,也是台湾卫服体系目前最大的机会和挑战。与美日不同之处,台湾有机会在建立长照及改革健保体系的同时加入整合的观念,更快地规划一个公平、可近、有效率、有持续性,并能满足人民需求的全民福利体系。整合是必需的,而且整合是随时都要进行的。每个系统各自做得愈多,愈不容易整合。反之,若愈早进行则愈容易成功。

  照顾整合是发展国家解决服务体系支离破碎的手段。以美国为例,过去长照与医疗系统是各自进行,至今20多年仍未成功整合,主因是在服务体系建立时未导入「整合」的概念。2011年美国政府根据「可负担照顾法案」(Affordable Care Act)在联邦政府下专设单一医疗及照顾系统的协调机构(Medicare and Medicaid Coordination Office),借着鼓励国家资料的使用,政策冲突的协商、福利的协调、示范计画的验证、给付的调整、品质的监控、照顾经验的提升及委外整合照顾发展中心的设立,全速推动全国系统性的改革和成功模式的复制。

  台湾医疗照顾政策整合的第一步是「卫生福利部」的成立。在当时卫生署邱文达署长的领导下,卫生署及内政部社会福利相关单位分成七组,自2011年开始进行整合。经过两年的紧密协商,在2013年1月完成了卫生福利部组织法,并于2013年7月23日正式成立卫生褔利部,建立了中央政府医养整合的基础,因而得以加速推动2014的急性后照顾的示范、2015年5月长期照顾服务法的立法通过完成长照保险的初步规划。

  整合是一个长期及复杂的工程,除了需要政府及业者对全人照顾的承诺,还需要模式工具及明确的整合蓝图。邱文达部长在推动卫福部内部整合的同时,进而在2014年6月委託国家卫生研究院与台北医学大学及阳明大学合作「长期照护与医疗服务资讯整合研究计画案」,引进产业、民众及学者的参与,利用国际交流及模式分析在8个月内以创新思维、符合国情为导向,提出台湾整合照顾的启动方案。并研拟「整合照顾政策研发中心」之基本规划,以内推外辅并进加速全人照顾在台湾的落实。这个计画的建议在简报后蒙受蒋炳煌前部长及林奏延部长的支持。

  出版此书是尊崇邱文达前部长在台湾卫福及医养整合的贡献。

  最要感谢的是台北医学大学及阎云校长的支持和鼓励,阎校长是此书的倡议者。阎校长在他的新书《云淡风清》中说道医学始终来自于人性。医者,应具备悲天悯人、痌瘝在抱的情怀,拥有解除病人痛苦、抚慰病人伤痛的热忱,更进而关怀社会大众健康,改善人类生活品质。也就是缘于这种对台湾的关怀和情愫的认同,在阳明大学梁赓义校长和国家卫生研究院龚行健前院长谆谆不倦的支持引导下,作者有机会和台湾及国际产学研政界拥有同样信念的同侪们携手合作,专注于台湾整合照顾的启动并持续日后的推动。

  推动照顾系列整合的关键是对「人为中心,价值为导向」的承诺和坚持。在不同的服务体系的冲突中、政策的折冲间和资源的限制下,能把持原则加上创新的思维在各自不同的岗位逆流而上,以实际的行动支持体系的循进改善是本书作者团队的共同特质。作者以最虔诚的心感谢他们自政策(如邱文达前部长任内卫福部的成立,李玉春前次长以财务推动整合)创新模式(如彰基的论人计酬、台中部立医院的PACE试办)至全人性化照顾(林金立执行长提倡自立支援)等前瞻性的贡献和分享。

  诚心感谢陈惠姿老师协助文章的覆阅编辑,感谢助理赵于贤小姐尽心的协调文稿的整理,以及在幕后默默支持的林进修组长在出版及行政上的耐心指导。

  这是台湾第一本有关整合照顾的文献,在许多方面都有改善的空间。我们共同的期望是借着经验的分享、知识的传播及国际的交流互动,基于健保的卓越成绩及长照十年计画2.0的启动,进一步推动台湾的医疗照顾整合,以实践一个公平、可近、稳定、有效率、永续性并能满足人民需要的全民福利体系。
 
王懿范    教授
Ye-Fan Wang Glavin, PhD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医学院
School of Medicine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台北医学大学卫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卫服部「长期照护与医疗资讯整合
研究计画案」计画总顾问

图书试读

壹、前言与背景
 
「整合照顾」一词经常用于对健康及照顾系统的改革,但因应用的环境、目标、对象及机制不同而有不同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分析综合不同的定义后,建议整合照顾的操作面的定义(working definition)为「经由服务的提供和管理,使个人能够根据本身的需求,跨时间及跨不同照顾程度的体系,得到由预防至治疗连续性的服务」。
 
系统整合支持卫生照顾体系的改革、改善病患的经验、提升服务品质、有效控制资源的运用,并支持医疗照顾体系的永续发展。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观点来看整合照顾应用的最高层次,则是解决全球性的议题,譬如缺乏照顾的可及性、服务体系的片段及分布不均、欠缺服务体系之间及时的衔接、医疗服务品质的悬殊及失控的医疗照顾费用。随着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率相继增加,民众的需要已经由单纯的急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延伸至对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对慢性疾病所引发生理及心理失能的调适和支持,服务范围及种类也应对民众的各种不同需要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而渐趋专业化、特殊化及多元化,并由急性医疗照顾延伸至长期照顾及社区照顾。政府部门及政策的介入亦相继增加而渐趋复杂化,在穷于应付民众的多重及复杂的需要和经费局限下,造成机构彼此之间的不协调,甚至冲突和竞争。民众在寻求适当的照顾过程中,也因而造成使用上的困惑及挫折,经常无所适从,进而在医疗及服务的使用上造成延迟、误失及不必要的资源浪费。甚至因无法得到及时干预而导致情况恶化,演变成原本可以避免的急诊、住院、死亡、长期失能及昂贵的医疗照顾费用。
 
无论是欧洲的社会主义模式、日韩的介护保险制度、或是美国的公私体系接合,「整合照顾」成为全球现象,趋动全面医疗及服务体系的改革,加强医养政策与服务的协调以对应医疗、长照、社福支出不断攀升及迅速人口老化的问题。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