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量化与质性取向及其应用(第三版)

社会研究方法:量化与质性取向及其应用(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研究
  • 研究方法
  • 量化研究
  • 质性研究
  • 社会科学
  • 数据分析
  • 研究设计
  • 统计分析
  • 实证研究
  • 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观念,并举出本土的具体实例加以说明如何应用。此外,本书于每章最后均附上「解释名词」与「考古题举例」,希望能让读者对于若干社会研究方法的专有名词有更精简扼要的了解,同时也能了解到目前国内各项相关考试的出题趋势。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云东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暨社会政策博士,现为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暨研究所专任教授。

  专长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社会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身心障碍福利、老人福利等。

图书目录

詹序  i
三版序  iii

Part 1  导  论  1

Chapter 1  社会研究方法的属性与研究伦理  3
第一节  前言  4
第二节  社会研究方法的科学属性  4
第三节  社会研究方法的研究伦理  6

Chapter 2  理论、概念与变项  3
第一节  理论  14
第二节  概念  16
第三节  变项  16

Part 2  研究设计  27

Chapter 3  问题的形成与假设  29
第一节  前言  30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来源  31
第三节  社会研究设计的分类  33
第四节  假设  38

Chapter 4  文献探讨与搜寻  55
第一节  文献探讨的目的与功能  56
第二节  如何找资料(文献)  57
第三节  如何撰写文献探讨  58
第四节  如何撰写註释与参考文献  62

Chapter 5  变项的操作型定义与测量  71
第一节  操作型定义  72
第二节  测量与测量尺度  73
第三节  测量误差  81
第四节  信度  84
第五节  效度  88
第六节  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91

Chapter 6  建构测量工具  107
第一节  问卷问题的设计  108
第二节  问卷的型式与结构  114
第三节  总加量表设计的方式  120
第四节  总加量表的鑑别力分析  124
第五节  问卷设计的预试  126

Chapter 7  抽样  131
第一节  前言  132
第二节  抽样的概念与术语  132
第三节  随机抽样  136
第四节  非随机抽样法  141
第五节  如何决定样本大小  143

Part 3  研究方法  163

Chapter 8  不同研究方法之分类与比较  165
第一节  不同研究方法的分类  166
第二节  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的比较  168
第三节  量化与质性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比较  174

Chapter 9  调查研究法  185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定义、内容、用途与适合採用调查研究法的主题  186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类型  187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步骤  194
第四节  如何提高有效问卷的比率(回答率、回收率)  196

Chapter 10  实验研究法  207
第一节  实验研究法的定义与分类  208
第二节  实验研究的特质(元素)  210
第三节  实验设计(研究设计)的定义与标准  212
第四节  影响实验设计(研究设计)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因素  214
第五节  一般常见的实验设计类型  222

Chapter 11  单案研究设计  241
第一节  单案研究设计的意义  242
第二节  基线期与干预期  243
第三节  单案研究设计蒐集资料的来源与优缺点  246
第四节  单案研究设计的类型  248

Chapter 12  评估研究法  261
第一节  评估研究的意义与历史发展  262
第二节  评估研究的种类  263
第三节  评估的目的与评估者的角色  271

Chapter 13  深度访谈法  277
第一节  深度访谈法的意义与特质  278
第二节  深度访谈法的类型  280
第三节  深度访谈进行前的准备工作  283
第四节  深度访谈正式进行时的注意事项  290
第五节  访谈资料的分析与诠释  291

Chapter 14  焦点团体访谈法  297
第一节  焦点团体访谈法之意义与特性  298
第二节  焦点团体访谈法的适用情境  299
第三节  焦点团体访谈法的类型  300
第四节  焦点团体访谈法的实施阶段与注意事项  301

Chapter 15  德菲法  313
第一节  德菲法的意义与特性  314
第二节  德菲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条件  315
第三节  德菲法的实施步骤  317

Chapter 16  行动研究法  323
第一节  行动研究法的意义与特性  324
第二节  行动研究法的类型  327
第三节  行动研究者应具备的条件与行动研究之实施程序  329

Chapter 17  参与观察法  333
第一节  观察法的意义和分类  334
第二节  参与观察法之特质与类型  335
第三节  参与观察法的适用情境  339
第四节  参与观察法的实际运用步骤  340

Part 4  资料分析  347

Chapter 18  量化资料处理  349
第一节  资料的登录  350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的分析与解释  356
第三节  推论性统计的分析与解释  360

Chapter 19  次级资料分析  409
第一节  次级资料分析法的定义、重要性与使用时的应注意事项  410
第二节  次级资料分析法的执行步骤与应用实例  411

Chapter 20  质性资料处理  417
第一节  质性研究样本资料的呈现  418
第二节  质性资料分析的种类与步骤 420

Part 5  撰写报告  433

Chapter 21  社会科学研究计画的撰写  435
第一节  研究计画的功能  436
第二节  社会科学研究计画的格式与举例说明  437

Chapter 22  社会科学研究报告与研究论文的撰写  457
第一节  社会科学研究报告与学位论文的格式与说明  458
第二节  社会科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的格式与说明  463

参考文献  467

图书序言

三版序

  社会研究方法系社会学系、社会工作学系等相关学系学生的必修科目,也是老师普遍认为难教、同学普遍认为难学、甚至部分同学面临大型考试时最担忧的一门科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呢?根据作者在大学任教本科目多年的经验来分析,最主要有下列三点原因:

  第一,社会研究方法与社会统计间的关联密切,特别是在量化研究的部分;因此对于部分视「数字」为畏途的同学来说,一开始就已经产生先入为主的恐惧感。

  第二,社会研究方法所包含的研究种类相当繁多,在一学年的授课内容中,如果每一个部分都要教到,往往时间不够,不但不能教得很深入,而且同学可能会觉得讲解时间太短而无法完全吸收;至于如果只择部分内容来教,虽然可以讲解得比较深入清楚,但缺点是担心如果其他未教到的部分在同学未来所面对的大型考试中出现的话该怎么办?因此往往陷于两难。
 
  第三,因为社会研究方法的内容所涵盖的面向太广,同时相较于其他科目也较为抽象,因此对于准备大型考试的考生来说,往往会有花了很多的时间与力气,但觉得仍旧抓不到重点的状况出现。

  针对以上三点原因,在本书中作者特别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来介绍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观念,希望能让读者易于了解。作者也举出非常丰富的具体实例加以说明社会研究方法的基本观念应该如何应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上,以减低读者的抽象和惧怕感。此外,本书每章最后附上的「解释名词」与「考古题举例」,希望能让读者对于社会研究方法的专有名词与目前国内各项相关考试的出题趋势有更精简扼要的了解。

  在本书初版与再版发行的这些年,感谢读者与修课同学所给予的宝贵意见,使得本书在三版时,能够将内容酌作调整、并新增很多本土研究的例子与考古题,而能更符合读者的需求。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詹火生教授对拙作提出的宝贵意见并撰写三版序言,此外出版社阎总编辑的一再邀请与家人的支持等,都是本书三版能顺利诞生的最重要因素。最后,本书若有任何疏漏之处,尚请各界先进不吝指正。

王云东
书于台大社工系
2016年7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向对这类“方法论”的书籍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离我的生活太远,充满了各种我无法理解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我更喜欢那些能直接给我答案,或者提供一些实用技巧的书籍,比如时间管理、沟通技巧之类的。但是,最近在阅读一些社会新闻和评论的时候,我发现很多观点都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撑,很多讨论也停留在情绪宣泄的层面,让我觉得很困惑。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需要一些更科学、更严谨的工具来帮助我理解这个世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向导,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让我了解那些看似神秘的研究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我特别关注它在“应用”这部分的内容,究竟是如何将量化和质性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让我看到这些方法在现实世界中的威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果这本书能让我觉得学习研究方法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甚至能让我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那它就非常成功了。

评分

我最近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发生原因感到非常好奇,特别是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又难以解释清楚的事情。比如,为什么某个社区的犯罪率会突然上升?为什么某种消费习惯会迅速流行开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总觉得背后一定有规律可循,但仅凭直觉去猜测显然是不够严谨的。我正在寻找一本能够指导我如何科学地探究这些问题的书籍。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系统性的方法,让我能够有条理地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并最终得出可靠的结论。我不太喜欢那种只是罗列概念的书,更希望它能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掌握研究的思路和技巧。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的研究案例分析,那对我来说就太有帮助了,我可以从中学习到别人是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并从中获得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让我不再轻易相信表面的现象,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事物本质。

评分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线上读书会,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观察。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工具。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这种能力的读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了解到那些看似难以捉摸的社会问题,究竟是如何被科学家们一步步拆解、分析并最终得到解答的。我尤其对“量化”和“质性”这两种取向的对比和结合很感兴趣,我很好奇它们各自的优势在哪里,又如何在实际研究中相互补充,共同描绘出更完整的图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方法的魅力。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学会如何更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如何更有逻辑地表达观点,甚至能够激发我开始自己的小型研究,那将是对我最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入手,主要是觉得它名字听起来有点学术,虽然我知道这个领域很重要。我平时阅读的兴趣比较杂,可能更偏向于一些故事性强或者有即时应用性的内容。但是,在工作中,我确实遇到过一些需要分析数据、理解现象背后原因的情况,这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用了。周围的朋友推荐了不少关于方法论的书,但很多都太理论化了,读起来像是在啃教科书,很难坚持下去。我比较好奇这本书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会不会结合一些实际案例,让我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毕竟,理论的学习最终还是要服务于实践的,如果能看到一些成功的研究是怎么做的,或者一些常见的误区是怎么避免的,那对我来说价值就非常大了。我也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能够比较通俗易懂,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或者在出现专业术语时能有清晰的解释。我担心的是,如果内容过于艰深,我可能又会半途而废,这样就浪费了时间和金钱。所以,我想了解一下,它在理论深度和易读性之间是如何取得平衡的?是否有助于我这种非专业背景但需要应用相关知识的人?

评分

作为一个对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经常会遇到一些让我感到疑惑的社会现象。比如,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行为模式似乎是固定不变的,而有时候又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巨大影响?或者,在群体讨论中,为什么会出现“群体极化”的现象?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些方法来系统地理解这些问题,而不是仅凭零散的阅读和个人经验去揣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让我能够从更科学、更客观的角度去审视这些社会行为。我尤其关注它在“量化”和“质性”两个方向上的阐述,我很好奇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是如何互补的,它们各自在揭示社会真相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会带来怎样的洞察?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如何进行严谨的社会研究有更清晰的认识,并且能够激发我去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观察和分析我身边的世界,那它就绝对是一本物超所值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