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作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怎么作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无论你是一位正要着手进行研究的大学生或博士生,Gary Thomas的这本书将会对你产生很大价值。这本书与其他关于如何进行研究的书有相当多的不同: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书写流畅、涵盖范围很广但却又能很详细的说明,整体而言,本书让人读来非常愉悦!我强力推荐本书。」-Peter Earley教授 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

  你正在进行研究吗?需要得到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及完成研究的建议吗?

  运用实际案例,本书带领你经历研究计画中每个阶段将会发生的所有事物。Gary Thomas完整说明了运用在教育及社会科学领域中,各种的研究设计架构及资料蒐集与分析的方法,并且提出如何将这些重要元素连接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建议。

  根据进行研究的主要阶段来将其结构化,本书涵盖:
  ‧决定你的主题及研究问题
  ‧研究计画的管理与相关的研究技巧
  ‧进行文献探讨
  ‧方法论与研究设计
  ‧设计架构
  ‧研究伦理及如何接触研究对象
  ‧如何分析你所蒐集到的资讯
  ‧研究发现的讨论、理论化、结论、及研究报告的撰写

  这本书适合就读于应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大学部学生、研究所学生、在职进修的学生、及博士班学生,进行研究计画时不可或缺的一本书籍。-Gary Thomas是英国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教育学教授。

读者好评

  来自研究方案指导老师们对本书的评论:
  「我喜爱这本书。它为各种研究方法带来活力。」Gill Richards, 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这本书非常有趣,而使人不忍释手。」Joy Jarvis, 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
  「容易阅读,并且能激发阅读的意愿。」Neil Stott, 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

  来自学生们对本书的评论:
  「优秀的一本书。」 Alison Patterson
  「喜欢本书的呈现方式。」 Susan Allan
  「让我充满乐观。」 Anne Cowan
  「非常有趣,也非常有用的一本书。」Viv Brown



 

著者信息

主译者简介

潘中道


  现职: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
  学历:英国Aston University管理学院博士、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硕士
  经历:英国Aston大学兼任讲师、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兼任讲师

协同译者简介

赖静宜(第四、五、六章)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所

王琇婷(第七、八、九章)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所

 

图书目录

作者序  iii
译者推荐序  xi

第1章  研究绪论:研究的起点  1
研究问题: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进行研究?答案:从研究之初的绪论即开始  2
对研究的想法  4
研究目的  5
问题的类型  6
问题的类型──与小型研究论文及其意涵  10
情况为何?  10
怎么回事?  12
当…时,发生了什么?  13
什么与什么相关?  15
一个研究问题──或是一个假设  16
提出问题  17
我可以有一个以上的研究问题吗?  18
它是否可行?研究问题常见的缺失  19
它是否精确?  19
研究的问题是否可行?  19
初始的问题  20
证据及答案的类型  22
研究的标题  27
研究是什么──不是什么?  29
综览  29
进阶阅读  30

第2章  研究计画的管理  31
绘制工作时间图表  34
看着自己的手指甲!时间管理  36
你能做的事  37
综览  39
进阶阅读  39

第3章  文献探讨  41
初级资料和次级资料  42
资料来源的品质  48
文献探讨应该是在叙说一个故事──不应只是文献的表列清单  48
思考研究问题:画一个故事图板  50
批判性的觉察:成为自己的Jeremy Paxman  55
为什么这个说谎的坏蛋骗我?  56
点选「搜寻」:来进行资料的寻找  60
谷歌  60
雅典资料库  61
谷歌学术  64
谷歌书籍蒐寻  65
知识网  65
Zetoc  67
亚马逊  68
馆际借阅  69
搜寻的建议──将小麦从谷壳中分离出来  69
如何引用资料:哈佛文献参考系统  72
做笔记及引用文献  75
Word文书处理软体中的笔记资料夹  76
综览  79
进阶阅读  79

第4章  再次确认你的研究问题  81
见林是为了见树  82
从研究故事图板到研究故事细节  83
理论  87
理论的五种意涵  88
理论是工具还是产物?  89
综览  91
进阶阅读  92

第5章  决定研究取向:方法论与研究设计  93
研究设计  94
研究取向  96
科学家或间谍?  96
社会世界的思考架构──典范  97
实证主义与诠释主义  100
典范与研究取向  105
你在哪个星球上?  105
但这是科学吗?  109
Q开头的字──量化与质性  112
批判性思考──学问如何带来协助 113
什么是学问?  114
本体论  116
知识论  118
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如何知道一些事情?  120
批判性的觉察(再一次)  122
从研究目的到研究问题到研究取向再到资料蒐集  123
设计一项研究:实际案例  127
综览  129
进阶阅读  131

第6章  设计架构  133
在设计上的普遍议题  136
抽样  137
变项  141
信度  141
效度  143
推论及推论性  146
位置关系  148
三角测量  150
设计架构  151
行动研究  151
个案研究  155
民族志  159
评估研究  165
实验研究  168
纵贯式研究与横断式研究──以及调查法  175
比较性研究  185
可以混合使用研究设计架构和方法吗?  190
后现代主义  191
综览  195
进阶阅读  195

第7章  研究实务工作  199
研究伦理  199
同意  204
选择加入VS. 默许  204
伦理议题的规范与类型  207
进入研究场域取得资料  212
综览  212
进阶阅读  212

第8章  研究工作的正确工具:资料的蒐集  215
工具与方法  216
发挥创造力  218
资料蒐集的各种工具──主要以文字资料为主  219
访谈  219
叙述  228
日记  228
团体访谈与焦点团体  233
文件资料的检证  235
资料蒐集的工具──用以蒐集文字及/或数字  239
问卷  240
观察  253
资料蒐集的工具──主要用来蒐集数字资料  262
测量与测验  263
官方统计  265
综览  270
进阶阅读  270

第9章  如何分析你所蒐集到的资料  273
文字的分析  274
反覆比较法  274
网络分析  275
结构式的图像绘制与主题式的图像绘制  277
扎根理论  280
厚实的描述  280
谈话与内容分析  283
电脑与口语资料的分析  287
社会关系分析图  288
分析数据  291
查看数字  294
使用Excel来进行资料分析  295
描述统计  296
统计可帮助你了解两个变项间的关系  303
统计可帮助你进行推论  307
讨论你的分析内容  314
提出「理论」  318
综览  324
进阶阅读  325

第10章  结论  327
撰写结论  328
撰写摘要  330
撰写及呈现论文时的一般重点  331
撰写论文  331
非性别歧视和非歧视性的写作  334
论文的呈现  335
其它重点  337

结尾  338
进阶阅读  339
附录:卡方检定临界值表  340
参考文献  341
索引  349

 

图书序言

作者序

  研究是有其功用的。并且完成一项研究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而几乎在应用社会科学的每个领域中:教育、健康科学、社会工作、犯罪学等等,期待学生学习如何进行一项研究,已然成为专业学习中的共同课程。而这项要求也同时发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不同层级:大学部及研究所的学生。然而,学生透过实作来学习如何进行研究,应该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在实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为研究选择一个特定的主题,而且还能学习到关于如何提出研究问题、关于证据及知识的脆弱、关于研究的各种方法、及它们的优点及缺点。另外,还能帮助学生独立学习及管理时间。具备了在此学习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知能与觉察,研究则可提供个人及专业发展的一个实际平台。

  我不喜欢花太长的时间去思考我指导过几百篇的论文──包括大学部、硕士、与博士──因为这会提醒了我的年龄。但我指导越多的论文我越明了,无论你所进行的是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论文、或是为政府部门所作的重要研究,你几乎都需要经历相同的研究系列活动。所有的研究都包含了这些相同的元素:提出研究问题、了解其他人对此问题所进行过的相关研究、在别人研究发现的指引去下聚焦你自己的研究问题、然后去寻找你研究问题的答案。以上是研究的基本架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更好或更差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而在本书中,我将介绍一些更好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并且使用大量范例(有错误的,也有成功的),这些例子来自于我自己研究的经验,同时也有来自于一些较无经验的研究者:希望能够避免痛苦,而能激励出满意及愉悦。是的,愉悦:研究确实可以为你带来愉悦。有很大的满足来自于你发现新的事物,并且以其他人可以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对研究具有基本共同原则此假设上,我并未将本书的读者设定为特定的群体:大学部及研究所的学生均适用。我尝试将本书保持以一种简单及直接的方式来说明,我希望这种方式可吸引所有学生的阅读兴趣,无论他们是教育领域或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生,也无论是大学部或研究所的学生。然而,我了解呈现的方式需要有点像食谱的撰写方式。换句话说,要像说故事或说一些故事,并在其中也包含一些意见及想法,同时也要像一本食谱。

  我知道,本书的读者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学术背景,以及处于不同专业发展的阶段:有些人可能正在学术研究的早期阶段,其他人则可能是具有丰富经验的研究者;有些人可能没有大学学位,而有些人可能是正在研读法语、历史、机械、或其他科系的大学生。然而,是甚么将这群具有不同背景的读者聚集在一起?我猜是第一次要进行一项应用社会科学的研究计画。我确信读者们将会有许多的经验及聪明才智,而我也将试着去限制任何填鸭式的学习建议。

  在本书的多处章节中,我曾经讨论过批判性反思的重要性,而我也希望将此应用于本书的自我审查上。因此,我会说在这其中有方法论上的争议。而学术社群对我而言,我也会说它是自负的、浮夸的、或对自己不确定的,而我也想试着说明为什么。在我心中,并无任何目的去使用冗长的、自以为清晰的、或伪科学的专业术语来掩饰一项科学领域的弱点;我认为在应用社会科学的学术社群中,似乎也出现这样的情形。我希望在沟通我所提出的这种批判性的意见时,本书所採取更多的是一系列的对话而非说教。

  我之所以想要写这本书,也是因为在我的经验中,学生们在进行一项研究计画时,通常对他们所想要回答的研究问题,并未做充分的思考。因此,那些研究计画便显得让人缺乏兴趣,然而深入了解他们所提的研究问题,要不就是在有限的时间中想去完成很难回答的问题、或是聚焦在难以测量的态度或经验的问题之上。另外,对某些特定取向的研究则会被完全的回避:数字或任何有关统计的研究,可能被刻意的逃避,而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有许多学生是来自于教育及社会科学的背景。即便他们具备有能力及资源,他们对使用数字依然十分谨慎。

  对我而言,许多导论式的研究方法教科书对这些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因为这些教科书过度聚焦各种在研究方法的介绍,而忽略了说明研究过程的重要性,并且对如何将研究连结成一个故事也甚少着墨。方法并非研究的目的──它们只是进行研究的方法,而一项研究具有完整性、连贯性、及意义,是与一种特定的方法被成功的使用在研究中一样重要。而且有时那些研究方法被描述的内容及详细的程度,并无法引起大学部及硕士班学生的阅读兴趣。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说明的太冗长了。Stanislav Andreski,一位对社会科学敏锐的评论者,他说在学术领域中的社会科学家们,呈现出一种「以谄媚的用语及像是科学般的词汇,成为一种共同的倾向…取代了从目的到手段的价值」(Andreski, 1972: 108-9)。我认为在1972年时他是对的,而且现在他仍然是对的:我们变得着迷于一些高贵的绚丽工具,而遗忘了研究的整体性──我们所要述说的一个故事。

  我希望这本书,即便不是被逐页的阅读,至少也有一些章节能被完整的阅读。许多有关研究方法的文献,对我而言,似乎被许多学生沉浸于其中,当他们从其中浮现出来时,经常带着不适当及未经完全消化的概念(例如关于信度与效度),并且很少能够将一些片断的概念连接在一起。对我而言,这些文献并未引导读者们去了解什么是好的研究──如何将研究中的元素连贯在一起,以及说明为何研究的整体敍说及完整性是重要的。我归因于学生急切进入到文献中,片面关注于文献所强调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而非关注在整体研究的平衡上。

  研究计画应该尽可能就其整体来看,而任何我们在此要与读者们沟通的是研究的整体性与完整性。庆幸的是,现在电脑的文书处理软体,能够让我们几乎没有困难地来完成撰写整体研究计画报告。因此,我在本书中便省略了「撰写研究报告(writing-up)」的章节,因为我认为撰写研究报告的概念,是属于「前一文书处理软体」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中,整理笔记、编辑卡片档案、分析资料都需要被分开来处理:研究报告的撰写,需要等到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完成后才能进行。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同于以往,现在的情况好极了:你能够直接在研究过程中持续地来撰写。这就是为什么专注于涵盖写作的思考过程是可能的,而不是只专注在写作这件事的本身。我尝试透过这整本书来说明如何去进行论文写作,而并非以一特别的章节来介绍;并且本书也专注于批判性及反省式的思考,更将此种思考方式提供给读者们。

  接下来是提供给论文指导老师的建议。我採用了我所认为的一种故事取向的方式,来讨论及处理研究的方法论及不同的研究设计,而我希望你们也会认同我的这种方式对学生是有帮助的。在我看过研究的所有部分后,我发现紧张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像是如何对学生解释研究设计与各种研究方法上,而这经常伴随着使用有部分重叠的字汇所产生一些严重的模煳。这种混淆,对于你和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困扰,因为我们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让我们重新安排及理解以不同方式所呈现出来的事物。例如,甚么是访谈?它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资料蒐集的技术呢?(你将会发现在一些教科书中,它们同时被以这两种方式来处理)。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及实验研究,是研究设计或研究方法呢?再一次,你将发现它们也都被以这两种方式来描述。我认为这种模煳的原因是非常明显地呈现于下列的引述当中,而这段引述是来自于二位着名的社会学家Schatzman及Strauss,对我而言他们并未清楚说明他们所谓的「方法」是什么:

  实地的方法(field method)并不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方法(exclusive method),在同样的意义上来说,实验则是一种单独的方法。实地的方法比较像是一种伞形的活动,在此伞之下任何技术可能被用来蒐集所需的资料,及用来思考关于这些资料的处理。(引自Burgess, 1982: 2)

  好,我要大胆地提出实验在许多情况下并非是一种方法,除了在专业的意义上来说:若就实验是一种设计架构的这个部分,在研究中甚至有一种独立的分支,而将其称之为实验设计。而我不知道Schatzman及Strauss所谓「独一无二的方法」是什么。他们暗示在「独一无二的方法」中,具有一种独特及有限的技术被使用在实验中(以此与实地研究相互对照)。但这是明显的错误,因为实验可能使用多种的资料蒐集技术,就如同实地的方法一样。它是设计架构在如何处理资料上的不同,而我猜它们想要说明的是这种设计(例如,实验)设定了特别地、明确定义的程序──而这些程序是有关,像是,控制。

  虽然,我与他们在实地方法的解释上并不相同,但却很喜欢」伞型」的这个概念:在社会研究中,许多我们在研究设计的合理性所做的思考,即组成了这把伞。如同Schatzman及Strauss所指出的,实地方法是一把伞,但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及评估也都是伞──它们也都使用了许多方法及资料蒐集的技术,甚至还彼此涵盖。

  在雨伞的这个隐喻变成被过度延伸之前,将呈现出我在此书中关于研究设计的讨论,而此讨论从研究目的出发、到研究问题、到研究取向的决定、然后到研究设计架构、再到资料蒐集的方法、然后是资料分析的方法。所有这些研究的元素被一併考量,组成了一个研究设计的路径。有时,研究设计的路径是简单明确的,因为特定的方法经常搭配特定的研究取向,但在教育及社会研究领域中,研究的路径通常不会这么简单,而这就是为什么我花了许多时间来描绘出进行决定研究设计时的不同路径(例如,在图5.9及5.10中所示)。

  此种讨论的方向也同时影响着,我对于我的同事Stephen Gorard所称「Q文字」的态度:质化(qualitative)与量化(quantitative)。此处的分类有时似乎使学生对二个Q开头的文字感到迷惑,以致于他们并无法对其意义做进一步的了解。如同Richard pring(2000)所指出,当对于此二种类型的研究间进行一种区分时,他们彼此并非处于对立的地位,而此种看法对所有关注于研究方法教学的老师们似乎变得越来越清楚,也就是这二种类型的研究方法不应该被置于槓桿支点的二端,而将整体社会研究的世界分成了此二种类型中的其中一种。因此,我尝试去避开使用这种分类方式,所以也避开了它们所产生的二分类型。取而代之的是,我喜欢先去看到研究设计的架构──然后再去思考是否这些架构所使用蒐集到的资料是文字或是数字,然后再加以分析(当然有时候它们使用二种类型的资料)。

  回到学生的部分,以及所要给予他们的建议。每一位论文的指导老师对于研究计画应该有关于或是看起来像是什么,都有不同的期待。有些人喜欢强调这个部分,其他人可能喜欢强调另外一个部分。有的人想要这种类型的研究计画,而其他人可能喜欢别种类型的计画。我一直在此书中尝试去指出,没有绝对正确的方式,事实上有许多不同的道路可供选择。然而,假如我想给予你们一些不同于你们论文指导老师所提出的建议,那就是听从你的论文指导老师:你的论文指导老师总是对的。

  期待你的研究计画。当你完成研究计画时,会学到许多关于研究的知识。你会学到如何去组织研究工作,如何去取得研究资讯,以及去分析及综合你所蒐集到的讯息。你也会学到精致地去呈现整体研究的技巧,以及所有最基础也最常见关于管理研究资料的电脑软体。完成一份研究,会是你在大学期间所做的最有意义及最有收获的一件事情。

译者推荐序

  这是一本有关于如何进行教育及社会科学研究,非常精要但却并不精简的研究方法书籍。

  作者Gary Thomas教授,目前任教于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教育学院,他以多年来自己所从事多项研究计画、主编研究方法的学术期刊、指导无数不论是大学部、研究所、及博士班学生论文、及教授研究方法课程等等的丰富经验为基础;从初学者学习的角度为立场、以整体研究实作的步骤为架构、运用实际研究案例为说明、再配合其流畅的文笔,撰写成这本内容完整涵盖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议题、章节结构紧密环扣、逻辑前后连贯整合的一本值得阅读的方法论着作。综观全书,其重要特色如下:

  1. 将完整的研究过程划分成六大阶段来说明:作者将研究过程依其主要任务的特性区分成──绪论、文献探讨、方法论(或研究设计)、田野工作及研究发现、资料分析与讨论、与结论等六个研究阶段。再针对每一个阶段中,必要的研究活动进行详细的说明。如此一来,将复杂的研究过程简单化、结构化、及步骤化,使读者了解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各阶段必须完成的重要工作,以及各阶段彼此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易于掌握研究的实践;

  2. 并未过度强调社会科学研究中,量化与质化两种主要的研究取向:本书虽然从本体论及知识论的讨论中出发,清楚说明社会科学研究中量化与质化的两大研究取向,并在研究方法(架构)、研究对象的选择、资料蒐集与分析的方法等面向的探讨上,也从量化与质化研究取向来加以说明。但本书更强调的是,量化与质化研究取向的互补性而非对立性,其所要传达的理念是,先为研究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取向,再选择适当的研究架构、资料蒐集及分析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对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取向进行绝对的区分;

  3. 运用实际研究案例来说明各种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研究方法,本书作者都从实际完成的研究或指导过的学生研究论文中,来提供相应的实际研究案例,并且说明使用不同研究方法时的实务考量、不同方法的优点及缺点、及它们在执行时所可能遇到的挑战。借由实际案例的说明,读者可以确实理解该如何选择并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回答研究问题。

  4. 对于书中重要概念,特别在文中提供资讯框来做进一步的说明与叮咛,并且将相关的议题或概念尽量以图表的方式来呈现其彼此间之关系,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5. 最后,作者尽量以日常生活的经验及平易近人的笔调来撰写此书,使能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及意愿。

  另外,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上,本书的第一、二、三、十章是由我负责翻译,第四、五、六章由赖静宜女士翻译,而第七、八、九章则由王琇婷女士完成翻译工作。我从英国Aston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便任教于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并且在大学部及研究所均开授过研究方法课程;王琇婷女士及赖静宜女士均毕业于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研究所,在研究所学习期间协助多位老师进行研究工作,并建立了研究方法厚实的基础。译者们均对研究方法有多年的钻研及心得。

  然而,为求忠于原着,译者们的翻译都尽量以原书原意的方式来呈现,而书中之翻译若有涉及学术或专有名词、或特定文化脉络中所使用的词语、及人名均附上原文,以利寻找相关的参考文献。由于本书之翻译工作是由三位译者完成,为进一步让全书笔调一致及确认翻译的正确,最后由我进行全部译稿的校阅及润饰工作。希望全书翻译能够达到语意正确、清楚、及通顺的最终目标。

  最后,特别感谢学富出版公司全体同仁的努力及协助,使本书能够顺利出版,也希望译者们的努力能为台湾的读者提供一本值得阅读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书籍,并且为读者们在关于研究方法的知识学习及累积上带来棉薄的贡献。译者们均已竭尽全力完成此书之翻译,然而书中难免仍有错误之处,尚祈先进与读者们的指正与建议,是所至盼。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助理教授
潘中道 谨识
2016.02.01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