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本书之缘起与使用指南谨将本书献给我亲爱的好友与同事杰洛德(杰瑞)舒克(Gerald L. “Jerry” Shook, 1948-2011)所带给我的美好回忆。你对行为分析的专业具有愿景,创立了行为分析师认证委员会,让此一愿景得以实现。你是倡导伦理规范的先驱,并鼓励我予以推广,你改变了我的生命。
Jon Bailey, BCBA-D
中文版前言 问候亚洲的朋友们:
我们很高兴地欢迎你使用我们这本书《行为分析师的专业伦理》的最新版本,本书中文版问世的推手是美国展望教育中心(SEEK Education, Inc.)的理事会主席简惠文女士。从1970年代起,行为分析师已在各个领域提供有效的行为治疗,这些领域包括自闭症、发展障碍、精神健康、居住式康复机构及其他等等。
随着应用行为分析领域成长,并持续对他人生活做出实质的治疗贡献,领域中出现了对专业人士设定标准的需要。为了提供行为分析师专业的认证,行为分析师认证委员会(BACB)于1998年成立。委员会最初的行动之一,就是採用一份规范条律,当时称之为「负责任行为的准则」;如今BACB已是一个运作完善的国际性认证组织,做为其中的一分子,所有的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s)现在都必须接受正式的伦理培训。
《行为分析师的专业伦理》一书自2006年出版至今,数以千计的各国行为分析师使用过这本书,当做教导与学习一般伦理和BACB伦理的主要来源。2016年,BACB用一部大幅修订得更完善的伦理规范取代原始的准则,新的规范称之为《行为分析师专业伦理执行条律》(Professional and Ethical Compliance Code for Behavior Analysts)。每个国家的每一位认证行为分析师都有责任知道新条律的内容。本书《行为分析师的专业伦理》第三版详细地涵盖这部条律的每一部分,并提供实际的伦理案例,这些都是本书第一作者在过去五年中收到的案例。
全球化已明显地冲击行为分析领域,以至于如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都有认证行为分析师。因为这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数量将快速成长,我们需要一本能够提供华语行为分析师伦理培训的着作。
在简惠文女士引领,以及美国Routledge出版社与台湾学富出版社、中国华夏出版社的合作下,本书第三版中文已有简体与繁体两种字体.在行为分析师的伦理课题方面,《行为分析师的专业伦理》将是第一本翻译成中文的着作。
作者在撰写本书第一版时,并不知道行为分析领域后来会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运动,因此行文语调以美国为中心。书中提及的某些与文化有关的做法,在中国、香港、台湾可能会处理得不一样。例如,在美国的许多地方,给予客户礼物和接受客户礼物被认为是制造双重关系,而对于想要在行为计划上维持独立判断的专业人士来说,双重关系不可接受,他们不希望被视为给送礼的客户偏好待遇。在亚洲和世界某些地区,送礼表示谢意往往是一种常规,我们对亚洲的行为分析专业人士的建议是,协助你的客户使他们了解双重关系的概念,劝说他们不送也不收礼物,因为这样可能会妨碍专业人士与客户的诚信关系。
对于行为分析服务的提供方式,美国与亚洲的另一个文化差异在于家庭结构及其扮演的角色。在美国的大多数案例中,如果提供给儿童的行为分析服务是家里进行的话,行为分析师只要和一位或两位家长一起工作。而在亚洲,当祖父母们扮演养育儿童的关键角色时,围绕孩子身边的家庭成员可能更多。在处理行为计划中有关一致性和后续跟进事项时,亚洲的行为分析师应该意识到,家庭的结构动态可能会强烈影响行为处理的效果。
提供行为服务所在的背景环境,美国和亚洲则是类似的。如同在美国一样,中国、香港、台湾的许多行为分析博士在大学教书,或主持一个提供服务的中心。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s与认证副行为分析师BCaBAs(请注意BCaBAs必须受到督导)以契约聘僱的身分,在中心、教室、与社区中服务特殊需要消费者。在亚洲和在美国,行为分析服务都有很大的比例是提供给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消费者。
但在服务递送体系方面,美国和亚洲有着显着的差异。美国许多客户得到的服务是由学校、中心、社会服务机构、或者保险计划付费的。而在亚洲,目前的趋势倾向于私人付费,社会服务机构给予的经费支持非常微小。如果一个以私人付费为主的体系产生的结果是经费来源有限的消费者得不到服务,那么亚洲行为分析师的挑战将是如何解决与服务递送体系有关的课题。
即使每个国家之间在提供高品质行为服务方面有所差别,但是我们的努力目标是一样的。那个目标就是确保客户及消费者有权利得到以证据为本的有效治疗,以及我们要维持高度的专业伦理标准以及诚实正直。
我们感到极度荣幸,可以让使用中文的行为分析师读到这本《行为分析师的专业伦理─第三版》,这要归功于我们亲爱的同事简惠文女士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强‧贝利
玛莉.博奇
Greetings from Authors Greetings Asian Friends,
We are pleased to welcome you to our latest edition of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made possible by Sharon Chien of SEEK Education, Inc. Since the 1970’s, behavior analysts have provided effec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in a variety of settings that include autism,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ental health, schools, residential facilities and more.
As the field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grew and continued to make a substantial therapeutic contribution in the lives of others, the need for standards for professionals arose. In 1998, the Behavior Analyst Certification Board (BACB) was established to provide a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for behavior analysts. One of its first acts was to adopt a code of ethics called the Guidelines for Responsible Conduct; as a part of this well-recognized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ion, all Board Certified Behavior Analysts (BCBAs) are now required to have formal training in ethics.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has been in print since 2006 and since that time, thousands of behavior analysts in many countries have used this text as a primary sourc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ethics and the BACB ethics. In 2016, the BACB’s original was replaced with a substantially improved code of ethics now known as the Professional and Ethical Compliance Code for Behavior Analysts. All Board Certified Behavior Analysts in every country are responsible for knowing the content in the new code. Our text,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3rd Edition covers each section of the Code in detail and provides actual ethics cases that have been sent in to the first author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Globalization has clearly impacted the field of behavior analysis, and as a result, there are now Board Certified Behavior Analysts in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Because the numbers of these highly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will be rapidly growing, a text was needed that could provide ethics training specifically for Chinese speaking behavior analys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haron Chien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Routledge, Pro-Ed, and Huaxia, the 3rd edition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both Simplifi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will be the first Chinese-translated book on the subject of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The first edition of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efore there was a realization that this field would become a global movement and as a result it had a US-centric tone. Some cultural practices mentioned in the book that are likely to be handled differently in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For example, in many pa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giving and receiving of gifts from clients is seen as creating a dual-relationship which is not acceptable to professionals trying to maintain their independent judgment about behavioral programming; they don’t want to be seen as giving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those who have given them gifts. In Asi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giving gifts to show appreciation is often the norm. Our recommendation to behavior analysis professionals in Asia would be to work with clients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dual relationships and discourage the exchange of gifts that could impair the integrity of the professional/client relationship.
Another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U.S. and Asia with regard to the way behavior analysis services are provided has to do with the structure and role of the family. In the U.S., in most cases, when behavioral services are provided for a child at home, the behavioral analyst is only working with one or two parents. In Asia, there might be more family members surrounding a child with the grandparents playing a key role in raising the child. When trying to address issues related to consistency and follow-through of behavioral programs, behavior analysts in Asia should be aware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behavioral treatment can b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dynamics of the family unit.
The settings in which behavioral services are provided are simila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As in the U.S., in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many BCBA-Ds teach in universities or direct a center that provides services. BCBAs and BCaBAs (Note that BCaBAs must be supervised) are employed as contractors to serve consumers with special needs in centers, classrooms, and the community. A large percentage of behavior analysis services in both Asia and the U.S. are for consum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regard to the service delivery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In the U.S., many clients receive services that are paid for by schools, centers,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or insurance. In Asia, the current trend is toward private pay with minimum funding from social services. If the result of a system that is predominantly private pay is that that consumers with limited funding do not receive services, a challenge for behavior analysts in Asia will be to address issues related to systems issues related to service delivery.
Even 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when it comes to providing high quality behavioral services, we are all working toward the same goal. That goal is ensuring that clients and consumers have the right to evidence-based,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that we maintain high ethical standards and integrity.
It is our extreme honor to make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3rd Edition available to Chinese speaking behavior analysts due to the great effort of our dear colleague Sharon Chien.
Jon S. Bailey
Mary R. Burch
总校阅的话 近十年来,应用行为分析的治疗与教学方法在华语地区日渐兴盛,一方面是应用行为分析在美国早已被广泛地接受和推广为自闭症的第一线服务,另一方面也归功于美国展望教育中心与台湾应用行为分析协会多年来秉持着推广应用行为分析之哲学、科学、应用、及专业训练的信念,让寻求有效方法改善自己以及自闭症或有行为问题的特殊儿童之处境的家长、教育工作者、及治疗师,能透过研习课程,对应用行为分析有更多的了解。
在应用行为分析法以有效的自闭症疗法之名蓬勃发展之际,每当提到行为分析师的伦理行为准则,还是不时会听到被督导者或同侪说「那些不都只是人之常情」而予以轻松带过,也有人说「太敏感了」而不愿多谈,更有人虽然正面对在职业伦理上的两难局面,却因为怕丢脸而不愿寻求谘询。其实应用行为分析专业的成长也罢,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也罢,与其他专业人士的沟通也罢,行为分析师专业伦理执行条律含括的范围大多不脱离行为分析师与自己、行为分析师与他人的关系,这种内在与外在的关系却正是许多刚踏入应用行为分析这个新兴领域的专业人士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行为分析的伦理背景,第二部分是认识行为分析师专业伦理执行条律,第三部分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分析师的专业技能,第四部分是BACB条律、名词解释、案例、及延伸阅读书目。本书的内容正是希望帮助行为分析师增加对于伦理条律的认知,对于伦理冲突的发生有所了解和准备,以及对解决伦理问题的技巧有所精进。两位作者都有几十年行为分析的背景,所以以许多临床实例的伦理个案,对照行为分析师认证委员会(BACB)准则的索引,用浅显易懂的叙述,让初踏入此领域的学生和工作者,都能一探行为分析师伦理条律的究竟。
贯穿全书的主轴可以说是成为合乎道德的行为分析师的要件,不仅如此,作者也非常强调预防踏入伦理问题陷阱的不二法门─及早釐清规则与界限,并鼓励刚踏入职场的行为分析师增强与客户以及其他非以证据为本的专业人士的沟通能力,多广结善缘地与其他值得信任的行为分析师建立一个坚强的伦理守望相助网络。这样不只能避免个人职业伦理的沦陷,提升应用行为分析服务的价值,更能坚定人们对应用行为分析领域付出的尊敬。我以为,这种态度可说是推广应用行为分析领域的极致表现。因此我真诚地希望本书的中文读者能跟我一样,在阅读本书之后感到受益良多。
何舜瑶博士
加州执照心理学家
认证行为分析师
2016年10月25日
序 1960年代,当我还是一位心理学研究生时,我第一次面临伦理问题的考验。当时在亚历桑纳州凤凰城的一家私人机构的小小病房中,我面对一位有重度发展障碍、被困在一张小铁床上的年轻男性。我的「研究对象」既聋且盲,没有完成大小便的训练,也不能自行走动,几乎整天都在做自我伤害的行为。
在我尚未进入他那间充满恶臭、令人感到沮丧的病房之前, 远在25码之外,我每每会听到他用头撞击铁床栏杆的声音。连着几日,我坐在他的床边做着笔记,希望完成一篇有关如何减少他的长期自我伤害行为,或简称自伤行为SIB(当时,我们将之称作「自我毁灭行为」)的论文。在完成几次非正式观察,看过他的病历表后,我对他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于是我请求约见李.梅尔森博士,当时他是我论文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同时督导我在该机构的研究事宜。
「我正在观察一位有自我毁灭行为的对象」我开始说,「在一天当中,他每分钟敲打自己的头10-15次。根据我在不同的时段所做的非正式资料记录,我看不出有什么一致的行为模式。」梅尔森博士让我持续讲了约十分钟,一边点着头,偶而抽一口菸斗(当时是随处都允许抽菸的)。
然后他突然打断我,挥舞着他的烟斗,开始问了一连串我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是否知道我「研究对象」的名字?我得到允许可以观察与报告这个人了吗?谁允许我看这个人的医疗记录? 我是否曾经和研究所同学讨论这个个案,或在班上展示数据资料?对于梅尔森博士的这些问题,我无法妥善回答。我没有把我的「研究对象」当做一个人,我只把他当成收集论文资料的来源。
我从来没想到「比利」也有隐私权,应该享有尊严并受到尊重,而不只是另一个能帮助我完成论文与学位要求的「对象」。事后证明,梅尔森博士的思考领先当时的人至少十年,他用来拷问我的这些问题,一直要到十年以后才在法律界开始浮现。(见第一章)
梅尔森博士的问题,帮助我能更敏锐地从更宽广的、超乎实验之外的角度思考我的作为。如果我是别人实验中的一个「受试者」, 我会希望受到怎样的对待?或者我会希望我的母亲或姊妹受到怎样的对待?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立即反应都会是希望受到「良善、慈爱、被尊重」的对待。因此,只要我们停下并重新思考手中的工作,我们就会发现,在心理学、尤其是行为分析领域中的伦理道德,可以很容易地予以个人化与具体化。
与我的那一个年代相比,今天学习行为分析的学生有一个极大的优势。过去,我们没有伦理准则可以遵循;我们的一只脚踩在动物实验室,另一只脚站在学术世界里,我们试图研究出来如何将强有力的操作制约原理,转化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我们那时完全没想到,这中间牵涉到伦理道德。当然,在我们遇到梅尔森博士之后,开始有所转变。
时至今日,学习行为分析的研究生有将近50年在应用上的研究与实务经验做靠山(因而可以、也必须从中做更充实的学习)。此外,现在的学生拥有丰富的资源去探讨有关伦理议题,这些资源包括判例法及经由法律裁决而形成的判例。最后,今天的学生拥有特别针对行为分析设计的、完全合理合法的、经过彻底研究与审视验证的一套伦理准则。
目前,有关行为分析伦理的最主要文件,就是由美国行为分析师认证委员会(BACB)最新颁布之「行为分析师专业伦理执行条律」。过去15年间,在讲授研究所课程「行为分析之专业伦理议题」中,我学到许多在行为分析领域专有的伦理议题,我尝试开发有关议题的讲课内容,让原本认为伦理与行为分析不大相干、或者原本不了解我们何以如此谨慎行事的学生,能感受到伦理道德是更有趣、更具知识性、以及是和自身相关的课程。
我发现,虽然我们有了很出色的专业伦理条律,但这些条律本身却有点枯燥,无法让人感受到与行为分析应有的关联性与迫切性。阅读这些条律,有点像在看电脑软件的使用说明书,虽然知道它很重要,但总想跳过不看,直接开始使用电脑软件。
多年前,在杰瑞舒克博士的催促下,我预定要在宾州大学主持一场有关伦理议题的半日研讨会。在准备相关材料时,我想着:参加会议的人会有什么样的伦理问题呢?舒克博士已事先要求,请每个与会者写下两个在工作场合中遇到的问题或故事情节,然后交给我们。
当我拿到并开始阅读这些问题与故事情节时,其中的伦理相关议题就鲜活地跃然纸上。我开始(根据当时行为分析师认证委员会的准则)试图寻找针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回应,但发现这样做相当困难,这里头少了些什么。如果有某种索引,那会有帮助,但我能找到的范围里却没有这样的索引。但熬夜数日之后,我自己开展出了一套索引。等到舒克博士和我一起到达研讨会会场时, 我已经发展出一个新的方式教导伦理课程。首先,我向学生们展示故事情节,然后要求学生去查阅当时的BACB「负责任行为准则」里的相关内容,查考完毕后提出他们所建议採取的合乎伦理的行动。这种教导方式让学生们体会到,有时候空泛的伦理思考,总是可以和具体的条律产生连结。过去几年,我使用这种教学方式的心得是,透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伦理话题更生活化,并让学生在有切身关联的议题上产生精彩的讨论。
在我讲授「行为分析之伦理」这门课时,经常遭遇一个困扰的问题,一些条律条目经常是没有交代来龙去脉、用非常生硬的法律用语所撰写的条文叙述;因此学生往往无法理解一些条律的关联性与必要性。我发现我经常在「翻译」,将某些条律条目翻成普通英文,同时我也讲述一些条文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准则在行为分析领域有其重要性。我的这些努力,看来提升了学生对伦理道德的了解。
累积多年来的经验心得,本书企图向读者展现在教授行为分析之伦理课程时,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实用教学方式。本书所採用的都是经作者授权的真实案例,为了避免当事人的窘迫与法律的困扰,案例的部分内容经过改写(案例中用引号标示的内容,都是直接引述自案例作者)。此外,在每一章的最后,都有一段针对每个案例的评述。在附录C里,读者会看到许多实务故事情节,可供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也可以做为学生的回家作业(在每个个案之后,我们新加入了「提示」)。你当然也可根据自己在行为分析工作上接触的特定应用范围,来发展你自己的故事情节。
结束之前再次强调:本书意图要写成一本实用手册,我们特别避免把本书写成一本充满理论的学术着作。许多教伦理课程的人,会例行性地要求学生去读美国宪法,去看「飞越杜鹃窝」(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这部电影,或要求学生研究学校所在地的州法中,有关治疗限制、档案保管、保护病人隐私,及其他相关议题的法律要求。我认为在挖掘相关的阅读材料时,应该可以更有创意。让学生接触的范围从阅读心理学家史金纳与席曼(Skinner and Sidman)的着作,到阅读「国际行为分析协会」 Association for Behavior Analysis International(ABAI)对相关议题的立场陈述,都能为学生做好准备,以面对真实世界中的伦理议题。
我们将那些对新近认证的行为分析师(BCBA)来说是最重要、最迫切的伦理议题,总结在第19章:「新手上路:有关伦理行为的12个实用的提醒」。希望读者能在本书中得到愉快与实用的体验,并欢迎指教,一起用更有效的方式,教导眼下最重要的伦理课题。
Jon S. Bailey
January 1, 2016
强 S.贝利
2016年1月1日
一路走来:从第一版到第三版 在《行为分析师的专业伦理》第一版出版后不久,我们就开始接到来自本州相关协会,及全国各地不同团体,要求举办讲习会的邀约。透过这些讲习研讨,让我们能直接了解到行为分析实务工作者日常所面对的伦理问题。对我们而言,这是具有启发性与教育意义的经验。为了在会议日的一整天中我们能更贴近参与讲习会者的实务经验,我们开始要求与会者在会议开始之前,填写「故事情节表」。这些故事情节激发出参与者之间的活泼讨论, 进而使得实务人员在工作上碰到的挑战得到回响。
在讲习会中,当与会者根据「负责任行为的准则」(现在已修订为「行为分析师专业伦理执行条律」)进行「角色扮演」的练习时,我们注意到一件事,学员们也许知道某一特定条款是怎么说的,但却无法用必要的语言和行动实际地处理条款所适用的情境。针对此一现象,我们增加了一个新的章节「伦理议题的有效表达」(第17章)
本书第二版的主要增篇,来自2005年德州行为分析协会中的一个进展。在那次会议中,凯西乔凡尼克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行为分析师不发表一份「专业服务宣言」,用以挡住家长、教师及其他人所形成的问题?于是我们与凯西合作,发展出一份宝贵的文件,供行为分析师使用(见18章)。
在教导研究所伦理课程的过程中,我不断学到我的学生在实习中所面对的挑战,我开始了解学生们所施行的伦理行为是土生土长的。有些学生很难放弃「个人伦理」,很难採用此一领域的专业伦理准则。
我随即在每一门课的一开始,採用下面这一段戏剧化的开场白:「今天是大家做为平民百姓的最后一天。从今以后,大家就被要求加入专业行为分析师的行列,要开始学习及使用我们的负责任行为的伦理条律」。由此而产生了第5章的概念:「一般人与行为分析师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伦理挑战」。
2010年春,BACB成立专案小组,修订当时所採行之伦理准则。参与该小组的认证专家包括:强贝利(主席)、何西马丁尼兹─狄亚兹、韦恩福夸、艾利卡詹米、雪伦瑞夫与杰瑞舒克 (BACB执行长)。该小组建议对当时的准则只做小幅修正,但加入了一些包括风险效益分析在内的新的程序。这即是第16章 「执行风险效益分析」。
2014年八月,BACB理事会通过「行为分析师专业伦理执行条律」的初版,截至目前(2016年1月1日),所有向该委员会提出认证申请者、拥有认证者、及在BACB註册者,都须遵守此一条律。
如何使用本书(第三版)
每一年,我都开一门名为「行为分析师之伦理道德与专业议题」的研究生课,一学期教完。本书是该学期课上半学期的教材;在该门课的下半学期,我用另一本着作「专业行为分析师必备的25项技能与策略」(25 Essential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Behavior Analysts, Bailey & Burch 2010)为教材。先教了伦理道德以后,我发现学生在应该如何为人处事方面,变得具有敏锐的新思维。在这之后,我再带领他们认识迈向成功之路上所有其他必备的专业技能。
我们希望第三版的行为分析师的伦理道德能对读者在学习伦理,或教授伦理上有所帮助。
Jon S. Bailey
强贝利
January 1, 2016
2016年1月1日
感谢词 我们从数以百计的讲习会参与者身上,学习到了许多收获。感谢你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故事情节,其中一些案例已经收录在附录C当中。同时也感谢所有透过国际行为分析协会(ABAI)热线,提供伦理问题给我们的人,这些问题激发许多想法,促成了读者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各种案例。迪逢桑柏(Devon Sundberg)、尤勒马克鲁兹(Yulema Cruz)、布莱恩伊瓦塔(Brian Iwata)、 和汤玛士詹恩(Thomas Zane),都在本书的准备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协助。特别感谢陶乐西勒门博士(Dr. Dorothea Lerman)为本书的最新版本提供好几个新的研究个案。最后,我们感谢BACB的伦理条律工作小组,他们做出了伦理条律的修订版。我们还特别感谢BACB大有才干的律师玛格丽特布鲁姆,她为协助行为伦理条律工作小组而做出的努力。
免责声明 本书并不代表行为分析师认证委员会、国际行为分析协会、或任何其他行为分析组织的官方声明。读者不能将本书当做是BACB行为分析师专业伦理执行条律其意义的唯一解释,或当做是其应用在特定情境的唯一解释。每一个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督导人、或相关机构必须在所有特定情况下,按照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去解释和应用伦理条律。
本书所用的案例,是作者们根据合起来共有六十年的行为分析经验所写出来的。在所有案例中,我们均已改写情节,并且使用化名以保护案例所涉的各方人士与组织。在某些章节的末尾,我们提出「针对案例问题的回应处理」,当做是该案所示伦理问题的真实的,或在某些例子中是假设的解决范例。我们鼓励使用本书的教师能根据自身经验,创造替代的解决方法。最后,我们希望这里所提供的回应,能为从定义上而言需要非常谨慎处理的伦理问题,激发出讨论、辩论,与周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