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分析師的專業倫理

行為分析師的專業倫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行為分析
  • 倫理學
  • 專業實踐
  • 行為治療
  • 心理學
  • 倫理規範
  • 行為乾預
  • 臨床心理學
  • 谘詢心理學
  • 專業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強‧貝利博士與瑪莉.博奇博士的暢銷書《行為分析師的專業倫理》完整修訂之最新版本。本書也是幫助讀者瞭解與執行美國「行為分析師認證委員會」(BACB)最新修訂之「行為分析師專業倫理執行條律」的珍貴指南。此新版的特色是增加瞭許多作者從實務工作中所取擷的真實案例研究,並加入綫索導引讀者邁嚮閤乎倫理的「解決方法」。新版也增加瞭新的章節,包括說明新版如何與修訂過的倫理執行條律同步更新,以及給予新近認證的行為分析師提示,讓他們邁嚮成功.經過修訂的完整BACB行為分析師專業倫理規範,也增列為附錄。本版在行為分析師的訓練和實踐上更有所提升,成為不可或缺的資源。

  強‧貝利博士,美國佛羅裏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講授行為分析師碩士班課程。貝利博士是美國行為分析師認證委員會的創會理事,並曾任美國「專業行為分析師協會」(APBA)會長。

  瑪莉.博奇博士,是一位認證行為分析師,在發展障礙相關領域有25年以上的經驗.她是行為專傢(Behavior Specialist)、閤格心智遲緩專傢(QMRP-Qualified Mental Retardation Professional)、機構主持人、以及在發展障礙、精神健康與學齡前教育機構等方麵的諮詢行為分析師。

名人推薦

  《行為分析師的專業倫理》是貝利博士與博奇博士的最新力作。作者以淺顯易懂的全麵觀,論及與倫理有關的所有要素.本書的新章節極富價值,而其最新的資訊和眾多的案例促進瞭倫理議題的解決途徑,這本書是珍貴的資源.行為分析領域的學生與專業人士都應將此書置於手邊,隨時參考。─雷濛.G.米爾頓柏格博士,認證行為分析師-博士,南佛羅裏達大學教授

  對學習行為分析的學生和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士而言,《行為分析師的專業倫理》都是一本必讀的書。本書新納入貝利博士為解決行為分析過程中復雜疑難所發展齣的「七步驟模型」,並提供許多新的真實案例可與BACB的專業及倫理執行條律互相參照。本書將持續成為我教授碩士課程的重要書目。 ─蘿絲瑪莉.康迪亞剋博士,心理學,認證行為分析師-博士,加拿大安大略省,聖凱撒琳市,布拉剋大學應用障礙研究中心副教授

  在應用行為分析領域,本書是必讀的著作。貝利博士與博奇博士成功帶領讀者進入行為分析倫理的範疇,藉由講授倫理標準,到所有讀者能領會認同的實際案例,本書將提升各界對倫理道德與倫理行為的重視,並因此讓我們所服務的客戶能有更大的機會獲得安全且閤乎人道的待遇。─湯瑪士.詹恩博士,認證行為分析師-博士,安迪考剋學院行為研究所

著者信息

譯者簡介

何舜瑤(總校閱)


  現職:執業臨床心理學傢、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D)

  學曆:加州萊特研究所(Wright Institute)臨床心理學博士

林珊

  現職:美國展望教育中心研究部專員

  學曆:美國南加州大學傳播管理碩士

彭雅真

  現職:美國展望教育中心研究部督導

  學曆:
  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諮商碩士

王麗淳

  現職:美國展望教育中心颱灣協會副主任

  學曆:
  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碩士

陳慧聰

  經曆:東海大學國際貿易係主任

  學曆:聖路易大學行銷學博士

吳學穎

  經曆:EMI人際關係課程中文教材編譯

  學曆:亞曆桑那州立大學電腦資訊係統係學士

陸雯

  學曆:加州爾灣大學社會生態係學士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行為分析的倫理背景  1
第1章    我們是如何走到這裏的  3
第2章    倫理的核心原則  13
第3章    倫理與激流泛舟  25
第4章    應用「七步驟模型」分析復雜倫理案例  35
第5章    一般人與行為分析師在日常生活中麵對的倫理挑戰  47

第二部分 認識《行為分析師專業倫理執行條律》  55
第6章    行為分析師的負責任行為(條律1.0)  57
第7章    行為分析師對客戶的責任(條律2.0)  81
第8章    評估行為(條律3.0)  111
第9章    行為分析師與行為改變計劃(條律4.0)  127
第10章    作為督導人的行為分析師(條律5.0)  147
第11章    行為分析師對行為分析專業的倫理責任(條律6.0)161
第12章    行為分析師對同事的倫理責任(條律7.0)  171
第13章    公開陳述(條律8.0)  185
第14章    行為分析師與研究(條律9.0)  203
第15章    行為分析師對行為分析師認證委員會的倫理責任(條律10.0)  219

第三部分 行為分析師有關倫理的專業技能  231
第16章    執行風險效益分析  233
第17章    倫理議題的有效錶達  249
第18章    使用專業服務宣言  265
第19章    新手上路:有關倫理行為的12個實用的提醒  277
第20章    行為組織的倫理條律  299

第四部分 BACB條律、名詞解釋、案例及延伸閱讀書目  313
附錄A:行為分析師專業倫理執行條律  315
附錄B:名詞解釋  379
附錄C:50個倫理個案(附加提示)  387
附錄D:建議延伸閱讀書目  409

參考書目  415
索引  421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本書之緣起與使用指南謹將本書獻給我親愛的好友與同事傑洛德(傑瑞)舒剋(Gerald L. “Jerry” Shook, 1948-2011)所帶給我的美好迴憶。你對行為分析的專業具有願景,創立瞭行為分析師認證委員會,讓此一願景得以實現。你是倡導倫理規範的先驅,並鼓勵我予以推廣,你改變瞭我的生命。
 
Jon Bailey, BCBA-D

中文版前言

  問候亞洲的朋友們:

  我們很高興地歡迎你使用我們這本書《行為分析師的專業倫理》的最新版本,本書中文版問世的推手是美國展望教育中心(SEEK Education, Inc.)的理事會主席簡惠文女士。從1970年代起,行為分析師已在各個領域提供有效的行為治療,這些領域包括自閉癥、發展障礙、精神健康、居住式康復機構及其他等等。

  隨著應用行為分析領域成長,並持續對他人生活做齣實質的治療貢獻,領域中齣現瞭對專業人士設定標準的需要。為瞭提供行為分析師專業的認證,行為分析師認證委員會(BACB)於1998年成立。委員會最初的行動之一,就是採用一份規範條律,當時稱之為「負責任行為的準則」;如今BACB已是一個運作完善的國際性認證組織,做為其中的一分子,所有的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s)現在都必須接受正式的倫理培訓。

  《行為分析師的專業倫理》一書自2006年齣版至今,數以韆計的各國行為分析師使用過這本書,當做教導與學習一般倫理和BACB倫理的主要來源。2016年,BACB用一部大幅修訂得更完善的倫理規範取代原始的準則,新的規範稱之為《行為分析師專業倫理執行條律》(Professional and Ethical Compliance Code for Behavior Analysts)。每個國傢的每一位認證行為分析師都有責任知道新條律的內容。本書《行為分析師的專業倫理》第三版詳細地涵蓋這部條律的每一部分,並提供實際的倫理案例,這些都是本書第一作者在過去五年中收到的案例。

  全球化已明顯地衝擊行為分析領域,以至於如今中國大陸、颱灣、香港都有認證行為分析師。因為這些高素質的專業人纔數量將快速成長,我們需要一本能夠提供華語行為分析師倫理培訓的著作。

  在簡惠文女士引領,以及美國Routledge齣版社與颱灣學富齣版社、中國華夏齣版社的閤作下,本書第三版中文已有簡體與繁體兩種字體.在行為分析師的倫理課題方麵,《行為分析師的專業倫理》將是第一本翻譯成中文的著作。

  作者在撰寫本書第一版時,並不知道行為分析領域後來會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運動,因此行文語調以美國為中心。書中提及的某些與文化有關的做法,在中國、香港、颱灣可能會處理得不一樣。例如,在美國的許多地方,給予客戶禮物和接受客戶禮物被認為是製造雙重關係,而對於想要在行為計劃上維持獨立判斷的專業人士來說,雙重關係不可接受,他們不希望被視為給送禮的客戶偏好待遇。在亞洲和世界某些地區,送禮錶示謝意往往是一種常規,我們對亞洲的行為分析專業人士的建議是,協助你的客戶使他們瞭解雙重關係的概念,勸說他們不送也不收禮物,因為這樣可能會妨礙專業人士與客戶的誠信關係。

  對於行為分析服務的提供方式,美國與亞洲的另一個文化差異在於傢庭結構及其扮演的角色。在美國的大多數案例中,如果提供給兒童的行為分析服務是傢裏進行的話,行為分析師隻要和一位或兩位傢長一起工作。而在亞洲,當祖父母們扮演養育兒童的關鍵角色時,圍繞孩子身邊的傢庭成員可能更多。在處理行為計劃中有關一緻性和後續跟進事項時,亞洲的行為分析師應該意識到,傢庭的結構動態可能會強烈影響行為處理的效果。

  提供行為服務所在的背景環境,美國和亞洲則是類似的。如同在美國一樣,中國、香港、颱灣的許多行為分析博士在大學教書,或主持一個提供服務的中心。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s與認證副行為分析師BCaBAs(請注意BCaBAs必須受到督導)以契約聘僱的身分,在中心、教室、與社區中服務特殊需要消費者。在亞洲和在美國,行為分析服務都有很大的比例是提供給自閉癥譜係障礙的消費者。

  但在服務遞送體係方麵,美國和亞洲有著顯著的差異。美國許多客戶得到的服務是由學校、中心、社會服務機構、或者保險計劃付費的。而在亞洲,目前的趨勢傾嚮於私人付費,社會服務機構給予的經費支持非常微小。如果一個以私人付費為主的體係産生的結果是經費來源有限的消費者得不到服務,那麼亞洲行為分析師的挑戰將是如何解決與服務遞送體係有關的課題。

  即使每個國傢之間在提供高品質行為服務方麵有所差彆,但是我們的努力目標是一樣的。那個目標就是確保客戶及消費者有權利得到以證據為本的有效治療,以及我們要維持高度的專業倫理標準以及誠實正直。

  我們感到極度榮幸,可以讓使用中文的行為分析師讀到這本《行為分析師的專業倫理─第三版》,這要歸功於我們親愛的同事簡惠文女士所付齣的巨大努力。

強‧貝利
瑪莉.博奇

Greetings from Authors

  Greetings Asian Friends,

  We are pleased to welcome you to our latest edition of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made possible by Sharon Chien of SEEK Education, Inc. Since the 1970’s, behavior analysts have provided effec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in a variety of settings that include autism,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ental health, schools, residential facilities and more.

  As the field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grew and continued to make a substantial therapeutic contribution in the lives of others, the need for standards for professionals arose. In 1998, the Behavior Analyst Certification Board (BACB) was established to provide a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for behavior analysts. One of its first acts was to adopt a code of ethics called the Guidelines for Responsible Conduct; as a part of this well-recognized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ion, all Board Certified Behavior Analysts (BCBAs) are now required to have formal training in ethics.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has been in print since 2006 and since that time, thousands of behavior analysts in many countries have used this text as a primary source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ethics and the BACB ethics. In 2016, the BACB’s original was replaced with a substantially improved code of ethics now known as the Professional and Ethical Compliance Code for Behavior Analysts. All Board Certified Behavior Analysts in every country are responsible for knowing the content in the new code. Our text,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3rd Edition covers each section of the Code in detail and provides actual ethics cases that have been sent in to the first author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Globalization has clearly impacted the field of behavior analysis, and as a result, there are now Board Certified Behavior Analysts in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Because the numbers of these highly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will be rapidly growing, a text was needed that could provide ethics training specifically for Chinese speaking behavior analys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haron Chien with the collaboration of Routledge, Pro-Ed, and Huaxia, the 3rd edition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both Simplifie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will be the first Chinese-translated book on the subject of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The first edition of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was originally written before there was a realization that this field would become a global movement and as a result it had a US-centric tone. Some cultural practices mentioned in the book that are likely to be handled differently in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For example, in many pa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giving and receiving of gifts from clients is seen as creating a dual-relationship which is not acceptable to professionals trying to maintain their independent judgment about behavioral programming; they don’t want to be seen as giving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those who have given them gifts. In Asi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giving gifts to show appreciation is often the norm. Our recommendation to behavior analysis professionals in Asia would be to work with clients to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dual relationships and discourage the exchange of gifts that could impair the integrity of the professional/client relationship.

  Another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U.S. and Asia with regard to the way behavior analysis services are provided has to do with the structure and role of the family. In the U.S., in most cases, when behavioral services are provided for a child at home, the behavioral analyst is only working with one or two parents. In Asia, there might be more family members surrounding a child with the grandparents playing a key role in raising the child. When trying to address issues related to consistency and follow-through of behavioral programs, behavior analysts in Asia should be aware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behavioral treatment can b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dynamics of the family unit.

  The settings in which behavioral services are provided are similar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As in the U.S., in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many BCBA-Ds teach in universities or direct a center that provides services. BCBAs and BCaBAs (Note that BCaBAs must be supervised) are employed as contractors to serve consumers with special needs in centers, classrooms, and the community. A large percentage of behavior analysis services in both Asia and the U.S. are for consumer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There a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regard to the service delivery syste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 In the U.S., many clients receive services that are paid for by schools, centers, social service agencies, or insurance. In Asia, the current trend is toward private pay with minimum funding from social services. If the result of a system that is predominantly private pay is that that consumers with limited funding do not receive services, a challenge for behavior analysts in Asia will be to address issues related to systems issues related to service delivery.

  Even 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when it comes to providing high quality behavioral services, we are all working toward the same goal. That goal is ensuring that clients and consumers have the right to evidence-based,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that we maintain high ethical standards and integrity.

  It is our extreme honor to make Ethics for Behavior Analysts, 3rd Edition available to Chinese speaking behavior analysts due to the great effort of our dear colleague Sharon Chien.
 
Jon S. Bailey
Mary R. Burch

總校閱的話

  近十年來,應用行為分析的治療與教學方法在華語地區日漸興盛,一方麵是應用行為分析在美國早已被廣泛地接受和推廣為自閉癥的第一綫服務,另一方麵也歸功於美國展望教育中心與颱灣應用行為分析協會多年來秉持著推廣應用行為分析之哲學、科學、應用、及專業訓練的信念,讓尋求有效方法改善自己以及自閉癥或有行為問題的特殊兒童之處境的傢長、教育工作者、及治療師,能透過研習課程,對應用行為分析有更多的瞭解。

  在應用行為分析法以有效的自閉癥療法之名蓬勃發展之際,每當提到行為分析師的倫理行為準則,還是不時會聽到被督導者或同儕說「那些不都隻是人之常情」而予以輕鬆帶過,也有人說「太敏感瞭」而不願多談,更有人雖然正麵對在職業倫理上的兩難局麵,卻因為怕丟臉而不願尋求諮詢。其實應用行為分析專業的成長也罷,與客戶之間關係的管理也罷,與其他專業人士的溝通也罷,行為分析師專業倫理執行條律含括的範圍大多不脫離行為分析師與自己、行為分析師與他人的關係,這種內在與外在的關係卻正是許多剛踏入應用行為分析這個新興領域的專業人士當前麵臨的重要挑戰。

  本書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行為分析的倫理背景,第二部分是認識行為分析師專業倫理執行條律,第三部分是閤乎道德的行為分析師的專業技能,第四部分是BACB條律、名詞解釋、案例、及延伸閱讀書目。本書的內容正是希望幫助行為分析師增加對於倫理條律的認知,對於倫理衝突的發生有所瞭解和準備,以及對解決倫理問題的技巧有所精進。兩位作者都有幾十年行為分析的背景,所以以許多臨床實例的倫理個案,對照行為分析師認證委員會(BACB)準則的索引,用淺顯易懂的敘述,讓初踏入此領域的學生和工作者,都能一探行為分析師倫理條律的究竟。

  貫穿全書的主軸可以說是成為閤乎道德的行為分析師的要件,不僅如此,作者也非常強調預防踏入倫理問題陷阱的不二法門─及早釐清規則與界限,並鼓勵剛踏入職場的行為分析師增強與客戶以及其他非以證據為本的專業人士的溝通能力,多廣結善緣地與其他值得信任的行為分析師建立一個堅強的倫理守望相助網絡。這樣不隻能避免個人職業倫理的淪陷,提升應用行為分析服務的價值,更能堅定人們對應用行為分析領域付齣的尊敬。我以為,這種態度可說是推廣應用行為分析領域的極緻錶現。因此我真誠地希望本書的中文讀者能跟我一樣,在閱讀本書之後感到受益良多。
 
何舜瑤博士
加州執照心理學傢
認證行為分析師
2016年10月25日



  1960年代,當我還是一位心理學研究生時,我第一次麵臨倫理問題的考驗。當時在亞曆桑納州鳳凰城的一傢私人機構的小小病房中,我麵對一位有重度發展障礙、被睏在一張小鐵床上的年輕男性。我的「研究對象」既聾且盲,沒有完成大小便的訓練,也不能自行走動,幾乎整天都在做自我傷害的行為。

  在我尚未進入他那間充滿惡臭、令人感到沮喪的病房之前, 遠在25碼之外,我每每會聽到他用頭撞擊鐵床欄杆的聲音。連著幾日,我坐在他的床邊做著筆記,希望完成一篇有關如何減少他的長期自我傷害行為,或簡稱自傷行為SIB(當時,我們將之稱作「自我毀滅行為」)的論文。在完成幾次非正式觀察,看過他的病曆錶後,我對他的狀況有瞭初步的瞭解。於是我請求約見李.梅爾森博士,當時他是我論文指導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同時督導我在該機構的研究事宜。

  「我正在觀察一位有自我毀滅行為的對象」我開始說,「在一天當中,他每分鍾敲打自己的頭10-15次。根據我在不同的時段所做的非正式資料記錄,我看不齣有什麼一緻的行為模式。」梅爾森博士讓我持續講瞭約十分鍾,一邊點著頭,偶而抽一口菸鬥(當時是隨處都允許抽菸的)。

  然後他突然打斷我,揮舞著他的煙鬥,開始問瞭一連串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我是否知道我「研究對象」的名字?我得到允許可以觀察與報告這個人瞭嗎?誰允許我看這個人的醫療記錄? 我是否曾經和研究所同學討論這個個案,或在班上展示數據資料?對於梅爾森博士的這些問題,我無法妥善迴答。我沒有把我的「研究對象」當做一個人,我隻把他當成收集論文資料的來源。

  我從來沒想到「比利」也有隱私權,應該享有尊嚴並受到尊重,而不隻是另一個能幫助我完成論文與學位要求的「對象」。事後證明,梅爾森博士的思考領先當時的人至少十年,他用來拷問我的這些問題,一直要到十年以後纔在法律界開始浮現。(見第一章)

  梅爾森博士的問題,幫助我能更敏銳地從更寬廣的、超乎實驗之外的角度思考我的作為。如果我是彆人實驗中的一個「受試者」, 我會希望受到怎樣的對待?或者我會希望我的母親或姊妹受到怎樣的對待?相信我們絕大多數人的立即反應都會是希望受到「良善、慈愛、被尊重」的對待。因此,隻要我們停下並重新思考手中的工作,我們就會發現,在心理學、尤其是行為分析領域中的倫理道德,可以很容易地予以個人化與具體化。

  與我的那一個年代相比,今天學習行為分析的學生有一個極大的優勢。過去,我們沒有倫理準則可以遵循;我們的一隻腳踩在動物實驗室,另一隻腳站在學術世界裏,我們試圖研究齣來如何將強有力的操作製約原理,轉化為有效的治療方式。我們那時完全沒想到,這中間牽涉到倫理道德。當然,在我們遇到梅爾森博士之後,開始有所轉變。

  時至今日,學習行為分析的研究生有將近50年在應用上的研究與實務經驗做靠山(因而可以、也必須從中做更充實的學習)。此外,現在的學生擁有豐富的資源去探討有關倫理議題,這些資源包括判例法及經由法律裁決而形成的判例。最後,今天的學生擁有特彆針對行為分析設計的、完全閤理閤法的、經過徹底研究與審視驗證的一套倫理準則。

  目前,有關行為分析倫理的最主要文件,就是由美國行為分析師認證委員會(BACB)最新頒布之「行為分析師專業倫理執行條律」。過去15年間,在講授研究所課程「行為分析之專業倫理議題」中,我學到許多在行為分析領域專有的倫理議題,我嘗試開發有關議題的講課內容,讓原本認為倫理與行為分析不大相乾、或者原本不瞭解我們何以如此謹慎行事的學生,能感受到倫理道德是更有趣、更具知識性、以及是和自身相關的課程。

  我發現,雖然我們有瞭很齣色的專業倫理條律,但這些條律本身卻有點枯燥,無法讓人感受到與行為分析應有的關聯性與迫切性。閱讀這些條律,有點像在看電腦軟件的使用說明書,雖然知道它很重要,但總想跳過不看,直接開始使用電腦軟件。

  多年前,在傑瑞舒剋博士的催促下,我預定要在賓州大學主持一場有關倫理議題的半日研討會。在準備相關材料時,我想著:參加會議的人會有什麼樣的倫理問題呢?舒剋博士已事先要求,請每個與會者寫下兩個在工作場閤中遇到的問題或故事情節,然後交給我們。

  當我拿到並開始閱讀這些問題與故事情節時,其中的倫理相關議題就鮮活地躍然紙上。我開始(根據當時行為分析師認證委員會的準則)試圖尋找針對這些問題的正確迴應,但發現這樣做相當睏難,這裏頭少瞭些什麼。如果有某種索引,那會有幫助,但我能找到的範圍裏卻沒有這樣的索引。但熬夜數日之後,我自己開展齣瞭一套索引。等到舒剋博士和我一起到達研討會會場時, 我已經發展齣一個新的方式教導倫理課程。首先,我嚮學生們展示故事情節,然後要求學生去查閱當時的BACB「負責任行為準則」裏的相關內容,查考完畢後提齣他們所建議採取的閤乎倫理的行動。這種教導方式讓學生們體會到,有時候空泛的倫理思考,總是可以和具體的條律産生連結。過去幾年,我使用這種教學方式的心得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倫理話題更生活化,並讓學生在有切身關聯的議題上産生精彩的討論。

  在我講授「行為分析之倫理」這門課時,經常遭遇一個睏擾的問題,一些條律條目經常是沒有交代來龍去脈、用非常生硬的法律用語所撰寫的條文敘述;因此學生往往無法理解一些條律的關聯性與必要性。我發現我經常在「翻譯」,將某些條律條目翻成普通英文,同時我也講述一些條文的曆史背景,讓學生瞭解為什麼某些行為準則在行為分析領域有其重要性。我的這些努力,看來提升瞭學生對倫理道德的瞭解。

  纍積多年來的經驗心得,本書企圖嚮讀者展現在教授行為分析之倫理課程時,一種以學生為主的實用教學方式。本書所採用的都是經作者授權的真實案例,為瞭避免當事人的窘迫與法律的睏擾,案例的部分內容經過改寫(案例中用引號標示的內容,都是直接引述自案例作者)。此外,在每一章的最後,都有一段針對每個案例的評述。在附錄C裏,讀者會看到許多實務故事情節,可供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也可以做為學生的迴傢作業(在每個個案之後,我們新加入瞭「提示」)。你當然也可根據自己在行為分析工作上接觸的特定應用範圍,來發展你自己的故事情節。

  結束之前再次強調:本書意圖要寫成一本實用手冊,我們特彆避免把本書寫成一本充滿理論的學術著作。許多教倫理課程的人,會例行性地要求學生去讀美國憲法,去看「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這部電影,或要求學生研究學校所在地的州法中,有關治療限製、檔案保管、保護病人隱私,及其他相關議題的法律要求。我認為在挖掘相關的閱讀材料時,應該可以更有創意。讓學生接觸的範圍從閱讀心理學傢史金納與席曼(Skinner and Sidman)的著作,到閱讀「國際行為分析協會」 Association for Behavior Analysis International(ABAI)對相關議題的立場陳述,都能為學生做好準備,以麵對真實世界中的倫理議題。

  我們將那些對新近認證的行為分析師(BCBA)來說是最重要、最迫切的倫理議題,總結在第19章:「新手上路:有關倫理行為的12個實用的提醒」。希望讀者能在本書中得到愉快與實用的體驗,並歡迎指教,一起用更有效的方式,教導眼下最重要的倫理課題。
 
Jon S. Bailey
January 1, 2016
強 S.貝利
2016年1月1日

一路走來:從第一版到第三版

  在《行為分析師的專業倫理》第一版齣版後不久,我們就開始接到來自本州相關協會,及全國各地不同團體,要求舉辦講習會的邀約。透過這些講習研討,讓我們能直接瞭解到行為分析實務工作者日常所麵對的倫理問題。對我們而言,這是具有啓發性與教育意義的經驗。為瞭在會議日的一整天中我們能更貼近參與講習會者的實務經驗,我們開始要求與會者在會議開始之前,填寫「故事情節錶」。這些故事情節激發齣參與者之間的活潑討論,  進而使得實務人員在工作上碰到的挑戰得到迴響。

  在講習會中,當與會者根據「負責任行為的準則」(現在已修訂為「行為分析師專業倫理執行條律」)進行「角色扮演」的練習時,我們注意到一件事,學員們也許知道某一特定條款是怎麼說的,但卻無法用必要的語言和行動實際地處理條款所適用的情境。針對此一現象,我們增加瞭一個新的章節「倫理議題的有效錶達」(第17章)

  本書第二版的主要增篇,來自2005年德州行為分析協會中的一個進展。在那次會議中,凱西喬凡尼剋提齣一個問題:為什麼行為分析師不發錶一份「專業服務宣言」,用以擋住傢長、教師及其他人所形成的問題?於是我們與凱西閤作,發展齣一份寶貴的文件,供行為分析師使用(見18章)。

  在教導研究所倫理課程的過程中,我不斷學到我的學生在實習中所麵對的挑戰,我開始瞭解學生們所施行的倫理行為是土生土長的。有些學生很難放棄「個人倫理」,很難採用此一領域的專業倫理準則。

  我隨即在每一門課的一開始,採用下麵這一段戲劇化的開場白:「今天是大傢做為平民百姓的最後一天。從今以後,大傢就被要求加入專業行為分析師的行列,要開始學習及使用我們的負責任行為的倫理條律」。由此而産生瞭第5章的概念:「一般人與行為分析師在日常生活中所麵對的倫理挑戰」。

  2010年春,BACB成立專案小組,修訂當時所採行之倫理準則。參與該小組的認證專傢包括:強貝利(主席)、何西馬丁尼茲─狄亞茲、韋恩福誇、艾利卡詹米、雪倫瑞夫與傑瑞舒剋 (BACB執行長)。該小組建議對當時的準則隻做小幅修正,但加入瞭一些包括風險效益分析在內的新的程序。這即是第16章 「執行風險效益分析」。

  2014年八月,BACB理事會通過「行為分析師專業倫理執行條律」的初版,截至目前(2016年1月1日),所有嚮該委員會提齣認證申請者、擁有認證者、及在BACB註冊者,都須遵守此一條律。

  如何使用本書(第三版)

  每一年,我都開一門名為「行為分析師之倫理道德與專業議題」的研究生課,一學期教完。本書是該學期課上半學期的教材;在該門課的下半學期,我用另一本著作「專業行為分析師必備的25項技能與策略」(25 Essential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Professional Behavior Analysts, Bailey & Burch 2010)為教材。先教瞭倫理道德以後,我發現學生在應該如何為人處事方麵,變得具有敏銳的新思維。在這之後,我再帶領他們認識邁嚮成功之路上所有其他必備的專業技能。

  我們希望第三版的行為分析師的倫理道德能對讀者在學習倫理,或教授倫理上有所幫助。

Jon S. Bailey
強貝利
January 1, 2016
2016年1月1日

感謝詞

  我們從數以百計的講習會參與者身上,學習到瞭許多收獲。感謝你們提供各式各樣的故事情節,其中一些案例已經收錄在附錄C當中。同時也感謝所有透過國際行為分析協會(ABAI)熱綫,提供倫理問題給我們的人,這些問題激發許多想法,促成瞭讀者在這本書裏看到的各種案例。迪逢桑柏(Devon Sundberg)、尤勒馬剋魯茲(Yulema Cruz)、布萊恩伊瓦塔(Brian Iwata)、 和湯瑪士詹恩(Thomas Zane),都在本書的準備過程中提供瞭寶貴的協助。特彆感謝陶樂西勒門博士(Dr. Dorothea Lerman)為本書的最新版本提供好幾個新的研究個案。最後,我們感謝BACB的倫理條律工作小組,他們做齣瞭倫理條律的修訂版。我們還特彆感謝BACB大有纔乾的律師瑪格麗特布魯姆,她為協助行為倫理條律工作小組而做齣的努力。

免責聲明

  本書並不代錶行為分析師認證委員會、國際行為分析協會、或任何其他行為分析組織的官方聲明。讀者不能將本書當做是BACB行為分析師專業倫理執行條律其意義的唯一解釋,或當做是其應用在特定情境的唯一解釋。每一個認證行為分析師BCBA®、督導人、或相關機構必須在所有特定情況下,按照自己認為適當的方式,去解釋和應用倫理條律。

  本書所用的案例,是作者們根據閤起來共有六十年的行為分析經驗所寫齣來的。在所有案例中,我們均已改寫情節,並且使用化名以保護案例所涉的各方人士與組織。在某些章節的末尾,我們提齣「針對案例問題的迴應處理」,當做是該案所示倫理問題的真實的,或在某些例子中是假設的解決範例。我們鼓勵使用本書的教師能根據自身經驗,創造替代的解決方法。最後,我們希望這裏所提供的迴應,能為從定義上而言需要非常謹慎處理的倫理問題,激發齣討論、辯論,與周延思考。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吸引人,簡潔卻富有深度,深邃的藍色背景搭配著銀色燙金的書名,在書架上獨具一格。我毫不猶豫地將其收入囊中,僅僅是因為它散發齣的那種專業與嚴謹的氣息。初讀之下,就被作者的文字功底深深摺服,語言流暢而富有邏輯,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在我迷茫的專業道路上點亮瞭一盞明燈。我特彆欣賞書中在描述某個理論時,不僅僅停留於概念的解釋,而是穿插瞭許多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引人深思的案例,讓我能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和消化。例如,作者在論述某個行為乾預技術時,引用瞭一個關於“改變孩子挑食習慣”的傢庭故事,通過傢長如何運用一係列科學的方法,逐步引導孩子嘗試新食物的過程,將抽象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繼續閱讀下去的興趣,讓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更多。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更深層次的專業啓迪,幫助我在未來的實踐中更加遊刃有餘,用更科學、更有效的方式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评分

我一直認為,專業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為瞭掌握技能,更是為瞭塑造一種嚴謹的態度和負責任的品格。這本書,在我看來,恰恰 embodies 瞭這種精神。從書本的裝幀到內容的組織,都透露著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作者在闡述每一個觀點時,都力求嚴謹,引用詳實的文獻支撐,並且在論述過程中,始終強調倫理的邊界和專業人士的責任。這對於任何一個在專業領域深耕的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我特彆欣賞書中在討論“循證實踐”時,那種強調數據支持和持續評估的立場。它提醒著我們,作為行為分析師,不能僅憑個人經驗或主觀臆斷來指導實踐,而是必須以科學證據為基礎,不斷反思和調整我們的乾預措施。這本書為我樹立瞭一個非常好的專業榜樣,激勵我在未來的工作中,始終保持對科學的敬畏,對倫理的恪守,以及對服務對象的尊重。

评分

作為一名剛剛踏入行為分析領域不久的新手,我常常感到知識的碎片化和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鴻溝。然而,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塊拼圖的最後一塊,將我腦海中零散的概念一一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清晰而完整的知識體係。書中對行為分析基本原理的闡述,深入淺齣,條理分明,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輕鬆理解。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復雜概念的拆解能力,將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術語,通過巧妙的類比和循序漸進的講解,變得如同呼吸一樣自然。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實踐智慧。書中提供的許多實用技巧和策略,都經過瞭反復的打磨和驗證,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我迫不及待地想將書中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觀察、去分析、去乾預,為那些在行為上遇到睏難的個體提供更專業的支持。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位良師益友,在我成長的道路上給予瞭我寶貴的指導。

评分

我一直對人類行為的奧秘深感著迷,尤其對那些潛藏在錶麵行為之下的深層原因充滿好奇。這本書的標題就牢牢抓住瞭我的注意力,讓我覺得它能夠深入探索人類行為的本質。在我翻閱的瞬間,我就被作者的洞察力所吸引。他筆下的文字,並非簡單地描述現象,而是善於挖掘事物背後的邏輯,揭示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驅動力。書中關於“強化”和“懲罰”的討論,讓我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有瞭全新的認識。作者通過對一係列典型情境的分析,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我們會形成某些習慣,又該如何去改變它們。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分析方式,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行為實驗室,觀察著形形色色的人們,理解著他們行為的邏輯。我更加期待能夠從書中學習到更多洞悉人心的智慧,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從而在生活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我隻是覺得它聽起來似乎有點意思。然而,當我開始閱讀,我驚喜地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精彩得多。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善於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中,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專業信息。書中關於“形成與改變習慣”的章節,讓我印象尤為深刻。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解釋瞭習慣是如何産生的,以及為什麼改變習慣如此睏難,同時又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方法。這讓我不再對自己的某些“壞習慣”感到沮喪,而是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動機”和“目標設定”的討論,這些都與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睏惑息息相關。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專業書籍,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更好地認識和掌控自己的生活指南,讓我充滿期待地想要繼續探索下去,從中獲得更多的啓發和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