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欣喜看到一本贴近实务现场的心理衡鑑专书 认识颂贤老师许多年,一路看到他在心理谘商专业的努力不懈,很荣幸能在未出版前先看到这本书,也很高兴有机会为大家推荐这本书!
不论在谘商心理师的教育训练或证照考试科目中,心理衡鑑、心理评估或心理测验都是一重要核心职能及学习内容是无庸置疑的。但许多心理谘商系所在聘请教师开设相关课程时,常是聘请临床心理学专业教师,或心理测验专业领域教师;在谘商心理师证照考试的命题时也常发生类似现象。这时不免有人会问:谘商心理学专业教师为何很少人专精于此领域?或愿意教授心理衡鑑课程?也听到有人说「心理衡鑑是临床人才需要的」、「在医院工作的人才需要学心理衡鑑」,但相反地也会听到在学校的老师们反应:「念心理谘商的好像较不会处理有精神症状的个案!」
前述这些现象可能反映出几个问题:一是有些人将心理衡鑑窄化成「心理诊断」或「做心理测验」,因此认为只有特定个案才需要心理衡鑑,只有在医院工作的心理师才需要做心理衡鑑工作,这当然是一种误解,也轻忽了这些知能。但不可否认的,诚如颂贤老师在书中提到,学生在学习心理衡鑑/测验课程的许多知识与技术后,在谘商实务现场却少有机会使用,而此现象主要发生在学校或社区的实务现场。但在学校与社区的谘商心理人员只需要对患有精神疾病的个案做心理衡鑑吗?若以个人经验,我常看到学校与社区的心理谘商实务人员,在进行个案讨论或研讨时会有不知如何概念化/看待此个案,因此发生所提供的介入方向与策略有破碎与片段的现象。因此前述现象反映出第二个核心问题:
如果心理衡鑑不只是「心理诊断」或「做心理测验」,那么「心理衡鑑/评估」究竟是何物?在学校或社区的每个个案都需要吗?要怎么进行?
因此,如何重新认清何谓心理衡鑑、如何进行心理衡鑑,尤其是这些观点能适合于服务学校与社区心理谘商实务现场的论述,对于心理谘商人员而言是很重要的一个专业知能。当然,能发展出一本或有一个更贴近、更适用于学校与社区心理谘商实务现场的心理衡鑑书籍或课程,如颂贤老师在书中提到,来帮助学习者/实务者能「有效判断与界定出『要改变的问题』、『促发改变的介入策略』及『可结案的证据』等」,对目前多数执业于这些场域的谘商心理人员是非常重要的。
很高兴看到颂贤老师将其丰富的个人教学及实务经验精髓,站在「科学—实务模式」之上,有系统地完成本书,清楚说明本书是以生物心理社会—系统理论为基础,并透过以互动建构论的认识论,做为资料蒐集与诠释界定个案问题的过程;并提出一个完整的谘商心理衡鑑工作的「三阶段九任务模式」。我不只是因为做为一位他的老师而颇感荣焉,更为谘商心理领域能有这样的一本着作,能因此增加我们心理谘商的专业性感到欣喜。
修慧兰
政治大学/东吴大学心理学系兼任副教授
谘商心理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祕书长(至2016年1月)
台湾辅导与谘商学会副理事长(至2016年9月)
自序
点亮助人者的心灯 在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心理衡鑑」多年,一直有感于谘商心理师的训练中,没有属于自己的心理衡鑑训练方式。我是从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博士生,当时学过许多临床、医院里使用的衡鑑工具与方式,但总觉得在谘商心理师或辅导教师的实务现场,似乎都用不到这些工具。刚开始在硕士班教授心理衡鑑课程时,教了许多魏氏成人智力测验、罗夏克测验等工具,但是不管把这些工具讲得多神,发现学生都兴趣缺缺。有一天,学生问我,谘商心理师真的会抱着一箱魏氏成人智力测验跟个案工作吗?我心里很明白,在谘商实务现场并不一定会使用这些工具。
刚开始在国北教大教书时,每次上心理衡鑑课程都必须先花很多力气澄清,向学生「行销」这个课程,告诉他们这个课程不是学测验,不只是无聊地操作各项工具或为了心理师考试而已,而是要学习衡鑑的思维与个案概念化的思考方式,试图说明它在实务上的功效,像极了推销员。我很感恩在政大心理系博士班的训练,当时的心理衡鑑课程告诉我,该课程的重点不只是学会各式各样的衡鑑工具,更是在学一种看个案的思维方式,而每位助人者都应该有自己看待个案的方式与思考过程。我也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助人者自我成长的刺激,促使助人者重新检视自己如何界定谘商目标、如何制订治疗计画,以及如何看待促发改变的议题,进而促发个案改变的动机与意愿;我的主张是:衡鑑促发介入,介入即是衡鑑。
我一直深信,心理衡鑑的训练是跨领域的,不只是临床或医疗的专利,不同领域的助人者都应该训练自己看待个案的方式。多年下来,我终于有勇气试着写出这本「谘商心理衡鑑」的书籍,希望能借此书锻鍊助人者的思维,也希望让助人者了解如何透过衡鑑过程与个案的世界接触,进行一场人与人之间的相会,并且了解自己如何看待个案与界定个案议题,以及如何与个案一起参与改变。我期待这本书不只是给谘商心理师看,而是给所有助人相关工作者参考的心理衡鑑与评估专业,包括:社工师、辅导教师、临床心理师、教牧员、医护人员、半专业协谈志工等。
十多年前念博士班时,台湾的谘商与心理治疗界正掀起一阵后现代风潮,系统观点的家族治疗、叙事治疗、焦点解决治疗,都逐渐成为显学,互动建构论也在当时令我惊艳;而今,这些元素都变成本书的一部分,也一直影响着我的谘商实务工作。本书所提的衡鑑理论与实务,的确跟许多心理衡鑑的教科书不同,可说是从后现代与系统观点的角度来撰写的。我也希望本书是强调对实务者有实质帮助的,而并非只是理论或研究的堆砌,因此书中非常强调实务操作上的说明。我认为,这可能也是本书所呈现的衡鑑工作模式与实务,与一般心理衡鑑书籍的不同之处。
但我必须承认,本书所提的实务操作与技巧,的确受到我在专业成长与训练背景上的影响。最早期,我深受萨提尔(Satir)学派与完形治疗的影响,上过相关训练,也受过相关督导,这些学派中对人性正向力量的观点及如何促发改变的方式,都深深吸引我,也让我感觉到助人带来的力量与美好。目前,我大部分的谘商实务以伴侣与家族治疗为主,家庭系统观点成为我最重要的依靠,同时,也从事一系列的成人依恋与情绪调节研究,希望能将学术研究与谘商实务相结合。后来,我遇到了情绪取向伴侣与家族治疗的训练课程,发现该学派竟能将成人依恋理论如此贴切地应用于实务工作中,于是我也接受这个学派的完整训练与督导,后来有幸成为ICEEFT(The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Excellence in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国际认证的情绪取向伴侣与家族治疗师与专业督导。本书很多内容与晤谈技巧的说明,都深受这个学派与成人依恋理论的影响。
虽然,我的专业训练背景中,比较倾向经验学派的训练方式,但事实上,我在政大心理系的养成中,受到许多认知与行为学派的影响,所以本书的撰写偏向于运用较结构、流程式的描述方式,这也许是一种结合理性与感性的方法吧!
本书不同于传统的心理衡鑑书籍,着重于各类衡鑑工具的介绍,反而更重视衡鑑晤谈的实务过程及思维的训练。在第一章〈什么是心理谘商衡鑑〉及第三章〈谘商心理衡鑑的三阶段九任务模式〉,将依据生物心理社会—系统理论以及互动建构论,界定出衡鑑实务上的三阶段九任务模式,以说明实务上的作法,并在接下来的第四、五、六章,分别说明三阶段的实务原则。第五章的界定临床焦点部分,简介一些谘商实务上好用的衡鑑工具,并说明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谘商目标的界定,其中更强调有焦点式的进行资料蒐集与接触。另外,一般实务上较少谈到初谈与转介历程,将在第二章中进行说明。
本书唯一详细介绍的工具,就是谘商师自己—衡鑑晤谈。第七、八章详细说明衡鑑晤谈的实务操作与技巧,包括倾听什么、如何倾听、如何分辨历程性资讯与内容性资讯,并提供许多技巧演练与体验活动供学习者参考。我也在晤谈技巧的介绍上,参考伴侣与家族治疗实务上的作法,说明能在衡鑑晤谈中使用的特殊技巧,例如:发出邀请讯息、追踪与反映互动、定锚、摘要历程性资讯、同理反映、重新界定主述困扰等,这些都是我在实务上的经验整理。最后,将在第九章介绍如何撰写衡鑑报告书。
本书跟一般心理衡鑑书籍更不同之处在于,非常重视助人者如何检视自己看待个案议题的眼睛。心理师有什么样的眼睛,自然会看到什么样的个案,衡鑑过程不仅是个案资料的整理,更应该是检视助人者自身心理经验的历程,因此,读者会在本书中看到许多提供给助人者自我检视的工具与思考议题。我一直认为,不管使用何种标准化的衡鑑工具,心理师永远都是了解个案的最佳工具,所以,心理师的自我反思与觉察是帮助助人者点亮自己的心灯、磨亮心理师这个工具的最佳方式。
在此,我要感谢过去许多前辈、恩师的教导,我的一切都是这些恩师们给予的,没有恩师的启发与磨练,就不会有这本书的思维。是恩师们教会我如何发现美好、学着如何融入美好,而这本书,就是再次集结过去前辈分享给我的美好,并且再次与下一代分享。
最后,我也要感谢许多人对这本书帮助:感谢邵柏翰先生在一开始让我有写书的动机,更感谢吴东秉先生在本书初期的校稿与持续关心,黄琬絜、吕季魁心理师对这本书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建议与鼓励,以及非常感谢李加于小姐帮忙绘制书中的三张插图,帮我将某些概念用图像的方式呈现。还有许多学生与同行好友们,你们都曾看过草稿,并且给了我许多建议与鼓励。我很感谢有你们这群可爱的学生与朋友,是你们让我有动力完成这本书。你们都是我这辈子,最丰厚、最丰厚、最丰厚的生命礼物。
孙颂贤
于卧龙大学爱情心理学研究室
二○一五年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