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疗化:论人类境况如何转为可治之症

社会医疗化:论人类境况如何转为可治之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医学社会学
  • 医疗化
  • 人类学
  • 健康社会学
  • 风险社会
  • 现代性
  • 社会控制
  • 权力
  • 疾病建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医疗社会学的议题专着,不是艰涩抽象的理论书,更不像一般科普书为了通俗牺牲知识承载度;适当的「概念化」不只提供了有关世界的新知识,更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角度,为认识当代医学发展的社会研究,提供一个或有偏颇但瑕不掩瑜的完整图像。对来自医学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自学或教学的读者来说,都是不错的入门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彼得‧康拉德(Peter Conrad, 1945- )


  美国麻州Brandeis大学Harry Coplan社会科学教授,在波士顿大学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他是数百篇期刊论文及九本书的作者或共着者,包括《偏差与医疗化:从恶劣到生病》(Deviance and Medicalization: From Badness to Sickness)、《罹患癫痫:病痛的经验与控制》(Having Epilepsy: The Experience and Control of Illness)、《健康与病痛的社会学:批判的观点(第七版)》(The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Critical Perspectives)、《双面刃螺旋:多样化社会中遗传学的社会意涵》(The Double-Edged Helix: Social Implications of Genetics in a Diverse Society)。他在Brandeis大学社会系当了九年的系主任,目前是跨学门计画《健康:科学、社会,与政策》的主持人。康拉德教授的《偏差与医疗化:从坏到生病》获得「符号互动研究学会」1981年的查尔士库利奖(Charles Horton Cooley Award),2004年又因「医疗社会学杰出贡献」而获得美国社会学会的Leo G. Reeder奖。

译者简介

许甘霖


  东海大学社会系助理教授。目前的研究兴趣是从风险社会的角度考察生活风格医疗(lifestyle medicine)的风险治理问题,以及结合国家理论、医疗产业复合体和政策实作的后果评价,考察后发展年代的国家权力和风险政治。

成令方

  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副教授。这些年的教学与研究的兴趣是「性别与医疗」、「性别与科技」,以及「医疗专业中的性别关系」。强势的全球性生物医疗深深形塑、规范以及限制我们的身体观与人生观,参与翻译这本书就是期待让自己与读者更加理解我们身陷的困境,以及可能突围的策略。

徐毕卿

  曾任国立成功大学护理学系系主任、性别与妇女研究中心主任、健康照护科学研究所所长与学务长;最喜欢目前阳春教授的状态。学术着作发表超过百篇,目前在学习变老的功课,享受于与有思想的新世代论古道今谈天说地。在翻译本书时,不断来来回回检视白底黑字透露的意涵,重新反思自己过往的研究,无疑是个人最大的收获。

陈志轩

  国立成功大学医学院健康照护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台东大学特教系助理教授。目前的主要兴趣为身心障碍研究、辅助科技与心理健康等议题。

曾凡慈

  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对于现代医学做为人类心智与身体治理形式有高度好奇,希望在反省、批判乃至于对话的过程中,丰富对人类处境与存在多样性的理解与实践力。

胡郁盈

  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兴趣为酷儿全球化(queer globalization)与跨国性向研究(transnational sexuality studies),主要探讨台湾性别少数政治与认同如何在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交错的脉络中生成演进。目前正在发展与全球人工生殖科技市场和同志亲职想像相关的研究计划构想。

尤素芬

  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前任教于义守大学医务管理系。对知识的好奇心重,故接受了多元的训练:法律、劳工与社会政策。一直从事跨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的研究主题包括移工健康、职业健康、专业伦理教育。因博士论文(Health, Policy and Medicalisation: A Case Study of Taiwan's Health Care Reforms)的写作,和「社会的医疗化」结下不解之缘。。

郭文华

  阳明医学院医学士,麻省理工学院科技与社会研究博士,现为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副教授。相信医疗应该超越两种文化框架,相信社会改革来自对自身专业的反省,从临床试验到另类医疗,从学院到医院,希望在医疗化的社会中看到社会化医疗的愿景。

邱大昕

  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为身心障碍研究,尤其是与盲人有关的所有事情。

图书目录

1 - 译序
-6 - 序 破除医疗化的迷思/公医时代
-12 - 原序
-16 - 志谢
-18 - 导读 挣脱怪异知识空间:从医疗化理论到在地处境/林文源

第一部分 概念  001
第 1 章 医疗化:脉络、特征,与变化 003

第二部分 案例  031
第 2 章 延伸:男性与男性更年期、秃头,以及勃起功能障碍的医疗化 033
第 3 章 扩展:从过动儿到成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067
第 4 章 提增:人体生长激素与生物医学提增的诱惑 105
第 5 章 延续:同性恋与重新医疗化的可能性 149

第三部分 约制与后果  177
第 6 章 量测医疗化:分类、数量,与治疗 179
第 7 章 转变的医疗化推手 205
第 8 章 医疗化及其不满 225

参考书目  249
索引  275

图书序言

译序

  上过「医疗社会学」或对医疗社会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对本书作者Peter Conrad应该不会陌生,他在「医疗化」议题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和知名度。本书最主要的论点是:近年来医疗化推力的转变,特别是日益以市场为基础的医疗化形式,已大大改变美国社会的医疗地景;作者提出延伸、扩展、延续及提增四种医疗化发展的形式,来概念化新的医疗化样貌。

  以「学院」惯用的标准来看,作者将自己的论点与所谓的「医疗帝国主义」(medical imperialism)区隔开来,并试图将另外两个影响力深远的医疗化论点纳入自己提出的框架:将傅柯(Michel Foucault)《临床医学的诞生》(The Birth of the Clinic)里的洞见诠释为「社会控制」,将Adele E. Clarke等人提出的生物医疗化(biomedicalization)(见Biomedicalization: Technoscientific Transformations of Health, Illness, and U.S. Biomedicine)诠释为提增类型。对于熟悉傅柯和生物医疗化论点的人来说,这样的诠释可能过于肤浅,甚至误导。更不用说几乎完全忽略像精神科医师Thomas S. Szasz从古典自由放任主义(libertarianism)立场批判医权体制和医疗化的先驱观点,以及John B. McKinlay、Vicente Navarro、Howard Waitzkin等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体制再制的角度审视医疗化发展的贡献。

  虽然本书确实提出自成一家的论点,但若将前述「相竞」理论观点当成标准来评价,那么持平说:该书就理论深度、广度和高度而言,似无特别惊艳之处。此外,本书严格说来算是集体创作,是由作者自己及其所指导(现亦任教大学的)学生之博士论文改写后共着发表的期刊论文,再经修改后汇整成书。在社会科学界里,要将指导教授本人的论点与学生的原创性揉合成一本具有内在连贯性和统整性的专书,本就是个难题。

  这样一本有「六经皆我註脚」色彩、有「削足适履」嫌疑、美国中心论(从全称式的书名《社会的医疗化》及援引案例来看)的书,还有译介的必要吗?

  当然有!

  首先,对一般读者来说,初看之下可能觉得「医疗化」一词与其他社会学行话一样深奥艰涩。然而,透过作者对成人及儿童「过动症」、雄性秃、「同性恋」等具体案例之医疗化的翔实描述和平实文字,每个读者几乎都能「以身为度」,从自身或周遭亲友的经验,感受或体验到医疗化这概念的合理性、正当性、启发性、贴切、矛盾、荒谬和暧昧性,从而将医疗化理解为一个复杂而不难解、多样而不易概括的「日常生活概念」(这不就是我们生命经验的写照吗?),进而对自身或人类生命境况与医疗的关系有不一样的想法,甚至因而能够欣赏医疗社会学的魅力。

  其次,即使作者认为自己对医疗化抱持批判立场,但从医疗化议题的理论光谱来看,Peter Conrad的论点虽谈不上保守,也称不上批判。就像「社会学」在法国一度被看成「社会主义」的同义词,「医疗化」对(包括台湾在内)很多医学专业来说等同「反医」的口号。从这个角度来看,Peter Conrad的温和立场提供医学专业与医疗社会研究者间一个可能的对话平台。此外,本书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医疗化的「量测」,借着以经验资料为基础的概念化及概念化的资料呈现,不仅让论点更具说服力,也让「崇尚理论而漠视证据」者与「崇尚证据贬低论述」者之间有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

  第三,本书是医疗社会学的「议题专着」,而不是教科书或理论专着,对各种观点议题的介绍虽不够周延但也不浮浅,没有理论专着惯见的艰涩抽象,却也不像一般科普书为了通俗而牺牲知识承载度。适当的「概念化」提供认识世界的新角度,而不只是有关世界的新知识,就这点来说,本书相当成功。对医疗化形式的概念化,为认识当代医学发展的社会研究,提供一个或有偏颇但瑕不掩瑜的完整图像,对来自医学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自学或教学的读者来说,都是起点不低的入门书。

  因此即便有前述的质疑,本书绝对值得译介。

  那么,如何读这本书呢?林文源在导读〈挣脱怪异知识空间:从医疗化理论到在地处境〉里,期望这本书的译介应尽可能与在地处境及知识社群发生关联。因此他不单纯评价本书或阐述医疗化理论,而是反省理论脉络与在地问题性,冀望更有效促成本书的在地转变。林文源以「在地问题性」为出发点,从「知识空间」的角度提醒:由于「知识后进国」受「先进知识」霸权的影响而产生对知识普遍性的误认,在非中心的在地创造拟似「先进国」但却不属于「先进国」脉络的知识,结果形成一个非此(理论输入的在地)非彼(理论原产地)、身首异处(抽离在地脉络的理论套用)的怪异知识空间或知识处境。除了提供在地研究成果,釐清在地社会、医疗与批判性知识层叠交织的多层次医疗化线索之外,林文源更以体制分析方法剖析台湾肾病医疗化案例,阐明在地自我后进化的医疗化之独特性,指向挣脱怪异知识空间的可能性。

  〈序言〉由「公医时代」的陈柏勋和黄致翰两位年轻医师主笔,面向医疗与健康照护专业评介本书,同时与林文源的导读对话。他们认为本书成功破解了对医疗化本身或其社会研究最常见的两种迷思,亦即「要不是认为医疗化是种百害无一利的威权压迫与资本掠夺,就是认为医疗化的社会研究不过是社会学家以夺取医疗专业权威为目的的各种抹黑。」从而有助于医学专业对自身、医学和医疗体系之社会角色的反思。此外,他们也透过中医治疗更年期和转骨方的例子指出:现代医学透过医疗化框构出新疾病的知识空间,但囿于本身的知识、技术以及资源限制,仍在此知识空间留下许多空隙,甚至是模煳不清的灰色地带,而中医借由重新结合、拼装经典医籍的论述,创造出符合现代医学接受的名称,在此新疾病的知识空间找到发声的位置;据此,他们甚至提出「中医之医疗化」议题的可能性。

  这种别开生面的医疗社会学者(导读)与医学专业(序)的对话,正是译介本书期望看到的社会效果之一,也示范了「挣脱怪异知识空间」的可能方式,值得读者花心力品味。

  翻译本书的揪团行动出奇顺利,多数伙伴没怎么思考就爽快应允,婉拒的主要也是因既定工作计画而无暇抽手。在这个发表期刊篇数积点为主流价值的时代,仍有这么多人愿意花心力在没有点数的翻译上,令人感动!这些翻译伙伴及负责章节如下:许甘霖(东海大学社会系;原序、志谢、第一章)、成令方(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第二章)、徐毕卿(成功大学护理系;第三章)、陈志轩(台东大学特殊教育系;第三章)、曾凡慈(辅仁大学社会系;第四章)、胡郁盈(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第五章)、尤素芬(义守大学医务管理系;第六章)、郭文华(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第七章)、邱大昕(高雄医学大学医疗社会学暨社会工作系;第八章)。各章译完后分别相互校阅,经原译者修改,再交由我统一校阅并统整术语翻译及文句风格。校阅过程中难免有歧异之处,感谢伙伴们对翻译主持人的尊重,也因此若仍有误译疏漏之处,当然是我的责任。

  修订完稿后,再请潜在读者试阅,标出艰涩难懂的字句,再由我斟酌修改,全书重新润饰后定稿。这些潜在读者包括「公医时代」的陈禹安(长庚医学系)、廖伟翔(成大医学系)、陈宗延(台大医学系)、廖郁雯(辅大公卫系);郭文华邀请的几位医师:叶旭霖(新光医院)、孙齐(禾馨妇产科诊所)、陈焕武(林口长庚医院)、王业翰(基隆医院)及沈书慧(台北荣民总医院);以及东海社会系博士生林昌宏(台中慈济医院)和研究生杨儒晟。感谢他们的参与,让本书更具可读性。

  最后附带说明翻译体例:本书专有名词或概念(特别是医学术语)的翻译,我们根据出现脉络採「出处原则」(如学术、专业或官方文献)和「从众原则」(即透过Google搜寻最常使用的繁体中文译法)。

许甘霖
于东海大学社会系



为何医生该了解医疗化?


  如果你是医疗专业人员,或者曾经身为病人,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社会的医疗化》,会对书中的内容充满什么样的想像呢?

  不可能全部的人有同样的想像,甚至,我们也很难说「大部分」人会有何想像。但是,我们可以想像一种想像:描述医生滥用自己的专业权威,以医疗化为工具,达到歧视、政治打压等等的社会目的;描述医疗产业资本阶级以金权操弄法律制度而以自由市场为幌子行专利垄断之实,以研发为由合理化所谋取的暴利,并借由对医生或病人的直接广告行销而发明疾病,创造需求,赚取不义之财。总之,在这一种想像中,这本书大概可被意识形态归类为一种仇医、反商,或用专业的术语包装为反医学帝国主义、反医疗商品化的陈腔滥调。

  但这样的想像是错的。

  如同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的,「过去研究显示,支撑了医疗化过程的,是常民与专业主张建立者间的互动,而不是『医学帝国主义』。」

  之所以本书精彩又启发性十足,便在于作者以深厚的社会学功力,借由近代史或正在发生的实例,如实且细致地解析了一个又一个原本不被医疗专业介入的个人或社会问题,是借由哪些条件促发、哪些社会行为主体如何互动,而成为一件被社会大众理所当然认为该由医疗专业介入的「人类状态」,并因此而被概念化为一种「疾病」。

  这就是医疗化。

  更具启发性的是,除了医疗化的成因与过程之外,作者试图先尽量抽离个人的主观价值判断,如实地描绘了医疗化的具体后果现象,但作者并不试图做出一个如同镜子一般完全屏除主观价值而反射客观世界实在这种逻辑实证主义已证实不可行的结论。而是以客观为工具,帮助解析这些发生在不同「被医疗化者」与不同社会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程度且多样化的各种正面与负面后果。

  以书中所举的注意力缺失过动症之医疗化为例,虽然会导致社会问题个人化而削弱了政府或社会寻求医疗以外更好的解药的动力,但也有助于偏差行为的去政治化。具体而言,笔者从临床儿童身心科医师的经验分享中得到的启发是,在现代台湾这样一个压迫、权威、升学主义、考试主导教学、外在价值大过内在价值的教育体系之下,对于严重的过动症儿童的医疗介入,确实解决了不少校园霸凌现象。但这究竟是不是一种饮鸩止渴?又是另一个值得社群辩论的议题了。

  总之,本书成功地破解了对医疗化本身或其社会研究最常见的两种微妙的迷思,亦即要不是认为医疗化是种百害无一利的威权压迫与资本掠夺,就是认为医疗化的社会研究只不过是社会学家以夺取医疗专业权威为目的的各种抹黑。

  中医药从业人员可别以为「医疗化」是洋人的理论跟中医药没关系,也别幸灾乐祸地认为只有现代医疗是医疗化讨论的对象,接下来将举两个例子看看中医药从业人员为何也需要了解医疗化?我们是如何将中医药知识与「在地知识」卷进医疗化的漩涡?

  现代医学的更年期症候群已是医疗化研究的常客,中医门诊、中药房甚至是养生保健座谈,也常有妇女因更年期症候群前来求诊或谘询,身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我们也该了解中医药教材是如何认识更年期吧!Volker Scheid提到,传统中医是没有更年期症候群的,但是面对现代医学狂潮般地传入,中医只好提出「辨证论治」来与现代医学的「辨病论治」做区隔。1960年代四川成都有一群中医师在编教材时将现代医疗定义的更年期症状:潮热、潮红、盗汗、黏膜干燥等定性为阴虚证,在脏腑定位的讨论中,想起了老祖宗的遗教《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发,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督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女性于14岁(二七)因肾气充天癸至而有月经,至49岁(七七)天癸枯竭而停经,这样的论述非常符合现代医疗对女性荷尔蒙变化的认识,就在无法精准切割的情况下,更年期症候群就像吃了哆啦A梦的「翻译蒟蒻」变成「肾阴虚证」啦!在近年来强调互通的两岸关系,此概念也交流进台湾中医的教材。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医学框构(framing)出新疾病的知识空间,却受限于本身的知识、技术以及资源的限制,仍在此知识空间留下许多空隙,甚至是模煳不清的灰色地带。中医便借由重新结合、拼装经典医籍的论述,创造出符合现代医学认可的论述,在此新疾病的知识空间找到发声的位置。

  另一个例子也与生长规律有关,本书提到生技产业是近年来加速并推动医疗化的新兴主力。走在台湾街上您是否也有类似的经验:中医院所前「转骨方」、「转大人方」的广告旗帜飘扬,药妆店架上的四物饮、登大人方琳瑯满目。安勤之以四物饮说明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三者间的关系是多么纠结、分界是多么暧昧,发现厂商是多么有创意,将民间传统文化(药食如一)和中医药知识(四物汤补血)浓缩进一瓶装有黑噜噜药液的曲线瓶。这样的操作不仅隐喻青春期少女的身体是处在缺乏的状态,使用转骨、转大人、登大人等修辞,也揭示外貌、身高、身材更是职场上另一个较量的战场。我们/中医药从业人员在有意无意中与生技公司携手合作,或者就是生技产业的成员,借由「提增」(本书第四章)的操作,连结民间传统文化,使中药得以模煳暧昧的身分进入保健食品的市场。这样看来,身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我们不但无法置身事外,更在有意无意间将中医药知识与「在地知识」卷入医疗化的漩涡。

  对于中医的医疗化,笔者认为可进一步思考:「补充与另类医疗(CAM,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传统医学(TM,Traditional Medicine)」与西医体系的汇合,是否亦是医疗化的另类展现?借由「知识空间」的相互框构与填补,使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在地化(localization)得以双向进行。也就是说,当我们以中医作为观察医疗化的一个独特视角,不但能指出Peter Conrad太过着重西医体系,忽略其他医疗体系(CAM、TM、甚至是保健食品与营养增补剂)在医疗化过程的影响;再者,镶嵌在华人日常生活脉络中的中医药,更能具体且全面地分析医疗化的全球在地化过程(glocalization)。如此一来,我们既可拓展医疗化的研究范畴又可对在地医疗有深刻的理解。

  身为医学生时,受到纯粹的医学科学教育薰陶,曾天真地以为,一个「身体状态」不论多么不像疾病的概念原型(conceptual prototype),例如不会导致主观症状又盛行率高的高血压,其是否被定义为「疾病」根本不重要。我们只要能研究出像是高血压这种「身体状态」本身的危险因子,或研究出其本身又是不是其他「身体状态」的危险因子,而这最终的「身体状态」又会导致怎么样的主观不舒服与客观功能、躯体、或寿命的减损,并找出各种消除危险因子以降低最终病人所在意的后果(outcome),就可以建构出医学专业的知识基础。我们只要客观地将这些医学知识阐述给高血压的病人听,并告知服降压药与不服降压药的后果,将服药的决策权交给病人,就是一个符合医学伦理的专业医师。
但进入临床实务,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例如,你说高血压是不是病不重要,但病人问你既然不是病为何要吃药?不是病为何要看医生?你说高血压是不是病不重要,但病人问你既然是病为何你说他身上的不舒服都跟高血压无关,既然不是病为何不吃血压药之后中风要被其他人骂我不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是浪费健保资源?

  又例如,我们该用何种态度,或者说採取何种个人或社会行为去面对一个并没有任何已证实的医疗介入对病人有好处的「身体状态」呢?

  对于台湾的医生,本书最大的贡献应该是能让医生破除封闭的白色巨塔内养成的「只有医疗介入是介入,只有医疗后果是后果」的狭隘观点,学习将「医疗化」或其他各种社会现象,视为一种能产生重要后果的介入。

公医时代主编陈柏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发言人黄致翰(阳明大学公卫所政法组博士班)

  〔以上序言为「公医时代」成员之集体创作。公医时代是一群关心台湾健康照护体系发展的年轻人,包括第一线的健康照护工作者、学习者、法律专家、社会学家、公卫学家、媒体工作者。我们不愿只是埋怨、总是讦谯;也不甘心蒙住双眼,选择逃避。所以我们聚首,一起学习、相互对话,也希望邀请更多的朋友,共同为台湾的健康照护体系,「重新找回公共性」。〕

原序

  我对社会的医疗化的兴趣已有很长一段时间。博士论文是对儿童过动之医疗化的参与观察研究(Conrad, 1976)。博士论文之后是更为历史性地说明偏差的医疗化,即后来与Joseph Schneider合着的《偏差与医疗化》(Deviance and Medicalization, 1980)。转向其他社会学议题十年后,我借由一篇回顾医疗化与社会控制的文章,又将注意力转回到医疗化(Conrad, 1992)。此后近十年间,直到完成一篇以医疗化来整合遗传学之公众论述的论文前(Conrad, 2000),对医疗化的着力并不多。

  上个世纪接近结束之际,愈发清楚看到环绕着医疗化正发生种种明显的转变,于是那个从未消褪的兴趣又被撩拨起来。我的知识重心已超越「偏差」而转向探讨以医疗化为主轴的更广泛议题。第一个想法是对医疗化提出全面说明,回顾并整合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献,完成一本医疗化代表作。但开始钻研文献后,便了解这个任务太过艰鉅。实在有太多的人类问题被医疗化,且有太多的学者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医师、女性主义者等等早已检视其中的许多环节并分别发表出版。

  我认为对医疗化做出全新社会学检视的时机已到,便着手回顾关于这个主题的重要着作,并将分析聚焦于反映出医疗化不同面向的案例。就检视的案例与触及的医疗化议题而言,我採取策略性而非全面性的目标设定。我习惯归纳地看待问题,从案例得出更概括的概念性认识。我运用这些案例来展开有关医疗化内部变化的更多认识,特别是过去逾三十年来所发生的转变。

  一般而言,我会选择感兴趣的案例。当然还有很多重要的医疗化案例可以检视,比如说肥胖症、生育、睡眠困扰、各种成瘾、忧郁症或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扩展。但我选择看起来能够反映出医疗化之重要变化的案例。我的作法是依序检视案例,并在过程中募集研究生为合作伙伴。这是个受益良多的经验,且已有多篇合着的论文发表(见本书的〈志谢〉)。我透过这些案例检视医疗化的特定剖面:医疗化的延伸、既有分类的扩展、生物医学提增的医疗化,以及一个去医疗化之延续的经典案例。在这些案例及其他例子的基础上,我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性认识。这些在本书最后两章以及另一篇独立的论文中(Conrad and Leiter, 2004)可以清楚看到。

  身为医疗化研究者超过三十年之后,我更确信医疗化是个具有重大社会学意义的主题,而且对社会具有重要意涵并有增速作用的趋向。希望本书能对这个主题提供新的看法,并促发其他人进一步检视这些议题。

  第一章描述医疗化的特征,简短回顾医疗化的兴起及一些持续进行的争议,概述过去二十年来医疗中的某些变化,并提出为医疗化创造市场的重要性。接下来四章分别以特定的概念议题检视医疗化的具体案例:从一个性别到另一个性别的医疗化延伸;从一个明确病症到包含更多人口的诊断扩展;作为一种医疗化形式的生物医学提增;以及重新医疗化的可能性。最后三章分析医疗化的量测、该现象之推手的转变,以及医疗化对医疗、病患和社会的某些后果。

  其次,这四章也同时检视对新医疗产品之需求的创造,以及制药业、医师、消费者和保险公司在医疗市场兴起及人类困扰问题医疗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到目前为止,妇女的困扰问题比男性的困扰问题更容易医疗化。第二章检视三个男性愈来愈被视为医疗产品市场的案例,其中男性更年期、秃头和勃起功能障碍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医疗化。第三章检视成人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兴起,来说明一个主要被看成儿童及青少年疾患的既有医学分类,如何扩展而纳入全新的成人群体。这类型诊断扩展的根源,包括医学主张建立者、消费者需求,以及制药产业市场的成长。愈来愈清楚的是,生物医学提增的可能性会扩大医疗化。第四章分析人体生长激素的案例,这偶尔被提出来当作特发性身材短小、老化,以及运动员表现的医学提增。一旦科学(特别是遗传学)发展出对消费者充满诱惑且对生技公司有利可图的新介入方式来「改善」身体和表现,这种医学提增可能发展成一种特定的医疗化型态。第五章先回顾同性恋去医疗化的重要例子,接着评估医学知识中几个变化的冲击、男女同志运动,以及重新医疗化的社会条件。虽然医疗市场的角色不大,生物技术可能依然是个重新医疗化的媒介。

  接下来三章聚焦于更为一般性的医疗化议题。第六章处理医疗化的量测:医疗化程度为何,以及我们如何加以量测?虽然愈来愈多医疗化分类的明确数量难以计算,至少能看出医疗化正在扩张。这章提出三种估计医疗化总数日益增长的方法。第七章聚焦于新兴的医疗化推手。过去三十年来,医疗化背后的推动力量已从医疗专业、社会运动,以及生物技术、消费者和管理式照护的组织间或组织内冲突转移出来。这章聚焦于创造医疗化市场的重要性。最后的第八章分析医疗化对我们的文化、社会、医疗,以及病患(消费者)造成的后果。许多对医疗化的零星抗拒也出现了,这有部分是对医疗化扩散及其意涵的回应,或许是未来发展的先驱。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医疗化:脉络、特征、与变化

我在1970年代开始教授医疗社会学,当时的健康与病痛(health and illness)领域,与我们在21世纪初所见有相当大的差异。当时课堂里并未提及目前常见的疾病,以现今最盛行的疾病为例,诸如: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厌食症(anorexia)、慢性疲劳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恐慌症(panic disorder)、胎儿酒精症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经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婴儿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等。当时医疗专业普遍未将肥胖和酒瘾看成疾病, 也没有提及爱滋病和诸如波斯湾战争症候群(Gulf War Syndrome)、多重化学物质敏感症(multiple chemical sensitivity disorder)这类有争议的病痛;利他能(Ritalin)也仅适用于相当少数的儿童, 镇定剂普遍作为某些特定问题的处方, 人体生长激素(hGH)、威而钢,以及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pute inhibitors, SSRIs)之类的抗忧郁剂则尚未出现。

过去三十年间,医学专业人员指出几种现已看成病痛或失调(illness or disorder)而众所周知的问题。我在本书处理几种与某些行为、精神状态或身体状况相关,目前已有医学诊断和医疗处置的病痛或「症候群」(syndromes)。显然这类被界定为医疗问题的生命困扰

(life problems)已大量增加。这意味着出现某种新兴的医疗问题?还是医学更能及早辨识及处理既存的问题?或是整个生命中的种种困扰已取得医学诊断,而且得透过医学治疗,即使证明这些问题医疗本质的证据依然暧昧不明?

我的兴趣不在于判定任何特定问题是否真的是医疗问题,这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且已超出本书处理的范围。我感兴趣的是这种医疗管辖权限(medical jurisdiction)扩张的社会基础,以及之所以如此发展的社会意涵。我们可以检视人类生命困扰的医疗化脉络,并进一步检视其是否「真的是」医疗问题。然而,什么是真正的医疗问题,主要的看法可能来自关注此问题的人,或是在相关领域中有权力将困扰定义成医学问题的人。就这层意义来说,社会学工坊的素材,是命名的可行性(viability of the designation),而非诊断的效力(validity of the diagnosis)。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