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一章 医疗化:脉络、特征、与变化
我在1970年代开始教授医疗社会学,当时的健康与病痛(health and illness)领域,与我们在21世纪初所见有相当大的差异。当时课堂里并未提及目前常见的疾病,以现今最盛行的疾病为例,诸如: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厌食症(anorexia)、慢性疲劳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恐慌症(panic disorder)、胎儿酒精症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经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婴儿猝死症(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SIDS)等。当时医疗专业普遍未将肥胖和酒瘾看成疾病, 也没有提及爱滋病和诸如波斯湾战争症候群(Gulf War Syndrome)、多重化学物质敏感症(multiple chemical sensitivity disorder)这类有争议的病痛;利他能(Ritalin)也仅适用于相当少数的儿童, 镇定剂普遍作为某些特定问题的处方, 人体生长激素(hGH)、威而钢,以及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pute inhibitors, SSRIs)之类的抗忧郁剂则尚未出现。
过去三十年间,医学专业人员指出几种现已看成病痛或失调(illness or disorder)而众所周知的问题。我在本书处理几种与某些行为、精神状态或身体状况相关,目前已有医学诊断和医疗处置的病痛或「症候群」(syndromes)。显然这类被界定为医疗问题的生命困扰
(life problems)已大量增加。这意味着出现某种新兴的医疗问题?还是医学更能及早辨识及处理既存的问题?或是整个生命中的种种困扰已取得医学诊断,而且得透过医学治疗,即使证明这些问题医疗本质的证据依然暧昧不明?
我的兴趣不在于判定任何特定问题是否真的是医疗问题,这不是我的专业领域,且已超出本书处理的范围。我感兴趣的是这种医疗管辖权限(medical jurisdiction)扩张的社会基础,以及之所以如此发展的社会意涵。我们可以检视人类生命困扰的医疗化脉络,并进一步检视其是否「真的是」医疗问题。然而,什么是真正的医疗问题,主要的看法可能来自关注此问题的人,或是在相关领域中有权力将困扰定义成医学问题的人。就这层意义来说,社会学工坊的素材,是命名的可行性(viability of the designation),而非诊断的效力(validity of the diag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