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方环境的教训:五都四县的大代志

台湾地方环境的教训:五都四县的大代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地方环境
  • 环境问题
  • 都市发展
  • 区域规划
  • 环境政策
  • 台湾研究
  • 社会议题
  • 地方治理
  • 环境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终战60年余,台湾的发展从早期以农业为主的景观地貌,渐渐走向高度工业化、商业化与都市化的社会。从地方环境历史与重大环境议题分析来看,国家的经济、环境政策、地方政府的发展想像、资本的流动与进驻,以及地方环境抗争等交错互动,形塑着台湾环境史的样貌。本书以五都四县60年的地方环境史为书写对象,採取批判角度去回顾探讨各地方环境史,企图从历史中找到谁该为环境不公不义负责任,进而从历史学到教训,去匡正过去的历史错误,并尽速找到新出路,以期引导出具永续性未来的环境之道。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探究过去、思考未来永续环境的好书。唯有充足的水源、干净的空气、无毒的土壤,才能给予我们永续的环境。守护环境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我们自己,只是关心还不够,需要每个人的决心、付出与行动。(独立记者 朱淑娟)

  握在手心的湿软泥土,脚踩着的柔软青草地,这片滋养我们的土地,在战后以经济取向为首要考量的政策下,早已满目疮痍。《台湾地方环境的教训:五都四县的大代志》带领读者回顾地方六十年来的发展与挑战,看见地方如何捍卫家园,如何从地方环境运动中,重新检视与反省,让宝岛台湾美好的生态,再回到这片土地上。(农村诗人 吴晟)

  半世纪以来,
  台湾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地方的环境抗争或开创性行动,
  这些草根行动,
  足以让国家社会以史为鑑,避免重蹈覆辙,
  开启友善环境、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路线。
  欣见《台湾地方环境的教训:五都四县的大代志》的出版,让我们从本土经验出发,反省,再生!(台湾绿党共同召集人 李根政)

  本书深入剖析数十年来台湾地方发展与地方环境问题、环境运动和环境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既陈述历史,更检讨发展政策,是值得关心台湾永续发展的人们一读的好书。(台湾大学化工系教授 施信民)

著者信息

主编简介

萧新煌 教授


  1971年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毕业,1976年和1979年分别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国立台湾大学和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系教授及国立中央大学客家学院讲座教授。研究专长:公民社会与亚洲新民主、亚太中产阶级、环境运动、地方永续发展以及客家族群比较研究。
  
  相关着作
  《我们只有一个台湾:反污染、生态保育和环境运动》(1987年,圆神)、《台湾2000年:经济成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与蒋本基、刘小如、朱云鹏合着)(1993年,天下文化)、《永续台湾2011》(与朱云鹏、蒋本基、刘小如、纪骏杰、林俊全合着)(2003年,天下文化)、《绿色蓝图:迈向台湾的地方永续发展》(与蒋本基、纪骏杰、朱云鹏、林俊全编着)(2005年,天下文化)、《深耕地方永续发展:台湾九县市总体检》(与纪骏杰、黄世明合编)(2008年,巨流)、〈探析都市气候风险的社会指标:回顾与刍议〉(与许耿铭合着)(2015年,都市与计划)

作者简介

杜文苓


  学历:加州柏克莱大学环境规划博士
  现职:政治大学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
  学术专长:环境治理与永续发展、科技与社会、 公共决策与风险沟通、公民参与/审议民主、环境运动

纪骏杰

  学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社会学博士
  现职: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教授
  学术专长:族群关系、环境社会学、社会运动、发展社会学

徐世荣

  学历:美国德拉瓦大学都市事务及公共政策学院博士
  现职: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教授
  学术专长:土地与环境政策、规划理论、科技环境与社会、第三部门研究

许耿铭

  学历:国立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
  现职:国立台南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
  学术专长:永续发展、危机管理、公共政策

黄信勋

  学历:美国德拉瓦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博士
  现职: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博士后研究员
  学术专长:公共政策、环境政治经济学、规划理论、科技与社会研究、能源政策与行政

萧新煌

  学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Buffalo)社会学博士
  现职: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学术专长:发展社会学、环境社会学、东亚与东南亚中产阶级、社会运动、民间公民社会与亚洲新民主、非营利组织与第三部门研究、台湾与东南亚客家研究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书写台湾地方环境史
萧新煌、纪骏杰、徐世荣、杜文苓、许耿铭
一、前言
二、勾勒地方环境史
三、透视地方重大环境议题
四、分析地方环境运动及其影响
五、看到地方环境创新政策与行动
六、结语:从地方环境史学到什么教训?

第二章 台北都:首都的美丽与哀愁
萧新煌
一、地方环境历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环境议题分析
三、地方环境运动及其影响
四、地方环境创新政策及行动
五、结论
附录 台北市环境史大事记:1953-2012

第三章 新北都:变脸的城乡
萧新煌
一、地方环境历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环境议题分析
三、地方环境运动及其影响
四、地方环境创新政策及行动
五、结论
附录 新北市环境史大事记:1953-2012

第四章 台中都:重划与圈地的投机城市
杜文苓
一、台中都环境变迁发展历程概述
二、地方重大环境议题分析
三、地方环境运动及其影响
四、地方环境创新政策与分析
五、结论
附录 台中市环境史大事记:1952-2011

第五章 台南都:古都的新南ECO
许耿铭
一、地方环境历史概述
二、地方环境重大议题分析
三、地方环境运动及其影响
四、地方环境创新政策
五、结论
附录 台南市环境史大事记:1952-2013

第六章高雄都:党国资本下工业城市的徘徊
徐世荣、黄信勋
一、地方环境历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环境议题分析
三、重要环境运动与相关影响
四、环境创新政策、行动
五、结论
附录 高雄市环境史大事记:1950-2013

第七章 新竹市:从风城到科技风险城
杜文苓
一、风城地景的转变
二、地方重大环境议题:从传统工业到高科技园区
三、面对环境变迁:地方环境运动及其影响
四、与在地断裂的科学理性、与在地对话的创新行动
五、结论
附录 新竹市环境史大事纪:1945-2008

第八章 彰化县:挣扎于发展迟滞的环保先行者
徐世荣、黄信勋
一、地方环境历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环境议题分析
三、地方环境运动及其影响
四、环境创新政策、行动
五、结论
附录 彰化县环境史大事记:1950-2010

第九章 宜兰县:台湾的绿色典范
纪骏杰
一、地方环境历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环境议题分析
三、地方环境运动及其影响
四、地方环境创新政策及行动
五、原住民与环境议题
六、结论
附录 宜兰县环境史大事记:1950-2010

第十章 花莲县:从资源撷取与工业大梦到观光发展
纪骏杰
一、地方环境历史概述
二、地方重大环境议题分析
三、地方环境运动及其影响
四、地方环境创新政策及行动
五、环境正义与原住民
六、结论:发展的迷思与观光的展望
附录 花莲县环境史大事记:1968-2012

图书序言

序文    

  这是我参与写作有关台湾环境问题的第六本书,从第一本书的出版(1987)迄今已长达27年。

  过去这27年是台湾环境经验前所未有大转变的关键历史,从1980年代的「发现环境问题」和「掀起环境抗争和保护运动」、到1990年代的「催生环境立法」和「点燃环境典范移转的火种」,再到2000年代的「定位海岛国家永续发展愿景」和「勾勒地方永续发展行动」。

  上述台湾环境命运的三部曲的转折,也正是我有幸写作和出版的六本书所想捕捉和倡议的几个台湾环境大哉问。从这六本书的书名和出版年代多少便可看出一点端倪:

  1987年《我们只有一个台湾:反污染、生态保育和环境运动》(萧新煌着)

  1993年《台湾2000年:经济成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萧新煌、蒋本基、刘小如、朱云鹏合着)

  2003年《永续台湾2011》(萧新煌、朱云鹏、蒋本基、刘小如、纪骏杰、林俊全合着)

  2005年《绿色蓝图:迈向台湾的地方永续发展》(萧新煌、蒋本基、纪骏杰、朱云鹏、林俊全编着)

  2008年《深耕地方永续发展:台湾九县市总体检》(萧新煌、纪骏杰、黄世明主编)  

  2014年《台湾地方环境的教训:五都四县的大代志》(萧新煌主编)

  第六本书则是在分析台湾环境问题和倡议台湾永续愿景之余,再次严肃地从较长的60年环境史的视野切入,细数台湾五都四县的地方环境历史,透视重大地方环境议题,剖析在地环境运动及其影响,审视地方环境创新政策及效应,继而提醒该从台湾60年来的地方环境史学到残酷的教训,深切检讨不当的工业化和都市化政策,剀切匡正不当的政商共犯结构,拉拔已有30年历史的环境社会力和浮现中的环境创新,好让至少移转了20年的环境典范能尽早到位。  

  说实在的,治环境史不外就是从历史学到教训,进而引导较合理和良善的未来,我主编这本书的目的正是如此。

  我在出版前夕,首先要谢谢纪骏杰、徐世荣、杜文苓、许耿铭和黄信勋五位作者与我无私的合作和协力,才能完成这本书的写作。而这本书的构思、研究和撰写过程则是主要来自中央研究院永续科学中心所资助的环境史主题研究计画的成果,我与本书其他作者都应感谢刘兆汉和刘翠溶两位院士的支持和鼓励。此外,在编辑本书过程,马美娟和李牧莼两位研究助理的协助,也在此一併致谢。

前言

  1970 年代的确是欧美,尤其是美国社会科学界注意环境课题、开拓环境相关学门的年代,其中又以环境社会学(萧新煌 1980)、环境史(刘翠溶 2008)和政治生态学(或环境政治学)(Robbins 2004)为最明显。本书的五位主要作者,有二位是环境社会学家(萧、纪),另外三位大概可被称为环境公共政策学家(徐、杜、许),但五位合写的这本书却是环境史。严格说来,这本台湾地方环境史的书是社会科学家写的环境史,而不是历史学家写的环境史,这两者之间看环境史的内容毕竟有差异,其差异可能就反映了学科的不同视野和下笔的取舍。
  
  不过,环境史就是环境史。环境史的宗旨和主旨不会因研究者或写作者的背景不同而完全改变环境史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即便是非历史学训练出身的本书作者也都同意以下几个有关环境史的定义和论述。
  
  「环境史其目的在于加深我们了解在时间过程中,人类如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影响环境和得到了什么结果。」(Worster 1988 ,引自刘翠溶 2008: 1)
  
  「环境史探寻和了解人类在时间变迁中如何与其他的自然界共生、共作,和共思。其主题则包括环境因素如何影响人类历史、人类行为如何造成环境变迁,以及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路径;人类如何看待和思考环境,以及接下来的行动又如何改变环境。」(Hughes 2006)
  
  「环境史不只是记录环境变迁,而是地球历史与人类历史之间的互动。」(McNeill 2000: 10)
  
  「环境史是一门极端宽广而且无法完形的领域,与其说它是一个学门,不如说它像一个剧院让其他学门在此出现和互动。更确切的说,最精彩的环境史往往是跨学科的探究。」(Smout 2009)
  
  「环境史做为一个方法是採取生态分析去做为理解人类历史的工具。它探讨其他物体、自然力量和循环如何与人类行动互动,和产生相互的效应。环境史也注意到人类如何认识、体验和论述自然,以及又如何反映在人类的民俗、宗教、流行文物、文学与艺术。」(Hughes 2001)

  质言之,环境史不外乎有三个缺一不可的面向,一是固定的社会空间;二是明确界定的时间向度;三是上述社会空间内,于一定的时间或历史期间内,人类行动因素和环境生态变迁因素的互动,以及相互影响结果。

  本书特别将上述环境史的第一面向――「社会空间」落实在台湾的几个「地方社会」(local society-space),即五都(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和四县(新竹、彰化、宜兰、花莲)。至于「时间面向」,则以战后1950 年代迄今(2013 年)的六十年环境历史轨迹为研究焦点。以具体的地方社会空间为探究环境史的对象,在国际的相关环境史学界也常见。最近的一本以全球六条河流环境史为主旨的书就是明证(Coats 2013)。这六条河流分别是跨越欧洲大陆的多瑙河(Danube)、德国的施普雷河(Spree)、义大利的波河(Po)、英国的默西河(Mersey)、美国阿拉斯加的育空河(Yukon),和美国洛杉矶的洛杉矶河(Los Angeles River)。至于以大都会为对象的环境史研究,有洛杉矶的个案研究(Deverell and Hise 2005)。此外,日本的环境史着作中,也有以北海道为专注的写作对象(俵浩三 2008),因此本书以台湾五都和四县,共九都县的环境史研究应是吾道不孤,更可添增全球环境史地方个案研究的台湾文献。
  
  在审阅环境史的文献和相关着作,本书作者还发现到两个分析角度特别引起瞩目,这也正是本书所採取的角度和写作的出发点:一是批判的角度,尤其是关切到五都四县环境史所暴露的环境冲突、环境不正义,和所谓环境问题的不公平分配核心(Hornborg et al. 2007);二是与政策的相关性,尤其是关切到五都四县所导致的环境破坏,环境史所凸显的是长久以来的政策错误,其核心问题当然就直指:政府应负什么责任,以及在不同地方是否有应运而生的相关环境政策创新(Smout 2009)。
  
  如前所言,本书以五都四县六十年的地方环境史为书写对象,採取批判角度去回顾探讨各地方环境史,也注意各地方环境史所呈现的政策相关性。换言之,本书视环境史为「人为」(人类造成)的历史,而非「自然发生」的历史,本书更企图从历史中找到谁该为环境不公不义负责任,进而从历史学到教训,去匡正过去的历史错误,并尽速找到新出路,以期引导出具永续性未来的环境之道。
  
  本书各章都以四大关切主题陆续展开对各都县环境史的探讨,分别勾勒六十年来的各地方环境史;透视各地方环境史所暴露的重大环境问题;分析各地方环境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以及看出各地方环境创新政策和行动。在总论接下来的段落里,将分别就上述四大主题提出综合的观察和摘要。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