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特别将上述环境史的第一面向――「社会空间」落实在台湾的几个「地方社会」(local society-space),即五都(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和四县(新竹、彰化、宜兰、花莲)。至于「时间面向」,则以战后1950 年代迄今(2013 年)的六十年环境历史轨迹为研究焦点。以具体的地方社会空间为探究环境史的对象,在国际的相关环境史学界也常见。最近的一本以全球六条河流环境史为主旨的书就是明证(Coats 2013)。这六条河流分别是跨越欧洲大陆的多瑙河(Danube)、德国的施普雷河(Spree)、义大利的波河(Po)、英国的默西河(Mersey)、美国阿拉斯加的育空河(Yukon),和美国洛杉矶的洛杉矶河(Los Angeles River)。至于以大都会为对象的环境史研究,有洛杉矶的个案研究(Deverell and Hise 2005)。此外,日本的环境史着作中,也有以北海道为专注的写作对象(俵浩三 2008),因此本书以台湾五都和四县,共九都县的环境史研究应是吾道不孤,更可添增全球环境史地方个案研究的台湾文献。
在审阅环境史的文献和相关着作,本书作者还发现到两个分析角度特别引起瞩目,这也正是本书所採取的角度和写作的出发点:一是批判的角度,尤其是关切到五都四县环境史所暴露的环境冲突、环境不正义,和所谓环境问题的不公平分配核心(Hornborg et al. 2007);二是与政策的相关性,尤其是关切到五都四县所导致的环境破坏,环境史所凸显的是长久以来的政策错误,其核心问题当然就直指:政府应负什么责任,以及在不同地方是否有应运而生的相关环境政策创新(Smout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