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究竟是什么?今日的台湾「客家」如何形塑而来?
「客家」的形塑是华南与台湾皆同,还是存在不同的历史脉络?
此为本书亟欲回答之问题,亦为当前客家研究之核心。
清至日治时期,客家一词并非台湾客方言人群的自称,清代习以粤人,日本殖民政府习以广东人称之。而客方言人群本身则习以「客人」自称。
清代「闽主粤客」的框架,让以客方言人群为主的粤人从一开始的渡台、垦殖,到参与科举,都必须遭遇比闽人更多的差别待遇,也预示了台湾客方言人群居于少数地位的必然性。日治的国家力量让人群的分类,从实到名,一致採取方言的界线。战后,国家带来了「客家」之名,台湾客方言人群在已有的认同基础上,很快就接纳了来自省外的客家及其族群历史。
从清至日治乃至战后,汉人人群的分类多採方言边界。战后华南形塑已成的客家自称被引入台湾,且嫁接起中原南迁的族群历史,以及中华民族主义之意涵,而成为有人为建构色彩的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