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拉拉:中国都市女同志社群与政治

上海拉拉:中国都市女同志社群与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女同志
  • 社群
  • 都市
  • 性少数群体
  • 社会学
  • 性别研究
  • 中国社会
  • 拉拉文化
  • 政治学
  • 上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首部关于中国的拉拉(女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社群与政治的民族志研究。在多年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书集中讨论上海的拉拉们如何在一个否定女性性自主权的文化中自处,以及在同性慾望与强调家庭和谐及强迫婚姻之间挣扎。作者解读了包括「华人宽容传统」在内的中式恐同话语,揭示异性恋正统主义如何将其要求强加于同志主体之上。作者将「公共正确政治」视为一种新的同志实践,在中国式管控下,建立同志的生存策略和自我认同。

  本书结合了作者自身的酷儿经历和坚实的研究成果,详尽刻划当今中国都市的女同志社群与政治的现状,为关于同性关系、恐同、出柜政治及性管治的全球探讨和辩论作出了宝贵贡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晔路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助理教授;《月亮的骚动——她她的初恋故事:我们的自述》(2001)编者和插图作者,该书汇集了二十六位香港、澳门及海外女性的同性初恋自述。

廖爱晚/译

  自由译者,厦门大学人类学硕士,从2008年起参与中国同志运动及性别研究翻译工作,发表译文逾三十万字。

图书目录

序:想起(上海女爱工作组) ix
译者序:廖爱晚 xi
前言 xiii
鸣谢(英文版) xvii
绪论:自我与社群的再连结 1
1.形成中的拉拉社群 17
2.公共论述 35
3.家门内的困局 51
4.周旋于公私之间 63
5.表面的微笑:公共正确政治 77

结论:看见我们当中的多样性 91

主要报导人简介 97      
参考文献 101
索引 111

图书序言



想起(上海女爱工作组)


  今年3月有一次在香港与LuLu(金晔路)匆匆见面,想不到她竟然邀请我为她的学术着作中文版写序,这难免一方面令我受宠若惊,而另一方面我又不禁觉得她实在够胆大,敢让我这种不善辞令的人写点甚么。因为我正值人生兵荒马乱时期,所以迟迟无法下笔,也生怕自己写得格格不入,想要推辞时,LuLu又寄了两封电邮来,肯定又肯定地对我说「你的序对中文版很重要」,这样的谬赞令我十分汗颜。

  我时常说,在我参与同志运动的路上,最大的幸运是结识了许多有思想而又有力量的女权主义者,她们给了我很多对人、对平等的思考,而LuLu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更可说是亦师亦友。我和LuLu从2005年结识至今,早已从普通网友变成为紧密的同志运动伙伴,她除了带给我很多关于运动的思考之外,还与我谈人生和理想,以及爱情(笑)。

  与LuLu结识是因为她要为她的博士论文在上海进行田野研究,她把项目介绍发佈到我建立的华人拉拉网站「花开的地方」,于是我们开始了联系。第一次见面,她给我的印象是「谦虚大气」之外,还有莫名的信任感。其中部分原因,也许来自拉拉身份的认同信任,以及我们彼此认识一些共同的朋友。

  在我们认识后的几年,LuLu一边为她的研究花费精力,一边给我个人、上海女爱工作组和志愿者带来越来越多的帮助、启发。她每一次的上海之行,都给我们带来大陆之外的同志讯息和书本,介绍我们认识香港的同志机构。

  2007至2008年,上海女爱出版的第一本大陆拉拉口述历史书《她们的爱在说:爱上女人的女人‧上海‧口述历史(一)》,正是受到LuLu带来香港拉拉口述历史书本的影响。她担任了我们口述历史项目的培训导师和顾问,帮助上海女爱完成第一个最重要的项目,而这本拉拉口述历史也影响了中国各地的拉拉组织,纷纷开始筹划各地的口述历史计划。

  为了专注研究,LuLu经常往返香港、上海两地。她每一次从香港回来,都会和我见面,而我也乐意拉上一些朋友、女爱的志愿者们与她一起聚会,因为我知道上海的拉拉朋友们很希望亲耳听到来自香港的拉拉讯息。虽然当时已经有了互联网,但在拉拉的社交生活中,能面对面聚会交流的机会,其实甚少。我们对于与大陆有着不同体制的香港和台湾两地的拉拉如何生活,她们又在经历着甚么,相当感兴趣,很想与LuLu谈论和分享,从而多了解和自己一样性取向的人的生活经验。

  记得当初做拉拉口述历史书的时候,眼见从古至今,华人世界极少地整理和收集拉拉、拉拉社群、拉拉历史和研究的资料,所以我十分期待更多的像LuLu一样的研究者,带着社群视角,拥有多元观察,展开社群的研究,使以往的历史得到重现,也使后来者(包括同性恋或异性恋者)了解和正视我们走过的路。

  我要特别感谢和我一起参与了这个研究的人们,谢谢你们的信任。

  祝贺LuLu《上海拉拉》中文版的出版。英文版出版后,就已经有好多朋友向我询问中文版情况,可见我们是如此的期待。

想起(上海女爱工作组)
2014年5月10日于上海

图书试读

前言(节录)
 
这是一段在十年前开始的旅程。
 
2005年,我在离开故乡、移民香港二十多年后,第一次以研究者的身份回到上海,展开田野调查,在陌生的故乡寻找新兴的同志群体。
 
在田野中我想要找寻的群体,也同样的既熟悉又陌生。在刚刚开始研究的时候,我参与香港同志社群已有一段时间,但对中国大陆的同志情况,除了零星的资料和对某些早期(1990年代末)运动者的记忆外,几乎没有任何概念。这个硏究从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出发,连接了我在两个社会的同志社群经验。
 
我做这个硏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想从一个亲密的切入点去了解我离开已久的故乡上海。我成长于1970年代的上海,那时候「同志」的意思跟「人」没有区别。无论性别、年龄、职业,每个人都叫「同志」,都是革命的同志。2000年后,「同志」在中国大陆有了新定义,它代表了一个新兴的、去污名化的骄傲群体,广义为英文的LGBTQ,但内部的多元化却不是LGBTQ可以包罗的。它的成员在不断增加,边界也在不断延伸。
 
当离开已久的故乡变成田野,可以是一次充满惊喜的「寻根」旅程,用好奇的眼光看寻常的事物,用耐心的耳朵聆听本来难于理解的人情常规。褪色的浪漫故乡回忆转化为充实的田野知识,有了1970年代的回忆,我更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大陆的同志运动高速发展,在无法正式登记成立组织的政治环境下,于不少大小城市中都成立了半地下的同志小组,同志网站更是多不胜数。对比香港社会的情况,中国大陆的同志运动者面对着更直接和严重的政治打压。我参与了不少中国大陆同志社群活动,认识到同志运动者如何在多变的政治环境下组织活动和建立社群。面对时刻存在的来自国家社会控制体系的威胁和打压,中国大陆的同志运动者更需要採取灵活的组织策略,永远要准备应变的计划,也需要非常熟悉有关法规和公民权利。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