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人际关系
  • 社会影响
  • 态度改变
  • 认知
  • 群体动力
  • 偏见
  • 刻板印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第一本立基台湾本土的社会心理学,学习者可以借此知己、知彼、知台湾人、知台湾社会。

  ──这是第一本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社会心理学,协助用宽广视野探究人心、人性、人际、人群。

  ──这是结合新闻事件、实证研究、实验案例、学术理论的入门书,生动有趣、丰富多元、容易阅读。

  ──这是兼顾正面与负面力量的导论,说明为什么会有利人利社会的好行为,也解释偏见、歧视、刻板化印象、分化、仇恨与攻击的成因及助长力量。

  ──这是一本使读者有「冷静的脑、温暖的心、和谐的情、有效行动」的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怀真


  彭怀真博士在新闻领域做过记者、编辑、主笔、广播主持人、出版社发行人;在学术领域,任教于中部多所大学,有近二十项研究、担任过东海大学社工系主任、教师会理事长及学生事务长;在社会服务领域,是中华民国幸福家庭协会的理事长,推动上百项方案;近年应聘担任行政院、内政部、卫生福利部等单位的委员。这是彭博士第十四本写给大学生的教科书,另外有四十多本写给社会大众看的着作。

图书目录

序—社心使我重回 20 岁,真开心

第壹篇 知理
第 1 章 是什么
第一节 根源欧美、丰富台湾
第二节 学术亲戚、相互丰富
第三节 广泛主题、掌握核心

第 2 章 为何学
第一节 认识压力、喜欢运动
第二节 预防疾病、有效宣导
第三节 强化专业、改进服务

第 3 章 如何学
第一节 质性—透过文字
第二节 量化—透过数字
第三节 过程—谨守伦理

第贰篇 知己
第 4 章 社会认知
第一节 认知
第二节 基模
第三节 心理捷径

第 5 章 社会自我
第一节 自我
第二节 正向的
第三节 负向的

第 6 章 习惯与记忆
第一节 习惯
第二节 事件的记忆
第三节 处遇的记忆

第参篇 知彼
第 7 章 归因与知觉
第一节 归因
第二节 知觉
第三节 看人

第 8 章 表情与欺骗
第一节 读人
第二节 谎言
第三节 作弊

第 9 章 比较与交换
第一节 社会比较
第二节 羡慕嫉妒
第三节 社会交换

第肆篇 知众
第 10 章 顺从与对抗
第一节 影响
第二节 顺从
第三节 对抗

第 11 章 旁观与从众
第一节 旁观
第二节 从众
第三节 集体

第 12 章 利他利社会
第一节 利他
第二节 利社会
第三节 志愿服务
 
第伍篇 知恨
第 13 章 社会仇恨
第一节 社会分化
第二节 负面态度
第三节 减少仇恨

第 14 章 社会攻击
第一节 悲剧行动
第二节 成因
第三节 避免攻击

第 15 章 重建信任
第一节 社会信任
第二节 司法信任
第三节 终身学习

出处  
参考书目
*附录(请至网址http://goo.gl/SmhsFm下载)

图书序言



社心使我重回 20 岁,真开心


  我 20 岁那一年,中华民国与美国断交,国家风雨飘摇。许多一心一意想去美国的同学前途茫茫,又害怕留在台湾。我没钱,只能选择在台湾求发展,同时打好几个工,又拼命唸书,每学期平均都超过八十七分,都拿书卷奖。

  当我 20 岁时,念台大社会系社会工作组,最有兴趣的既不是社会学也不是社会工作,而是心理学。对于心理学大师,从佛洛依德、佛洛姆到精神分析学派,几乎所有的中文书都读了。每週从徐州路法学院坐车到总区听郑心雄老师讲心理治疗学派。要实习了,选的是三总精神科,因为这领域与心理最接近,硕士班又去三总精神科,还执行了完整的精神分析个案,二十次的历程让我更佩服佛洛依德。直到拿到社会学博士,我还是不能忘情心理学。在补习班开了「心理学家教班」,帮助一些准备考转学考的同学。即使进到东海社工系专任,我还去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兼了好多年课,运用许多大学时期即累积的知识及实习经验。

  我喜欢心理学,因为我始终渴望探索自我的心理、检视自己的生命历程、剖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我也喜欢探索别人,十多年前,我把相当的人写成短篇案例,有一百多篇,有些登在报纸杂志上,读者很有兴趣,在网路里有一些流传,甚至好多人把我所写的人物当成是我。每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我经常写稿或在广播中探讨事件的主角,例如郑捷、叶世文。

  虽然我如此喜欢心理学,总觉得这领域「小了些」,做不了大事。我非常外向,总是期盼能行动、改变、改革,因此选择社会工作为我的职业。二十多年来,我带领幸福家庭协会团队做了非常多的事。单是 2014年,推动三十多个方案服务的对象就超过四万人。我担任东海的系主任、学务长、教师会理事长八年多,也以「动起来、走出去」为主要策略。

  民国一百年是我重回心理学的关键,离开行政职位的我决心实现 20岁的梦。88 岁的家父在四月辞世,留下他 83 岁时写的《老人心理学》。我用两年的时间把这本书编写成新书。同时撰写《工作与组织行为》,写的就是「管理心理学」。我开始教大一的「社会心理学」,愈教愈开心,很快的,我就决定要写一本 20 岁的人都看得懂的《社会心理学》。

  这本书是写给生活在台湾的大学生看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对社会科学领域大学生入门的课程要用英文书或用翻译的?社会科学是「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的」,学生看到的、认识到的却总是美国或英国。美国社会怎么能直接转变为台湾的?美国人的心理怎么能当作台湾人心理的依据?美国的社会心理现象与台湾的相差太多了!

  我在台大读大二修「社会心理学」,老师是美国人,他举的例子我难以理解。前些年我开始教这门课,先用国内最畅销的翻译教科书,但很难说服学生,总是要举很多本土的例子。想找寻国内的实证研究,资料非常少,研究主题很窄。去年,我找了八十篇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专题研究、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给班上学生进一步探究,又找了八十本相关中文书籍(包括翻译的)要学生写读书心得。有些人写得不错,我整理成册发给每一位修课的同学,学生的反应很好。

  不能只要求学生写,我自己更得写,第一次写成十二章,用这份教材来引领大一的同学。在学生出席率、各项考试与课程评鑑各方面来看,都比用翻译书好很多,因此把编写这本书是自己 2014 年的首要目标。

  每当有重大社会事件,第二天联合报或中国时报的民意论坛常有一位「彭怀真」投书,理性分析又感性分享,那个人就是我,这本书的作者。

  我是生长在台湾、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本土社会科学研究者,始终扎根在这块土地,运用社会心理学等知识,剖析台湾发生的重大事件。每个礼拜天傍晚若打开收音机或上中广网站,会听到「彭怀真」主持的新闻评论节目,这节目从 1999 年起播出,持续十几年。

  由于长年探究台湾社会中的心理现象,我能够很快找出新闻之中该探索的关键点,然后加以论述成为短评。也由于长期阅读社会心理学的专书或小说,观赏电影或影集,我对人性、人心、人际、人道、人权等,有多一些敏感度。我也对犯人、街友、加害人、施虐者、低收入户、酒瘾者、社区居民、老人、大学生、高中生等进行研究。再加上二十多年来,我持续从事社会工作,接触各种加害者或受害者、被社会排除的弱势者,聆听各种悲惨遭遇,面对种种社会现实。因此,这本书写的不是艰涩的学术大作,希望是平凡百姓能够阅读及应用的知识。我已经写十几本教科书,一直期待引领更多学子认识社会科学领域的丰富、有趣及有用。

  牛顿的一生持续在科学的大海边捡石头、捡贝壳,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许多前辈捡到珍珠宝石。我在台湾这大海边及社会心理学这两大块,都只捡拾了一些小石头,我欢喜继续捡石头,也鼓励读者—不论几岁,都来探索。我在报纸上只能写一千字的专论,这里有二十万字。如果读者好好学习,日后遇到重要事件,写一篇一千字的剖析,绝非难事。

  这本书的出版,要感谢巨流的许多同仁:邱仕弘先生、蔡博文先生、叶哲宏先生、黄丽珍小姐、沈志翰先生、李丽娟小姐等。也感谢社会心理学课程的助教与学生,透过每一位的眼神及考卷作答,我比较能掌握 20岁上下学子的心态及认知能力。

彭怀真 甲午年立秋

图书试读

第1章 是什么

第一节 根源欧美、丰富台湾


壹、这块土地和人心

农历甲午特别长,因为有闰九月,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也特别多。农历二月十八日太阳花学运开始,热闹了半个多月,到清明节才收尾。在小满那天,郑捷在台北捷运上杀人。端午节刚过,桃园县副县长叶世文因为向远雄索贿被收押。在大暑那一天,台风来袭,复兴航空班机失事。七夕情人节前一天凌晨,高雄发生大气爆。中秋节前四天,食安风暴强烈袭台。农历九月十五寒露当天,顶新集团被确认油品混充饲料由⋯⋯。

如果你/妳稍微注意,会发现第一段所写的不是「西元」也不是「国历」,而是民间用的「农历」。虽然台湾日益全球化,虽然政府及学校多数用「国历」来规定,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还是少不了遵循「民间时间规则」。使用农历的台湾人在社会心理方面,一定有许多与美国或其他国家不一样之处。

但是你/妳了解台湾人的社会心理吗?一定不够了解!2013 年 12 月初,大陆海协会长陈德铭离台前说:「台湾如果是一本厚厚的书,我现在只是翻到一两页而已。」台湾的确是挺厚的书,再怎么努力读,依然所知有限。即使生在这、长在这,多数人的认识都如同牛顿所说:「我只像海滩边玩耍的男孩,偶然间发现了一粒比较圆的石头,和一粒比较漂亮的贝壳,就觉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被发现的,多如大海。」台湾四面环海,丰富如同大海,值得用尽一生心力,持续了解。

在空间与环境方面,纪录片导演齐柏林的《看见台湾》如同一粒璀璨的贝壳,让许多观众珍惜与感动。不过建商、观光业者与政客透过这部电影看到的可能是那些地方还未开发。林怀民的云门作品《稻禾》动人,但有几个人因此想到凋零的台湾农业?又有多少台湾人正视因为快速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人心改变?更重要的,在人心与人际方面,无数起食品混充、食安事件、网路诈骗、各种新兴的犯罪,这些在 20 世纪都罕见。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