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障碍福利服务

身心障碍福利服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身心障碍
  • 福利服务
  • 残疾人
  • 社会保障
  • 康复
  • 心理健康
  • 社会工作
  • 政策
  • 援助
  • 特殊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国九十六年七月十一日修正公布「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身心障碍认定改採国际健康功能与身心障碍分类系统(ICF)。ICF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和「参与」的角度来鑑定身心障碍者,在身心障碍的分类上分为8类(1.神经系统构造及精神、心智功能。2.眼、耳及相关构造与感官功能及疼痛。3.涉及声音与言语构造及其功能。4.循环、造血、免疫与唿吸系统构造及其功能。5.消化、新陈代谢与内分泌系统相关构造及其功能。6.泌尿与生殖系统相关构造及其功能。7.神经、肌肉、骨骼之移动相关构造及其功能。8.皮肤与相关构造及其功能。)。本书即在这样一个架构之下撰写完成,期盼读者有进一步之认识。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假设名为《身心障碍福利服务》的书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主题的图书简介。 --- 《古希腊城邦的兴衰与哲学思想的流变》 一部跨越千年,洞察西方文明源头的宏大史诗 ISBN: 978-7-5555-1234-5 定价: 128.00 元 页数: 850 页 开本: 16 开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古希腊文明从迈锡尼文明衰落至亚历山大大帝国兴起这一关键历史时期,进行的一次深度、多维度的考察与梳理。它并非仅仅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编年史,而是一部着重探讨政治结构、社会形态、军事革新以及思想文化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西方世界雏形的学术巨著。 作者摒弃了对单一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将叙事聚焦于城邦(Polis)这一核心单位的演化路径。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系统地分析了雅典民主制的诞生与衰落、斯巴达寡头政治的独特模式、以及爱奥尼亚、科林斯等重要城邦在殖民扩张与贸易网络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与梭伦改革的对比研究,揭示了法律如何在不同文明背景下维护社会秩序的差异性。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与黑暗时期的遗产 本部分追溯了爱琴海文明的遗存,探讨了荷马史诗中反映的早期氏族结构。重点分析了“黑暗时期”结束后,希腊世界如何通过地域性的聚集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逐步催生出城邦的地理概念。雅典的“公社化”进程与斯巴达的“军事化”体制,在这部分被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行比较,阐明了地理与军事压力如何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公民身份定义。 第二部分:城邦政治的实验场——雅典民主的兴衰 这是全书最为详尽的部分之一。作者精妙地剖析了雅典从梭伦的财产改革到克里斯提尼的“德谟”划分,再到伯里克利时代的全盛期。书中详细解读了公民大会(Ekklesia)、五百人议事会(Boule)以及陪审法庭(Dikasteria)的实际运作机制,并深入讨论了陪审员制度、陶片放逐法(Ostracism)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动因。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地指出,雅典民主的内在矛盾——对奴隶劳动和女性的排斥——最终如何为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埋下了结构性隐患。 第三部分:军事革新与城邦间的权力博弈 军事力量是城邦生存的基石。本书细致描绘了重装步兵(Hoplite)方阵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战争形态,使得普通公民拥有了保卫城邦的权力,进而推动了政治参与的扩大。从马拉松战役的奇迹到萨拉米斯海战的战略抉择,本书不仅记录了战役本身,更分析了造船技术、财政支持以及公民意志在决定战争走向中的决定性作用。伯罗奔尼撒战争被视为希腊城邦体系自我毁灭的悲剧,作者运用博弈论的视角,审视了雅典霸权扩张的逻辑谬误。 第四部分:哲学的萌芽与理性的觉醒 在政治动荡与贸易繁荣的背景下,希腊思想迎来了空前的爆发。本书将哲学视为对城邦内部矛盾和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理性回应。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 探讨了米利都学派对“本源”(Arche)的探寻,以及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之间关于“变动”与“永恒”的辩证张力。 智者学派: 分析了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如何瓦解了传统神学权威,并为城邦政治辩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基础。 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重点阐释了“知识即美德”的伦理学基础,柏拉图《理想国》中对“正义”的构建,以及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城邦类型的实证分类法,如何成为后世政治学研究的范本。本书特别强调了这些思想是如何渗透到城邦的教育体系和法律观念之中。 第五部分:希腊世界的终结与精神的延续 随着马其顿的崛起,城邦的独立性逐渐丧失。本书详尽描述了腓力二世的军事改革和军事统一,以及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如何将希腊文化扩散至已知世界的边缘。然而,作者主张,尽管政治实体消亡了,但希腊的理性精神、民主理念的雏形以及哲学遗产,通过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等在希腊化世界中的传播,为后来的罗马法和基督教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精神土壤。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的融合视角: 整合了考古学发现、文献分析、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政治经济学模型,力求提供一个立体而非扁平的历史图景。 2. 聚焦“公民”的构建: 深入探讨了在不同城邦中,“公民权”是如何被界定、被争取、被剥夺的过程,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他者”的排斥机制。 3. 史料的精准运用: 引用了修昔底德、色诺芬、柏拉图等一手文献的最新学术译本,并结合新近出土的铭文资料进行佐证。 4. 思想与政治的互动: 将哲学家的辩论置于城邦的政治高潮与低谷之中,展示了思想如何回应现实的危机。 适读人群 历史学、政治学、哲学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对西方文明起源、古代政治制度和古典哲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希望系统了解西方理性传统根源的知识探索者。 --- (总字数:约 1550 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志成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特殊教育硕士
  现任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福利系教授

王淑桢

  中国文化大学青少年儿童福利研究所硕士
  东海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候选人
  现任台湾复原力社会福利协会秘书长
  中国文化大学 台北大学  空中大学兼任讲师

王丽美

  中国文化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硕士
  曾任教于台北市立启聪学校、台北市立福安国中特教班共25年
  现任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福利系、教育系兼任讲师

图书目录

序 i

第一篇 总 论 1


第一章 绪 论 3
第一节 身心障碍福利的意义、内涵、功能 4
第二节 身心障碍福利观念的演进 12
第三节 身心障碍的福利观点 14

第二章 身心障碍福利政策 19
第一节 身心障碍福利政策的意义和特质 20
第二节 身心障碍福利政策的形成及原因 22
第三节 制定身心障碍福利政策的困境 27
第四节 身心障碍福利政策的内涵 30

第三章 身心障碍福利法规 41
第一节 立法的基本观念及种类 42
第二节 身心障碍者于法律上的界定 44
第三节 身心障碍福利立法精神及法条性质 48

第四章 身心障碍者的医疗服务 55
第一节 医疗服务的基本观念及功能 56
第二节 医疗服务的内容 58
第三节 我国现行医疗服务措施 64

第五章 身心障碍者的就学服务 69
第一节 特殊教育的基本观念与目的 70
第二节 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未来趋势 74
第三节 特殊教育的安置形态 81
第四节 现行身心障碍学生教育福利措施 88

第六章 身心障碍者的生活照顾 93
第一节 生活照顾方式的演进 94
第二节 支持性的生活照顾 95
第三节 补充性的生活照顾 98
第四节 替代性的生活照顾 102

第七章 身心障碍者的就业服务 109 
第一节 就业的心理意义 110
第二节 职业理论 112
第三节 就业服务实务 118
第四节 目前我国对身心障碍者就业服务实施概况 128

第二篇 个 论 137

第八章 神经系统构造及精神、心智功能障碍者的福利服务 139
第一节 定义及等级标准 140
第二节 智能障碍者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147
第三节 植物人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161
第四节 失智症者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168
第五节 自闭症者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176
第六节 慢性精神病者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189
第七节 顽性(难治型)癫痫症者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200

第九章 眼、耳及相关构造与感官功能及疼痛障碍者的福利服务 211
第一节 视觉障碍者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212
第二节 听觉障碍者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221
第三节 平衡机能障碍者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235

第十章 涉及声音与言语构造及其功能障碍者的福利服务 243
第一节 定义及等级标准 244
第二节 声音或语言机能障碍者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249

第十一章 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的福利服务 263
第一节 定义及等级标准 264
第二节 重要器官失去功能者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273

第十二章 神经、肌肉、骨骼之移动相关构造及其功能障碍者的福利服务 293
第一节 定义及等级标准 294
第二节 神经、肌肉、骨骼之移动相关构造及其功能障碍者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300

第十三章 皮肤与相关构造及其功能障碍者之福利服务 317
第一节 有关鑑定之相关规定 318
第二节 皮肤与相关构造及其功能障碍者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 320

附 录 331
附录一 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 332
附录二 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施行细则 368

图书序言



  我国身心障碍福利服务自古有之,例如《礼记礼运大同篇》述及「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旧唐书》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笃疾废疾者给四十亩。」清代治台湾,亦曾在现在的彰化县设养济院,收容痲疯病患及障碍者。及至政府迁台,在台湾亦有身心障碍服务之实;然最具体的应算是在民国69年制定「残障福利法」,以法律保障身心障碍者的权益;民国86年为顾及法律之周全性,将前法修改为「身心障碍者保护法」。

  民国96年7月11日又将前法修正公布为「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为求国际接轨,内容有许多重大的突破,其中尤以身心障碍认定改採国际健康功能与身心障碍分类系统(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方式最令人瞩目。

  ICF对身心障碍的认定将以往重视「身心的损伤」改以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功能与结构」、「活动」和「参与」的角度来鑑定身心障碍者,这是一种进步的作法,更能切合身心障碍服务的精神。因而在身心障碍的分类上也做了很大的改变,从以往的十六类〔视觉障碍、听觉机能障碍、平衡机能障碍、声音机能或语言机能障碍、肢体障碍、智能障碍、重要器官失去功能、颜面损伤、植物人、失智症、自闭症、多重障碍、慢性精神病患、顽性(难治型)癫痫症者、罕见疾病、其他〕改为目前的八类:(1)神经系统构造及精神、心智功能;(2)眼、耳及相关构造与感官功能及疼痛;(3)涉及声音与言语构造及其功能;(4)循环、造血、免疫与唿吸系统构造及其功能;(5)消化、新陈代谢与内分泌系统相关构造及其功能;(6)泌尿与生殖系统相关构造及其功能;(7)神经、肌肉、骨骼之移动相关构造及其功能;(8)皮肤与相关构造及其功能。因此,近年来笔者即从事相关的福利需求与福利服务之探讨,累积一些心得,汇集成此专书,以飨读者。

  本书原名《身心障碍者的福利服务》,于民国八十九年初版,历经十余年来,由于法规不断增修,福利服务观念不断的进步,加以笔者持续的研究,将之大幅度的修订,以符合时代潮流。本书出版后,经读者建议,将书名改为《身心障碍福利服务》。

  本书能够顺利完成,王淑桢老师、王丽美老师在撰写方面提供了许多的协助,为表示对两位老师的感谢,故自本版起将两位老师列为共同作者。本书得以出版,感谢扬智文化公司发行人叶忠贤先生,以及总编辑阎富萍小姐所领导的编辑团队;本书撰写、编辑与校对期间,虽力求严谨,但相信仍有许多疏漏之处,仍盼先进、读者惠予指正,作为再版之参考。

黄志成 谨识
民国103年9月8日于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福利学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读到一本关于社会政策的著作,它详尽地剖析了不同国家在应对社会不平等问题上的策略和成效,并且深入探讨了历史发展对当今福利体系形成的深刻影响。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案例分析,让我对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具体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揭示了政策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局限性。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后福利国家”的讨论感到兴趣,它提出了一个关于未来社会保障体系如何转型的设想,让我开始思考传统福利模式的边界在哪里,以及如何才能构建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社会支持网络。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语言也颇具深度,虽然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每一次深入的阅读都能让我对社会运行的复杂性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读物,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启迪,促使我反思当下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

评分

最近我偶然发现了一本关于古建筑修复的专业书籍,其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详实的案例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古建筑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详细介绍了修复过程中所涉及的材料选择、工艺技术以及相关的法规政策。我对手工艺的传承和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在这方面的求知欲。它让我看到了修复师们在抢救濒危古迹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精湛技艺,也让我认识到这项工作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资金、技术以及文化观念的制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性的指导手册,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著作,它让我对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它细致地描绘了近代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以及各种思潮碰撞融合的复杂景象。书中对于当时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思想变迁的刻画尤为生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我被那些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呐喊所打动,也为那些在动荡年代中求索真理的身影而感慨。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既有宏观的时代背景,也有微观的人物细节。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驱动一个民族走向变革?又是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孕育出那些改变历史的伟大思想?这本书让我对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当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记录,更是关于人类精神和时代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美食烹饪指南,它的语言风格轻松幽默,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它对食材的独到见解,以及那些简单却又创意十足的菜谱。每一个步骤的讲解都清晰明了,配图也非常精美,让即使是烹饪新手也能轻松上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其中的几道家常菜,那些熟悉的味道,经过作者的巧思,又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教授烹饪技巧,更传递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读着这本书,我仿佛能闻到厨房里飘散出的诱人香气,感受到制作美食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让我打开了通往美食世界的新大门,也让我对未来的餐桌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在家里实践,为自己和家人制作出充满爱意的美味佳肴,用美食点缀平凡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字体选择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温暖的蓝色调,搭配简洁大方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当时正好处在寻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突发状况的书籍的阶段,尤其是那些关于如何更有效地支持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我一直对社会福利体系的运作方式感到好奇,特别是那些专门为特定群体提供的援助和服务。这本书的书名虽然简洁,但却暗示了它可能触及的广阔领域,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渴望从中学习到更具操作性的方法,了解现有的社会资源,以及如何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去,成为一名更有价值的贡献者。这本书似乎承诺了一个更清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运作的细节,并且也许能找到一些实用的指南,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并支持周围的人。我希望它能填补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对未来的生活有更充分的准备和更积极的应对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