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与祕密:研究伦理(修订二版)

危险与祕密:研究伦理(修订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研究伦理
  • 学术道德
  • 科研诚信
  • 伦理学
  • 社会科学
  • 行为科学
  • 修订版
  • 学术出版
  • 研究方法
  • 道德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从事社会研究者值得一读的参考书籍,旨在解决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转化学术社群对知识的宰制,以及重新思考研究者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本书囊括研究伦理的实例,帮助读者建立完整和清晰的研究伦理图像,并揭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互为主体的合作关系,提供读者对于研究伦理和知识生产的另类视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余汉仪


  ‧学历: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社会工作学院博士
  ‧现职: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毕恆达

  ‧学历: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环境心理学博士
  ‧现职: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严祥鸾

  ‧学历: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哲学(社会学)博士
  ‧现职: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周雅容
  ‧学历:美国纽约大学心理学博士
  ‧经历:国立中正大学心理系副教授

胡幼慧

  ‧学历: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社会学博士
  ‧经历:国立阳明大学卫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

图书目录

修订二版说明
编者序
 
第一章 社会研究的伦理  余汉仪   1
一、研究伦理之意涵   2
二、研究伦理之维持与两难   6
三、研究伦理守门人—权力游戏   11
四、研究伦理的实践   17
五、结 语   23
 
第二章 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与伦理  毕恆达   29
一、代前言:研究者在研究论文中的缺席   30
二、伤害与利益   36
三、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42
四、田野研究的后果   45
五、隐私权   49
六、同意书   54
七、隐藏式研究   57
八、公开研究的欺骗   68
九、另一种欺骗与作假   70
十、研究诠释背后的理论观点:以性别议题为例   73
十一、代结语   76
 
第三章 女性主义的伦理和政治  严祥鸾   85
一、传统(主流或男性)伦理:客观、抽象、理性的迷思   91
二、女性的伦理:反映社会的性别弱势偏见现象   95
三、女性主义伦理的衍生和发展   109
四、结 语   119
 
第四章 语言互动与权力:伦理的思考  周雅容   125
一、社会研究的政治与伦理   128
二、伦理:女性主义视角的批判   131
三、语言:权力的展现与抗拒   141
四、知识/权力   152
五、医学伦理   155
六、结 语   161
 
第五章 参与式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解决知识权力的不平等  胡幼慧   167
一、知识与权力之间   169
二、知识与权力重组   175
三、「参与式」的评估研究:责任政治的基础   180
四、「参与式」的社区研究   184
五、「性别」与参与式研究的再考量   192
六、结 语   200

图书序言

缘起
  
  从开始教书,就讲授「研究方法」课程。一直认为研究伦理很重要,是社会研究的关键。开始几年我都将研究伦理排在理论后面、方法前面,如此方式与其他讲授者非常不一样。但是学生,即使是得写论文的研究所同学反应也不热烈,因为大学开设的「研究方法」课程,不是不知所云,就是根本就不属于研究方法,遑论讲授研究伦理。
  
  直到几年前,研究方法的课程讨论到研究伦理时,我请同学试从自己的访谈或问卷经验,对照书上的研究伦理准则,各举一例讨论,有无违反研究伦理?我仍清晰地记得当天同学讨论的情形,那天的情形犹如一场忏悔大会。有人为赚外快,去做食品市场问卷,结果不是在家独力完成几十份问卷,就是分送亲朋好友协力完成;有人因为任课教师限定要完成特定数目问卷作为作业成绩;或者是老师的计画得在一定时间完成,要求同学完成问卷等,都是为了交差了事,从不知有研究伦理这回事。面对这个情景,我除了震惊和感叹外,从此把研究伦理放在研究方法的第一堂课,希望可以做些实质的改变。
  
  也在这个时候,我自己从量化研究转入质性研究,实际参与实地研究。当自己对研究涉入越深,心情也就越戒慎恐惧,好比「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般,尤其我第一个质性研究计画是以参与观察和访谈方法,探讨高科技工作职场的性别不平等关系。整个研究过程,我在困境中挣扎,在不断地反省与思辩的过程中,开始质疑传统研究伦理是谁的伦理规范?又如何界定有无违反研究伦理?我在1996年台湾社会学会「拓边/扣边」学术研讨会发表〈访谈的伦理和政治──女性主义社会学者的自我反思〉论文,可以算是我对传统研究伦理的反省,也可以算是我和研究伦理结缘的开始。
  
  近年,质性研究突然非常热门,一下子成了研究生最喜爱的研究方法。这个现象可追溯到胡幼慧1996年编《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一书谈起,质性研究不但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万灵丹,而且人人都会,至于什么是质性研究却是个问号。台湾目前的学术生态,研究伦理不但不被重视,而且极为贫乏。因此,在研究场域问题丛生。胡幼慧、周雅容、余汉仪、毕恆达以及我,为了解决质性研究热潮衍生的问题,认为出版一本「研究伦理」的书不但必要,而且非常急迫。于是,1996年12月我们有此构想,1997年1月开过一次编辑会议,讨论大纲和细节,由我忝为主编,在2月截稿,希望这个学期出版。惭愧的是:除了我,其他作者都在2月初,最晚2月底交稿。我在撰写过程中,周遭发生一些事,事件的本质反映目前社会体制伦理失序,诸如教学机构专业伦理模煳不清,令我质疑自己撰写「研究伦理」的意义是什么?矛盾纠结的困境是我迟迟未能完稿的主要原因,特此说明和致歉!
  
  研究伦理:为什么危险?有什么祕密?
  
  我们的书名为什么是《危险与祕密:研究伦理》?又为什么研究伦理会有危险?会有什么祕密?此可以从社会研究本质是祕密的,会碰撞权力核心的谈起,研究伦理可以保护弱势被研究者,却也是强势被研究者阻挡研究者进入探究祕密的最佳屏障,而研究者一旦揭露这些祕密,不但在过程中要冒着风险,容易陷入危险困境,而且要为此付出相当的学术代价。因此,研究伦理既是危险,也是祕密。
  
  根据实证主义的逻辑,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是两个分开的个体。研究伦理是研究者针对研究对象拟定的一套既定原则,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相信,研究者的知识是最具权威的,拟定的研究伦理也是真确的,研究者就是决定社会研究伦理的最佳人选。不同于实证主义,诠释学派视真实为社会建构,研究者就是从他和被研究者的互动,了解社会建构,两者互为主体。晚近,研究伦理到底在保护谁?又在规范谁?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议题。受限于研究本质是祕密的,原来研究伦理旨在使弱势被研究者免于被迫害,遭遇危险。事实上,社会研究的被研究者多为弱势者。研究伦理能够规范的仅止于弱势被研究者,而非强势被研究者或研究者。
  
  根据研究伦理,研究者在研究开始,应给被研究者同意书,然而弱势被研究者多数不但没见过同意书,而且从未被告知他们可以拒绝。相反地,研究者从事组织机构的研究或被研究者较强势(如菁英),则会要求研究者给予明确同意书和研究计画书,如果研究目的会揭露组织机构的祕密,被研究者的组织机构可以拒绝。诚如Galliher(1982)批判,由于政府和产业被视为权力的核心,许多议题被列为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有关,列入专业伦理,不能谈、不能研究、不能公开,当然不能进入,也无法取得。若由「不当」方式取得这些「祕密」,不但违反专业伦理,还挑战权力核心,陷入权力争夺(powerstruggle)的危险困境。
  
  以我是一个女性主义学者为例,性别和弱势为我的研究主体,不论在学术社群或社会都在挑战既存的父权权力关系,无疑是种政治行动。面对这些性别政治(sexualpolitics)的责难,接受?反驳?或抗议?的反应都是危险的。接受表示同意现存的女性伦理,是种妥协的政治,已失去社会研究者在社会研究的责任,更严重的是自己也加入再制父权权力关系的共犯结构。反驳或抗议是明示不同意现有的父权权力关系,是种积极的政治行动。积极的政治行动,女性主义学者不但会使其个人在学术发展受阻,例如,着作出版、升等和奖助的受阻,而且还可能无法进入学术社群。研究者鲜少将这些社会研究的遭遇,特别是困境、危险以及祕密,以学术论文方式发表,是研究者在研究伦理缺席的原因。
  
  为了解开社会研究伦理的谜(祕密),因此,我们将此书命名为《危险与祕密:研究伦理》。
  
  章节介绍
  
  研究伦理包含的面向很广,不是一本书可以含括的。为了使读者对研究伦理能有清晰的概念,这本书的内容从一般原则性的社会研究的伦理、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与伦理,到女性主义的伦理,再从女性主义伦理到语言互动与权力,最后以参与式的实践取向研究伦理结尾。本书编排的顺序依上述内容性质排序,第一章为余汉仪的〈社会研究的伦理〉,第二章为毕恆达的〈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与伦理〉,第三章为严祥鸾的〈女性主义的伦理和政治〉,第四章为周雅容的〈语言互动与权力:伦理的思考〉,第五章为胡幼慧的〈参与式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解决知识权力的不平等〉。
  
  余汉仪的第一章〈社会研究的伦理〉先从研究伦理的意涵,讨论目前台湾学术社群研究者彼此之间对研究伦理态度的隐晦不明,迄今学术社群才开始「同侪审查」议题。余汉仪在研究伦理意涵讨论研究者和赞助者之间关系时,也提出每年委託计画的应用,以及研究者是否真能保持客观中立等问题。至于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游戏规则如何,她则放在研究伦理之维持和两难讨论。余汉仪强调,尽管研究伦理的维持不易,常会面临两难的困境,惟研究对象的权益是研究伦理重要前提,切记研究结果不可以「责备受害者(研究对象)」(victim-blaming),违背社会研究解决社会弱势的目的。鑑于研究伦理的重要性,关于整个社会权力关系,余汉仪主张研究伦理的加强要从专业自律、政府立法以及民众教育三方面做起。最后,余汉仪从自己求学、研究过程以及督导学生研究、实习,讨论研究伦理的实践。综合言之,余汉仪的第一章给予我们一个概括性的研究伦理视野。
  
  毕恆达的第二章〈社会研究的研究者与伦理〉,则从为什么研究者在研究论文的缺席开始,从西方学者的反省,归纳研究者在研究论文缺席有五个面向:(1)研究者的内在价值冲突;(2)研究者的文化与权力优势;(3)相同田野,不同诠释;(4)诠释学的启发;以及(5)女性主义的反省与挑战。接着,毕恆达声明研究从选择题目、接受赞助、资料蒐集分析到写作与发展,都会涉及政治与伦理,没有所谓客观中立。他并从伤害与利益、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田野研究的后果、隐私权、同意书、隐藏式研究、公开研究的欺骗到另一种欺骗与作假,分别讨论不同层次面向的研究伦理。不同层次面向的研究伦理讨论让我们更清楚了解研究伦理的错综复杂,其中,毕恆达以硕士论文为例,说明当他发现他的访员没有做访问,自己假造问卷,只好把几十份问卷丢弃,重新来过,展现研究者对待研究伦理的态度。最后,毕恆达以性别议题,从研究诠释的理论观点,讨论研究者诠释研究结果,其研究伦理关键是不能伤害与歧视女性。
  
  严祥鸾的第三章〈女性主义的伦理和政治〉则从女性主义的观点,讨论研究的伦理和政治。由于女性主义的论述、研究和实践都会冲撞父权体制的权力关系。因此,女性主义的伦理也就等于女性主义的政治。首先,严祥鸾讨论传统伦理的流派和女性主义对传统伦理的批评,传统道德伦理是疏离脱节的,不但不能充分解释女性的经验,反而再制父权体制规范女性的伦理。接着,严祥鸾从性别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研究伦理的位置,讨论女性如何深陷在女性伦理的蜘蛛网中,并举例说明女性在生活世界和研究场域遭遇的困境。例如,「细心」被建构成为女性的特质,更被建构成照顾、养育的女性道德伦理。一旦女性拒绝扮演或未能善尽此一女性角色,就会有「懒女人」的标签。最后,严祥鸾讨论什么是女性主义的伦理意涵?女性主义如何从女性伦理脱困?以及女性主义如何回应性别政治?严祥鸾的结论:女性主义的伦理不但在挑战既存的传统伦理,同时,女性主义的伦理也积极地建构没有压迫、没有宰制的社会和政治结构。女性主义的伦理不仅适用于女性主义者,而且适用所有社会研究者、所有道德论者以及所有政策制定者。伦理和政治的实践不仅适用在研究,也适用在医病关系和其他政治行动,女性主义的伦理一词只是个准用名词,它包含族群主义的伦理和异性恋的伦理。
  
  周雅容的第四章〈语言互动与权力:伦理的思考〉延续第三章女性主义的视角,透过语言、知识以及权力之间关系的解析,提供社会、医学研究以及专业领域中对伦理议题一种另类的思考。首先,周雅容揭示,宣称社会研究是客观的,不涉及任何价值判断的,即已模煳社会结构及社群权力不平等现象,隐涵着维护现存体制的权力结构和既得利益阶层的优势地位。因此,第二部分即从女性主义视角批判传统伦理衍生的伦理问题,指陈伦理必须扎根在人类生活的社会脉络结构中。例如,女性所处的社会脉络,面临各种压迫权利宰制关系。其中,语言和知识、权力运作有密切关系,语言本质上就是权力的展现和抗拒。第三部分有很精彩的分析,诚如周雅容所言,多数人视语言为人际沟通的工具,鲜少视为权力关系的运作。虽然「夫唱妇随」在形容家庭和乐的图像,同时也呈现父权体制「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伦理规范,男性是主导者,女性是从属者。不但家庭伦理反映父权体制,高等教育的学术机构也不例外,称唿男性教师为「教授」,称唿女性教师为「小姐」,一样反映父权的男性霸权。在知识和权力的讨论,周雅容批判,专家经常宣称妇女在性侵害中,不懂自我保护的论述,是另一类型的权力宰制。专家研究者必须严肃面对自己是否已成为霸权共犯的伦理思考。在医学伦理的讨论,以「代理孕母」为例,进一步指出人工生殖医疗专业,以威权者要求弱势的代理孕母不能为金钱获利代孕,说明其中权力结构和伦理界定的意涵。唯有专业者自我反思,充权性的分析及批判不同的知识论述与社群权力的互动关系,才有可能以行动改善不平等权力宰制关系。
  
  胡幼慧的第五章〈参与式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解决知识权力的不平等〉,即在讨论研究是生产知识的途径,研究的伦理牵涉的不只是个别研究者的行动,而是整个知识生产和消费体系的不公平问题,其中,「参与式研究」──被研究者的参与就是对抗知识市场不公平运作的重大另类改革之一。胡幼慧澄清,参与式研究系指「被研究者的参与」,而非「研究者的参与」。实质上,参与式研究诚属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关系是种合作关系,可视作一种知识上的社会运动,是一种对「学术界」宰制知识之权力结构的转化。透过结构转化的「充权」,来改变「不符合伦理」的知识市场运作,进而产生「有效行动」,改善自身生活的方式。此外,胡幼慧在知识与权力重组,对于民间知识体系的再生和女性主义与参与式研究,有详尽的讨论。最重要的是,胡幼慧分别提供几个参与式的评估研究和参与式的社区研究的实例,使我们更了解参与式研究的方式。最后,再以几个国外女性参与式研究实例,讨论性别与参与式研究的考量。同时,胡幼慧唿吁,希望参与式研究的引入,不但能有效规范研究者的权力滥用,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国内知识民主化、责任政治运作、弱势充权以及民间知识的发展。
  
  最后,我们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解决在社会研究遭遇的困境,也希望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转化学术社群对知识的宰制,重新思考学术社群在社会应有的责任。此外,我要再次谢谢本书作者们的合作,如果不是大家一起努力,我们不会有今天的成果,谢谢!
  
  严祥鸾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社会研究的伦理

有人说台湾是研究者的乐园,因为相较于国外有政府立法、专业团体规范学术社群的研究活动,我们却只能诉诸个别研究者的学术良知,研究参与者的权益有如刀俎下的鱼肉任凭宰割。本文主要是为那些相信研究者应顾及伦理责任的读者写的。虽然不肖的研究者的确存在,但是笔者宁愿相信侵害研究伦理,极多时候是出于研究者缺乏敏感度,或虽有所察觉却苦无因应技术;因而除了建立外在规范的机制外,研究过程所涉及的伦理议题也应有更多公开的讨论。「研究伦理」究竟意指何物?为什么是研究者需要考量的?有哪些原则及具体作法可以平衡「研究自由」与「研究参与者权益保障」?权力不平等的两造是否可能建立公平的游戏规则?最后,笔者以自身的田野工作经验及研究教学实例,讨论研究伦理的实践。
 
一、研究伦理之意涵
「伦理」(ethics)一词通常会让人联想到「道德」、「是非对错」等概念,与对、错行径的研究有关,但这或对或错的分野却是因人而异。在《韦氏字典》中对ethical的界定就採取了相对性的看法:「符合某一专业/群体的行为标准」。原来我们所认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伦理,不过是所属群体成员间在某特定时空的共识而已;若你期望的是一种绝对道德标准,就难免要大失所望了。所以从事社会科学研究时,最好先了解你所属的学术社群对知识探索的看法如何。追求知识、探索人类行为现象的目的是崇高的,但取得知识的过程是否就能不择手段?目的与手段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研究自由」及「研究参与者的权益保障」如何两全?本节将先讨论涉及研究活动的不同成员间的关系及可能发生的伦理冲突,由于「伦理」在不同时空脉络有其相对意涵,所以就会不可避免地论及台湾的社会研究现况。

研究活动的参与成员除了研究者、研究对象,还有研究赞助者,及研究消费者的社会大众,各有其利益考量和优先顺位。当然,这几种角色也未必是截然划分的,例如,有时政府单位除了是研究主要的经费赞助者,也是依据研究发现作政策的制定者(兼研究消费者),影响到社会大众的生活。本文主要在讨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但研究活动中其他成员的相互关系(虽然在有些伦理守则或政府立法中没有规范)也是研究伦理的一部分。因此,在本节将先探讨研究者彼此之间,以及研究者与赞助者之间的关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