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序 我在东海大学教授「团体动力」及「社会团体工作」课程已逾二十年,是我最热爱的两门课。
社会团体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方法之一。过去受到精神医学和追求专业化之影响,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偏重将服务对象视为有问题的个人。倾向改变个人内在自我和态度,以便社会行为能产生改变。其实这是专业霸权的展现。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无不认识人类行为受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之影响;甚至环境结构因素影响个人认知和决定行为表现。经由环境因素之调整,改变个人行为可能更容易。其实,生活经验已能理解环境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力。
人从出生开始即在各种关系程度不同的团体成长。人的许多生活知识绝大部分来自观察团体生活中他人的行为表现,或他人分享经验与知识。团体经验的累积,使人在不同团体与他人互动时,不自觉的反应与他人互动时的应有行为;如与父母、配偶,或老板或同事互动行为表现。人只有在完全没有他人时,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行为。因此,团体工作早期的前辈就已经不断唿吁,要大家重视运用团体工作方法来协助服务对象。
由于社工人员的工作场域中,常是团队工作或有各种不同形式的任务团体与会议。团体会议中,有阶级长官、团体成员私下关系等等,如何达成真正可行的团体决议不容易。社区工作也是人群工作,团体互动过程夹杂着情感、理想和利益在其中,以致团体动力的复杂性更高。社工人员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在机构脉络中输送服务。因此,美国所公布之教育政策认可声明(EPAS)所提及综融实务工作者运用一系列预防及处遇方法与个人、家庭、团体、组织及社区工作。这项能力指许多社工人员在机构中工作并提供不同阶层的服务。社工人员要有中介层次的工作能力,这个层次的案主,包括:自助团体或治疗团体的成员、学校的学生、公司的同事或邻居间的关系(Sheafor, Horejsi, & Horejsi, 1994, p. 9-10)。因此,中介层次的干预方法是改变直接影响案主的社会系统,显然团体工作能力是相当重要的。
本书分为四篇,希望使读者能理解和运用社会团体工作专业方法提供服务。
在基础篇中有三章,主要重点在说明团体工作之意义和基本要件、国内外社会团体工作发展历史与团体动力学之介绍。其中,特别提及团体工作伦理和团体实施条件。方法篇有五章,重点在说明团体工作过程和技术,包括说明团体工作准备、团体工作各阶段团体工作者能理解和有能力建立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业知识评估与干预团体过程,以及运用团体力量改变环境。技术篇主要介绍处遇性团体工作和任务性团体工作常使用之技术,并特别介绍团体工作记录和评估方法。实务篇介绍各类型团体工作之作法,尤其是社会工作许多服务对象是非自愿性的。因此,特别介绍非自愿性团体工作过程和技巧之运用。
本书有以下特色:
1. 特别介绍台湾团体工作的历史、团体工作之要件、团体工作实施伦理。
2. 说明团体工作者对团体发展阶段应有之认识,以及如何进行催化与干预行为。
3. 如何运用团体力量去干预影响个人或团体的不当环境因素。
4. 团体工作常见之沟通互动与干预过程之技巧,并说明技巧运用和对团体动力之评估是不可或缺的。
5. 除了介绍任务性团体工作意义、实施方式与技术,还特别专章说明自助团体工作之形式与案例。
6. 运用各种理论说明非自愿性案主行为反应之社会心理分析,并详细说明团体工作各阶段中,团体工作者之任务与如何协助团体成员改变动机,包括可以运用协助非自愿团体成员之团体工作技术。
7. 本书附录两个案例有助于理解团体方案设计,以及团体工作纪录,并且可以让学生理解团体准备工作和团体开始。
本书为好几位作者之力量共同完成,非常感谢他们的投入。虽然我负责主编,构思章节和重点,不过,有些作者同意我修改论文,但也有作者不愿意我做任何修正,所以各章主要内容,均由作者自负文责,我只有增加第三章中团体和团体动力的定义。其余各章节只做增补前言、结语和问题与讨论的部分,以及如果各章有重复介绍之段落,由我负责决定放在哪一章来做介绍或说明。除此之外,我还负责统一作者使用的专有名词,这是最费心费力的部分,花了我几乎三个月的时间,希望这些努力能使本书阅读较为通顺畅快。
最后要感谢洪叶文化编辑和老板的大力支持。如果本书有未竟事宜,还请读者不吝指正,以匡不逮。
曾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