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荣幸能为助人技巧第四版的中译本撰写序,很谦逊也很欣喜在台湾的伙伴们对这助人技巧专书感兴趣。
助人技巧的缘起,要回溯到Carl Rogers及个人中心心理治疗。Rogers在1940年代的作品里,指出治疗者以重述方式做为个案的一面镜子,让个案能听到自己所说的,并开始反思自己的想法及感受。借由治疗者不带评判、同理、接纳,以及用心地了解个案,Rogers认定个案能开始接纳并了解自己。説也奇妙,Rogers相信也唯有透过接受,个案才会开始改变。
之后Rogers修改自己的理论,建议催化的态度比特定的技巧(像是重述)要来得重要。但不少学者仍旧相信他早期所提出的特定技巧训练还是很重要。在我的训练里,Carkhuff所提出的几个特定技巧是可以训练的。
在1970年我研究所的第一年接受Carkhuff模式的训练,之后每年在大学部及研究所担任一次或两次的整个学期的技巧教学。在拥有更多临床经验时,我进行治疗过程的研究,同时也在课程中听取学生的反应及疑问,这时我持续修改这个治疗模式。具体而言,我相信技巧取向与催化态度和觉察个案动力的结合是很重要的。我们不是只教导技巧,而是要教学生在催化态度的氛围中使用这些技巧。虽然催化的态度是比较难教的,但可以教学生观察个案的反应,想想他们的感觉大概如何,并反思自己的感觉及反应。我们也教学生觉察个案的动力和将他们的主诉概念化,这样学生可以符合个案需求来修正自己的模式。
重要的是我们得注意这助人模式是在美国建立的,因此,助人者与个案共同探索自己的问题,获得洞察,同时也做行为上的改变。这模式很明显的是以西方的个人化为焦点,很强调情绪上的探索、自己的责任、清楚及开放的沟通,以及为自己做决定。
将此一模式调整适用于亚洲文化,会是个挑战。不容置疑地,这会比我想像的要有更多修改的方式。我曾经在台湾、中国以及南韩进行工作坊的训练。接下来的观点,会以我在这些国家的研究经验作为基础。
探索阶段似乎较容易转化应用于东方。东方个案对探索似乎能有很好的准备,尤其是在想法的探索方面。然而在情绪方面的探索则较为困难,因为亚洲的文化态度较倾向于情绪上的内敛,所以较不似美国人善于表达情绪。很明显地,情绪是普遍的,但在开放表达方面,则不太一样。然而可能如同我和EunSun Joo的研究所发现,亚洲个案需要更多的准备和自我探索价值的教育。
洞察阶段对亚洲治疗者及个案而言较容易引起焦虑。对个案提出挑战或解释,也许是冒犯个案,是不恰当的,特别是如果做得不够敏感时。在东方文化里,立即性也许是最难的技巧,很多的沟通经常是不直接的。也就是说,这些技巧在东方文化会很有用,但治疗者在使用这些技巧时,需要非常温和且用假设性的方式来使用。除此之外,治疗师持续注意个案的反应,并依其做调整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个案变得安静或是没有反应,助人者也许就要试着使用探索或行动而非洞察阶段的技巧。
行动阶段也许是三个阶段中让亚洲治疗者和个案最觉得自在的阶段,因为个案通常会期望从治疗者那儿得到建议。但也很有意思的,亚洲文化中的行动建议与美国文化中的建议也许不同(详Duan et al., 2012)。西方文化认为与个案的沟通不一定是要个案依照治疗者所说的去做,东方文化也许认为治疗者是以提供辅导的导师或老师立场来提供个案行动方式上的建议。
由于在不同文化中的技巧也会有不同的意义,我建议华人治疗师在使用和美国同样的技巧时要十分小心。我能提供的最佳建议,就是学习如何将这些技巧修正以配合治疗者及个案的需求。这些年来,我深信没有「正确」的治疗方式,我们需要在身为治疗者觉得自在的能力范围内修改自己所做的,以适合个案的需求。
我希望你们跟我一样,能发现这些技巧的学习是很有乐趣的,不论是学习者或是训练者。我十分欣喜于学习者的成长及发展,从担心害怕自己是否能使用这些技巧,到自信于能够使用这些技巧来催化个案的探索、洞察,以及行动,也为这些学习者的成长发展感到十分值得。
我也希望大家跟我一样,发现助人是十分值得的。能拥有特权协助他人成长改变并发挥潜能,是这过程中的最佳感觉之一。
同样地,我鼓励训练者以及学习者从事研究,以检视这些技巧在训练以及助人过程中的使用效果。透过严谨的研究,我们得以开始回答很多复杂的问题,包括这些技巧为何有用以及如何训练。也许更重要的是开始进行跨文化的研究,探索在不同文化之下个案及助人者对催化情境及技巧的使用及感受如何。
祝福各位有个快乐的助人技巧学习旅程!
前言
我之所以对助人训练有兴趣,是源自于我在大学部以及研究所教助人技巧的课程长达40年之久。当我第一次教这些课程时感到挫折,因为我找寻不到适合的、可以涵盖我对助人的哲学,以及适合我学生需求的教科书。即使有,仅有少部分教科书将情感、认知、及改变历程中的行为等的重要性统整起来;有些教科书虽然强调情绪但忽略了挑战以及行为在促使改变上的角色;而其他则过度强调洞察但缺乏情感探索及行为改变等要素。有一些受欢迎的教科书只专注于问题解决,却忽略了情感因素对个案表达、了解、以及改变生活中不如意事情的帮助。其他还有些书籍并没有提供助人技巧重要的理论和实征的基础。受限于上述,我用我当过学生、老师、谘商员、督导、以及研究者的经验来写一本教导助人工作者的书,以帮助他们的个案探索情感、想法,对其问题产生洞察,而能朝向正向的行为改变。
我的助人哲学
这本教科书介绍一个整合性的模式,这是一个以实务,理论和研究为基础的模式。要让这个模式建立于实务和理论的基础上,就要参考临床家和理论家所清楚揭示出的丰厚理论为基础,这一点是重要的。像Rogers, Freud, Bowlby, M.Erikson, Mahler, Skinner, Ellis, Beck,以及其他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什么是人类的本质、谘商和治疗中的改变机制是什么、以及协助个体发挥潜能达到目标的技巧是什么等卓越的看法。三阶段模式奠基于这些理论家的贡献,而读者将会读到这些人出色的观点。
这个模式包含三个阶段:探索、洞察和行动。探索阶段是以个案中心理论为基础的(例如,Rogers, 1942, 1951, 1957, 1959)。洞察阶段的基础则是精神分析和人际关系论(例如,Freud, 1940/1949; Teyber, 2006; Yalom, 1980)。而行动阶段则是根据行为取向的(例如Goldfried & Davison, 1994; Kazdin, 2013; Watson & Tharp, 2006)理论。这三个主要的理论会被统整于这个模式,因为这三个理论皆已被证实在帮助个案上是有效的(详见Wampold, 2001)。
我也将这一个模式概念化成一个助人的历程,由瞬间的互动序列(moment-by-moment interactional sequences)所组成。助人工作者对他们想如何助人产生了意图(intentions),这些意图乃基于助人者对个案的了解以及希望和个案共同完成些什么的当下想法;有了意图,助人者选择如何介入的口语以及非口语的技巧(skills);接着,个案对介入的反应(reactions)进而影响到他们对助人者的行为表现(behaviors)。因此,助人不仅包含外显的行为,也同时包含助人者(例如,意图)和个案(例如,反应)的认知过程。对意图的觉察可以帮助助人者选择有效的介入方式,此外,专注于个案对介入的反应也可以帮助助人者计画未来的介入方式。
最后,我致力于写一本书,能同时对学生学习成为助人者提供支持以及挑战。成为一个有效的助人者是一个令人兴奋且具挑战性的过程,对有些人来说,这样的工作可被视为一种生活改变。我的学生被这样的历程所吸引,他们在学习技巧以及发展助人的信心间奋斗,因而提出了一些具思考性的问题。因为本书焦点放在助人者而不是个案,我会提出许多问题,问题包括助人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和想法。
这本书无法提供的
我有必要釐清这本书所无法提供的有哪些。这本书并未试图提供有关儿童、家庭、严重情绪及心理问题的谘商讯息,虽然这本书所教导的助人技巧是重要的,并且可以形成与所有这些人工作的技巧之基础,但是在助人者有资格可以处理这些群体以前,他们将会需要更多更广泛,更特殊的训练。
再者,我并未提到有关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病理学的诊断,这两个领域需要更多的训练。我鼓励助人工作者在发展基本助人技巧的知识后,能继续于评估与心理病理学的训练。我相信所有的助人工作者,即使是与健康的群体一起工作的,也要对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所了解。这个层次的知识允许助人者做适当的转介,助人者只有当被训练能协助时才与个案工作。
本书的目标
对于阅读此书的读者,我预设了一些目标。那就是在阅读过后,学生能清楚整合性三阶段助人模式的原理以及此模式背后的理论和研究基础;读者能够了解助人的互动序列,包括助人者对介入的意图、与意图相对应的助人技巧、个案的可能反应与行为表现,以及助人者用来评估介入的方法。此外,读者对于自己将成为一个助人者能有更多的了解,诸如对助人工作的想法、自己的能力、以及继续成长之处。最后,我希望对学习助人的历程灌注热情──这是一种事业,能在我们一生中提供无数的挑战以及酬赏。
第四版的修正
我从助人技巧的教学与研究中不断修正这个模式,也获得了许多学生们回馈给我觉得很有帮助的地方,这个模式看起来就像是有生命的东西,随着教学经验,我总能不断发现我可以让它更好的方式。第四版与前三版有以下的不同:
‧我增加了自我觉察的章节。即使之前的版本也有包含这个部分,但是我想特别强调这个主题对于助人者成长的重要性。
‧我也增加了文化觉察的章节。学生们一直非常渴望有更多关于助人时文化角色的资讯。虽然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处于不是很成熟的阶段,我们仍然需要觉察到文化的角色,还有敏锐的注意到在文化背景之下个案的反应。
‧我在相关的章节中增加了更多种让助人者能够使用挑战的方法。
‧我继续试着让行动阶段更加的清楚明了而且更容易使用。
‧在每个章节新增了研究资料的摘要,凸显出这些研究结果如何强化我们在助人过程中对于助人技巧的了解。
网路资源
跟前几个版本一样,第四版也有一个相关的网站资源「教师与学生资源导览」(Instructor and Student Resource Guide)(pubs.apa.org/books/ supp/hill4),相关于学生的部分是网路表格(PDF档),可以帮助学生评估助人技巧以及助人者和个案的晤谈(中文版详见本书附录)。网路格式同时包括情绪字词一览表,详见示例橱窗9.2(第9章)──学生们认为有这个一览表作参考,对于助人关系建立的探索阶段来说是很有帮助的。而这个学生网路资源也包括每章节最后的实验室活动和练习活动,可提供下载。
此外,有两片示范三阶段模式的DVD。《助人技巧的实务:三阶段模式》是与一位有童年、饮食和自尊议题的个案工作,并阐明助人三阶段。《梦工作的实务》──则是与一位有重复梦境困扰的个案工作,来说明助人三阶段。这两片DVD都可以从美国心理学会购得。
我是一名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的志愿者,经常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求助者,他们带着各自的困扰而来,有时是情感上的失落,有时是生活中的迷茫。我深知,每一次的助人不仅是对他人的关怀,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洗礼。《助人技巧:探索、洞察与行动的催化(第四版)》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它所蕴含的“探索”、“洞察”和“行动”几个关键词,精准地击中了我在工作中遇到的瓶颈。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提供哪些具体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求助者的真实需求,不仅仅是他们所说的,更是他们未曾表达的。我期望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对话,如何捕捉那些细微的非语言信号,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洞察。同时,“行动的催化”这一部分,更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在理解了来访者的困境之后,如何才能最有效地推动他们做出积极的改变,如何才能在他们感到无力时,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我设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将是一次与自我助人信念的对话,一次对助人艺术的深入研习,最终将我的志愿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我的每一次付出都能更有意义,更能触及人心。
评分作为一名初入助人领域的新手,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指引我方向、解答我疑惑的宝典。《助人技巧:探索、洞察与行动的催化(第四版)》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了我,它仿佛预示着一段发现自我、理解他人的旅程。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学习到那些最实用、最有效的助人技巧,它们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帮助到那些需要支持的人。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用鲜活的案例来阐释复杂的概念,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种技巧背后的原理和应用场景。例如,在面对情绪激动或表达困难的来访者时,我应该如何运用积极倾听和共情来建立信任,如何用提问的艺术来引导他们深入自我探索。我同样对“洞察”这个词充满好奇,它暗示着这本书会帮助我超越表面现象,看到问题更深层次的根源,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帮助。我想象着,读完这本书,我能更自信地走进每一次助人会谈,不再因为无从下手而感到焦虑,而是能以一种沉着、专业的姿态,成为来访者探索内心、实现改变的有力伙伴。这本书的“催化”作用,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潜能,帮助我成为一个更有力量、更有智慧的助人者。
评分当我第一次看到《助人技巧:探索、洞察与行动的催化(第四版)》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传达的积极能量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个人成长充满热情的人,我一直相信,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人,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这本书的名称“探索、洞察与行动的催化”,让我联想到了一次深入自我发现的旅程。我期待从中学习到如何更有效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如何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解转化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更强的同理心,让我能够更平和、更有智慧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并以此为基础,也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给予对方恰到好处的支持和理解。我设想,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去发掘内心深处的宝藏,去看到问题的本质,并最终能够勇敢地去做出改变,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积极的自己。我相信,这本书所倡导的“催化”作用,不仅仅是针对他人,更是对自己的一次深刻的赋能。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我一直在不断地寻求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深化对助人过程的理解。《助人技巧:探索、洞察与行动的催化(第四版)》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催化”这个词,暗示了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梳理,更是能够激发内在潜能,促进深刻转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论视角,帮助我重新审视和优化我已有的助人框架,并带来一些在实践中能够立即应用的创新性技巧。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不同助人场景(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等)的详细分析,以及针对不同类型问题(如抑郁、焦虑、创伤、人际关系困扰等)的应对策略。我尤其关注“洞察”的部分,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高级的解读和分析方法,能够帮助来访者看到他们自身模式的根源,从而实现更持久的改变。同时,“行动的催化”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希望书中能探讨如何有效处理来访者的抗拒和防御,以及如何在咨询关系中建立起支持性的力量,推动他们勇敢地踏出改变的步伐。这本书的“第四版”也意味着其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对于我们这些追求专业精进的同行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它代表着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成熟的实践。
评分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我正处在选择人生方向的关键时期,而我最大的兴趣和志愿,就是未来能够从事能够帮助他人的工作。《助人技巧:探索、洞察与行动的催化(第四版)》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一条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学习那些最核心、最实用的助人技能。我希望作者能够从最基础的原则讲起,例如如何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掌握倾听的艺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这些技巧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理解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运用它们。我对于“洞察”这个概念尤其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如何去识别他人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看到他们隐藏的潜能。而“行动的催化”则让我看到了未来工作的意义所在,我希望学习到如何成为一名能够引导他人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支持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本书的“第四版”让我觉得它一定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我期待它能为我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让我能够充满信心地走向助人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