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榮幸能為助人技巧第四版的中譯本撰寫序,很謙遜也很欣喜在颱灣的夥伴們對這助人技巧專書感興趣。
助人技巧的緣起,要迴溯到Carl Rogers及個人中心心理治療。Rogers在1940年代的作品裏,指齣治療者以重述方式做為個案的一麵鏡子,讓個案能聽到自己所說的,並開始反思自己的想法及感受。藉由治療者不帶評判、同理、接納,以及用心地瞭解個案,Rogers認定個案能開始接納並瞭解自己。説也奇妙,Rogers相信也唯有透過接受,個案纔會開始改變。
之後Rogers修改自己的理論,建議催化的態度比特定的技巧(像是重述)要來得重要。但不少學者仍舊相信他早期所提齣的特定技巧訓練還是很重要。在我的訓練裏,Carkhuff所提齣的幾個特定技巧是可以訓練的。
在1970年我研究所的第一年接受Carkhuff模式的訓練,之後每年在大學部及研究所擔任一次或兩次的整個學期的技巧教學。在擁有更多臨床經驗時,我進行治療過程的研究,同時也在課程中聽取學生的反應及疑問,這時我持續修改這個治療模式。具體而言,我相信技巧取嚮與催化態度和覺察個案動力的結閤是很重要的。我們不是隻教導技巧,而是要教學生在催化態度的氛圍中使用這些技巧。雖然催化的態度是比較難教的,但可以教學生觀察個案的反應,想想他們的感覺大概如何,並反思自己的感覺及反應。我們也教學生覺察個案的動力和將他們的主訴概念化,這樣學生可以符閤個案需求來修正自己的模式。
重要的是我們得注意這助人模式是在美國建立的,因此,助人者與個案共同探索自己的問題,獲得洞察,同時也做行為上的改變。這模式很明顯的是以西方的個人化為焦點,很強調情緒上的探索、自己的責任、清楚及開放的溝通,以及為自己做決定。
將此一模式調整適用於亞洲文化,會是個挑戰。不容置疑地,這會比我想像的要有更多修改的方式。我曾經在颱灣、中國以及南韓進行工作坊的訓練。接下來的觀點,會以我在這些國傢的研究經驗作為基礎。
探索階段似乎較容易轉化應用於東方。東方個案對探索似乎能有很好的準備,尤其是在想法的探索方麵。然而在情緒方麵的探索則較為睏難,因為亞洲的文化態度較傾嚮於情緒上的內斂,所以較不似美國人善於錶達情緒。很明顯地,情緒是普遍的,但在開放錶達方麵,則不太一樣。然而可能如同我和EunSun Joo的研究所發現,亞洲個案需要更多的準備和自我探索價值的教育。
洞察階段對亞洲治療者及個案而言較容易引起焦慮。對個案提齣挑戰或解釋,也許是冒犯個案,是不恰當的,特彆是如果做得不夠敏感時。在東方文化裏,立即性也許是最難的技巧,很多的溝通經常是不直接的。也就是說,這些技巧在東方文化會很有用,但治療者在使用這些技巧時,需要非常溫和且用假設性的方式來使用。除此之外,治療師持續注意個案的反應,並依其做調整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個案變得安靜或是沒有反應,助人者也許就要試著使用探索或行動而非洞察階段的技巧。
行動階段也許是三個階段中讓亞洲治療者和個案最覺得自在的階段,因為個案通常會期望從治療者那兒得到建議。但也很有意思的,亞洲文化中的行動建議與美國文化中的建議也許不同(詳Duan et al., 2012)。西方文化認為與個案的溝通不一定是要個案依照治療者所說的去做,東方文化也許認為治療者是以提供輔導的導師或老師立場來提供個案行動方式上的建議。
由於在不同文化中的技巧也會有不同的意義,我建議華人治療師在使用和美國同樣的技巧時要十分小心。我能提供的最佳建議,就是學習如何將這些技巧修正以配閤治療者及個案的需求。這些年來,我深信沒有「正確」的治療方式,我們需要在身為治療者覺得自在的能力範圍內修改自己所做的,以適閤個案的需求。
我希望你們跟我一樣,能發現這些技巧的學習是很有樂趣的,不論是學習者或是訓練者。我十分欣喜於學習者的成長及發展,從擔心害怕自己是否能使用這些技巧,到自信於能夠使用這些技巧來催化個案的探索、洞察,以及行動,也為這些學習者的成長發展感到十分值得。
我也希望大傢跟我一樣,發現助人是十分值得的。能擁有特權協助他人成長改變並發揮潛能,是這過程中的最佳感覺之一。
同樣地,我鼓勵訓練者以及學習者從事研究,以檢視這些技巧在訓練以及助人過程中的使用效果。透過嚴謹的研究,我們得以開始迴答很多復雜的問題,包括這些技巧為何有用以及如何訓練。也許更重要的是開始進行跨文化的研究,探索在不同文化之下個案及助人者對催化情境及技巧的使用及感受如何。
祝福各位有個快樂的助人技巧學習旅程!
前言
我之所以對助人訓練有興趣,是源自於我在大學部以及研究所教助人技巧的課程長達40年之久。當我第一次教這些課程時感到挫摺,因為我找尋不到適閤的、可以涵蓋我對助人的哲學,以及適閤我學生需求的教科書。即使有,僅有少部分教科書將情感、認知、及改變曆程中的行為等的重要性統整起來;有些教科書雖然強調情緒但忽略瞭挑戰以及行為在促使改變上的角色;而其他則過度強調洞察但缺乏情感探索及行為改變等要素。有一些受歡迎的教科書隻專注於問題解決,卻忽略瞭情感因素對個案錶達、瞭解、以及改變生活中不如意事情的幫助。其他還有些書籍並沒有提供助人技巧重要的理論和實徵的基礎。受限於上述,我用我當過學生、老師、諮商員、督導、以及研究者的經驗來寫一本教導助人工作者的書,以幫助他們的個案探索情感、想法,對其問題産生洞察,而能朝嚮正嚮的行為改變。
我的助人哲學
這本教科書介紹一個整閤性的模式,這是一個以實務,理論和研究為基礎的模式。要讓這個模式建立於實務和理論的基礎上,就要參考臨床傢和理論傢所清楚揭示齣的豐厚理論為基礎,這一點是重要的。像Rogers, Freud, Bowlby, M.Erikson, Mahler, Skinner, Ellis, Beck,以及其他人,已經為我們提供什麼是人類的本質、諮商和治療中的改變機製是什麼、以及協助個體發揮潛能達到目標的技巧是什麼等卓越的看法。三階段模式奠基於這些理論傢的貢獻,而讀者將會讀到這些人齣色的觀點。
這個模式包含三個階段:探索、洞察和行動。探索階段是以個案中心理論為基礎的(例如,Rogers, 1942, 1951, 1957, 1959)。洞察階段的基礎則是精神分析和人際關係論(例如,Freud, 1940/1949; Teyber, 2006; Yalom, 1980)。而行動階段則是根據行為取嚮的(例如Goldfried & Davison, 1994; Kazdin, 2013; Watson & Tharp, 2006)理論。這三個主要的理論會被統整於這個模式,因為這三個理論皆已被證實在幫助個案上是有效的(詳見Wampold, 2001)。
我也將這一個模式概念化成一個助人的曆程,由瞬間的互動序列(moment-by-moment interactional sequences)所組成。助人工作者對他們想如何助人産生瞭意圖(intentions),這些意圖乃基於助人者對個案的瞭解以及希望和個案共同完成些什麼的當下想法;有瞭意圖,助人者選擇如何介入的口語以及非口語的技巧(skills);接著,個案對介入的反應(reactions)進而影響到他們對助人者的行為錶現(behaviors)。因此,助人不僅包含外顯的行為,也同時包含助人者(例如,意圖)和個案(例如,反應)的認知過程。對意圖的覺察可以幫助助人者選擇有效的介入方式,此外,專注於個案對介入的反應也可以幫助助人者計畫未來的介入方式。
最後,我緻力於寫一本書,能同時對學生學習成為助人者提供支持以及挑戰。成為一個有效的助人者是一個令人興奮且具挑戰性的過程,對有些人來說,這樣的工作可被視為一種生活改變。我的學生被這樣的曆程所吸引,他們在學習技巧以及發展助人的信心間奮鬥,因而提齣瞭一些具思考性的問題。因為本書焦點放在助人者而不是個案,我會提齣許多問題,問題包括助人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情緒和想法。
這本書無法提供的
我有必要釐清這本書所無法提供的有哪些。這本書並未試圖提供有關兒童、傢庭、嚴重情緒及心理問題的諮商訊息,雖然這本書所教導的助人技巧是重要的,並且可以形成與所有這些人工作的技巧之基礎,但是在助人者有資格可以處理這些群體以前,他們將會需要更多更廣泛,更特殊的訓練。
再者,我並未提到有關心理問題以及心理病理學的診斷,這兩個領域需要更多的訓練。我鼓勵助人工作者在發展基本助人技巧的知識後,能繼續於評估與心理病理學的訓練。我相信所有的助人工作者,即使是與健康的群體一起工作的,也要對嚴重的心理疾病有所瞭解。這個層次的知識允許助人者做適當的轉介,助人者隻有當被訓練能協助時纔與個案工作。
本書的目標
對於閱讀此書的讀者,我預設瞭一些目標。那就是在閱讀過後,學生能清楚整閤性三階段助人模式的原理以及此模式背後的理論和研究基礎;讀者能夠瞭解助人的互動序列,包括助人者對介入的意圖、與意圖相對應的助人技巧、個案的可能反應與行為錶現,以及助人者用來評估介入的方法。此外,讀者對於自己將成為一個助人者能有更多的瞭解,諸如對助人工作的想法、自己的能力、以及繼續成長之處。最後,我希望對學習助人的曆程灌注熱情──這是一種事業,能在我們一生中提供無數的挑戰以及酬賞。
第四版的修正
我從助人技巧的教學與研究中不斷修正這個模式,也獲得瞭許多學生們迴饋給我覺得很有幫助的地方,這個模式看起來就像是有生命的東西,隨著教學經驗,我總能不斷發現我可以讓它更好的方式。第四版與前三版有以下的不同:
‧我增加瞭自我覺察的章節。即使之前的版本也有包含這個部分,但是我想特彆強調這個主題對於助人者成長的重要性。
‧我也增加瞭文化覺察的章節。學生們一直非常渴望有更多關於助人時文化角色的資訊。雖然我們對文化的瞭解處於不是很成熟的階段,我們仍然需要覺察到文化的角色,還有敏銳的注意到在文化背景之下個案的反應。
‧我在相關的章節中增加瞭更多種讓助人者能夠使用挑戰的方法。
‧我繼續試著讓行動階段更加的清楚明瞭而且更容易使用。
‧在每個章節新增瞭研究資料的摘要,凸顯齣這些研究結果如何強化我們在助人過程中對於助人技巧的瞭解。
網路資源
跟前幾個版本一樣,第四版也有一個相關的網站資源「教師與學生資源導覽」(Instructor and Student Resource Guide)(pubs.apa.org/books/ supp/hill4),相關於學生的部分是網路錶格(PDF檔),可以幫助學生評估助人技巧以及助人者和個案的晤談(中文版詳見本書附錄)。網路格式同時包括情緒字詞一覽錶,詳見示例櫥窗9.2(第9章)──學生們認為有這個一覽錶作參考,對於助人關係建立的探索階段來說是很有幫助的。而這個學生網路資源也包括每章節最後的實驗室活動和練習活動,可提供下載。
此外,有兩片示範三階段模式的DVD。《助人技巧的實務:三階段模式》是與一位有童年、飲食和自尊議題的個案工作,並闡明助人三階段。《夢工作的實務》──則是與一位有重復夢境睏擾的個案工作,來說明助人三階段。這兩片DVD都可以從美國心理學會購得。
作為一名初入助人領域的新手,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指引我方嚮、解答我疑惑的寶典。《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第四版)》這個書名深深吸引瞭我,它仿佛預示著一段發現自我、理解他人的旅程。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學習到那些最實用、最有效的助人技巧,它們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能轉化為實際行動,真正幫助到那些需要支持的人。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用鮮活的案例來闡釋復雜的概念,讓我能夠清晰地理解每一種技巧背後的原理和應用場景。例如,在麵對情緒激動或錶達睏難的來訪者時,我應該如何運用積極傾聽和共情來建立信任,如何用提問的藝術來引導他們深入自我探索。我同樣對“洞察”這個詞充滿好奇,它暗示著這本書會幫助我超越錶麵現象,看到問題更深層次的根源,從而提供更精準的幫助。我想象著,讀完這本書,我能更自信地走進每一次助人會談,不再因為無從下手而感到焦慮,而是能以一種沉著、專業的姿態,成為來訪者探索內心、實現改變的有力夥伴。這本書的“催化”作用,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激發潛能,幫助我成為一個更有力量、更有智慧的助人者。
评分作為一名即將畢業的學生,我正處在選擇人生方嚮的關鍵時期,而我最大的興趣和誌願,就是未來能夠從事能夠幫助他人的工作。《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第四版)》這個書名,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一條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學習那些最核心、最實用的助人技能。我希望作者能夠從最基礎的原則講起,例如如何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掌握傾聽的藝術。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看到這些技巧在實際工作中的應用,理解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靈活運用它們。我對於“洞察”這個概念尤其感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人類心理的復雜性,如何去識彆他人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看到他們隱藏的潛能。而“行動的催化”則讓我看到瞭未來工作的意義所在,我希望學習到如何成為一名能夠引導他人剋服睏難、實現目標的支持者,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這本書的“第四版”讓我覺得它一定經過瞭時間的沉澱和實踐的檢驗,我期待它能為我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並為我指明前進的方嚮,讓我能夠充滿信心地走嚮助人之路。
评分當我第一次看到《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第四版)》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它所傳達的積極能量所吸引。作為一名對個人成長充滿熱情的人,我一直相信,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人,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這本書的名稱“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讓我聯想到瞭一次深入自我發現的旅程。我期待從中學習到如何更有效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如何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以及如何將這些理解轉化為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行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培養更強的同理心,讓我能夠更平和、更有智慧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並以此為基礎,也能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給予對方恰到好處的支持和理解。我設想,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引導我一步步去發掘內心深處的寶藏,去看到問題的本質,並最終能夠勇敢地去做齣改變,成為一個更完整、更積極的自己。我相信,這本書所倡導的“催化”作用,不僅僅是針對他人,更是對自己的一次深刻的賦能。
评分作為一名資深的心理谘詢師,我一直在不斷地尋求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深化對助人過程的理解。《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第四版)》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深度和廣度,特彆是“催化”這個詞,暗示瞭它不僅僅是理論的梳理,更是能夠激發內在潛能,促進深刻轉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論視角,幫助我重新審視和優化我已有的助人框架,並帶來一些在實踐中能夠立即應用的創新性技巧。我期待書中能夠有對不同助人場景(如個體谘詢、團體輔導、危機乾預等)的詳細分析,以及針對不同類型問題(如抑鬱、焦慮、創傷、人際關係睏擾等)的應對策略。我尤其關注“洞察”的部分,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更高級的解讀和分析方法,能夠幫助來訪者看到他們自身模式的根源,從而實現更持久的改變。同時,“行動的催化”也讓我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我希望書中能探討如何有效處理來訪者的抗拒和防禦,以及如何在谘詢關係中建立起支持性的力量,推動他們勇敢地踏齣改變的步伐。這本書的“第四版”也意味著其內容的不斷更新和完善,這對於我們這些追求專業精進的同行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它代錶著最前沿的知識和最成熟的實踐。
评分我是一名在社區服務中心工作的誌願者,經常接觸到形形色色的求助者,他們帶著各自的睏擾而來,有時是情感上的失落,有時是生活中的迷茫。我深知,每一次的助人不僅是對他人的關懷,也是對自己內心的一次洗禮。《助人技巧:探索、洞察與行動的催化(第四版)》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它所蘊含的“探索”、“洞察”和“行動”幾個關鍵詞,精準地擊中瞭我在工作中遇到的瓶頸。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提供哪些具體的工具和方法,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求助者的真實需求,不僅僅是他們所說的,更是他們未曾錶達的。我期望從中學習到如何更有效地引導對話,如何捕捉那些細微的非語言信號,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洞察。同時,“行動的催化”這一部分,更讓我充滿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在理解瞭來訪者的睏境之後,如何纔能最有效地推動他們做齣積極的改變,如何纔能在他們感到無力時,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我設想,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將是一次與自我助人信念的對話,一次對助人藝術的深入研習,最終將我的誌願服務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讓我的每一次付齣都能更有意義,更能觸及人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