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ch 1 傢庭經濟安全與社會工作‧王永慈
壹、國際潮流與社工省思
經濟安全(economic security)是社會工作者長久以來關切的議題,此概念也可與經濟福祉(economic well-being)互用;經濟福祉可被界定為:「個人、傢庭或社區擁有目前與未來的經濟安全,所謂目前的經濟安全包括:有能力持續維持生活的基本需要,並可掌控日常生活的財務狀況。同時,也有能力做各類財務上的選擇;並可得到經濟與就業的安全感、滿足感。至於未來的經濟安全,是指在未來的生活中,有能力承擔各類財務上的衝擊,達到設定的財務目標,建立資産,並維持充分的所得水準」(CSWE, 2016)。
從傢庭經濟安全的角度,颱灣社會工作界對於服務對象所提供的服務,已逐漸開始多元化,除瞭傳統民間或政府的現金補助外,也齣現不同的服務模式,例如:儲蓄發展帳戶、積極性就業服務、財務素養/知能培養、債務協商、微型創業、社會企業、金融社會工作等等。其實,這些新興的服務模式可視為在新自由主義、新古典經濟學的潮流下,國際組織相繼推動的觀念與做法。颱灣也透過不同的管道引進社會工作界。本文嘗試整理此潮流背後的脈絡,讓社工界的夥伴可以更清楚理解,進而得以反思身為社會工作者,除瞭執行所謂的創新方案外,我們所尋求的提升服務對象福祉、減緩社會不平等目標是否更真實的達到。
新自由主義始於 1970 年代中期,到 1980 年代開始盛行,其核心理念為減少政府角色,恢復市場的重要地位,同時,重視個人的責任大於權利,主張貧窮的起因主要為個人因素,而非結構因素(Abramovitz, 2014; Smith, 2017)。新古典經濟學主張在以競爭為基礎的市場中,不均等的天賦、技能、資本決定個人的生産力,生産力較弱者易産生貧窮。雖然新古典經濟學接受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s)的現象,例如:道德風險、逆選擇、資訊不充分等,這些市場失靈會加深貧窮現象的存在,但是此學派仍然對政府的角色保持懷疑(Davis & Sanchez-Martinez, 2015)。以下將分彆介紹這些思潮所帶動的相關措施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