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临床与伦理疗癒

人文临床与伦理疗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余德慧是台湾心理学界的异数。

  《诠释现象心理学》(会形,1998;心灵工坊,2001)这本书在台湾的出版,以及往后各种学术思想性与社会实践性的精神性生产,奠定且刻划了余德慧一生的学术志业与生命旨趣。从而无论在本土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或本土临床与谘商心理学界,余德慧不仅仅说出了那个我们尚未认识的自己,打开了心理学话语的新的可能性,并以诗性的语言,以及富含宗教与艺术的神秘气息,开创了一片另类缤纷的多彩天地,做出了突出且卓而不群的独特贡献。

  余德慧晚年以「人文临床与伦理疗癒」等观念,结合人文社会学科与人类受苦现场,以探究并建立了人文心理学的文化思想深度与广度。此处所谓的「临床」,是指「投身到苦难之处」;而「人文临床」即是将诸种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理论、思想及技艺)广泛地成为受苦之处的中介。并在此临床现场,一方面让人文社会学科突破自身的惯性,开始去倾听受苦的声音,从而获得自身全新的反省。另一方面试图透过重新的反省,人文社会学科足以自我转化,解除知识的疆域,并渗透进入受苦处境,凝练出更深刻的人文知识,创造丰富多元的精神瑰宝。

  这本书籍是余德慧的学友与学生们,分别就(1)人文临床及其超越之可能、(2)诠释现象心理学与本土临床之间、(3)临终柔适照顾与宗教疗癒、(4)社会受苦与照护悦纳、及(5)人文凝视与伦理谘商等五个篇章,阐述并彰显他们与余德慧长年以来在知识上的会遇精进、生活上的提携陪伴,以及精神上的知遇共感,一起从生命受苦的界线处境出发,共同携手迈向未知之境。

  「存有美学做为临床心理的终极视野,疗癒(或疗遇)伦理做为一种艺术生成过程」,是余德慧为台湾本土谘商与临床心理学设下的迷津指引,开出的一帖甘甜良方。

  余德慧的成就,不在过去,而在未来。

  2012年9月,余德慧因病逝世。

  我们深信:死亡可以不是悲剧,而是一种恩宠。

  远去,是为了归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叶启政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世新大学社会心理学系退休教授

王镇华

  德简书院院长

宋文里

  国立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辅仁大学心理学系退休教授

林安梧

  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
  慈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余安邦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林耀盛

  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廖钦彬

  (中国•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汪文圣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

李维伦

  国立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教授

王心运

  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副教授

林慧如

  高雄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人文与艺术中心副教授

石世明

  大林慈济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临床心理师

许礼安

  高雄市张启华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医师

蔡怡佳

  辅仁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

余德慧

  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教授

郑汉文

  台东县延平乡桃源国民小学校长、东台湾研究会董事长

李宜泽

  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助理教授

林徐达

  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教授

彭荣邦

  慈济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龚卓军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图书目录

感怀 德慧(叶启政)
微明淡悲,长怀千喜(王镇华)
文化心理学的浴火与重生(宋文里)
出生入死、幽冥来去――悼念余德慧先生(林安梧)
愿你的不在成为你永远被感知的......(余安邦)

甲篇 人文临床及其超越之可能
1.行深:「临床」、「临终」、「治癒」和「疗遇」交错的人文征候及其超越
(林耀盛)
2.人文临床与护理教育的遭逢:一部教学现场的实验性作品
(余安邦)
3.日本临床哲学运动之初探:兼与台湾人文临床的对话
(廖钦彬)

乙篇 诠释现象心理学与本土临床之间
4.诠释现象心理学的迂回:从尘世到神圣的中介
(汪文圣)
5.余德慧的诠释现象学之道与本土临床心理学的起点
(李维伦
6.身体情绪与身体现象学
作者:王心运。
服务单位/职称: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 副教授。
(王心运、林慧如)

丙篇 临终柔适照顾与宗教疗遇
7.余德慧的临终心理研究与应用:从心理质变到圣世界
(石世明)
8.对安宁疗护临床心态的现象考察——安宁疗护的本土化模式
(许礼安)
9.在非现实母体中悠晃:余德慧教授的本土宗教疗遇之道
(蔡怡佳)
10.生死学在台湾的文化沉思
(余德慧、林耀盛)
11.柔适照顾典式的导言
(余德慧)

丁篇 社会受苦与照护悦纳
12.原爱工坊的书写——社会受苦的在地转化
(郑汉文)
13.走入环境人文森林:有机环境的情绪劳务与照护悦纳
(李宜泽)

戊篇 人文凝视与伦理谘商
14.思念的遇望——作为生命存有的缺口动力学
(林徐达)
15.人文的凝视——追寻余德慧先生逝去未远的身影
(彭荣邦)
16.从心理谘商到伦理谘商
(龚卓军)

附录:余德慧教授生平简介及学术成就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