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东方化: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东亚取径

再东方化: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东亚取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政策
  • 文化治理
  • 东亚
  • 再东方化
  • 文化认同
  • 国家认同
  • 文化转型
  • 政策研究
  • 社会发展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再东方化」是多重而动态的概念,它包括对东方主体的反思、重构、重生、重返与重新诠释。在亚洲,再东方化取径必须面对早已内化的西方;而在台湾,再东方化则不得不面对已经内化了的中国与中华。在全球化的时代,台湾-东亚的知识分子与文化工作者无可回避,必须为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知识生产和实践肩负起在地论述的时代责任。

  ***

名人推荐

  欣见年轻一辈学者投入台湾文化政策与治理的在地论述及实践,大胆主张《再东方化》的政策思想取径,值得理论与实务界关注。--陈其南.前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具体的个体经历与思维逻辑是如何互为演绎?具备的独立批判辩证与思考探索研究又要如何诘难建构?地理上的西方与我们所在的东亚,与抽象的东、西方,尤其历史中不胜枚举的带有种族主义式虚构的修辞说法,今天如何东方化?《再东方化》的立论在于民主公共性的公民过程之对话,试图凝聚公共力展现的文化价值与共识,一种知识分子的文化主体性的认同。见其取径不从俗沉浮之论述或足为训。--陈志诚.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校长

  这是一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力作。在东方主义批判论者的围攻下,在2016年美国国会提议去除「东方人」的事实下,刘俊裕从理论辩证、历史再释与在地省思的角度剖解,光是这种勇气与豪迈,就值得一哂。--廖新田.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回到亚洲,走向亚非拉/第三世界才是通往全球化的必经路径。《再东方化》是大时代变动的推进器。--陈光兴.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与《人间思想》主编

  《再东方化》并不随俗,刘俊裕教授无不意在从矛盾冲突中,找寻、确认与定位希望之源,进而以「文化」为论说的幅凑,吐纳「经世」(治理)与「经济」的思辩。--冯建三.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传播、文化与政治》编委
《区域秩序的重塑:全球化背景下的东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与地缘政治博弈背景下,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秩序所经历的深刻转型。我们不再将东亚视为一个同质化的区域单元,而是聚焦于其内部权力关系的动态演变、国家间互动的复杂性,以及新旧秩序交替过程中的结构性挑战。全书旨在为理解当代东亚的复杂性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超越传统的地缘政治或经济决定论视角,强调制度、历史遗产与全球环境的交互作用。 第一部分:全球化冲击与区域认知的重构 本书开篇探讨了冷战后至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与内在矛盾的凸显。不同于早期侧重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奇迹”叙事,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全球产业链重构对区域内部不平等的加剧作用。我们考察了跨国生产网络如何塑造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依赖性,以及这种依赖性在遭遇外部冲击(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所展现出的脆弱性。 特别地,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区域主义”概念在东亚语境下的适用性。东亚的区域实践,往往表现出“选择性整合”的特征,即各国在经济上深度交织,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保持着显著的差异化路线。我们分析了东盟(ASEAN)在平衡大国竞争中的“中心地位”是如何被挑战和重塑的,以及区域多边机制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气候变化、跨国犯罪)时的有效性边界。 第二部分:大国竞争与权力转移的地理政治学 本部分的核心聚焦于中美关系——这一决定东亚未来走向的关键变量——的变化轨迹。我们认为,当前东亚的权力转移并非一个简单的“零和博弈”,而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影响的复杂过程。本书通过对军事现代化、技术标准竞争以及外交话语权的争夺进行细致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区域国家如何在新旧霸权体系的夹缝中寻求战略自主。 我们构建了一个“战略缓冲带”理论模型,用以解释区域内中小型国家(如越南、菲律宾、韩国)在外交政策上所采取的“对冲式”(Hedging)策略。这种策略并非简单的摇摆不定,而是一种基于本土安全利益和经济最优化的理性选择。通过对这些国家内部决策过程的考察,我们深入探讨了民族主义情绪、历史记忆以及国内政治结构如何共同塑造了它们对外部力量的反应模式。 此外,本书也对日本和俄罗斯在区域权力再平衡中的角色进行了审视。日本在安倍时代以来的“积极和平主义”转向,如何与其经济安全关切相结合,并重塑了其在印太战略中的定位。俄罗斯则被置于一个“域外参与者”的视角下,分析其能源政策与安全合作如何为东亚的权力结构增添新的变数。 第三部分:国内政治的外部投射:治理模式的张力 东亚的区域互动,与其内部的治理模式休戚相关。本部分将目光转向各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结构,探讨其如何外化为区域政策。我们分析了不同发展模式(如以市场驱动型、国家引导型)在应对全球资本流动和技术变革时的差异。 例如,我们对中国经济治理模式的演变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其“双循环”战略背后,对区域供应链安全与技术主权的关切。同时,本书也考察了韩国、台湾等成熟民主体制在面对新兴技术挑战(如信息战、人工智能监管)时,其制度韧性与政策调整的幅度。 在社会层面,本书关注了区域内部的人口结构变化、青年失业率上升以及社会福利体系的压力,这些“内部性问题”如何转化为对外政策的驱动力,尤其是在涉及劳工流动和人才竞争的议题上。 第四部分:安全范式的演进与冲突的潜在机制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东亚安全议题的范式转移。我们指出,传统的“威慑平衡”思维正在被一种更具“韧性”和“预警”色彩的安全观所挑战。南海争端、台海局势的敏感性,不再仅仅是领土主权问题,更是关于航道控制权、国际法解释权以及信息优势的结构性竞争。 我们详细分析了多边安全对话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ARF、香格里拉对话会)在处理危机管控方面的局限性,并探讨了“非正式外交”在降低误判风险中的潜在作用。本书特别引入了“认知安全”的概念,研究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历史叙事和身份认同如何成为区域冲突的催化剂或缓和剂。 结论:迈向共存的艰难路径 本书总结认为,东亚正处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渡期”。全球化带来的互联性使得全面冲突的成本空前高昂,但结构性的权力竞争又使得单边行动的诱惑难以抗拒。东亚秩序的未来,将取决于区域国家能否在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构建起一套具有足够弹性和包容性的制度框架,以管理大国间的必然竞争,并共同应对跨国界的生存性挑战。本书提供了一种审慎的乐观主义视角,即承认冲突的内在可能性,但同时也强调了共存的现实必要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俊裕


  现任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专长为文化政策与治理、亚欧文化研究、文化全球化、世界文化史。目前同时担任社团法人台湾文化政策研究学会首任理事长(2015-2018)、「欧洲文化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网络」(ENCATC, 2015-2017)国际理事、欧洲「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奖」评议委员(CPMRA, 2014-2017)、德国及波兰Cultural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ducation期刊编审委员,以及联合新闻网udn专栏特约作家。编着有《台湾文化权利地图》(2015)、《全球都市文化治理与文化策略:艺文节庆、赛事活动与都市文化形象》(2013)等书。其主持及协同主持专案计画包括2017「编撰文化白皮书暨筹划全国文化会议」、「文化部推动文化基本法立法策略规划案」、「文化部文化影响评估政策先期规划研究」、财团法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国际艺文趋势观察与情蒐计画」等。

图书目录

丛书序/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丛书
推荐序/整合两种文化 一新经济耳目
作者序

绪论 再东方化:「文化经世」作为文化政策与治理的取径及方法
-世界近代史视角下的文化「东方主义」到「再东方化」
-从「西方」、「中国」到「亚洲」作为方法
-「再东方化」作为一种反思路线与论述取径
-「文化经世」作为方法:寻求在地文化政策批判论述的可能性
-文化经世与文化治理:重回世界近代史的文化辩论
-文化经世对当代台湾文化治理的实质意涵

CH01 当代文化治理的形构、逻辑与分析架构
-文化的意涵与分析取径
-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
-当代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治理结构
-文化与治理:文化研究、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
-当代文化政策研究的再东方化

CH02 台湾文化治理与文化政治体制
-《文化基本法》草案的研拟背景与缘起
-《文化基本法》的立法目的与架构
-《文化基本法》与核心文化价值凝聚
-《文化基本法》与文化权利的保障
-《文化基本法》与文化政策的基本方针
-《文化基本法》与跨部会文化治理体制
-《文化基本法》与2017 年全国文化会议:翻转文化治理?

CH03 文化治理与文化经济论述
-当代文化经济论述的问题化
-文化与经济的一体与断裂:东、西方道德经济与政治经济学传统
-经济作为一种文化:文化经济知识体系的重新缝合
-文化与经济价值逻辑的揉合:对立?渗透?互为主体?
-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再辩证:资本主义与文创产业作为一种跨国文化形式
-文化经济模式的阶段性转变:当代文化经济的价值典范转移?
-文化经济生态体系的永续性:迈向一个更宽阔的文化经济价值衡量框架

CH04 台湾文化经济体:艺文补助、文创产业与国际文化贸易
-国家的整体「文化经济论述」是什么?——台湾文化经济体
-台湾的艺术文化补助机制:福利模式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中的文化经济论述:竞争与成长模式
-对外文化贸易与文化例外的争议:两岸文化贸易与TPP
-国家文化经济政策论述:迈向创新模式的台湾文化经济体

CH05 文化治理的社会论述
-文化的社会治理与「文化自理」
-公共领域与文化公共领域的结构
-文化公共领域的结构
-文化公共领域的参与「理性」与「心态」:文化逻辑与人文价值的逆反
-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参与技术与机制
-底层公共领域与文化反抗
-文化治理与文化反抗的行动策略

CH06 台湾的文化公共领域与文化反抗
-当代台湾文化公共领域论述与文化治理
-台湾视觉艺术公共领域:以视盟和文化元年基金会筹备处为例
-风云再起:2017 年全国文化会议与文化公共领域
-台湾的文化自理与文化公共领域

结论 文化治理「再东方化」的可能性与侷限性
-当代东亚文化治理的再东方化现象
-本书核心提问与回应
-文化治理网络与生态体系作为整合性分析架构
-文化治理「再东方化」的可能性与侷限性
-崛起中的台湾及东亚文化政策论述与实践.

参考文献
-外文部分
-中文部分

附件
-附件一:文化部「文化基本法草案」(1060426 公听会后修正版)
-附件二:文化部「文化基本法草案」(1060831 修正版)
-附件三:2015-2017 年台湾文化治理相关新闻

图书序言

序文

  这本书近期的缘起,是2011年4月1日我与台大城乡所王志弘教授在台艺大「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论坛」的对话开始,王老师以「文化如何治理?一个分析架构的概念性探讨」为题探讨文化治理概念的理论嫁接,我则以「文化经世与文化治理:一种在地文化论述的可能性」提出台湾文化治理「再东方化」的想法,一方面提醒亚洲知识分子应该承担起文化政策在地论述的学术责任,一方面也表达内心对此深层的焦虑。

  从1990年代开始投入东、西方文化以及欧、亚文化政策的研究,经常觉得世界历史与当代文化治理之间是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而文化的内在价值思想与文化政策实务、文创经济发展,乃至社会文化行动之间,则经常是几个互不对话的小圈圈。对于公共议题,艺文界更常限制在自己的同温层。2009 年重读傅柯的「统理性」概念,发现欧洲文化的「统理性」概念系谱与中国明、清以来「经世治理」的学术传统之间,其实存在着深厚的可类比性,以及内在可能超克现代文化官僚体系的潜在特质;而文化治理与政治经济学、社会实践和公共领域之间,更存在着文化逻辑上主、客体的强烈辩证及连结关系。

  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东方与西方似乎是个早该被抛弃的笼统概念。因为地理上任何一个地缘上的东方,一旦由它所处不断向东推进,都意味着西方的实质消解。既然如此,在21 世纪台湾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领域,又何须重新点燃「再东方」论述与实践的火苗呢?

  原因其实不难,因为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之间人们那条已经内化了的现代性心理基线并没有消除。欧美与亚、拉、非对于文化政策论述、资源竞逐以及权力资本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再东方化所要表达的,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一种在文化实践过程中除了凸显差异外,同时孕育而生的「一股对于差异感同身受,试图相互理解的驱力」。

  这本书是近年来在台艺大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课程中,我与研究生们针对政策理论与实务之间反覆辩证的思想累积。专书中汇聚了三个科技部专题研究计画的成果,以及这些年来个人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会、文化论坛、文化立法和全国文化会议的启发。

  教授的代表着作应该是一本具有思想体系与实践支撑的专书,这是我的执着。这几年间挨着一个个的专题研究计画,一篇篇学术论文与专书篇章,熬着教授升等的压力,我努力尝试贯穿一环一环的学术概念,缝合片段论述之间相互构联的关卡,再加上台湾文化政策研究学会的筹备、发起与运作,台湾、东亚及国际文化政策网络的串联,走来并不轻松。这本书的完成也算是对近年来自己的学术生活日常有个阶段性的交代。

  专书收尾的时间点,正值文化部召开全国文化会议、分区论坛,北、中、南、东各县市艺文团体与民众针对文化议题百花齐放,尝试聚合公、私、第三部门就文化政策白皮书共同撰拟的时刻。笔者将参与文化部门的文化立法研议经验,学术机构与文化部、地方文化局协力规划公共论坛的执行和磨合过程,进行学术与实践的交互检证,并转化为文字析论汇整于专书之中。身为学者,不得不表达个人长久以来对国家与城市领导人欠缺文化深层思考的忧虑,文化高悬的价值理念总在政治权力的交迭中百般地妥协,台湾民间要走的文化路还很长。

  这本书的完成需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谢谢在学术道路上总是身体力行,时时不忘鞭策、提携后进的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人文学院廖新田院长;上任以来对于推动台湾文化政策智库研究及跨域、跨艺治理不遗余力的陈志诚校长;在国内社区总体营造、文化公民权的论述及推动上都树立典范的前文建会主委陈其南教授;以及在文化研究的思想上、问题意识与路线上给予多方启发的陈光兴教授;他们都个别为专书撰写了推荐语。特别感谢致力台湾媒体改革以及倡议「文化例外」的前辈—— 政大新闻系冯建三教授,在百忙之中还不吝为专书撰写推荐序文。

  谢谢二位匿名的审查委员对文本内容的修改意见,以及在研究方法上、论述路线上的诸多建议。感谢巨流图书的编辑沈志翰、林瑜璇在内文编辑与出版行政上的多方协助。同时也谢谢联合新闻网「鸣人堂」主编许伯崧的邀请,以及《典藏.今艺术》杂志的几次专题报导合作,让我有机会在电子与平面媒体上对文化议题进行公共书写和大众对话。

  还要谢谢几个月来协助我进行专书章节文字编排、校阅的缪子琳、李珮绮;协助内文中许多图表制作的柯惠晴、翁诗惠、康家祯;多年协助我进行专题研究计画并进行学术对话的刘育良,以及张依文、张宇欣、廖凰玎律师。同时谢谢硕、博班指导过的研究生黄思敏、黄微容、柯柯、育良、林娴如、施岑宜、卢梅芬、严佳音、吴品宽、林宛婷、李佳臻、甘非比、蔡淳任、洪婉喻,在过去七、八年来一篇篇硕、博士论文生产过程中深入的思想对话。

  另外要感谢我艺政所任内的几位秘书张文采、徐惠萍、康家祯对所务行政的「善治」;协助全国文化会议筹办执行与规划的古淑薰博士、梁涵咏秘书,以及台湾文化政策研究学会中和我共同奋斗多年的张玉汉、李明俐、李倢宇、吴盈谆、吴欣瑀、杨安妮、李亦晟、钱又琳(前文谢过的就不重复感谢了)。还有协助我在韩国首尔隐遁写作的崔硕浩教授、全能的秘书JJ和韩国KCTI的研究伙伴们。多谢了,艾莉卡。

  当然还有在高雄时时关心我、支持我专心留在北部工作的母亲;以及不断捣乱我写作文稿、打破我思考框架的喵宝。谢谢∼金金。

  如同序文一开始所提,在全球化的时代,东亚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实践和论述,是在地知识分子必须共同承担的学术责任。台湾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再东方化过程,我真的很期待更多对文化有理想、有热血的伙伴一起投入。

刘俊裕
于淡水、竹围、板桥、高雄、台中、首尔
2017.11.30

图书试读

这是一本关于当代文化政策研究论述与实践的书,一本尝试将当代文化治理的理念价值与实务体制接合的专书,特别是针对台湾和它所地处的东亚现况。全书侧重于文化治理能动者的价值与行动,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交叉辩证,希望透过东亚和儒家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治理的现代性之间的对话,以台湾文化治理的实践经验为测试的场域,重新寻求一种当代文化政策与治理在地化论述的可能性。
 
专书主题「再东方化」(ReOrient)虽然借用了萨依德(E. Said)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概念(Said 1978),但「再东方化」的目的并不在寻找、形塑或者再现一个本质性的「东方」内涵与样貌。而是试图从东亚儒家以「文化」「经世致用」的思维传统出发,尝试与萨依德所延续的傅柯权力、机构与再现等思想脉络的对话,并接合如陈光兴(2006)、竹内好(2007 [1960])、沟口雄三(2011)等主张的亚洲和中国作为方法的批判取径,作为一个当代东亚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论述分析的路径和方法。
 
不过,我希望介入的场域不在殖民与后殖民研究的思想论证,而在于寻求现代(后现代)和当代东亚文化政策与治理主体论述的可能性。对我而言,与其抛弃或者逃避一个被欧美及西方所殖民化、相对化和意识形态化的东方,不如重新去面对,重新再诠释这个传统、当代现实存在的东方,以及一个崛起中、未来可能的东方。在亚洲,「再东方化」的取径必须面对东方文化中已经内化的西方;而在台湾,再东方化则不得不面对已经内化的中国与中华。因此在本书我试图:
 
一、从当前世界史、全球史和文化全球化论述的重构与论辩中,重新寻找当代台湾处在地理位置上的东方(特别是东亚区域:台湾、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究竟能凸显出什么独特的主体文化视野。
 
二、从文化研究中对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诠释,以及不同理性思维模式的交互辩证中,可以如何勾勒出台湾文化政策后设论述中,已经内化的中国「经世之学」的传统与西方批判现代性的视角。
 
三、从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作为一个实践的场域、网络,或者理想式的公共领域与文化生态体系,寻求如何理解、介入当前台湾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现实处境,以及文化理念接合政策工具措施实务操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再东方化: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东亚取径”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触及了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前瞻性的议题。我猜想,作者所说的“再东方化”,并非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一种在当下语境下的文化重塑和文化自信的表达。它可能是在回应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论述,试图重新确立东方,尤其是东亚,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价值。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探讨,在数字时代和全球互联互通的背景下,东亚文化如何通过新的媒介和形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传播。例如,它是否会分析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在“再东方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否会探讨东亚国家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保存、传承和创新其传统文化?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讨论“东方美学”在当代设计、艺术和时尚领域的新兴表现,以及这种“东方美学”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新的生命力。这本书,在我看来,会是一部关于文化身份建构和文化影响力再造的著作,充满了现代性和创新精神。

评分

《再东方化: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东亚取径》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当代社会中日益凸显的文化议题,尤其是关于文化主权和文化认同的讨论。我猜想,这本书的视角会非常独特,它可能并非仅仅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出发,而是会关注具体的、微观的文化政策和治理实践,并从中提炼出东亚的“取径”。 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东亚各国在文化政策制定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如何在保护本土文化的同时,避免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又如何在开放市场和吸引外资的同时,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我还可以设想,书中可能会通过对比不同东亚国家的具体案例,来展现它们在文化治理上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例如,也许会讨论日本在漫画、动画等流行文化领域的产业化运作,又或者,会分析韩国在文化出口方面的国家战略和政府支持。甚至,书中可能还会探讨,台湾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如何平衡政治与文化的复杂关系。这本书,在我看来,会是一部关于文化实践的“操作指南”,充满了实际操作的经验和智慧。

评分

《再东方化: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东亚取径》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学术探究感。尤其是“取径”二字,暗示了作者在追寻一种东亚特有的、区别于西方模式的文化发展道路。我猜测,这本书的基调会是严谨且富有分析性的,可能会对“东方化”这一概念进行深刻的学术辨析,探讨其历史渊源、学术流派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演变。 我想象,作者很可能在对“文化政策”和“文化治理”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和梳理后,将重点放在东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城市,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也许会对比日本在战后如何通过文化政策重建国家形象,或是韩国如何有计划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支柱。也有可能,书中会探讨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如何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文化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治理的挑战与创新。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部关于东亚文化发展模式的学术史和实践史的梳理,旨在为理解东亚的文化独特性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证依据。

评分

读到“再东方化: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东亚取径”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与文化相关的讨论。我相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实践层面,特别是“文化政策”和“文化治理”这两个关键词。这让我联想到,作者很可能是在探讨东亚国家如何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来引导和塑造其文化发展方向,又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理手段来管理和维护文化生态。 我好奇的是,这些政策和治理模式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是说,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路径?例如,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方面,是采用强制性的法规,还是更侧重于市场化运作和民间参与?在推广本土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政府是否扮演了重要的扶持者角色,还是更倾向于营造一个自由竞争的环境?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对比新加坡在文化多元化方面的精细治理,与中国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宏观规划,又或者,探讨台湾在保留和创新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经验。这本书,在我看来,会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书,一本关于文化实践智慧的书。

评分

这本书名《再东方化:文化政策与文化治理的东亚取径》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一定是对我们耳熟能详的“东方主义”概念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和重构。以往我们谈论东方主义,多半是西方如何建构和凝视东方,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而“再东方化”这个词,仿佛是将视角拉回到东方自身,探讨的是在现代性的洪流中,东亚各国如何重新审视、定义并实践其独特的文化认同,以及在此过程中,文化政策和文化治理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东亚各国在面对全球化冲击时,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根基的同时,又积极吸收外来文化,并最终形成一种既具有东方特色又不失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形态。它或许会探讨,在历史长河中,东亚文化经历了哪些演变,又如何受到殖民、现代化以及全球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再东方化”是否意味着一种主动的文化输出和文化自信的回归?我设想,作者很可能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例如日本的“酷文化”输出,韩国的“韩流”现象,或是中国在传统文化复兴方面的努力,来具体展现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文化现象的观察,更可能是一次对东亚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哲学层面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