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篇名 | 卷期 (页码) | 作者/现职 |
| 性别平等教育推动中「平等」概念的反省 | 1-1 (49-78) | 薛雅慈(晓华)╱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
| 多元文化与女性主义教育学:文献评析与议题深探 | 4-2 (41-69) | 游美惠╱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性别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
| 台湾性别与情感教育研究之回顾分析:知识生产的挑战与展望 | 14-2 (109-163) | 杨幸真╱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教授 游美惠╱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性别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
| 性别化的兴趣与能力:高中学生类组选择之探究 | 5-2 (113-153) | 杨巧玲╱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
| 教育分流与性别再制──二班高中女生学生文化之民族志研究 | 10-1 (127-174) | 黄鸿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王心怡╱台北市私立薇阁高中教师 |
| 台湾高等教育扩张对职业成就的影响:世代、性别、性别化科系与初职社经地位的取得 | 11-2 (47-85) | 彭莉惠╱淡江大学未来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熊瑞梅╱政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纪金山╱静宜大学社会工作与儿童少年福利学系专任教授 |
| 我们要识字:一群国小补校中高龄妇女学生的课程观 | 7-1 (69-110) | 黄鸿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武晓梅╱台北市建安国小教师 |
| 来自边缘的杂音:两位青少女哪咤的性别认同形构 | 7-2 (83-122) | 林昱瑄╱南华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
| 在教育场域中实践基进民主──以同志教师身分认同与抗拒实践为例 | 1-2 (131-169) | 张盈堃╱国立政治大学幼儿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
| 成为女性主义教师:身分认同与实践经验的意义探问 | 9-1 (1-40) | 杨幸真╱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教授 |
| 小学职场的性别与权力:以台湾女性教师抗争为例 | 15-1 (1-42) | 李晓蓉╱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PhD, School of Sociology,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Bristol, the UK |
| 边缘与跨界:中等师资培育性别教育课程知识/权力关系之女性主义分析 | 15-2 (1-43) | 杨巧玲╱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
| 学位论文形构南洋籍婚姻移民论述之分析 | 13-2 (1-45) | 许志庭╱国立台南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南大附小校长 |
| 从压迫到解放:南洋新移民女性自拍影片的反再现与实践 | 15-1 (89-131) | 柯妧青╱辅仁大学传播学院影像传播学系专案助理教授 |
**评价五:** 这本书的标题“性别与教育:女性主义社会学的想像”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对教育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其在性别议题上的作用深感兴趣,而“女性主义社会学”的视角则预示着一种深刻的、非传统的分析方式。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从社会建构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性别”这一概念是如何在教育环境中被塑造、被规范,乃至被内化的。它可能会审视学校课程、教材、评价体系,甚至师生互动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权力结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否揭示教育系统如何不经意间地强化了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这些刻板印象对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机会、学术成就和自我认同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想像”,一种超越现状的视角,去构思一个真正性别平等的教育模式。这可能涉及到对现有教育制度的批判性反思,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改革思路,旨在打破性别壁垒,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 lens,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与性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激发我们对更公正、更包容的教育未来的思考。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性别”这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与“教育”这个看似理性且制度化的领域。我一直对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影响深感好奇,尤其是在性别扮演着如此关键角色的当下。作者似乎没有选择从宏大叙事入手,而是从一种更贴近个体经验和社会现实的角度,去剖析性别是如何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被构建、被体验、被挑战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学校课程、教材内容、师生互动,甚至校园文化中潜藏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权力关系。比如,那些看似中立的教科书,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性别偏见?教师的言传身教,又会在学生心中播下怎样的性别观念?更进一步,不同性别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独特的挑战和机遇?这些都将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作者的“女性主义社会学想像”让我联想到,这不仅仅是对现状的描述,更可能是一种对理想教育状态的构想,一种呼唤更平等、更包容的教育未来的视角。这让我对书中的分析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刻的洞察,理解性别教育的复杂性,并思考如何在实践中推动改变。
评分**评价三:**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所呈现出的“女性主义社会学”的立场。这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对现有权力结构和性别不平等的挑战。我预计,这本书将不会回避那些敏感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而是会直面教育领域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压迫和不公正现象。我会特别关注作者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来分析教育制度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些逻辑如何对女性的学习经历和发展造成影响。例如,是否存在一种“男性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又如何在课程设置、评价标准、师资培养等方面体现出来?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研究,来佐证作者的观点,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性别在教育中的实际运作。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批判,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真正性别平等的教育未来。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唤醒我们对性别问题的敏感度,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并思考如何用更具包容性和赋权性的方式去实践教育。
评分**评价四:** 从书名上看,“性别与教育”这个组合就足以吸引我的注意,因为我一直认为教育是塑造个体认知和价值观的关键环节,而性别恰恰是影响个体经历和机会的重要因素。作者的“女性主义社会学想像”则进一步增强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因为它预示着一种批判性的视角,一种对主流话语的挑战。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教育系统在性别权力分配中的作用,分析在学校环境中,性别是如何被建构、被理解、被体验的。我会期待书中关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以及教育政策中性别隐喻和实践的分析。例如,教科书中的性别表征是如何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对未来的期待?教师的性别角色认知又会如何影响其与不同性别学生的互动?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否通过其“女性主义社会学想像”,揭示出教育在维护或颠覆性别不平等方面的复杂作用,并可能提出一些促进性别平等的创新性教育策略。这本书的意义,可能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社会性别秩序的塑造和协商场域。
评分**评价二:** 阅读这本书的期待,在于它所蕴含的“想像”二字。这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不是在进行一项纯粹的学术梳理,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具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性别在教育系统中的运作。我猜测,书的论述会贯穿对传统性别理论的审视,并可能引入一些非主流或新兴的视角,来解释为何教育在某些时候会加剧而非消解性别不平等。或许,作者会从社会建构的角度,深入剖析性别身份在教育环境中的形成过程,以及这种建构如何影响个体的学业选择、职业发展乃至社会地位。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运用“女性主义社会学”的工具,去解读那些被主流社会忽视的角落,比如职业教育中的性别隔离、高等教育中的“玻璃天花板”,甚至是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性别分工。这本书的潜力在于,它或许能帮助我理解,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机制,是如何在无形中塑造和固化性别的界限,又如何在某些时刻成为打破这些界限的契机。我期待作者的“想像”能够带来耳目一新的思考,让我看到教育与性别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并引发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深度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