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与教育:女性主义社会学的想像

性别与教育:女性主义社会学的想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性别研究
  • 教育社会学
  • 女性主义
  • 社会学
  • 教育
  • 性别平等
  • 女性教育
  • 社会性别
  • 教育理论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期刊发行至今已近二十年。综观2001至2016年所有论文,与性别相关者数量颇丰,本书共收录十四篇论文,作者群于选文后增补「反思」,一方面重行思考并更新,另一方面也对后续研究有所期许。
    
  无论就主题内容或研究设计,选文力求极大化多样性,概分五类:第一类是基本理念探究,其后四类大致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及非学校教育,前者又依学校内的两大主体加以区分:学生、教师,学生部分分为性别区隔及性别的交织性,后者则更广泛地探讨其性别处境,涉及不同任教阶段。同样重要的是,非学校教育场域的相关研究亦已逐渐浮现,虽然绝大多数的研究目光都朝向学校教育,但就广义而言,教育无所不在,扩大社会学的想像有其必要。
    
  Nancy Fraser(2013)在其《女性主义的命运》一书中指出,平等和差异虽各有支持者,却往往陷入僵局,但皆非性别正义的可行概念,同时忧心强调肯认差异的认同政治可能会削弱进而取代致力于政治经济重分配的奋斗。然而她也表示,就像所有以解放为诉求的社会运动,规范的理论化(normative theorizing)仍是女性主义不可或缺的智识大业,必须提供一个愿景目标,以及一些标准用以评估各种达标的提议。她的建议是将性别正义重新概念化为一个复杂的概念,不等同于任何单一价值,无论是平等、差异或其他,而是由多元的规范原则组成,既包含平等,也涵盖差异,以及其他尚未被二者重视的,最重要的是,每一个价值都要同时被尊重,以达致性别正义。至于哪些原则构成性别正义,无法自外于特定的时空背景,Nancy Fraser立基于美国后社会福利国家以及全球化的世界,提出七项原则作为性别正义指标:反贫穷、反剥削、收入平等、休闲时间平等、尊重的平等、反边缘化、反男性中心,并指出要使这些彼此冲突的原则得以并存,有待女性主义者继续论辩与研究。
    
  在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来临之际,《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出刊也将同步迈入第三个十年,期待更多女性主义╱教育╱社会学学者针对台湾社会情境进行思想实验,继续深究基本理念,检视整体的教育场域,包括学校教育及其以外的范畴,是否╱如何朝向性别正义之路前进?──杨巧玲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

杨巧玲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薛雅慈

  (晓华)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游美惠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性别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杨幸真
 
 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教授

黄鸿文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王心怡

  薇阁高中教师

彭莉惠

  淡江大学未来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熊瑞梅

  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纪金山

  静宜大学社会工作与儿童少年福利学系专任教授

武晓梅

  台北市建安国小教师

林昱瑄

  南华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张盈堃

  国立政治大学幼儿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李晓蓉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许志庭

  国立台南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南大附小校长

柯妧青

  辅仁大学传播学院影像传播学系专案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序 iii
从性别平等、多元差异到性别正义:一个女性主义╱教育╱社会学的想像╱杨巧玲  1

第一类  基本理念探究  17
性别平等教育推动中「平等」概念的反省╱薛雅慈(晓华)  19
反思  50

多元文化与女性主义教育学:文献评析与议题深探╱游美惠  53
反思  80

台湾性别与情感教育研究(2004-2014)之回顾分析:知识生产的挑战与展望╱杨幸真、游美惠  81
反思  134

第二类    学生性别隔离  135
性别化的兴趣与能力:高中学生类组选择之探究╱杨巧玲  137
反思  178

教育分流与性别再制──二班高中女生学生文化之民族志研究╱黄鸿文、王心怡  181
反思  226

台湾高等教育扩张对职业成就的影响:世代、性别、性别化科系与初职社经地位的取得╱彭莉惠、熊瑞梅、纪金山  229
反思  267

第三类    性别与交织性  271
我们要识字:一群国小补校中高龄妇女学生的课程观╱黄鸿文、武晓梅  273
反思  314

来自边缘的杂音:两位青少女哪咤的性别认同形构╱林昱瑄  317
反思  356

第四类    教师性别处境  359
在教育场域中实践基进民主──以同志教师身分认同与抗拒实践为例╱张盈堃  361
反思  402

成为女性主义教师:身分认同与实践经验的意义探问╱杨幸真  405
反思  444

小学职场的性别与权力:以台湾女性教师抗争为例╱李晓蓉  447
反思  482

边缘与跨界:中等师资培育性别教育课程知识/权力关系之女性主义分析╱杨巧玲  485
反思  528

第五类    学校教育之外  531
学位论文形构南洋籍婚姻移民论述之分析╱许志庭  533
反思  577
 
选文之作者、篇名、出处一览表
 
篇名 卷期
(页码)
作者/现职
性别平等教育推动中「平等」概念的反省 1-1
(49-78)
薛雅慈(晓华)╱淡江大学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多元文化与女性主义教育学:文献评析与议题深探 4-2
(41-69)
游美惠╱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性别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台湾性别与情感教育研究之回顾分析:知识生产的挑战与展望 14-2
(109-163)
杨幸真╱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教授
游美惠╱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性别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性别化的兴趣与能力:高中学生类组选择之探究 5-2
(113-153)
杨巧玲╱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教育分流与性别再制──二班高中女生学生文化之民族志研究 10-1
(127-174)
黄鸿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王心怡╱台北市私立薇阁高中教师
台湾高等教育扩张对职业成就的影响:世代、性别、性别化科系与初职社经地位的取得 11-2
(47-85)
彭莉惠╱淡江大学未来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熊瑞梅╱政治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纪金山╱静宜大学社会工作与儿童少年福利学系专任教授
我们要识字:一群国小补校中高龄妇女学生的课程观 7-1
(69-110)
黄鸿文╱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武晓梅╱台北市建安国小教师
来自边缘的杂音:两位青少女哪咤的性别认同形构 7-2
(83-122)
林昱瑄╱南华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在教育场域中实践基进民主──以同志教师身分认同与抗拒实践为例 1-2
(131-169)
张盈堃╱国立政治大学幼儿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成为女性主义教师:身分认同与实践经验的意义探问 9-1
(1-40)
杨幸真╱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教授
小学职场的性别与权力:以台湾女性教师抗争为例 15-1
(1-42)
李晓蓉╱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PhD, School of Sociology,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Bristol, the UK
边缘与跨界:中等师资培育性别教育课程知识/权力关系之女性主义分析 15-2
(1-43)
杨巧玲╱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学位论文形构南洋籍婚姻移民论述之分析 13-2
(1-45)
许志庭╱国立台南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南大附小校长
从压迫到解放:南洋新移民女性自拍影片的反再现与实践 15-1
(89-131)
柯妧青╱辅仁大学传播学院影像传播学系专案助理教授
从压迫到解放:南洋新移民女性自拍影片的反再现与实践╱柯妧青  579
反思  621
 

图书序言



  台湾地区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在1960年之前是几近空白的状态,仅有师范专科学校开设「社会中心教育」科目,并无专门研究者。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自1960年之后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0年至1972年,其时师范专科学校正式开设「教育社会学」选修课。本阶段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主要是教学导向,亦即为了满足师资培育机构之教学需要,而编写了几本教科书,缺少稳固的学理及研究基础。第二阶段是1972年至1987年,以师范大学将「教育社会学」列为必修课程为关键点。此一阶段内,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架构大致划定,结构功能论及科学实证论居于研究的主导地位。第三阶段是1987年台湾政治解严之后至1999年。本阶段的研究人力快速成长,在理论、方法论、研究主题等方面,都有加深增广的趋势,结构功能论不再独领风骚,量化的实证研究也不再一枝独秀,各种学说和方法纷纷浮现。自1999年5月于国立中正大学教育学研究所举办「第一届教育社会学论坛」,并由该论坛成员于2000年6月成立「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之后,学会定期举办论坛,并于2001年发行《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期刊,扩大学术交流的深度及广度,教育社会学研究迈入第四阶段。
    
  台湾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一开始是着重在引进西方教育社会学学者的着作,翻译或介绍他们的理论与方法。然而,台湾不能够只是将西方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再次解释」;一方面,教育社会学理论随着时代变迁而出现不同的主张和争议,研究者不能忽视这种「研究典范的转移」和「研究方法的多元」。迄今教育社会学领域仍是百家争鸣的景况,并没有定于一尊或普遍有效的理论或方法论。研究者必须敏于理论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如实证论和诠释学之相异主张),以及各自的立论限制。教育社会学学者有必要检视这类外来理论在本土研究中的适用性和限制,以修正或超越外来理论,展现学术主体性。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与时间来发现台湾自己的教育社会学关注议题,从本土经验淬练出新理论,否则将无益于教育社会学之学术地位的提升。但这仍是台湾目前非常薄弱的一环,而有待更多学者来共同耕耘。
    
  《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自2001年6月创刊以来,至2017年12月为止,已发行了17卷、150多篇文章。对于这些通过严格审查、品质优秀的论文,本期刊总编辑沈姗姗教授以及编辑委员会委员深感若能分门别类、撷取精华地再次加以汇整编辑,并增加相关主题的导言及新趋势论文,应能更加有系统地呈现各主题的发展重点,以利教育社会学学门之学术专精。缘此,总编辑及编辑委员会委员乃以教育社会学学门的重点主题,就已刊登的论文加以分类编辑成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丛书。初步区分「性别」、「阶级」、「族群」、「课程教学」与「教师」等主题,这些主题也是许多大学教师讲授教育社会学课程的教学主题或研究议题。本学会期望透过此丛书的整合,能呈现21世纪以来,教育社会学学门相关主题探究之脉络与发展,让读者更有系统、整全的认识相关主题全貌,更希冀能提供有志于相关主题的后续研究者,能即时掌握重要概念与趋势。
    
  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丛书能顺利发行,必须特别感谢国立清华大学教育与学习科技学系沈姗姗总编辑的殚精竭虑,多方筹划与奔走,方能竟其功。本丛书系列一为「性别与教育:女性主义社会学的想像」,执行主编杨巧玲教授在身兼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公务繁重之余,不辞辛劳针对「性别与教育」主题,规划了基本理念探究、学生性别隔离、性别与交织性、教师性别处境以及学校教育之外等五项议题,以一个女性主义教育社会学的想像作为全书的中心主轴,邀请到本学会期刊的14篇精彩论文作者共襄盛举,为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画下新的里程碑,在此向撰写导言的杨巧玲教授及撰写反思的各篇论文作者致上十二万分谢意。本学会丛书筹划期间,中国文化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建成教授、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方德隆教授、中华民国比较教育学会理事长杨莹教授、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主任杨巧玲教授等参与多次会议、贡献宝贵意见;期刊执行编辑国立嘉义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发展研究所陈珊华教授,以及编辑助理简至悦博士研究生提供行政支援与协助期刊资料蒐集汇整,备极辛劳,在此一併致谢!最后,谨代表本学会特别感谢学富文化事业公司于雪祥发行人和蔡福根总编,秉持学无止尽、学而富有理念,慨允出版本学会丛书,协助纪录台湾本土的社会变迁及其新造成的教育问题之教育社会学研究成果,功德无量!

台湾教育社会学学会理事长
国立中正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李奉儒 谨识
2018年4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