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校阅者序 将玩具引进儿童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Hug-Hellmuth(Freud 的学生)。有一次她在为儿童做心理分析治疗时,因为案主几乎都不开口讲话,她突然想到自己的孩子在玩的时候话还满多的,于是就想到以玩具为媒介,鼓励个案开口说话。这样一个无意之间的偶然,却掀起尔后大家利用玩具进行儿童心理治疗的风潮,甚至衍生出各种不同的观点。后来Melanie Klein 率先提出「游戏治疗」(play therapy)的概念来指称这种做法,于是游戏治疗的发展就开始百家争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Melanie Klein、Anna Freud 和强调能量纾解等三大学派;然后,诸如阿德勒学派(Adlerian)、荣格学派(Jungian)、罗杰斯学派(Rogerian),甚至行为学派(Behaviorism)等其他各种心理学理论取向也纷纷加入游戏治疗的行列。其中由Virginia Axline 以罗杰斯学派为依据的游戏治疗观点最早被引进台湾;再加上国内许多留学美国的大学老师,也都受到北德州大学Garry Landreth 的影响,因此最为大家所熟悉。1990 年代各种不同理论的游戏治疗专书不断出现,其中的游戏治疗观点,大都仍然持续传统,将游戏视为是成人治疗师与儿童案主之间的沟通媒介,认为真正能够让儿童个案产生疗效的因素,是互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其中的例外是本书的编者之一Charles Schaefer,他参考Irvin Yalom 提出团体疗效因子的做法,率先于本书(原文第一版)提出游戏本身就具有疗效的跨理论观点。
1993年,Schaefer在本书的第一版提出了克服阻抗(overcoming resistance)、沟通(communication)、我能感(mastery)与发展能力(competence)、创造性思考(creative thinking)与问题解决(problem solving)、情感宣洩(catharsis)、发洩(abreaction)、角色扮演(role play)、幻想/ 视觉化(fantasy/visualization)、隐喻式教导(metaphoric teaching)、形成依恋(attachment formation)、促进关系(relationship enhancement)、正向情绪(positive emotion)、克服发展恐惧(mastering developmental fears)和对赛游戏(game play)等十四项游戏的「疗癒因子」(therapeutic power)。
二十一年后,本书的第二版中,Schaefer 和Drewes再进一步将这些疗癒因子扩大到四大类共二十项,包括:( 一)促进沟通(facilitates communication),内含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潜意识的入口(access to the unconscious)、直接教导(direct teaching)和间接教导(indirect teaching);( 二) 促进情绪健康(foster emotional wellness),内含情感宣洩(catharsis)、发洩(abreaction)、正向情绪(positive emotions)、恐惧的反制约(counterconditioning fears)、压力免疫(stress inoculation)和压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 三) 提升社会关系(enhances social relationships),内含治疗关系(therapeutic relationship)、依恋(attachment)、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和同理心(empathy);以及( 四) 增加个人强度优势(increases personal strengths), 内含创造性问题解决(creative problem solving)、韧性(resiliency)、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加速心理发展(accelerate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和自尊(self-esteem)。
这两个版本所提及的疗癒因子不论是十四项或二十项,其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强调游戏并不只是一个让各种介入方法得以展现的应用媒介(medium)或脉络(context)而已;换言之,儿童的游戏天生就存在着达到行为改变的主动力量。
我个人非常享受校阅这本书的过程,尤其编者所邀请的每一位主笔者,或多或少都会在文章中举例说明他们认为的游戏,然后说明为何此内涵会是一种疗癒因子。但是,若再进一步用放大镜检视他们所认为的游戏,不难发现其中包括了自发性(free,或称自由性)游戏、结构式(structured)游戏和对赛游戏(game)。若以台湾一般幼儿园、小学、公园,或以儿童为主的夏令营、冬令营的通俗说法,本书所谓的游戏包括了扮家家酒、比手画脚、大风吹、画图、乐高或积木造型创意、赛跑、老鹰捉小鸡、桌游(table game)、各种小队团体之间的竞赛和活动等等。于是,很合理的问题就出现了:「这些不同类型的游戏都真的具备本书所强调的疗癒功能吗?」笔者经年累月身为游戏治疗执行者和督导者,又不得不苦口婆心的提醒和唿吁游戏治疗师,是否审慎的思考过游戏到底是什么?
只要读者好好思考这个游戏治疗最根本却又很难有解答的基本问题,相信必能在这本书中获益良多。
梁培勇
译者序 「你可不可以不要一直讲话,很啰唆耶,来跟我玩嘛!」儿童对我说。
「小孩说你们都在玩,他真的很爱来找你,不过他还是很不乖,怎么办?」家长对我说。
「你用了什么神奇的魔法?每次你要来学校的这一天,她都特别开心,跟平常差超级多。」老师对我说。
「我这样玩对吗?小孩怎么还没进步呢?我要怎么继续下去?」我对自己说。
在与游戏治疗实际接触的头几年,这些问答对话很常出现在与儿童、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工作中,我的心中总会有个理论技术与实务现场左手跟右手打架的画面在上演。可惜的是,我实在没有老顽童能分心二用的慧根,在前进的路途上始终少了一种笃定踏实的感觉。大概是因为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我常在不同的治疗理论间周游列国,也常在治疗介入上举棋不定。
翻译本书是一回「知其然,也想尽办法知其所以然」的旅程。诚挚地希望我的翻译工作能带给阅读本书的读者如同我所得到的「通晓解惑的快乐」。因而,每一个与游戏治疗师工作的儿童都能从他们身上获得最好玩又最有效能的游戏疗癒力量。
此外,要特别感谢梁培勇老师多年来的指导,能获得野战派游戏治疗帮主的邀约,在毕业多年后与老师一同完成此书的翻译,定是我前世有烧好香。
感谢妻子届芳、蒂蒂、奇奇、岩岩和爸妈这些日子以来的鼓励与支援,你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疗癒力量。
罗训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