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马两地客家地缘性社团之发展比较

台马两地客家地缘性社团之发展比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客家
  • 客家社团
  • 地缘性
  • 台马
  • 比较研究
  • 社会网络
  • 移民研究
  • 文化认同
  • 社团发展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全球的客家社团之中,成立最多「县级」同乡社团的就是大埔县人士。其中,马来西亚是大埔(茶阳)同乡社团数量最多的国家,迄今共有十九家社团;而台北市大埔县同乡会是台湾唯一一所大埔人成立的社团。本书系以台马两地大埔县同乡社团为个案的基础研究,拟从跨国比较研究的视野,指出其成立原因与组设过程之异同;另借社团章程,比较其设定之组织结构、会员、经费、会务等方面的规范与变化;并运用问卷调查与口述访谈所得资料,呈现社团发展现况与特色。本书另拟透过社团保存或推广客家原乡文化的情形、会员对客家话的熟悉程度,以及与其他客属组织的关系等课题,初步了解两地大埔县同乡社团与「客家」的连结性,并期能提供海外客家社团相关研究议题之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钟艳攸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侨生先修部助理教授
  兼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学历: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博士
  研究领域:同乡社团研究、明清家族史、历史教育
 

图书目录

绪论
壹、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贰、相关研究成果回顾
参、研究方法、运用资料与限制

第一章    发展概况与成立原因
第一节 马来西亚的大埔同乡社团
第二节 台北市的大埔县同乡会

第二章    组设过程与组织结构
第一节 马来西亚的大埔同乡社团
第二节 台北市的大埔县同乡会

第三章    章程所见会员规范
第一节 马来西亚的大埔同乡社团
第二节 台北市的大埔县同乡会

第四章    章程所见经费规定
第一节 马来西亚的大埔同乡社团
第二节 台北市的大埔县同乡会

第五章    章程等文献所见会务及附则
第一节 马来西亚的大埔同乡社团
第二节 台北市的大埔县同乡会

第六章 问卷与访谈所见社团现况
第一节 问卷所见社团之一般概况
第二节 问卷所见社团之社群网络
第三节 问卷所见社团文化活动概况
第四节 资深会员参与社团的经验与对社团的观察

结论
壹、两地社团的变迁与比较
贰、两地社团现况以及与客家的连结性
参、总结

参考文献及相关书目

附录:
1.马来西亚大埔(茶阳)社团出版专书目录(1960-2016)
2.马来西亚大埔同乡社团参访留影(2016年7月)
3.台北市大埔县同乡会2016年新春团拜盛况
 

图书序言

自序

  笔者对于同乡社团发展史的关注,系源于硕论指导老师林满红教授的启发,而后有拙着《政治性移民的互助组织(1946-1995)-台北市之外省同乡会》出版。2006年,笔者持续关注前此主题,并于第二届「台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谈战后移民的互助组织-以台北市之外省同乡会为例(1946-2005)〉一文。

  笔者近期再次有机会探究同乡社团,首先要感谢台师大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邱荣裕主任的提携。其后因2014年获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委员会的补助,执行研究计画〈台北市客家区域分布、客家人口基础资料之相关研究──初探台北市粤闽赣客家原乡同乡会〉,从而得知在台湾的客家地缘性社团之中,唯有台北市大埔县同乡会发行会刊逾半世纪之久,为研究者保留极重要的文献史料;并得以结识时任该会理事长的罗大荣教授。尔后,笔者有幸参加邱主任带领的「2014马来西亚客家侨社暨校际学术交流访问团」、「2015台马客家社团交流访问团」,得以拜会马来西亚雪隆茶阳(大埔)回春馆、马来西亚大埔(茶阳)社团联合总会等社团,对马国的大埔同乡社团有初步的接触与认识,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机缘。

  本书是增删2016年笔者执行客委会补助计画〈台马两地客家地缘性社团之发展比较──以大埔(茶阳)同乡社团为例〉(计画编号105EG02903)而成。进行跨国比较研究,最重要的是海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取得。由于国内研究机构与图书馆典藏的马来西亚大埔同乡社团刊物仅为1960-1990年代出版,且为数不多。笔者曾于2016年7月为执行本专题研究计画之需而赴马来西亚。承蒙客委会之经费补助,本校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邱荣裕主任、侨光科技大学陈瑛珣教授近年来与马国大埔社团的联系奠基,马来西亚大埔(茶阳)社团联合总会文教主任陈嵩杰先生之引荐,该会胡莉霞秘书代为联系,以及陈美凤小姐全程陪同,笔者得以顺利拜访埔联总会、雪隆茶阳(大埔)会馆、雪隆茶阳(大埔)回春馆、雪隆茶阳励志社、南洋茶阳赵氏公会、马六甲茶阳会馆、森美兰茶阳会馆、槟榔屿大埔同乡会等社团。由于前述社团负责人与诸位乡长拨冗接待,协助填写社团概况问卷,提供该会章程、相关文献书刊等,并有资深会员接受口述访问,使本研究获得相当丰富的参考资料。

  2016年11月,台北市大埔县同乡会罗大荣理事长与曾子才总干事亦拨冗协助,顺利完成访谈与社团概况问卷调查,特借此再申谢忱。此外,笔者赴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集贤图书馆」、新加坡大学「中文图书馆」蒐集社团文献期间,亦获该图书馆热心协助,在此一併致以最诚挚的谢意。若本书有任何疏漏与不足之处,尚祈各界先进不吝指教。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台马两地客家地缘性社团之发展比较》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社团组织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角色颇感兴趣,尤其当触及到“地缘性”和“客家”这两个关键词时,更能点燃我对家族历史、文化认同以及移民社会发展的探究欲。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上的空白。台马两地,地理位置相邻,却又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历史进程和政治格局,客家社团在这两个不同土壤上的发展轨迹,一定会碰撞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剖析,是什么样的历史脉络、经济因素、社会结构,乃至政策导向,塑造了台湾和马来西亚的客家地缘性社团在形式、功能、成员构成以及影响力上的差异。作者是否能够深入挖掘那些鲜活的案例,通过生动的田野调查,展现这些社团在维护客家文化、凝聚族群认同、促进社区发展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例如,在台湾,客家地缘性社团是否更多地与政治动员、文化复兴运动相结合?而在马来西亚,它们又是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扮演着更侧重于经济互助、社会福利的角色?这些都是我迫切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的疑问。

评分

阅读《台马两地客家地缘性社团之发展比较》这本书,我仿佛踏上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关于客家社团在台湾与马来西亚发展演变的精彩画卷。我尤其被书中对“地缘性”这一概念的深入阐释所吸引。在地缘性社团中,血缘、亲缘、乡缘的交织,往往构成了其最坚实的基石,也塑造了其独特的社群动力。这本书是否能够细致地展现,在不同的政治与经济环境下,这种地缘性的凝聚力是如何被激活、维系,甚至面临挑战的?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台湾的客家宗祠、同乡会,与马来西亚的同姓宗祠、客家会馆,在运作模式、组织架构、活动内容等方面存在哪些共性与差异。例如,台湾的客家社团是否在争取客家权益、推广客家文化方面扮演着更积极的角色,而马来西亚的客家社团又是否在多元种族社会中,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融合与经济援助的职能?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比较研究的方法,更在于它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在地缘性纽带下,客家民族是如何在异乡建立起自己的社群网络,并不断适应和塑造着所处的社会环境。

评分

《台马两地客家地缘性社团之发展比较》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其主题的独特性和研究的深度,让我耳目一新。作为一名对移民史和族群研究充满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精细化分析和多元视角的书籍,而这本书似乎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作者在比较研究中,是否能够巧妙地运用历史比较、社会学分析、人类学视角等多种学术工具,来解读台马两地客家地缘性社团的发展逻辑?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导致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出现的深层原因,例如,台湾的土地政策、政治体制,与马来西亚的种族隔离政策、经济发展模式,分别对客家地缘性社团产生了怎样的催化或限制作用?此外,书中是否能够关注到社团内部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客家人对于地缘性社团的态度和参与度是否有所变化?他们是否会通过新的方式,例如社交媒体,来维系社群联系?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很高,希望它不仅能提供扎实的研究成果,更能激发读者对于族群文化、社群组织以及移民适应等议题的深入思考。

评分

读完《台马两地客家地缘性社团之发展比较》,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无数个关于客家社团的生动画面。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其宏观的比较分析,更在于它是否能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到客家地缘性社团的脉动。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选择这些社团进行研究的?是否能够挑选出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区特点的社团?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这些社团的成立背景、发展历程、组织架构、主要活动,以及其在当地社区中扮演的角色?例如,在台湾,是否会有关于某个历史悠久的客家宗亲会,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继续发挥凝聚作用的案例?而在马来西亚,是否会有关于某个客家会馆,如何积极参与扶贫济困,为会员提供医疗、教育等援助的故事?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这些社团成员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和情感连接,让他们不再是纸面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

评分

《台马两地客家地缘性社团之发展比较》这本书,以其极具吸引力的研究主题,瞬间抓住了我的目光。我始终认为,理解一个族群的文化和社会变迁,离不开对其组织形态的深入考察,尤其是那些根植于地缘、亲缘的传统社团。本书的比较研究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我期待书中是否能够探讨,在后殖民时代背景下,台湾和马来西亚的客家地缘性社团,如何在不同的政治语境和社会变迁中,重新定义自身的角色和功能?例如,在马来西亚,客家社团是否在维护和推广客家语言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平衡与马来民族、华族其他籍贯群体关系的问题?在台湾,客家社团是否与本土化运动、国家认同的建构,产生了怎样的互动?书中是否能够关注到,这些社团在面对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时,如何调整其发展策略,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比较的框架,更在于它能够促使我们思考,在地缘性社团的演变过程中,族群认同、文化传承与社会适应是如何相互交织、共同塑造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