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哲学与心理学:迈向修养心理学(英文版)

东亚哲学与心理学:迈向修养心理学(英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East Asian Philosophy
  • Psychology
  • Cultivation Psychology
  • Well-being
  • Mindfulness
  • Self-cultivation
  • Eastern Psychology
  • Philosophy of Mind
  • Asian Thought
  • Human Flourishing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本土心理学运动最重要的突破,是发展出一套知识论策略,以西方的科学哲学为基础,使用「多重哲学典范」,建构含摄文化的理论,可以把东方「儒、释、道」文化传统中的智慧,转化成为客观知识,一方面开启一个新的领域,让未来学者不仅可以继续建构理论,而且可以从事实征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实务工作者有客观的理论依据,不仅可以在华人社会中从事心理治疗及谘商辅导工作,而且可以将东方的修养心理学推广到全世界。本书收录曾经刊载在《心理学前衍》网路期刊上的十一篇论文,具体地说明了此一研究取向。

  The most important breakthrough of indigenization movement of psychology in Taiwan is the development of an epistemological strate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by multiple philosophical paradigms of Western philosophy of science which may transform the wisdom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into objective knowledge. The breakthrough has initiated a new field of research for the followers to construct more culture-inclusive theories and to conduct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may provide objective theoretical ground for practitioners to do psychotherapy and counseling not only in Chinese society,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psychology of self-cultivation to the whole world. The book collects 11 articles which had been published in the journal of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for the sake of demonstrating this new orientation of research.
 
★本书比较特别它是一本英文书,仅书名及部分内文附有中文说明。(全书内容皆为英文)★
东亚哲学与心理学:迈向修养心理学(英文版)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东亚哲学传统,特别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核心概念,并将其与当代心理学的前沿理论进行对话与融合。本书旨在构建一个跨文化、跨学科的心理学框架——“修养心理学”(Cultivation Psychology),以期弥补西方心理学在理解人类心性、道德发展以及终极关怀方面的局限性。 第一部分:东亚哲学的心理学维度 本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系统梳理东亚主要哲学流派对心性、道德和人类潜能的深刻洞察。这些洞察并非抽象的思辨,而是植根于数千年人类实践和自我完善的经验总结,为现代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儒家思想与自我完善: 我们将重点分析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伦理范畴,如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自我塑造过程。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揭示其内在的心理动力学。例如,“格物致知”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通过深入观察和体验世界来深化自我认知的过程,这与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对情境化学习和深度加工的理解不谋而合。书中将探讨“诚意”的概念,如何作为一种整合性的自我驱动力,引导个体实现内在的一致性与道德上的成熟。我们考察了孟子“性善论”背后的发展心理学意义,以及荀子“化性起务”对后天环境塑造作用的强调,分析这些观点对理解个体差异和环境干预的启发。 道家智慧与自然心境: 针对道家的“道”、“德”、“无为”、“自然”等概念,本书探究了它们在心理健康和压力管理中的应用。道家推崇的“虚静”心境,与现代正念(Mindfulness)和放松训练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我们将分析“抱朴守真”如何指向一种去除社会化伪装、回归本真自我的心理状态。书中会详细阐述“无为而无不为”的辩证法——它并非消极不作为,而是在理解事物自然规律基础上的顺势而为,这为处理决策困境和应对失控感提供了深层次的心理策略。特别是对“知足常乐”的心理机制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欲望管理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佛教的认知解构与心识运作: 佛教,尤其是禅宗和唯识学,对心识运作的细致描述,为理解意识、感知和情绪的本质提供了精密的工具。本书将借鉴“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概念,来解构当下经验的构成要素,这与当代认知科学对经验流的分析不谋而合。我们将深入探讨“无我”的观念,并非否定自我存在,而是揭示自我的建构性、流动性和依赖性,这直接挑战了西方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僵化的“独立自我”模型。书中会详细论述“缘起”法则,作为理解人际关系、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的系统性框架,强调一切现象皆是相互依存的产物。对“烦恼即菩提”的阐释,则指向了痛苦经验的转化潜力,为创伤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部分:构建修养心理学 在系统梳理东亚哲学的核心后,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将这些古老的智慧系统化、操作化,构建一个具有普适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修养心理学”框架。 修养心理学的核心范畴: 修养心理学被定义为一种以自我实现和德性完善为核心目标的心理学。它超越了仅关注病态修复(如DSM模型)或简单幸福感提升(如传统积极心理学)的局限,转而关注个体如何通过持续的、有意识的努力,将其潜能提升至更高、更具道德责任感的水平。本书提出了修养心理学的三个核心维度:心性认知(Epistemology of Mind)、道德实践(Ethical Praxis) 和关系整合(Relational Integration)。 心性认知:从觉察到洞见: 借鉴佛教的内观技术和儒家的慎独功夫,本书详细阐述了心性认知的层次。这包括基础的正念觉察(Awareness),进阶的反思性内省(Reflective Introspection),以及最终的直观洞见(Insight)。我们将设计一系列基于东亚传统的认知重构练习,例如通过“观心”来辨析情绪的生起和消散,从而培养对自动思维模式的批判性距离。 道德实践:从知善到身体力行: 修养心理学强调德性不是空谈,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反复实践内化为品格。本书引入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模型,探讨如何弥合道德认知与实际行为之间的鸿沟。我们考察了如“克己复礼”在现代情境下的应用,即如何在压力和诱惑下,坚守符合自我理想的原则。书中还探讨了将“行善”视为一种心理建构活动,强调实践的持续性和系统性对自我认同的巩固作用。 关系整合:超越个体中心论: 与西方心理学常以独立个体为研究单位不同,修养心理学深深植根于关系网络之中。本书将儒家的“五伦”视为指导健康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模型,强调“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发展路径。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培养对家庭、社区和更广泛社会的责任感,来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感。这种对“关系性自我”的强调,为处理依恋问题、冲突解决以及建立跨代际的心理韧性提供了深刻的东方视角。 第三部分:修养心理学的应用与挑战 本书的最后部分着眼于修养心理学在当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探讨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推广所面临的挑战。 临床与教育应用: 我们展示了如何将修养心理学的原则整合到心理治疗和教育实践中。例如,在处理焦虑和抑郁时,强调对“执着”的解构而非仅仅是症状管理;在品格教育中,引入“渐修”而非“速成”的理念。书中提供了具体的工具和案例研究,展示如何通过结构化的冥想、伦理反思和社区服务项目来促进个体的深度转化。 东西方对话的张力与未来展望: 本书并未试图完全取代现有心理学范式,而是主张一种互补共存。我们坦诚地讨论了东亚哲学概念的翻译和操作化所面临的文化敏感性问题,以及如何避免将这些深邃的智慧“去精神化”或“庸俗化”为简单的自助技巧。本书最终呼吁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心理学知识体系,一个能够整合人类对心性探索的全部遗产,共同迈向更深刻、更具意义的人类存在的心理科学。本书是心理学研究者、临床实践者、哲学爱好者以及所有寻求更深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重要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光国


  现职 高雄医学大学讲座教授 

吴美瑶

  现职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符碧真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教授
 
陈舜文

  现职 国立清华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黄囇莉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韩贵香

  现职 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研究所教授 

陈蓉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博士候选人 

徐欣萍

  现职 国立成功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简晋龙

  现职 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刘淑慧

  现职 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谘商学系教授 

夏允中

  现职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谘商心理与复健谘商心理所教授 

Simone Bianco, PhD, Psychologist

  现职 Paolo Barilaro, Psychologist. Arianna Palmieri, PhD, Assistant Professor, Psychotherapist.

主编者简介

Yung-Jong Shiah 夏允中


  现职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谘商心理与复健谘商心理所教授 
  学历 英国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2008) 

Kwang-Kuo Hwang 黄光国

  现职 高雄医学大学讲座教授
  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 
  学历 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1976) 

Kin-Tung Yit 越建东

  现职 国立中山大学哲学所暨通识教育中心专任副教授 
  学历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神学与宗教研究系佛学博士(2004) 

 

图书目录

Editorial: Eastern Philosophies and Psychology: Towards Psychology of Self-Cultivation
主编的话:东亚哲学与心理学:迈向修养心理学
Kwang-Kuo Hwang, Yung-Jong Shiah and Kin-Tung Yit

The Process of Self-Cultivation and the Mandala Model of the Self
自我修养的进程与自我的曼陀罗模型
Meiyao Wu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xertion on the Effects of Effort on Learning Virtues and Emotional Distress in Academic Failure in a Confucian Context
儒家文化脉络中努力对学业失败时的学习美德与难过情绪之效果:以尽己为中介变项
Bih-Jen Fwu, Shun-Wen Chen, Chih-Fen Wei and Hsiou-Huai Wang

High-School Teachers’ Beliefs about Effort and Their Attitudes toward Struggling and Smart Students in a Confucian Society
中学教师的努力信念与对学困或聪明学生态度之关联:从儒家文化探讨
Shun-Wen Chen, Bih-Jen Fwu, Chih-Fen Wei and Hsiou-Huai Wang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Conflict for Chinese People: A Yin–Yang Perspective
华人的人际和谐与冲突:阴阳辩证观之取径
Li-Li Huang

The Feeling of “Face” in Confucian Society: From a Perspective of Psychosocial Equilibrium
由社会心理平衡的观点分析儒家社会的面子感受
Kuei-Hsiang Han

Nation, Face, and Identity: An Initial Investigation of National Face in East Asia
国家、面子与认同:东亚的「国家面子」初探
Rong Chen and Kwang-Kuo Hwang

Serendipity in Relationship: A Tentative Theory of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Yuanfen and Its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 in Chinese Cultural Societies
关系中的情缘:华人文化社会中的缘份认知历程与其心理意义
Hsin-Ping Hsu and Kwang-Kuo Hwang

Beyond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The Culture-Inclusive Theory of Chinese Authoritarian Orientation
在权威性格之外:华人权威取向的含摄文化理论
Chin-Lung Chien

Virtue Existential Career Model: A Dialectic and Integrative Approach Echoing Eastern Philosophy
德行存在生涯模式:唿应东方哲学的辩证与整合取向
Shu-Hui Liu, Jui-Ping Hung, Hsin-I Peng, Chia-Hui Chang and Yi-Jen Lu

From Self to Nonself: The Nonself Theory
从自我到无我:无我理论
Yung-Jong Shiah

Traditional Meditation, Mindfulness and Psychodynamic Approach: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传统静坐,正念与心理动力取向:一个整合的观点
Simone Bianco, Paolo Barilaro and Arianna Palmieri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跨文化心理学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能够 bridging 不同思想体系的著作充满期待。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东亚哲学与心理学:迈向修养心理学》的英文版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封面设计简约而富有哲学意味,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古老智慧的东方文明。我对于“修养心理学”这个概念感到十分好奇,它暗示了一种融合东方哲学精髓与现代心理学理论的可能性,这对于我个人而言,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深入探讨诸如儒家、道家、佛教等东亚传统哲学思想如何能够为理解和促进人类心理健康提供独特的洞见。比如,它可能会解释“仁”或“无为”等概念在应对现代社会压力和焦虑时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心理疗法和个人成长策略。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哲学观念转化为具体的心理学应用,例如,它是否会涉及如何通过冥想、正念练习来达到内心的平静,或者如何通过理解“因果”的观念来重塑负面思维模式。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自我和世界的新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在字里行间探索这份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人类心灵探索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总是被那些能够提供全新视角和深刻洞察的著作所吸引。《东亚哲学与心理学:迈向修养心理学》这个书名,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巧妙地连接了两个对我来说都至关重要的领域:深邃的东亚哲学和实用的心理学。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展现东亚思想传统中那些关于生命意义、人性本质以及个体成长的宝贵财富。我设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哲学观点,而是会深入挖掘这些思想如何能够被转化,以解决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心理困境。比如,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从儒家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中提炼出关于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融入的心理学见解,或者如何从佛教的“慈悲”观出发,探讨同情心和利他行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这本书的潜力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心理学理论的理解人类心灵的方式,或许能为那些感到迷失或焦虑的人们提供一条通往内在平静与和谐的道路。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提供深刻见解并拓宽我理解世界的书籍感到兴奋,《东亚哲学与心理学:迈向修养心理学》这本书名无疑激起了我的强烈好奇心。它将东亚哲学与心理学这两个对我来说都极具吸引力的领域联系起来,并提出了“修养心理学”这个新颖的概念。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东亚哲学中的那些关于自我认知、人生意义以及人际关系的深刻智慧,并将其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设想,作者或许会分析儒家思想中关于“格物致知”的探索过程如何能与认知疗法相媲美,或者从道家“道法自然”的理念中提炼出关于接受和适应生活变化的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心理学理论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心灵的运作方式,并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内在的成长。这本书的潜力在于,它能够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老的东方智慧和现代科学探索,为我们提供一种更深刻、更全面的自我理解和生活方式。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拓宽我思维边界的书籍情有独钟,而《东亚哲学与心理学:迈向修养心理学》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智慧体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在这两个领域都有深厚造诣的学者。我脑海中勾勒出的内容是,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具体的实践方法。我尤其对“修养心理学”这个概念充满好奇,它听起来就像是古代东方人对自身内心世界的精细体察与现代心理学对人类心智机制的科学探索的完美结合。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东亚哲学中关于“和谐”、“平衡”、“自我完善”等概念,并将其与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等进行对照和融合。例如,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佛教的“无常”观应用于帮助人们处理失落和改变,或者如何将道家的“顺其自然”理念转化为应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有效策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指南,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古老的东方智慧中汲取力量,以更深刻、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评分

当我看到《东亚哲学与心理学:迈向修养心理学》这本书名时,我的思绪立刻被它所蕴含的跨文化对话所吸引。在当今这个日益互联的世界,我们迫切需要能够 bridging 不同文化和思想体系的著作,而这本书似乎正致力于此。我对于“修养心理学”这一概念特别感兴趣,它暗示了一种将古老的东方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相结合的可能性,这对于理解人类的心理发展和促进个体的幸福感具有非凡的意义。我设想,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对东亚哲学概念的介绍,更会深入探讨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现代心理学实践。例如,书中是否会分析中国古代的“情志”理论与现代情绪管理技术之间的联系?或者,它是否会探讨日本禅宗的“放下”理念如何能够帮助现代人减轻负面情绪的困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提升我们的心理韧性和生活质量。它仿佛是一扇窗,让我们能够窥见东方智慧如何能够为现代心理学提供新的灵感和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