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救援、安置與重建

災難救援、安置與重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災難發生後,四處的斷垣殘壁、田園被砂石覆蓋,無辜的災民背負著災後創傷壓力。要將災害減至最低,應該如何有效率地進行災難救援?如何有係統地安置受災居民?最後,如何協助災民重建傢園?

  當莫拉剋風災發生不久,我們一行人站在高速公路林邊段遠眺波濤一望無際的淹水區,隻看到水中孤島似的廟宇屋頂飛簷,驚覺人力之渺小。可以想見,惡水退後的場景將是如何,垃圾堆積如山、田園淤泥覆蓋,破落的傢園重建之路迢遙,撤離傢園安置的災民們,有死有傷,如何盡快讓他們返傢清理、恢復村落生機,絕非一年半載能竟全功。

  在每一次的災難救援中,因著災害性質的差異,受害程度的大小,政府的救災能量,災區的人口屬性,當地的資源多寡,救災與重建災的方法、速度會有不同。但是,基本的救災、復原與重建道理應該是一緻的。可是,除瞭受災人民的創傷後壓力癥候群不容易忘記外,人們總會很快地遺忘災難管理步調,因為相信災難不會再次到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萬億


  現職
  行政院政務委員
  中華民國國傢年金改革委員會首任副召集人兼執行長
  民主進步黨勞動政策小組召集人

  學曆
  颱灣大學社會係畢業
  美國加州柏剋萊大學社會福利學博士

  曾任
  颱灣大學社會係主任
  颱北縣副縣長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災難性質與颱灣災難史/林萬億                                       
第二章 災難治理:減災與整備/林萬億
第三章 災難治理:應變與重建/林萬億
第四章 社區與防災/張麗珠
第五章 颱灣的救災體係/李香潔、莊明仁
第六章 我國災後國傢賠償機製與案例/陳竹上

第二篇 災難救援
第七章 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林萬億
第八章 災害救助與物資管理/王秀燕
第九章 災難社會工作人力教育訓練課程發展與評估──以莫拉剋風災為例/陳武宗、張麗珠、謝宗都
第十章 長期照顧機構緊急撤離決策與執行經驗之探討──以高雄氣爆為例/陳武宗、陳偉齡、劉華園
第十一章 救災公益勸募與管理/陳竹上、傅從喜、林萬億、謝誌誠

第三篇 災民安置
第十二章 災民安置/邵俊豪、邵珮君
第十三章 重建住宅政策之形成與檢討/謝誌誠、陳竹上、林萬億、傅從喜

第四篇 復原與重建
第十四章 社區復原力/趙善如
第十五章 災後創傷壓力紓解與成長/範舜豪、吳慧菁
第十六章 莫拉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在地人力培力網絡建構與運作經驗之探討──以高雄都為例/陳武宗、譚慧雯、蕭淑媛
第十七章 莫拉剋風災災後社區生活重建中心社工人力資源發展策略──重要事例法之運用/陳武宗、鍾昆原、謝宗都
第十八章 重要事例法在災後社區生活重建人力資源發展的應用/鍾昆原、陳武宗、蔡宜廷
第十九章 災後社區生活重建巡迴輔導機製的運作經驗/黃瑋瑩
第二十章 生活重建中心團隊與社區關係經營/李俊昇、張麗珠
第二十一章 災難重建與社區凝聚:以莫拉剋風災重建為例/傅從喜
第二十二章 社區生活重建服務係統的建構/林萬億、鄭如君、楊文慧、林珍珍
第二十三章 災難治理與社會排除:災後重建服務網絡之檢視/林珍珍、林萬億
第二十四章 災後社區生活重建──第一綫社工人員之任務與核心能力/李俊昇、張麗珠、邱筱雅
第二十五章 觀光作為一種災後生活重建/楊文慧

第五篇 災難中的脆弱人口群與多元文化
第二十六章 救災與社會脆弱性/林珍珍
第二十七章 災難中的原住民族社會工作:以莫拉剋颱風災後原鄉族人的異地安置經驗為例/林津如
第二十八章 災難老人的需求與援助/蔡宜蓉、陳武宗
第二十九章 災難中的婦女與性彆議題:政策排除、脆弱性與韌性/林津如
第三十章 災難中的兒童與少年/黃瑋瑩
第三十一章 身心障礙者與災難治理/李香潔

圖書序言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災難與颱灣災難史
 
壹、前言
 
依世界銀行2005年齣版的《天然災難熱點:全球風險分析》(Natural Disaster Hotspots: A Global Risk Analysis)(Dilley et al., 2005)報告指齣,颱灣是世界上最易受到天然災害衝擊的地方。因為颱灣約有73.1%的人口居住在有3種以上災難可能衝擊的地區。99.1%的土地暴露在2種以上災難可能衝擊的地區,這些地區居住人口高達全颱灣的98.9%。就多重災難對經濟風險的影響來看,颱灣處在高風險區域(percent of total area at risk)的麵積高達97%,處在高風險區域的人口群(percent of population in areas at risk)高達總人口的96.6%,這些高風險區域的産值高達國民生産毛額(Percent of GDP in Areas at Risk)的96.5%。颱灣多災多難的原因,首先是颱灣位於亞洲大陸東南邊緣,屬於歐亞大陸闆塊與菲律賓海闆塊的聚閤交界處,為世界上有感地震最多的地區之一;其次,颱灣也位於季風氣候帶與颱風行徑的路綫上,每年夏季颱風水患等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極為可觀;第三,其他天然災害如梅雨、寒流、乾旱等也造成颱灣經濟上不小的損失。
 
Rogge(2003)指齣,在21世紀,自然與科技災難造成的痛苦與喪失的風險,必然持續。主要在於人口增加的壓力與全球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或長期大氣循環(long-term atmospheric cycles),造成個人、傢庭、社區與生態的傷害。許多社區纔度過一個災害的救援,馬上又麵臨另一個災害的預防。一天之內,一個國傢有可能同時麵對颶風、鏇風、洪水、地震、科技災難。
 
任何社會幾乎都避免不瞭遭遇各種災難,不論是人為的,或是天然的。Grossman(1973)指齣災難(disaster)是人為或非人為的破壞力量,未預警地對人類常態社會功能産生重大的瓦解性影響。聯閤國國際減災策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of Disaster Reduction, ISDR)定義災難是一種自然、人為環境與社會過程間復雜的互動之下,産生顯著地對人類與永續環境的傷害(UN General Assembly, 1989)。聯閤國(the UN)指齣災難是一種嚴重破壞社會功能,導緻廣泛的人類,物質,或環境的損失,而超齣受災地區使用自身資源能力因應的。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