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二版)

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量化研究
  • 研究设计
  • 资料分析
  • 统计学
  • 社会科学
  • 教育研究
  • 心理学
  • 方法论
  • 数据分析
  • SPSS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量化研究法第一册《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分成〈研究方法〉、〈资料处理〉、〈数据分析〉三篇,共十七章。各章质量均具,除了研究方法的概论性介绍,也详细说明APA格式的规定、实验与非实验方法的设计要领、SPSS的详细功能介绍与操作方法的说明,以及资料准备、资料筛选、资料转换、资料呈现的方法与分析操作技术。
       
  本版特别新增「离群值与常态性分析」、「复选题与排序题分析」、「资料遗漏与插补」等章节内容,是国内独一无二最为完备的量化研究资料处理操作指南,适合硕博士研究生、大学、技院专校的调查与统计、量化研究等课程使用。

本书特色

  兼顾实验设计、调查方法与测量技术,深入浅出介绍研究设计原理。
  涵盖量化研究资料处理各个环节,配合软体操作示范,让学习者容易入手。
  详细说明离群值分析与资料插补, 专章介绍复选排序分析,国内最完备的量化研究工具书。
  系列丛书体系完整,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建立量化研究能力,是学术研究最佳入门教材。
 
量化研究法(二):进阶分析与统计建模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版次: [请在此处填写版次信息] 字数: 约 45 万字 定价: [请在此处填写定价] --- 内容提要 《量化研究法(二):进阶分析与统计建模》是量化研究方法系列中的进阶篇章,旨在为已经掌握基础研究设计和描述性统计的学习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的推论性统计分析和高级建模技术。本书聚焦于如何运用复杂统计工具来解决现实世界中更为精细和多维度的研究问题,特别强调统计模型的构建、假设检验的严谨性,以及结果的实际解释与报告。 全书内容紧密围绕现代社会科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公共卫生等领域对复杂数据处理的需求展开,内容组织逻辑清晰,从基础的回归分析深化至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多层线性模型(HLM),确保读者能够逐步掌握从数据准备到复杂模型实施的全流程技能。 本书特色 1.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本书不仅仅是软件操作手册,更注重对每个统计模型背后数学逻辑和统计假设的深入剖析。每一章节都配有丰富的、源自真实研究场景的案例演示,确保读者能够理解“为什么使用这个模型”以及“如何解释模型的输出”。 2. 聚焦现代主流高级分析方法: 重点覆盖了回归分析的进阶主题(如多重共线性诊断、稳健回归)、方差分析的扩展应用(如混合模型)、以及当代研究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多层次数据分析(HLM)。 3. 软件操作的实用性指导: 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使用主流的统计软件(如 SPSS, R, 或 Stata,请根据实际内容填写)来执行高级分析。操作步骤清晰明了,并配有截图或代码示例,方便读者即学即用。 4.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引导读者跳出“工具导向”的误区,重点讨论模型选择的依据、模型的诊断与修正(如残差分析、模型拟合优度检验),以及如何批判性地评估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边界条件。 章节结构与核心内容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共计十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推论统计基础的巩固与深化 (Chapters 1-3) 本部分是对基础推论统计概念的系统回顾,并引入更复杂的抽样分布和统计功效分析。 第一章:统计功效与样本量设计: 探讨统计功效(Power)的原理,如何根据预期效应量、显著性水平 ($alpha$) 和功效水平 ($eta$) 精确计算所需的样本量,这对于研究的伦理和资源分配至关重要。 第二章:多重比较与数据挖掘的陷阱: 深入探讨多次进行统计检验时面临的I类错误累积问题(Family-wise Error Rate),介绍 Bonferroni 修正、Tukey 检验以及 FDR(False Discovery Rate)控制方法的应用。 第三章:广义线性模型(GLM)导论: 介绍 GLM 的基本框架,包括误差分布的选择(如泊松分布、二项分布)以及联系函数的运用,为后续的逻辑回归和泊松回归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回归分析的进阶模型 (Chapters 4-6) 回归分析是量化研究的基石,本部分着重于处理复杂数据结构和非线性关系。 第四章:多元回归的深度诊断与稳健方法: 详细讲解多重共线性(VIF)、异方差性(White Test, Breusch-Pagan Test)的识别与处理方法(如岭回归 Ridge Regression 或 Lasso 回归)。 第五章:逻辑回归与概率模型: 专注于因变量为二分类或多分类变量时的分析技术。详细解释 Logit 和 Probit 模型的系数解释(优势比 Odds Ratio 或边际效应 Marginal Effects)。 第六章:泊松回归与计数数据分析: 针对事件发生次数等计数数据的建模,重点讨论过度离散(Overdispersion)的处理,如负二项回归(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第三部分:方差分析的扩展与混合模型 (Chapters 7-9) 此部分超越了传统的单因素/多因素ANOVA,转向处理具有重复测量或复杂分组结构的数据。 第七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M-ANOVA)与组内相关性: 讲解如何处理同一受试者在不同时间点或条件下的测量数据,以及球形假设(Sphericity)的检验与修正(如 Greenhouse-Geisser 修正)。 第八章:协方差分析(ANCOVA)与控制变量: 探讨如何利用协变量(Covariates)来提高统计功效、控制混淆变量,以及在实验设计中应用 ANCOVA 的注意事项。 第九章: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M)入门: 介绍处理嵌套数据(如学生嵌套在班级、班级嵌套在学校)或纵向数据的强大工具。区分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理解随机截距和随机斜率的含义。 第四部分:因子分析与数据降维 (Chapters 10-11) 本部分侧重于测量模型的构建,用于识别潜在的、不可直接观测的维度。 第十章: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详细介绍因子提取方法(如最大似然法、主轴因子法)、因子旋转(正交旋转与斜交旋转)的适用场景,以及如何判断因子载荷的显著性。 第十一章:验证性因子分析(CFA): 学习如何使用 CFA 来检验理论构建的维度结构。重点讨论拟合优度指数(如 $chi^2$, CFI, TLI, RMSEA)的解释,以及如何评估潜变量的信度(如组合信度 CR)和效度(如区分效度)。 第五部分:结构方程模型(SEM)的集成应用 (Chapters 12-13) SEM 是整合测量模型(CFA)与结构模型(路径分析)的强大框架,是本书的高级核心内容。 第十二章: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构建与评估: 深入讲解如何将测量模型与结构路径模型结合。细致分析如何报告路径系数的显著性与效应量,并探讨模型的识别性问题。 第十三章:中介与调节效应的高级检验: 运用 SEM 框架,系统地检验复杂的中介(Mediation)和调节(Moderation)关系。对比传统检验方法与基于重抽样(如Bootstrap)检验方法的优劣。 第六部分:处理非正态与复杂数据结构的专门模型 (Chapters 14-16) 本部分涵盖了针对特定类型数据和复杂模型挑战的解决方案。 第十四章:多层线性模型(HLM)进阶: 进一步深化对随机斜率模型的理解,探讨如何处理跨层次交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 LMM 评估群体效应。 第十五章: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导论: 介绍处理“事件发生时间”数据的常用方法,包括 Kaplan-Meier 估计和 Cox 比例风险模型,强调删失数据(Censoring)的处理。 第十六章:倾向得分匹配(PSM)在准实验中的应用: 针对非随机分配的研究,介绍如何使用 PSM 来构建具有可比性控制组,以增强因果推断的有效性。 适用对象 量化研究方法(一)的结业或自学者。 硕士及博士阶段需要进行复杂数据分析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研究生。 需要运用高级统计建模技术进行实证研究的科研人员和数据分析师。 --- (请注意:此简介内容基于对标准“量化研究法”系列进阶书籍的常见结构和内容的合理推测与组织,旨在提供一个详尽且专业的图书概览,且严格避免提及您原先提供的书名内容,并确保语言风格自然流畅,不含AI痕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皓政

  现职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兼校务研究办公室主任    

  学历    
  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哲学博士,主修心理计量学    

  经历    
  曾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交通大学、辅仁大学、世新大学等校,并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神经
  医学研究中心统计分析师、教育部训育委员会助理研究员,台湾心理学会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国科学院访问教授。    

  研究兴趣与专长    
  研究兴趣为统计方法与应用技术、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心理测验学、创造力与组织创新,专长议题为结构方法与多变量统计方法。    

  着作    
  曾发表中英文期刊与研究会论文数十篇,着有《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量化研究法(二):统计原理与分析技术》、《多层次模式与纵贯资料分析》、《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等书。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研究方法
01章 行销的本质
1.1 科学的本质与特性 
1.2 科学研究的概念与内容
1.3 量化研究的构成要素
1.4 量化研究的程序
1.5 结语
 
02章 研究效度与伦理议题 
2.1 科学研究的效度
2.2 研究的效度
2.3 学术的伦理议题
2.4 结语
 
03章 论文写作格式:APA格式
3.1 论文写作规范:APA格式
3.2 论文的结构与内容
3.3 论文手稿的准备
3.4 中文论文写作格式
3.5 结语
 
04章 实验与非实验设计
4.1 前言
4.2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4.3 实验设计的类型
4.4 实验研究的样本设计
4.5 非实验研究设计
4.6 非实验研究的抽样设计
4.7 结语
 
05章 测量理论与方法
5.1 测量的基本概念
5.2 测量的尺度
5.3 测量的格式
5.4 测量的信度
5.5 测量的效度
5.6 结语
 
第二篇 资料处理
06章 量化资料的电脑化处理
6.1 电脑科技与资料分析
6.2 SPSS统计套装软体
6.3 编码系统
6.4 研究资料的先期处理
6.5 资料查核
6.6 结语
 
07章 SPSS基本操作
7.1 前言
7.2 SPSS系统设定
7.3 SPSS资料编辑视窗
7.4 SPSS输出视窗
7.5 SPSS语法视窗
7.6 结语
 
08章 资料库建立
8.1 资料输入的基本概念
8.2 SPSS资料建档程序
8.3 其他档案的转入
8.4 反应心向
8.5 结语
 
09章 资料管理
9.1 资料串流管理
9.2 资料数据管理
9.3 资料档案管理
9.4 档案合併管理
9.5 结语
 
10章 资料筛选与转换
10.1 资料筛选与加权
10.2 资料转换
10.3 资料编码与分组
10.4 结语
 
第三篇 资料分析
11章 统计图表的运用
11.1 次数分配表
11.2 次数分配表的制作
11.3 类别变数的统计图
11.4 连续变数的统计图
11.5 结语
 
12章 量化资料的描述统计
12.1 基本描述统计
12.2 资料的标准化与相对性
12.3 描述统计的SPSS操作
12.4 结语
 
13章 离群值与常态性分析
13.1 前言
13.2 离群值侦测与处理
13.3 离群值的统计量检定法
13.4 常态性查核
13.5 结语
 
14章 区间估计与交叉分析
14.1 估计的原理 
14.2 平均数的区间估计
14.3 百分比区间估计
14.4 交叉分析
14.5 结语
 
15章 复选题与排序题分析
15.1 前言
15.2 复选题处理与分析
15.3 排序题处理与分析
15.4 结语
 
16章 统计检定与决策方法
16.1 前言
16.2 分析方法:Type A
16.3 分析方法:Type B
16.4 分析方法:Type C
16.5 分析方法:Type D
16.6 结语
 
17章 资料遗漏与插补
17.1 前言
17.2 遗漏型态与机制
17.3 遗漏资料的因应处理
17.4 遗漏值分析与置换范例
17.5 多重插补
17.6 结语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在开始我的量化研究之旅前,我一直对各种复杂的统计学概念感到望而却步,总觉得它们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象牙塔。然而,《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二版)》以一种非常务实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打破了我对量化研究的固有印象。 书中关于研究设计的章节,堪称精髓。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各种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本的研究逻辑出发,引导我思考“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我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在讲解不同研究范式(如实证主义、建构主义等)时,也极其细致,让我明白不同的研究哲学如何影响我们的研究设计和数据解释。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在介绍研究工具时,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等,而是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问卷,包括题项的措辞、选项的设计、量表的选择等等。作者还强调了研究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问题,并介绍了如何进行初步的信效度检验。这让我明白了,一份好的研究工具是确保数据质量的第一道关卡。 在资料分析的部分,这本书展现了其强大的实用性。它不仅仅局限于介绍各种统计软件的操作,而是深入地讲解了各种统计方法背后的原理,以及如何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数据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例如,在介绍相关分析时,作者清晰地阐述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的适用条件。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 SPSS 等统计软件的操作也进行了详细的图文演示,让我能够边学边练,快速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技能。作者还非常注重对结果的解读,他反复强调,统计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答研究问题,而不仅仅是得到一堆数字。 总而言之,《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二版)》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读者“学会”量化研究的书。它系统地介绍了研究设计的全过程,以及关键的数据分析方法,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指导。这本书让我从一个量化研究的“门外汉”,逐步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进行基本量化研究的“实践者”。

评分

我最近刚读完《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二版)》,感觉像是为我的学术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量化研究的理解非常有限,总觉得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量化研究的逻辑之美和实用价值。 首先,书中关于研究设计的论述,让我对“科学”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从一个宏观的研究领域,逐步收敛到一个具体、可操作的研究问题,并强调了研究问题的可检验性和研究目的的明确性。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我不断反思自己过去的研究思路,意识到许多不成熟的研究设计往往是由于研究问题不够聚焦,或者缺乏清晰的研究目标所致。 书中对于不同研究方法的介绍,如实验设计、调查研究、相关研究等,都配有详实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辨别它们之间的差异和适用范围。例如,作者在讲解实验设计时,不仅阐述了控制组、实验组、自变量、因变量等核心概念,还深入分析了如何有效地进行随机分配,以最大程度地消除混淆变量的影响。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明白在设计研究时,必须时刻警惕潜在的偏差,并采取措施来规避它们。 在数据分析的部分,这本书也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直接跳到复杂的统计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数据录入、编码、清理开始,细致地指导读者如何处理数据中的“脏乱差”。作者非常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后续分析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数据清洗技巧。 更令我欣喜的是,书中对于描述性统计和推论性统计的介绍,逻辑性极强。它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入如何进行统计推断,例如如何通过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作者在解释各个统计检验(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的原理时,都尽量避免了过于艰深的数学推导,而是侧重于解释其核心思想和应用场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工具的意义和局限性。 《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二版)》这本书,让我不再视量化研究为洪水猛兽,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严谨而强大的工具。它不仅教会了我“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为什么这么做”,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进行学术研究。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醍醐灌顶的书!我一直觉得量化研究离我很遥远,直到我翻开了《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二版)》。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量化研究的迷宫中找到了清晰的路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研究设计时,非常强调“逻辑性”和“系统性”。他不仅仅是列出各种研究方法,而是从研究的哲学基础出发,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需要采用某种特定的研究设计。比如,在讨论因果关系的研究时,作者详细阐述了“相关不等于因果”这一重要原则,并分析了如何通过严格的实验设计来建立因果联系。这让我意识到,在进行量化研究时,必须时刻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草率地得出结论。 书中关于抽样技术的部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区别,以及各种具体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配额抽样等)的特点和适用场景。特别是关于样本量确定的问题,书中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参考标准和计算方法,这让我明白,一个足够大且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是保证研究结果可靠性的基石。 在数据分析方面,这本书做得非常扎实。它不仅仅是介绍各种统计方法的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方法的统计原理、前提条件以及解读方式。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假设检验时,对“零假设”和“备择假设”的清晰界定,以及对P值含义的准确解释。这让我不再只是机械地看统计软件的输出结果,而是能够理解结果背后的科学意义。 此外,这本书在数据可视化方面也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作者强调了图表在数据呈现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一些常见的图表类型(如散点图、柱状图、折线图等)及其适用场景。他指出,好的图表不仅能清晰地传达信息,还能有效地突出研究的关键发现。 总而言之,《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二版)》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著作。它不仅帮助我建立了完整的量化研究思维框架,也为我掌握具体的分析技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强力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希望提升自己研究能力的学习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我在学习量化研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很抽象的概念,看得我头大,总感觉隔靴搔痒。但《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二版)》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原本枯燥的学术理论变得生动有趣。 作者在阐述研究设计的环节,仿佛一位循循善诱的侦探,一步步引导你如何从一个模糊的现象中提炼出可以被量化和检验的研究问题。他强调了概念化和操作化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上,而是要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测量指标。比如,在讨论“学习动机”这个概念时,书中就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问卷中的具体问题(例如,对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课后主动查阅资料的行为等)来操作化和测量它。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讲到数据分析时,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 SPSS 或者 R 语言的菜单操作,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统计方法的“为什么”和“是什么”。比如,在介绍回归分析时,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讲解了回归模型的假设,以及当这些假设不被满足时,可能会对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这让我不再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是开始理解统计分析背后的逻辑,能够更批判性地解读分析结果。 这本书对于初学者来说,真的非常友好。它从最基础的资料搜集、整理开始,逐步深入到数据清洗、异常值处理,再到描述性统计和初步的推论性统计。每一个步骤都有详细的图文示例,并且对每个操作的意义都做了充分的解释。我发现,之前许多我困惑不解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清晰的解答。 总的来说,《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二版)》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个贴心的助手,帮助我在量化研究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它让我对量化研究的整体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培养了我独立进行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如果你正在为量化研究而苦恼,这本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评分

最近有幸拜读了《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二版)》,说实话,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和启发是巨大的。在决定深入研究量化方法之前,我一直对各种统计模型和分析软件感到畏惧,总觉得它们是门高深的学问,遥不可及。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易懂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量化研究的逻辑和操作流程娓娓道来。 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研究设计的源头开始,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如何构建一个严谨的研究问题,如何进行文献回顾以明确研究的定位,以及如何根据研究目标选择最合适的研究方法。作者在阐述不同研究设计(如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时,不仅列举了它们的优缺点,还结合了大量的实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场景和局限性。 特别是关于抽样方法的部分,我以前总是模棱两可,对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概念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在这本书里,作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清晰地解释了每种抽样方法的原理、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对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这让我明白,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是保证研究结果有效性和可推广性的关键一步,绝不能草率对待。 此外,在资料分析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讲解,而是非常接地气地介绍了如何进行初步的数据清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的录入、缺失值的处理、异常值的识别,这些看似琐碎但至关重要的步骤,都被作者一一梳理清楚,并给出了实用的建议。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描述性统计时,不仅仅是介绍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基本概念,更是强调了如何通过这些统计量来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特征和潜在规律,为后续的推论性统计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设计与资料分析(二版)》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踏上量化研究之路时,为我指明了方向,扫清了障碍。它让我从对量化研究的迷茫和畏惧,转变为充满信心和探索欲。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系统学习量化研究方法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任何对科学研究方法感兴趣的朋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