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一章 绪论:心理科学发展简史、研究取向与学术内涵(摘录)
胡志伟(台大心理系特聘教授)
1.1 心理研究
1.1.1 心理学的学术渊源
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是从psyche与logos两个字合成。前者意指灵魂,后者则是道理或学问。换言之,心理学的字面意义就是探讨心灵的学问。自古以来,人类对自己的心灵活动感到好奇,哲学家与生物医学家都曾对它如何运作提出种种的疑问并试图解答。他们最想要知道的问题是形而下的肉体与形而上的灵魂间的关系。一元论(monism)的哲学家认为身心是一体的,至于所谓的「一体」,「唯物论」(materialsim)者认为物质肉体运作可以产生心灵活动;「唯心论」(mentalism)者则认为所谓物质世界不过是心灵活动产生的感知,实质上并不存在。二元论(dualism)者则认为身体与心灵是独立运作的不同个体,例如法国学者笛卡儿(René Descartes)就认为肉体是透过机械式的反射(reflex)产生活动,灵魂则另外存在,但可以透过脑中松果体(pineal gland)指挥身体。这争议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甚至吸引了许多诺贝尔奖得主的讨论与研究(Sperry, 1980; Crick & Koch, 2003)。
有关心灵的另一个问题是心智能力有个别差异,先哲一再讨论心智能力的内涵以及其差异究竟来自先天或后天。笛卡儿主张理性主义(rationalism),认为人是天生智慧而理性的,小孩因成长逐渐由懵懵懂懂到通情达礼,其天赋智能的发挥犹如花蕾绽放,不假外求。但是英国的经验主义(empiricism)学者洛克(John Locke)却认为人的智慧需靠后天学习,心智在出生时犹如一块空白泥板(tabula rasa),依赖岁月在上面刻下的经验痕迹而联结成智慧。这个先天与后天的争议,将会以不同形式频繁出现在本书后续的章节中。